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雷帕霉素(1 μg/L、2 μg/L、4 μg/L、8 μg/L、16 μg/L)处理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并设正常对照组。MTT法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干预24 h、48 h、72 h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描记生长曲线。干预72 h后,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各浓度雷帕霉素组细胞周期负调蛋白p27和p53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用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各浓度雷帕霉素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 结果 小剂量雷帕霉素(1 μg/L)对系膜细胞增殖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停滞于G1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但对系膜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较大剂量雷帕霉素(8~16 μg/L)能够明显增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雷帕霉素能够增加肾小球系膜细胞p27、p53 mRNA和蛋白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 雷帕霉素可能通过增加p27、p53表达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促进系膜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雷帕霉素联合罗格列酮对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2月龄,体重250~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24):假手术组(S组)、盲肠结扎穿孔组(CLP组)、雷帕霉素组(RPM组)、罗格列酮组(RGZ组)和雷帕霉素+罗格列酮组(RPM+ RGZ组).CLP组、RPM组、RGZ组和RPM+ RGZ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术前30 min RPM组于皮下注射雷帕霉素0.4 mg/kg,RGZ组股静脉注射罗格列酮0.3 mg/kg,RPM+ RGZ组皮下注射雷帕霉素0.4 mg/kg联合股静脉注射罗格列酮0.3 mg/kg,CLP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后2、6、24和48 h时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肺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进行肺损伤评分;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凝胶阻滞电泳分析法检测肺组织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 DNA结合活性.结果 与S组比较,CLP组、RPM组、RGZ组和RPM+ RGZ组肺损伤评分、肺组织MPO活性和STAT3 DNA结合活性升高(P<0.05);与CLP组比较,RPM组、RGZ组和RPM+ RGZ组肺损伤评分、肺组织MPO活性及STAT3 DNA结合活性降低(P<0.05);与RPM组及RGZ组比较,RPM+ RGZ组肺损伤评分、肺组织MPO活性及STAT3 DNA结合活性降低(P<0.05).结论 与雷帕霉素或罗格列酮单独用药比较,二者联合应用减轻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效应更明显,其机制与抑制STAT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对肝癌细胞生长、凋亡及DDAH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肝癌HepG2细胞用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4,20,100 nmol/L)分别作用48 h后,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DAH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雷帕霉素0 nmol/L)HepG2细胞比较,各浓度雷帕霉素(4,20,100 nmol/L)处理组HepG2细胞出现明显的G1期阻滞,凋亡率增加,及DDAH2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且均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雷帕霉素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DDAH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前列腺癌细胞22RV1增殖及对S6 Kinase 1(S6K1)活性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50、100、200、400 nmol/L)雷帕霉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前列腺癌细胞22RV1,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液闪激酶活性测定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S6K1活性的影响。结果:雷帕霉素能显著抑制22RV1细胞的生长,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随着雷帕霉素剂量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400 nmol/L的雷帕霉素对22RV1细胞的抑制率最高(P<0.01);同时雷帕霉素还能使S6K1蛋白活性下降,随剂量增高降低越明显,400 nmol/L的雷帕霉素使S6K1蛋白活性下降最明显(P<0.01)。结论:雷帕霉素可通过调控mammal Target ofrapamycin(mTOR)下游蛋白S6K1表达来有效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22RV1的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B,SEB)对体外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抑制T24膀胱癌细胞增殖及致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探讨SEB尾静脉注射对小鼠T24细胞皮下移植性膀胱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体外细胞实验采用补体裂解法分离收集人血NK细胞,用不同浓度的SEB(10^-5、10^-4和10^-3g/L)与NK细胞作用12h,然后取NK细胞加入T24细胞培养皿中,于12h、24h和48h后测定T24细胞的细胞活力(MTT法)和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动物实验建立T24细胞小鼠皮下移植膀胱肿瘤模型,3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环磷酰胺组和SEB组(10、50、250μg/kg),检测各组肿瘤重量、抑瘤率,测定血浆和肿瘤TNF—α和IFN-γ水平(ELISA法)。结果NK细胞经过SEB处理后,T24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凋亡率升高,具有显著的时间和剂量效应。SEB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抑瘤率接近环磷酰胺组,具有时间和剂量效应。血浆和肿瘤TNF—α和IFN-γ水平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SEB可通过NK细胞作用及相关细胞因子等显著抑制T24细胞的体外活力及在体生长。  相似文献   

6.
雷帕霉素( RPM)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通过与细胞FK506结合蛋白结合后特异性阻断雷帕霉素靶分子( mTOR),后者参与多种免疫抑制达到肾脏保护作用.RPM是否对足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观察雷帕霉素对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探讨雷帕霉素用于治疗瘢痕疙瘩的可能性及有效性。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切取人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分离培养其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不同浓度雷帕霉素(2.5、5.0、7.5、10.0μmol/L)处理组和DMSO溶剂对照组。分别采用MTS法、划痕法和Annexin V-PI染色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两种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结果雷帕霉素能够抑制两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其浓度越高抑制效率越高;能够显著抑制两种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并明显诱导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且高浓度(10.0μmol/L)雷帕霉素处理组的凋亡率最高,但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作用不明显。结论雷帕霉素可以抑制两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凋亡;雷帕霉素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可能成为预防瘢痕疙瘩等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与丝裂霉素C(MMC)对膀胱癌T24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株分为4组,分别给予THP、MMC、THP+MMC和MMC+THP。用MTT法测定T2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TuNEL法检测T24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THP、MMC、THP+MMC和MMC+THP四组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4.3±6.4,48.9±7.2,62.3±5.9,69.1±6.2;凋亡指数(%)分别为6.2±2.5,4.4±2.7,6.7±3.0,7.4±3.2。联合用药组对T24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单药THP和MMC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P〈0.05)。在联合用药组中,MMC+THP组对T24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THP+MMC组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P〈O.05)。结论THP和MMC均可抑制膀胱癌T24细胞株的增殖并诱导凋亡,两药序贯联合用于膀胱灌注化疗可能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雷帕霉素对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对大鼠肝癌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雷帕霉素组、对照组,观察雷帕霉素对大鼠经门静脉播散的肝脏复发肿瘤复发率和生存情况影响.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其对walker-256肿瘤细胞增殖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其对肿瘤细胞周期影响;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观察其对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影响.结果 雷帕霉素组荷瘤大鼠荷瘤肝重为(12.5±0.2)g,较对照组(14.4±0.3)g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帕霉素组荷瘤大鼠荷瘤肝重比为(61.3±0.6)x 10-3,较对照组(70.8±1.3)×10-3小,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帕霉素组大鼠肿瘤复发率为90%,对照组为9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帕霉素组生存时间为(26.5±2.5)d,对照组为(14.8±2.3)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比色法示雷帕霉素对walker-256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IC50为9.60μg/L;细胞周期检测示雷帕霉素组G1/G0期比例为(55.2±0.1)%,较对照组(45.2±0.4)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帕霉素组VEGF mRNA表达(4.50±0.13)×10-2较对照组(70.8±1.3)×10-2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帕霉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倍增和减少促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来延长宿主荷瘤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透射电子显微镜和RT-PCR技术,研究不同浓度的吡柔比星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的抑制作用,并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吡柔比星浓度为10.0和100.0 mg/L时,对T24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9.48%和90.89%,G期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吡柔比星能明显下调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 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是通过抑制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6对BTT739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肺转移之间的作用。方法 BTT739肿瘤细胞接种T739小鼠,随机分组,rhIL-6组每日腹腔给药4×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人膀胱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人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注射双功能抗体,观察肿瘤生长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值及凋亡的肿瘤细胞指数。结果:肿瘤大小:双抗组为(19.50±4.51)mm2,对照组为(57.62±8.31)mm2,两组比较P<0.01;肿瘤微血管密度双抗组为(2351±207)个,对照组(4356±548)个,两组相比P<0.05;凋亡指数双抗组为19.25,对照组为9.31,两者比较P<0.05;双抗组无一只发生盆腔转移,而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P<0.05。以上各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人膀胱癌具有良好的靶向性,能够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和加速肿瘤细胞凋亡,遏制实验性人膀胱癌的生长转移,为该抗体用于临床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We previously reported favorable results of intraarterial doxorubicin chem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low-dose radiotherapy for locally-advanced bladder cancer. We have now designed a new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regimen to achieve a higher tumor response rate while preserving a functional bladder.
Methods: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2, lO; T3,7; T4,4) were treated with concurrent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fter an initial complete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Induction therapy consisted of concomitant pirarubicin (THP; 15 mg/m2/day on days 1 to 3), cisplatin (CDDP; 25 mg/m2/day on days 8 to 10) and irradiation (2 Gy/session on days 1 to 3 and 8 to 10). Maintenance treatment consisted of THP administered at 20 or 30 mg with or without 50 mg CDDP every month for 2 years.
Results: Nineteen of the 21 patients (90.5|X%) achieved a complete response (CR). One of these 19 relapsed with lung metastases 24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nd was treated surgically. The 2 patients who did not achieve a CR died of cancer, while the remaining 19 patients are alive with preservation of a functional bladder.
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higher tumor response rate with bladder preservation for patients with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is achieved by intraarterial THP/CDDP chemotherapy plus radiotherap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RNA干扰下调Survivin基因对膀胱癌细胞在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Survivin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pRNAT-U6.1/neo-survivin,转染人膀胱癌细胞T24并获得稳定的单克隆细胞。观察裸鼠皮下移植瘤内注射靶向Survivin的siRNA及稳定转染pR- NAT-U6.1/neo—survivin对膀胱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结果经鉴定成功构建靶向Survivin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pRNAT-U6.1/neo-survivivn,稳定转染重组质粒的T24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下调达92.86%;瘤内注射50 mg siRNA-Survivin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转染组在20 -29 d均发展为体积超过2000 mm3的肿瘤,转染组在43 d时形成3个体积不超过62.5 mm3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转染组肿瘤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裸鼠移植瘤内注射siRNA-sur- vivin明显抑制了肿瘤的生长;靶向Survivin的shRNA持久地抑制了膀胱癌T24细胞在体内的生长; Survivin基因可作为膀胱癌基因治疗的良好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抑制剂temsirolimus对膀胱癌T24、BIU-87细胞株的作用,探讨以mTOR为靶点治疗膀胱癌的应用前景。 方法 膀胱癌T24、BIU-87细胞株经不同浓度temsirolimus作用后,采用噻唑盐法检测temsirolimus对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emsirolimus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迁移实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temsirolimus对肿瘤迁移和浸润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TOR的表达情况;制作裸鼠T24细胞株移植瘤模型,检测temsirolimus对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Ki-67表达情况。 结果 temsirolimus能够抑制膀胱癌T24、BIU-87细胞株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temsirolimus能够抑制膀胱癌细胞迁移能力,temsirolimus作用于T24、BIU-87细胞株24 h后,0 nmol/L组划痕修复率分别为(88.9±14.1)%、(83.6±16.3)%,高于5 nmol/L组的(42.7±11.6)%、(36.9±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msirolimus能够抑制膀胱癌细胞浸润能力,temsirolimus作用于T24、BIU-87细胞株24h后,0 nmol/L组浸润细胞数(26.5±5.8)、(28.2±4.6),高于5 nmol/L组的(19.0±3.8)、(2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msirolimus导致膀胱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temsirolimus作用T24、BIU-87细胞株48 h后,5 nmol/L组G0/G1期细胞分别占(77.46±6.11)%、(73.39±4.94)%,高于0 nmol/L组的(65.99±5.01)%、(60.15±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msirolimus能够阻断mTOR的磷酸化,T24、BIU-87细胞株0 nmol/L组p-mTOR/β-actin值分别为0.92±0.09、1.01±0.08,明显高于5 nmol/L组的0.47±0.05、0.0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msirolimus能够抑制裸鼠T24细胞株移植瘤生长,给药21 d后,给药组移植瘤体积为(147.6±74.4) mm3,对照组为(351.1±139.9)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移植瘤Ki-67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5.5±6.7)%,低于对照组的(67.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TOR抑制剂temsirolimus对膀胱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考虑将mTOR作为膀胱癌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胸苷激酶(TK)-核糖体插入位点(IRES)-内皮抑素(ES)(简称rAAV-TIE)双靶点基因治疗膀胱癌的动物实验效果.方法 膀胱癌T24细胞悬液接种于27只Balb/c裸鼠右侧肩胛区皮下,观察成瘤情况;取已成瘤裸鼠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rAAV-多克隆位点(MCS)组、rAAV-TK组、rAAV-ES组、rAAV-TIE组,每组5只,瘤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rAAV-MCS、rAAV-TK、rAAV-ES、rAAV-TIE,4周后颈椎脱臼处死裸鼠,取出移植瘤,HE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采集裸鼠血液标本,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榆测血清中ES浓度.结果①T24细胞接种3周后,接种部位肿瘤形成25只,成瘤率93%;②瘤内注射rAAV-ES、rAAV-TK、rAAV-TIE 9 d后,肿瘤生长明显抑制.治疗4周后rAAV-ES、rAAV-TK、rAAV-TIE、rAAV-MCS和对照组肿瘤体积分别为(0.75±0.08)、(0.71±0.11)、(0.52±0.09)、(1.27±0.13)、(1.24±0.17)cm3;rAAV-ES组与rAAV-TK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5组裸鼠移植瘤MVD分别为(18.72±2.53)、(21.74±4.62)、(12.73±1.78)、(52.38±6.46)和(49.94±7.17)个/HP,治疗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病毒组(P<0.05).结论霞组rAAV-TIE腺相关病毒被成功构建,体外实验表明rAAV-TIE能抑制膀胱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可有效双靶点基因治疗膀胱肿瘤.  相似文献   

17.
血管形成抑制剂TNP-470对膀胱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形成抑制剂烟曲霉菌衍生物TNP 470抑制膀胱癌生长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TNP 470 (6 0mg/kg)皮下注射治疗T739膀胱癌荷瘤鼠 ,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17天后杀鼠 ,观察TNP 470对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 ,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及增生指数的影响。 结果 TNP 470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缓慢 ,肿瘤抑制率为 46 3 %。组织学检查显示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MVD明显减少 (P <0 0 1) ,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 (P <0 0 1) ,增生指数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结论 TNP 470对膀胱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机理可能为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引起肿瘤组织缺血 ,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全硫代修饰的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ASODN-t)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可能性。为膀胱癌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四唑盐比色(MTT)法及流式细胞术等检测不同浓度(2-10umol/L)ASODN-t对T24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结果 不同浓度ASODN-t对T24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具有序列特异性及剂量依赖性,6umol/lASODN-t作用细胞72h,电镜观察可见典型凋亡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凋亡峰,凋亡率为10.4%,而无关寡核苷酸(N-ODN)则无此作用。结论 ASODN-t对T24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可诱导其发生凋亡,说明端粒酶与T24细胞恶性增殖有关。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成为膀胱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与吡柔比星(THP)联合用药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评价HCPT和THP各种联合用药方式对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进行观察,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各种给药方式对T24细胞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和致凋亡作用。序贯给药各时点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除间隔60h外,均高于同时给药(P<0.05)。序惯给药时,于给HCPT后24h时点加药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最高。结论:两药序惯给药可获得协同作用,以先给HCPT后24h时点加THP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