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两例患儿实施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方法 :2 0 0 1年 3月~ 11月 ,我院分别为 1例 9个月的婴儿和 1例 4岁儿童成功实施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两患儿左肺静脉通过垂直静脉流入无名静脉 ,右肺静脉回流至冠状静脉窦。结果 :患儿术后恢复顺利 ,术后 7天出院。结论 :两患儿经外科矫治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行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进行随访分析.通过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切面评估术前,术后第2天、1个月、6个月及1年的房室瓣反流程度.大于6个月患儿术前行心导管检查了解肺动脉压力及肺小动脉阻力(PAR).记录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情况.结果 105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监护(4.7±2.4)d,呼吸机使用(1.7±1.0)d,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9例(8.5%).PAR>8 Wood单位患儿与PAR≤8 Wood单位患儿比较,年龄较大,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较长,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较高(均P<0.05).院内死亡4例(3.8%),其中3例的共同瓣严重发育不良.与术前比较,术后左侧及右侧房室瓣反流均明显减轻(P<0.05).81例(77.1%)患儿术后瓣膜反流程度稳定,14例(13.3%)患儿术后反流程度逐渐加重,10例(9.6%)患儿术后反流程度逐渐减轻.结论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早期修补术安全、有效.术前PAR>8 Wood单位患儿术后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主动脉弓部缩窄患儿矫治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8年行主动脉弓部缩窄矫治术后患儿8例的护理情况。结果无术中死亡患儿,对患儿实施血压监测、积极镇静与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等,无截瘫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患儿主动脉弓部缩窄矫治术后严密监测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准确、及时防治并发症,提高手术生存率和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2例改良单片法手术矫治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AVSD)的疗效。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3例,其中1例死亡;呼吸道感染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随访10例,随访时间4个月-6 a,无远期死亡。二尖瓣微量反流2例,轻、中度反流分别为5、3例。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认为应用改良单片法手术矫治CAVSD操作简单,可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婴幼儿心脏术后呼吸道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24例婴幼儿心脏手术患者,探讨婴幼儿心脏术后呼吸道护理要点。结果24例婴幼儿患者经过术后护理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密切观察患儿状态,正确操作呼吸机,确保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进行膨肺吸痰,可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膈肌麻痹26例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后膈肌麻痹患儿的护理方法 .方法 对26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后出现膈肌麻痹的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水、电解质、酸解平衡紊乱,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和膈肌折叠术后的护理.加强营养支持等护理工作.结果 26例均安全撤离呼吸机,治愈出院,其中6例行膈肌折叠术,术后经过合理治疗、护理,最后顺利撤机.结论 密切病情观察、及时有效的护理对先性心脏病手术后并发膈肌麻痹的患儿的康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呼吸道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防止和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对策.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12月-2006年12月收住的65例先心病患儿,对体外循环术后的资料进行分析,从术前、术后及带气管插管的护理、拔管时及拔管后呼吸道的护理等方面探讨呼吸道管理的方法和经验.结果 全组65例患儿,呼吸道并发症5例,其中肺不张2例.呼吸道梗阻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通过加强婴幼儿先心病的术后监护,合理地使用呼吸机,术后注意呼吸道的管理,积极预防肺部并发症,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的病理改变、再手术方法的选择,总结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提高再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9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2例房室间隔缺损(AVSD)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2~62岁,平均17.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3例、Ⅲ级43例、Ⅳ级6例。曾行部分性AVSD矫治术38例、完全性AVSD矫治术23例、过渡性AVSD矫治术11例。再次手术行瓣膜修复术43例;瓣膜置换术25例;4例先行瓣膜修复术,停体外后经食道超声提示房室瓣仍有中度以上反流,随即改行机械瓣置换。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因术后顽固性低心排、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患者机械瓣置换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10天恢复窦性心律,另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4岁患者行机械瓣置换术后不能撤离体外循环,行左心辅助56小时后顺利恢复,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2例,失访9例均为瓣膜修复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18年,平均11.6年。34例瓣膜修复患者中,左侧房室瓣均无梗阻,23例左侧房室瓣为轻微或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6例分别于再次手术后7d、10d、3年、6年、7年、10年后再因重度左侧房室瓣反流而行瓣膜置换术。28例瓣膜置换者,2例因机械瓣功能不全分别于术后3年、7年再次置换机械瓣。术后远期死亡5例,瓣膜修复2例、置换3例。生存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明显改善。 结论:对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再发生的左侧房室瓣反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矫正大动脉转位(cTGA)解剖矫治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及处理经验。方法:2002年4月至2007年10月我科行双调转手术治疗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儿15例。全组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解剖矫治手术。手术方式包括改良Senning+Rastelli13例,Mustard+Rastelli+双向Glenn术1例、改良Senning+Switch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20%),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出综合征和左心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交界性心律或伴室性早搏二联律6例;交界性心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阵发性室速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右上肺不张1例,引流管留置时间10d2例,胸腔积液1例。结论:加强矫正大动脉转位解剖矫治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及时纠正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等均为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早期行双调转手术可解剖矫治cTGA合并心内畸形,死亡率低,中、远期心功能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和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3年12月至2009年11月施行了TCPC术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一期手术41例,二期手术47例。术前做好术前状况评估;术后住监护室期间,做好循环、呼吸监测,观察体静脉与肺动脉的连接通路通畅与否,控制合适的补液量、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肺血管阻力和压力;护理长时间停留的胸管,注意监测早期胸液量:术前、术后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和安慰。结果全体患儿术后早期死亡6例,总病死率6.8%(6/88)。一期与分期TCPC两组早期死亡例数各分为5例和1例,病死率率分别为12.2%(5/41)与2.1%(1/47)。所有存活患儿出院前复查超声显示吻合口通畅,心功能评级为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Ⅱ级。术后早期无1例出现心理异常。结论TCPC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既要针对手术特点重点监护循环、呼吸系统,也要做好心理护理,才能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的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近13年来124例7岁以下室间隔缺损远离两大动脉开口的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进行了术后早中期随访,以期为优选手术方式提供资料.方法:1996-03至2008-08共有124例7岁以下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在我院接受了外科手术,男80例,女44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1±2.1)岁,体重4~20 kg,平均(12.2±4.5)kg.手术方法有双心室矫治、单心室矫治和姑息手术.随访依据门诊复查结果(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电话随访.结果:124例患儿双心室矫治59/124例(47.6%),单心室矫治51/124例(41.1%),姑息手术14/124例(11.3%).住院生存患儿107例,随访期限为术后1~134个月,平均(27±31)个月.有近期随访资料77例,占72.0%.晚期死亡9/107例(8.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术后2个月、1年、2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9%、93.5%、89.0%、86.0%和81.0%.Cox回归分析表明合并复杂畸形(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主动脉弓缩窄、三房心)和二尖瓣或共同房室瓣中量以上反流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Log rank分析表明姑息手术生存时间与单、双心室矫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双心室矫治术后早中期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复杂畸形和二尖瓣或共同房室瓣中量以上反流患儿术后早中期生存曲线明显较未合并复杂畸形及无房室瓣反流和少量反流患儿差(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无论是双心室还是单心室矫治,术后早中期生存率高.而一期只能做姑息手术的患儿术后早中期生存率低.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和共同房室瓣中大量反流的患儿无论选择何种术式手术效果都较差.合并复杂畸形的患儿术后早中期生存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损伤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护理重点是血压监测、神经系统护理、安全护理、呼吸道护理和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管理。结果 1例因多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性休克,心搏骤停死亡;4例自动出院;脑出血1例;脑梗死3例;失语2例;偏瘫4例;苏醒延迟2例;未苏醒2例;术后出现精神症状(定向障碍,认识障碍,幻觉和错觉,焦虑,多疑,被害妄想,拒绝治疗,胡言乱语)13例。术后护理效果理想。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严格控制动脉收缩压、加强神经系统的监护、做好呼吸道的管理和护理安全管理,能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1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手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干预,并进行总结。结果 11例患儿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达到临床预期,均顺利恢复并出院;3例患儿合并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心功能差等症状,未达到临床预期;1例患儿由于冠状动脉血管条件差,移植后出现心衰死亡。结论在小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围手术期诊治过程中,科学缜密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儿的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选择性消融慢径术后的晚期完全性房室阻滞。方法 对112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下位法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结果 9(0.8%)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2、3和17天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其中8例在消融术中有一过性完全性房室阻滞。平均随访2年.8倒的完全性房室阻滞持续存在,1例为间歇性;均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慢径消融过程中一过性完全性房室阻滞可作为术后发生晚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先兆,术后应严密监测心电图。凝固性坏死灶外周损伤区的炎症反应是导致晚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手术治疗(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双补片法修复36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结果手术死亡2例,余患者术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复查心脏彩超二尖瓣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2例。结论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应尽早手术。双补片法效果较好。术中应注意预防左室流出道狭窄和矫治二尖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16.
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评价多种介入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术、房间隔造口术、瓣膜或血管内球囊成形术等)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0年9月至2003年3月,我院共有2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除接受外科矫治外还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有15例采用体肺侧支栓塞术(栓塞组),5例采用房间隔造口术(造口组),4例采用瓣膜或血管内成形术(球囊成形组)。介入治疗大多数在外科手术前进行,少数在外科手术后择期进行。结果 所有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栓塞组:共对肺动脉闭锁或重症Fallot四联症患儿的33支侧支血管进行了选择性栓塞治疗(13例于外科手术前、2例于术后),完全栓塞率82%。栓塞术后的外科矫治术均获成功,除2例术后监护中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外,其余均恢复。造口组: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经造口术后,股动脉血氧饱和度由76.2%上升到87.5%,缺氧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均于即刻或择期成功行外科矫治术,术后顺利出院。球囊成形组:2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Fallot三联症)因缺氧发作,急诊行瓣膜球囊扩张术后择期行外科矫治术成功;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单心室、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及永存左上腔的患儿行缩窄部球囊扩张术后成功行外科矫治术。结论 介入治疗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单心室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08-09至2016-03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单心室合并TAPVC患儿25例,年龄5天~14岁,体重3.3~49.5kg,心上型TAPVC 22例,心下型TAPVC 1例,混合型TAPVC 2例;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7例,三尖瓣闭锁2例,二尖瓣闭锁2例;中度以上房室瓣反流4例,肺动脉闭锁5例,肺静脉梗阻9例。结果:院内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20%(5/25),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存活20例患儿随访1~65个月,7例再次手术,其中5例完成二期改良Fontan术,1例因重度房室瓣反流行房室瓣置换术,另1例因肺静脉梗阻及重度房室瓣反流行肺静脉狭窄矫治+房室瓣成形术;余13例患儿未再次手术。20例出院患者随访期间3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和神经系统损伤。余存活患儿一般情况好,未发现残余肺静脉梗阻。结论:单心室合并TAPVC常合并右心房异构,心内畸形复杂,手术治疗仍具有较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31例患者(心上型16例、心内型13例、混合型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心上型6例采用传统双心房联合切口,10例采用心上法,后者经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显露左心房与共同肺静脉干行侧一侧吻合;心内型切开房间隔缺损与冠状静脉窦开口之间的残余房间隔壁,自体心包将肺静脉开口与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左房;混合型则根据不同的病理解剖特点行相应的矫治术。结果早期死亡2例,其他患者都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至14年,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狭窄发生,心功能均为Ⅰ级,无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患者。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早期诊断和及早行矫治术极为重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总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高血压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小儿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进一步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积极护理,所有患者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好转出院。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满意24例、较满意5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6.67%。结论对于小儿高血压患者,有必要实施综合护理方法,使患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使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对23例TAPVC患者行TAPVC矫治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并发阵发性结性心律、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左侧膈肌麻痹各1例。22例出院后均获随访(2.8±1.5)a,1例心上型患者术后8个月因左肺静脉回流梗阻再次入院经手术治愈,1例反复发作房性心律失常经内科治疗无效。结论手术是治疗TAPVC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