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静  周晓波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781-783
读元好问《脾胃论》原序,我们不难看出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起源与背景,序中所述“壬辰之变”指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军二围汴京。《二十四史·金史》记载当时河北大饥,人至相食;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东垣先生认为此疫不是伤寒,用治伤寒的方法是错误的。他通过治疗实践创内伤学说,  相似文献   

2.
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疗疚病所遵循的一个重要治则,李东垣在其著名的《脾胃论》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其因时制宜的用药经验。就这方面学术成果对其做进一步的整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脾胃论》中使用了七个含有巴豆的处方,详细阐释了胃肠寒冷积滞及虚证实证均可使用巴豆治疗。巴豆七方涵盖了巴豆众多传统炮制方法,核心在于制熟减毒,并根据临床需要配伍辅料。巴豆配伍人参、白术治疗虚中积冷;配伍干姜、丁香等温里药温下扫邪;配伍木香、陈皮调畅气机;配伍黄连、大黄、百草霜制约巴豆辛热燥烈峻下之性;配伍三棱、莪术、神曲活血祛瘀、行气消积。通过对巴豆的炮制、灵活把握服用剂量以及经验配伍,达到峻药缓投、攻药虚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李果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独重脾胃,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病理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则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甘温除热"等法.  相似文献   

6.
7.
《脾胃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脾胃论》是金代著名医家李东垣的代表作,其中体现的脾胃学说为中医治疗脾胃疾病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认识。笔者从事脾胃病治疗和研究几十年,一直秉承东垣的学术思想,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继承和发挥,并运用此思想来指导临床治疗脾胃疾病。  相似文献   

8.
翁丽丽 《光明中医》2011,26(9):1750-1753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代表作,他开创了脾胃学派,对脾胃之气加以论述,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同时创立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补中益气、益气活血等,  相似文献   

9.
《脾胃论》“阴火学说”实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斌 《陕西中医》1992,13(10):473-475
<正> “阴火论”是李东垣《脾胃论》主要学术思想之一,为探讨其实质所在,笔者愿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1 从《内经》看“阴火”历代凡有卓越成就的中医学家,莫不溯源于《内经》,李东垣亦不例外,其《脾胃论》中所倡导的“阴火论”,汲取了《内经》的精华,明确了脾胃在人身中的重要地位和气血生化、输布的原理;悟出人体发病从病因来说有内外的不同,从病机而言,有腑病多实、脏病多虚的特点;《素问·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  相似文献   

10.
冷治文  王鹏 《河北中医》2009,31(12):1884-1885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受法家革新思想影响,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阴阳升降和生长收藏等理论,在继承洁古(张元素,字洁古)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内伤病之脾胃学说,"人以胃气为本"和"火与元气不两立"是<脾胃论>的主要学术观点,而"升降浮沉"是贯穿于<脾胃论>全书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樊一桦  崔媛 《河南中医》2016,(10):1704-1706
《脾胃论》对脾胃的生理特点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而深刻的表述,所创立的治法方药有着奇特作用。《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疾病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对于后世医家对脾胃疾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治法方法有被用于脏腑的各种疾病。因此,后世多有"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其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成荣新  赵松亭  刘莹莹 《河南中医》2020,40(7):1011-1013
李东垣认为,君药是方剂中用量最大且力度最强的药物,君臣佐使之间应有明显的层次性,才能相互宣散和收敛。其著作《脾胃论》中所立方药,君药多为辛温或甘温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等,这是由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疾病观决定的。李东垣十分注重药物的气味配伍,认为药物气味所具有的偏性即其药性,也正是药物的作用之性,甘温除热法便是其体现。《脾胃论》注重风药的使用,一方面取风药升散的特性,升举清阳,助脾气升清;另一方面是风药能行气发散,宣散湿浊,健运脾阳。从《脾胃论》的君臣佐使法可知,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以治其本;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时,应注意其他脏腑与脾胃的关系,在遣方用药时注意顾护脾胃,以不伤正。  相似文献   

13.
智国防 《河南中医》2003,23(6):19-20
李东垣《脾胃论》中反佐药用药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升降反佐,沉浮相辅;寒温反佐,补泻兼施;收散反佐,内外合一;服药反佐,以防格拒。其用药原则可概括为:协调升降,反佐从权;补泻反佐,依从运气;依随时令,分别三焦;君臣有序,用量权衡。其将反佐药应用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常等复杂证候之中,而运用之成败贵在把握病机,熟知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五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用统计分析原著作中所有方剂中的药物分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辛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六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脾胃论》的精髓是五运六气,该书是在"脏气法时"和"气运衰旺"指导下写成的,重视四时阴阳升降浮沉,把五运六气理论从外感引入到内伤之中,不但用五运六气理论阐述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还把五运六气理论扩大到治则及制方遣药方面去了。本文开发了研究脾胃内伤病的最新思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了“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等五脏病的症状特点及其因机证治,通过分析李东垣治疗上述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深入探讨脾胃与其余四脏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阴法补充了李东垣略于胃论述的缺陷,升脾阳法和养胃阴法融合,完善并形成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病因病机复杂,皆与五脏六腑有关。《黄帝内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概括了胃不和导致不寐的病理机制。内伤脾胃,百病始生。若忧思劳倦过度伤脾,脾胃亏虚,运化失调,精微化生无源,气血虚衰,意不入舍,心失所养或宿食痰火内停,胃失和降,浊邪上扰均可导致阴不涵阳,阳不入阴,心神不安,从而导致不寐。笔者通过探讨脾胃与失眠的关系,明晰从脾胃论治失眠的机制,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9.
介绍章庆云先生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临床辨治脾胃病以气血同调、宣化分利、肝胃同治、清肝利胆、降胃平肝为特色,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