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氟伐他汀对首次成功的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86例首次成功PCI术后患者。总胆固醇水平在3.5-7.0mmol/L(135-270mg/dL)之间。空腹甘油三脂水平小于4.5mmol/L(400mg/dL)。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外,加服氟伐他汀,44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42例)。治疗组氟伐他汀40mg/d。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结果治疗组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1),治疗组有9例(20.5%),对照组有11例(26.2%)患者至少发生了一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P=0.01。结论对总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氟伐他汀可显著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MACE)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英国医学杂志》2009,(3):154-154
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具有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目前正在寻求一种安全的方法以保护患者不发生与终末期肾病伴随的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现在处于大量不予考虑药物名单之列。因为在一项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罗苏伐他汀(rosuvastatin)无法使这类患者避免由心血管问题引发的心脏病发作、卒中或者死亡等事件(罗苏伐他汀相对安慰剂的危险比为0.96,95%CI 0.84—1.11)。  相似文献   

3.
背景:他汀治疗的时机和强度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临床结局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关评估资料。目的:在ACS患者中比较早期强化他汀治疗与迟发低强度他汀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国际化随机双盲试验。于1999年12月29日~2003年1月6日参与A to Z试验Z阶段研究的ACS患者中,2265例接受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剂量增至80mg/d;另2232例接受安慰剂,4个月后服用辛伐他汀20mg/d。二者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一级研究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ACS再入院以及卒中。随访6~24个月。结果: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安慰剂1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122mg/dL(3.16mmol/L),服用辛伐他汀2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77mg/dL(1.99mmol/L)。单用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8mg/dL(1.76mmol/L),服用辛伐他汀8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3mg/dL(1.63mmol/L)。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共有343例患者(占16.7%)出现一级终点事件,而单用辛伐他汀组(40mg/80mg)有309例患者(占14.4%)出现一级终点事件(风险比[HR],0.89;95%可信区间[CI],0.76~1.04;P=0.14)。两组中分别有109例(占5.4%)和83例(占4.1%)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HR,0.75;95% CI 0.57~1.00;P=0.05)。其他各一级终点事件无差异。前4个月,两组一级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HR,1.01;95%CI,0.83~1.25;P=0.89),从第4个月起至研究结束,单用辛伐他汀组一级终点事件明显减少(HR,0.75;95%CI,0.60~0.95;P=0.02)。9例(占0.4%)接受辛伐他汀80mg/d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同时伴有肌肉症状),服用低剂量辛伐他汀的患者未出现肌病,1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P=0.02)。结论:尽管试验未能达到预定终点,但是早期启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有助于减少ACS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阿斯匹林联合短期氯吡格雷(c1opidogrel)治疗比单纯阿斯匹林治疗更能减少栓塞并发症。但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尚不明了。而且,尽管目前的临床数据提示PCI前开始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有益,但是尚无这种治疗实际应用的前瞻性研究。目的:评价PCI后长期(12个月)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的益处,确定术前开始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的益处。结果:1年时,氯吡格雷长期治疗可使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危险性相对减少2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9%-44.4%;P=0.02;下降绝对值,3%)。PCI前应用氯吡格雷并不能显著降低28天死亡、心肌梗死或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复合终点的危险性(下降18.5%;95%CI,-14.2%-41.8%;P=0.23)。但是在预先规定的亚组分析中,至少于PCI前6小时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该终点相对危险性下降38.6%(95%CI,-1.6%-62.9%3P=0.051),PCI前不足6小时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该危险性并无减少。1年时严重出血的危险性增加,但是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氯吡格雷组8.8%,安慰剂组6.7%3P=0.07)。结论:PCI后长期(1年)氯吡格雷治疗可显著降低不良缺血事件的危险性。PCI前至少3小时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并不减少28天事件发生率。但是亚组分析提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与PCI时间间隔较长则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证据显示,与临床常规降脂比较,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施行强化降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可进一步获益。 目的:比较2种降脂治疗策略对既往有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病史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影响。 设计、地点及研究对象:IDEAL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盲法终点评价试验。试验于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在北欧190个心脏病急救单位和专家诊所进行,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试验人选8888例有急性MI病史的患者,年龄≤80岁。 干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n=4439)或常规剂量辛伐他汀(20mg/d;n=4449)治疗。 主要终点: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定义为冠脉死亡、证实有非致命性急性MI或心脏骤停复苏。结果:治疗期间,辛伐他汀组平均LDL—C水平为104mg/dL(SE,0.3),阿托伐他汀组为81mg/dL(SE,0.3)。辛伐他汀组有463例(10.4%)患者发生了主要冠脉事件,阿托伐他汀组为411例(9.3%)(风险比[hazardratio,HR],0.89;95%CI,0.78—1.01;P=0.07)。两组发生非致命性MI者分别为321例(7.2%)和267例(6.0%)(HR,0.83;95%CI,0.71—0.98;P=0.02)。但是另外两个一级终点组分的发生率两组末见显著差异。两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者分别为608例和533例(HR,0.87;95%CI,0.77—0.98;P=0.02)。辛伐他汀组发生任何一种冠脉事件的患者有1059例,阿托伐他汀组898例(HR,0.84;95%CI,0.76—0.91;P〈0.001)。两组发生非心血管死亡者分别为156例(3.5%)和143例(3.2%)(HR,0.92;95%CI,0.73—1.15;P=0.47)。各种原因所致死亡:辛伐他汀组374例(8.4%),阿托伐他汀组366例(8.2%)(HR,0.98;95%CI,0.85—1.13;P=0.81)。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凶非严重性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比例较高;因转氨酶升高分别导致43例(1.0%)和5例(0.1%)患者停药(P(0.001)。两组罕见严重肌病及横纹肌溶解。 结论:研究表明,在既往有MI的患者,强化降低LDL—C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一级终点,但是能降低其他复合二级终点及非致命性急性MI的危险。心血管死亡率或全因死亡率没有差异。强化降低LDL—C可使MI患者获益,而且不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背景:确定不同降压药物的相对获益或损害的确定常常受比较研究复杂队列的影响。网络汇总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集中了直接和间接证据,可更好地判定降压治疗的危险和获益。目的:对现有各种一线降压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临床试验证据进行总结,评估指标为主要心血管病终点和全因死亡率。数据来源和研究选择:采用汇总分析、MEDLINE检索以及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发表的杂志综述,从中挑选出以心血管病终点作为结局的长期随机对照试验。入选的研究包括安慰剂对照试验、空白对照试验和活性药物对照试验。数据提取:用网络汇总分析综合分析同一试验内不同药物的直接比较与其他试验的间接证据。间接比较保留试验内随机结果,用于采用同一种治疗手段的试验。数据综合:数据来自42项临床试验,共有192478例患者随机采用包括安慰剂在内的7种主要治疗方案。对于所有结局指标,小剂量利尿剂均优于安慰剂:冠心病(CHD;RR,0.79;95%可信区间[CI],0.69~0.92);充血性心力衰竭(CHF;RR,0.51;95%CI,0.42~0.62);脑卒中(RR,0.71;0.63~0.81);心血管病事件(RR,0.76;95%CI,0.69~0.83);心血管病死亡(RR,0.81;95%CI,0.73~0.92)和总死亡(RR,0.90;95%CI,0.84~0.96)。对所有结局,没有一种一线治疗方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CCBs)、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显著优于小剂量利尿剂。与CCBs相比,小剂量利尿剂了减少心血管病事件(RR,0.94;95%CI,0.89~1.00)和CHF(RR,0.74;95%CI,0.67~0.81)的危险性;与ACE抑制剂相比,减少了CHF(RR,0.88;95%CI,0.80~0.96)、心血管病事件(RR,0.94;95%CI,0.89~1.00)和脑卒中(RR,0.86;95%CI,0.77~0.97)的危险性;与β-受体阻滞剂相比,减少了心血管病事件(RR,0.89;95%CI,0.80~0.98)的危险性,与α-受体阻滞剂相比,减少了CHF(RR,0.51;95%CI,0.43~0.60)和心血管病事件(RR,0.84;95%CI,0.75~0.93)的危险性。各种治疗引起的血压变化相似。结论:小剂量利尿剂是预防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最有效的一线药物。临床实践和治疗指南应体现这一论点,未来试验应将小剂量利尿剂作为标准临床对照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干扰素β与安慰剂对照治疗继发进展性多发性硬化(SPM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disc及CNKI有关于扰素β与安慰剂对照治疗SPMS随机对照试验,手工补充检索与该病治疗有关的中文期刊文献,按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干扰素口与安慰剂对照治疗SPMS的随机对照试验5个,共计患者2552例,根据随机分配、分配方案隐藏及盲法三项指标进行质量评分,A级2个,B级3个。Meta分析显示,干扰素β治疗组复发RR=0.84,95%CI为(0.76,0.92),P=0.003;持续进展RR值为0.86,95%CI为(0.76,0.98),P=0.02,RR值均较安慰剂治疗低。干扰素β治疗组注射部位感染发生的RR值为0.64,95%CI为(6.99,16.19),P〈0.0001;注射部位坏死RR值为35.99,95%CI为(4.95,261.50),P:0.0004;发热RR值为2.91,95%CI为(2.20,3.85),P〈0.0001;抑郁RR值为1.24,95%CI为(1.02,1.51),P=0.03;高血压RR值为3.64,95%CI为(1.35,16.01),P=0.02;白细胞减少RR值为2.87,95%CI为(1.34,6.14),P=0.007;头痛RR值为2.22,95%CI为(1.38,3.57),P=0.0009;淋巴细胞减少RR值为1.35,95%CI为(1.10,1.66),P=0.0006;发生转氨酶升高RR值为4.52,95%CI为(1.91,10.72),P=0.0006。干扰素β治疗组不良事件RR值均较安慰剂高(P〈0.05)。结论干扰素β治疗使SPMS复发率及持续进展的发生率降低,不良事件以干扰素β治疗组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美国降脂药物已获广泛应用。但是对各种降脂药物发生肌溶解症的危险性目前尚缺乏可靠的估计。 目的:对门诊情况下,不同他汀及贝特类药物(单用或联用)治疗病人肌溶解症的发生率进行估计。 设计、地点及病人:根据全美11个卫生保健计划申报数据建立不同他汀和贝特类用药起始队列。人选本队列的病例为1998年1月1H至2001年6月30日人组保健计划前至少用药180天的病人。人-时间按照单药治疗或他汀-贝特类联合治疗分类。 主要结局指标:每治疗10000人一年肌溶解症的发生率、所需治疗例数以及发生肌溶解症的相对危险性。 结果:在252460例采用降脂药物治疗的病人中,24例于治疗期间发生住院的肌溶解症。采用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单药治疗平均每10000人一年肌溶解症的发生率为0.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0~0.84);西立伐汀为5.34(95%CI,1.46~13.68);贝特类为2.82(95%CI,0.58—8.24;P=0.056)。未用药者(unexposed person—time)肌溶解症的发生率为0(95%CI,0—0.48,P=0.56)。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与一种贝特联川肌溶解症的发生率增至5.98(95%CI,0.72~216.0),西立伐他汀与叭特类联用增至1035(95%CI,389—2117)。每治疗1年,发现1例肌溶解症的所需治疗例数他汀单药治疗为2272例,采用他汀和贝特类联合治疗的年龄较大的糖尿病人为484例,采用西立伐他汀加贝特类治疗的病人为9.7到12.7例。 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单药治疗发生肌溶解症的危险相似而且很低;联合使用他汀及贝特类者危险增加,特别是在老年糖尿病病人。西立伐他汀联合贝特类每年治疗10例即可能有1例发生肌溶解症。  相似文献   

9.
背景:尽管治疗方法不断进展,但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死亡率依然较高,加用抗栓药物的临床效果尚不清楚(特别是对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 目的:评价磺达肝癸钠(一种Xa因子抑制剂)对STEMI患者的作用。将早期使用磺达肝癸钠并连续给药8天与常规治疗(无普通肝素[unfrectionated heparin,UFH]使用指征者给予安慰剂[第1亚组]或者在使用普通肝素48小时后再给安慰剂8天[第2亚组])进行比较。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对磺达肝癸钠2.5mg(每日1次)或对照治疗8天进行随机双盲比较,12092例STEMI患者来自41个国家的447家医院(2003年9月至2006年1月)。从第3天至第9天,所有患者均按原始随机分配接受磺达肝癸钠或安慰剂治疗。 主要观测指标:30天死亡或再梗死复合事件(主要终点)以及9天和最后随访(3个月或6个月)时二次评估。 结果:磺达肝癸钠组6036例患者中585例(9.7%)发生30天死亡或再梗死,显著低于对照组(6056例中有677例;11.2%)(风险比[hazard ratio,HR],0.8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0.96;P=0.008;绝对危险降低1.5%;95%CI,0.4%-2.6%)。这些益处见于第9天(安慰剂组537例[8.9%]比磺达肝癸钠组444例[7.4%];HR,0.83:95%CI,0.73—0.94;P=0.003)和随访结束时(安慰剂组857例[14.8%]比磺达肝癸钠组756例[13.4%];HR,0.88;95%CI,0.79—0.97;P=0.008)。在整个研究期间,死亡率明显降低。不同肝素使用亚组磺达肝癸钠的作用相似。然而,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没有获益。第2亚组中其他患者磺达肝癸钠预防30天(HR,0.82;95%CI,0.66—1.02;P=0.08)及随访结束时(HR,0.77;95%CI,0.64—0.93;P=0.008)死亡或再梗死事件的效果优于普通肝素。接受溶栓治疗(HR,0.79;P=0.003)及未接受任何再灌注治疗(HR,0.80;P=0.03)的患者获益明显。磺达肝癸钠治疗组9天时具有严重出血减少(安慰剂组79例比磺达肝癸钠组61例;P=0.13)、心脏填塞发生率降低(48例比28例;P=0.02)的倾向。 结论:磺达肝癸钠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特别是未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和再梗死率。而且不增加出血和卒中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非正常工作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再灌注延迟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在北京市19个医疗中心至急诊室就诊并接受再灌注的STEMI患者共297例。分为正常工作时间(A时间)和非正常工作时间(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分析与A时间再灌注治疗相比,B时间对进门-再灌注延迟的影响。结果:297例患者中,A时间再灌注治疗组120例(40.4%),其中3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82例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177例(59.6%),其中49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128例患者接受PCI治疗。在校正患者的其他临床因素后,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OZB)中位数显著长于A时间再灌注治疗组(174.3min[95%可信区间(CI):172.8~176.2]比138.3min[95%CI:136.1~140.2];P〈0.01),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的进门一溶栓时间(02N)中位数和A时间再灌注治疗组无显著差别(62.7min[95%CI:61.8~64.5]比59.8min[95%CI:58.1~61.3];P:0.07)。结论:北京市在B时间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D2B时间延迟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首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氟伐他汀80mg/d降脂治疗对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和结果:本研究为LIPS研究的亚组,共包括1658例诊断明确的患者,其中82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17例随机分入氟伐他汀组,407例入安慰剂组),834例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包括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18例随机分入氟伐他汀组,416例入安慰剂组)。中位随访时间3.9年。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相对于安慰剂,氟伐他汀可降低MACE风险28%;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无显著性差异(RR1.07,95%CI0.87~1.30,P=0.53)。氟伐他汀减…  相似文献   

12.
John  R.  Crouse    Joel  S.  Raichlen  Ward  A.  Riley  Gregory  W.  Evans  Mike  K.  Palmer  Daniel  H.  O'  Leary  Diederick  E.  Grobbee  Michiel  L.  Bots  李军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7,26(4):208-216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往往在机体出现症状之前就已有所进展。目前,我们尚不清楚Framingham风险评分(Framinghaln risk score,FRS)较低的轻中度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中年人群是否能从治疗中获益。 目的:评价为期2年的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否减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继续增厚或使粥样斑块消退。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瑞舒伐他汀对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测评研究(Measuring Effects on Intima-Media Thickness:an Evaluation of Rosuvastatin,METEOR)”是2002年8月至2006年5月在美国及欧洲61个基层医疗中心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984名参试者,有的参试者仅以年龄(平均年龄,57岁)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的参试者10年内FRS低于10%、CIMT重庞增厚(1.2~3.5mm)、LDL胆固醇水平有所升高(平均值,154mg/dL)。 干预:参试者服用40mg瑞舒伐他汀或安慰剂。 主要观测指标:12个颈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率(经B超检测);颈总动脉位点、颈动脉窦位点及颈内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颈总动脉位点平均CIMT的变化。仅在瑞舒伐他汀组中评估CIMT的消退情况。 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参试者LDL胆固醇平均(SD)水平由基线时的155(24.1)mg/dL降至78(27.5)mg/dL,平均降低49%(与安慰剂组相比P〈0.001)。瑞舒伐他汀组12个颈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0.0014(95%CI,-0.0041~0.0014)mm/y,安慰剂组12个颈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Q0131(95%CI,Q0087~Q0174)mm/y(P〈0.001)。瑞舒伐他汀组颈总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0.0038(95%CI,-0.0064~-0.0013)mm/y(P〈0.001),颈动脉窦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0.0040(95%CI,-0.0090~0.0010)mm/y(P〈0.001),颈内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0.0039(95%CI,-0.0009~0.0088)mm/y(P=0.02)。瑞舒伐他汀组颈总动脉位点平均CIMT的变化值为0.0004(95%CI,-0.0011~0.0019)mm/y(P〈0.001)。P值均为与安慰剂组相比。总的来说,瑞舒伐他汀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很少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在2年内有6名参试者[0.86%]出现8起不良事件[1.1%])。 结论:对于FRS低于10%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中年人群而言,瑞舒伐他汀能够在2年内显著降低最大CIMT的进展速率,与安慰剂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但是,瑞舒伐他汀无法诱导病变消退。今后,我们仍需开展大型远期试验来明确上述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在世界范围的急剧增加已成为倍受关注的严重健康问题。目的:评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作用对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心血管病和高血压发病危险的影响。设计、地点和受试人员:于1998年7月至2001年8月,在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挪威、丹麦、瑞典、芬兰、以色列和西班牙进行的跨国、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总共1429例IGT患者被随机,其中61例(占总数的4%)因不符合IGT或缺乏随机后资料而被排除。其余1368例患者进入改良的意向-治疗分析。男性(49%)及女性(51%)受试者平均(SD)年龄为54.5(7.9)岁,平均体重指数30.9(4.2)。平均随访时间为3.3(1.2)年。干预:IGT患者随机接受安慰剂(n=715)或阿卡波糖(n=714)100mg,3次/d。主要观察指标:重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血管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和周围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140/90mmHg)的发生。结果:341例(24%)患者提前中止试验,其中阿卡波糖治疗组2ll例,安慰剂组130例;这些患者亦予随访。用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下降49%(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8~0.95,P=0.03),绝对危险降低2.5%。在心血管事件,以降低心肌梗死发病风险为主(HR,0.09;95%CI,0.01—0.72;P=0.02)。此外,阿卡波糖还与新发高血压相对风险下降34%(HR,0.66;95%CI,0.9—0.89;P=0.006)、绝对风险降低5.3%相关。即使在校正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后,阿卡波糖治疗仍能显著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HR,0.47;95%CI,0.24—0.90;P=0.02)和高血压(HR,0.62;95%CI,0.45—0.86;P=0.004)的危险。结论:研究提示,用阿卡波糖治疗IGT患者可显著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于改善缺血症状的近期疗效良好,但治疗5年和10年后仅3/5和1/3的PCI病人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 氟伐他汀(来适可)介入预防研究(The Lescol Inter-vention Prevention Study,LIPS)旨在探讨氟伐他汀治疗是否可降低首次接受PCI后病人的MACE。 LIPS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欧洲、加拿大和巴西的77个医院进行。 1996年4月至1998年10月共入选1677例稳定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并成功进行首次PCI的患者,年龄18~80岁,基线总胆固醇水平135~270mg/dL(3.5~7.0mmol/L),空腹甘油三酯水平低于400mg/dL(4.5mmol/L)。 病人在出院时被随机接受氟伐他汀80mg/日(n=844)或安慰剂(n=833),治疗3~4年。 主要预后指标为无MACE存活时间,MACE定义为  相似文献   

15.
研究背景:为了降低子痫前期和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一般推荐使用抗氧化性维生素补充疗法;但是,这种干预的效能尚未被确切证实。方法:以妊娠14-22周的未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孕妇被随机化分为两组,每天分别服用1000mg维生素C和400U维生素E或安慰剂(微晶纤维素),直至分娩。主要临床结局包括: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婴儿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生儿协作网的相关定义标准进行诊断)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该胎龄第10百分位数值的发生风险。结果:本项研究共纳入1877例孕妇,其中935例被随机化分入维生素组,而942例进入安慰剂组。两组基线特征相同。维生素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下述指标的发生风险均不具有显的组间差异:孕妇子痫前期(分别为6.0%和5.0%;RR1.20;95%CI0.82-1.75)、婴儿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9.5%和12.1%;RR0.79;95%CI0.61~1.02)、出生体重低于胎龄第10百分位数的婴儿(8.7%和9.9%;RR0.87;95%CI0.66-1.16)。结论:妊娠期间补充维生素C和E,不能降低未产妇的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也不能降低婴儿的宫内生长受限、死亡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白细胞介素2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B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维普(VIP)、万方、ISI、Pubmed、Embase 及 Co-chrane library 临床试验注册数据库,采用 Cochrane 协作网 RCT 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Meta 分析提取数据。结果(1)纳入34个 RCT,203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纳入研究质量一般;(2)与单独使用顺铂比较,Meta 分析合并相对危险度(RR)值:ORR[RR=1.45,95%CI (1.36~1.54),P <0.01]及发热[RR =2.37,95%CI (1.53~3.66),P <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减少症[RR=0.81,95%CI (0.61~1.07),P =0.14];骨髓抑制[RR =0.83,95%CI (0.62~1.11),P =0.21]及胸痛[RR=1.04,95%CI (0.84~1.29),P =0.69]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 IL-2联合顺铂能显著改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近期疗效,但存发热等不良反应,纳入研究质量一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和-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易感性及干扰素(IFN)抗HBV治疗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上海地区6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HLA-DRB1和-DQB1等位基因以及200名健康准骨髓捐献者的HLA-DRB1等位基因。其中32例接受α-1b干扰素治疗24周。结果 CHB患者HLA-DRB1*06和-DRB1*08等位基因的频度高于健康人(2.17%对0%,RR=3.963,95%CI:3.425~4.585,P=0.017;11.59%对5.50%,RR=2.253,95%CI:1.147~4.428,P=0.021);而DRB1*07等位基因的频度则低于健康人(2.90%对7.75%,RR=0.355,95%CI:0.123~1.025,P=0.047)。IFN治疗的患者中,10例应答者DRB1*14等位基因频度高于22例非应答者(20.0%对2.3%,RR=10.750,95%CI:1.116~103.558,P=0.030);而DQB1*07分布则相反(10.0%对38.6%,RR=0.176,95%CI:0.036~0.856,P=0.022)。结论 HLA等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上海地区人群HBV的易感性和IFN抗HBV治疗有关。与其他HLA-DRB1等位基因比较。HLA-DRB1*06和-DRB1*08可能与HBV易感性有关,而HLA-DRB1*07则相反,可能为抵抗基因;DRB1*14可能与IFN的高应答有关。与其他HLA-DQB1等位基因比较,DQB1*07可能与IFN低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关于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阿昔单抗在经氯吡格雷600mg预治疗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作用,尚无专门研究进行评估。目的:评价阿昔单抗是否与氯吡格雷600mg预治疗后接受PCI治疗的高危ACS患者的临床获益相关联。设计、地点和患者: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间,共纳入2022例接受PCI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平均年龄66岁),进行了一项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化、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干预措施:患者被分配接受阿昔单抗[首先给予0.25mg/kg推注,随后0.125μ,g/(kg·min)(最大量为10μg/min)输注12h;并给予肝素70U/kg]或安慰剂(推注并输注12h,并予肝素140U/kg)。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至少2h接受氯吡格雷600mg以及阿司匹林500mg(口服或静脉注射)。主要观察指标:一级终点是在随机化后30d内死亡、心肌梗死或急诊靶血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二级终点是院内大出血或局限性出血的发生率。结果:2022例患者中1012例接受阿昔单抗,1010例接受安慰剂。阿昔单抗组中出现一级终点的患者为90例(8.9%),而安慰剂组中为120例(11.9%),阿昔单抗组风险下降25%(RR0.75,95%C10.58~0.97;P=0.03)。在无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中,阿昔单抗组与安慰剂组之间一级终点发生率无差异[4.6%(23/499)vs4.6%(22/474),RR0.99,95%CI0.56~1.76;P=0.9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水平变化,以及对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 选 取2013 年3 月—2017 年6 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心内科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PCI 治疗的 241 例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MGB1、sTLT-1 水平,记录住院及出院后12 个月主要不良心 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PCI 治疗后63 例(26.14%)患者发生MACE(MACE 组),178 例患 者未发生MACE(非MACE 组)。MACE 组患者病变支数3 支比例、血清HMGB1 和sTLT-1 水平、Gensini 评分高于非MACE 组(P <0.05);血清HMGB1 水平预测MACE 发生的ROC 曲线显示,当血清HMGB1 为 64.73 pg/ml 时,曲线下面积为0.868(95% CI :0.820,0.916),敏感性为0.873(95% CI :0.768,0.937),特异 性为0.758(95% CI :0.698,0.811);血清sTLT-1 水平预测MACE 发生的ROC 曲线显示,当血清sTLT-1 为620.84 pg/ml 时,曲线下面积为0.753(95% CI :0.683,0.823),敏感性为0.810(95% CI :0.703,0.886),特异性 为0.629(95% CI:0.570,0.685);两者联合时,曲线下面积为0.895(95% CI:0.849,0.941),敏感性为0.873(95% CI:0.768,0.937),特异性为0.798(95% CI:0.738,0.848)。Cox 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甘油三酯[Rl ^ R=1.629(95% CI :1.137,2.334)]、Gensini 评分[Rl ^ R=1.052(95% CI :1.033,1.070)]、HMGB1[Rl ^ R=1.081(95% CI : 1.049,1.113)] 及sTLT-1 水平[Rl ^ R=1.008(95% CI :1.003,1.013)] 是影响AMI 患者接受PCI 治疗后发生 MACE 的危险因素。结论 AMI 患者接受PCI 治疗后12 月内MACE 的发生与血清HMGB1、sTLT-1 水平有关, 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可作为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关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氯吡格雷预治疗的益处目前仍有争议,并且其使用亦未获得普遍认可。 目的:于新近发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患者中确定PCI前氯吡格雷预治疗预防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果是否优于PCI时开始采用氯吡格雷治疗。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CLARITY(PCI—Clopidogrel as Adjunctive Reperfusion Therapy)研究是一项于1863例患者中进行的前瞻性计划分析。这些患者均于CLARITY—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28试验中在血管造影后实施了PCI。CLARITY—TIMI28是一项在接受纤溶治疗的患者中进行的有关氯吡格雷效果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患者于2003年2月至2004年10月入选自23个国家的319家医院。 干预:患者服用阿斯匹林并于纤溶治疗时开始随机接受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以后75mg,每日1次)或安慰剂,直至冠状动脉造影前为止。造影在开始研究药物后2~8天进行。接受冠脉支架的患者建议于诊断性血管造影后给予开标氯吡格雷(包括负荷剂量)。 主要观测指标:一级终点为PCI至随机分组后30天心血管死亡、MI复发或脑卒中的复合发生率。二级终点包括在PCI之前发生的MI或脑卒中以及前述随机分组后30天相关终点。 结果:氯吡格雷预治疗可显著降低PCI后心血管死亡、MI或脑卒中的发生率(34[3.6%]比58[6.2%];校正优势比[odds ratio,OR],0.54[95%CI,0.35—0.85];P=0.008)。氯吡格雷预治疗还可降低PCI前MI或脑卒中的发生率(37[4.0%]比58[6.2%];OR,0.62[95%CI,0.40~0.95];P=0.03)。总体上,氯吡格雷预治疗可导致随机分组后30天心血管死亡、MI或脑卒中显著下降(70[7.5%]比112[12.0%];校正OR,0.59[95%CI,0.43~0.81];P=0.001;所需治疗例数=23)。TIMI严重或轻微出血的发生率未显著增加((18[20%]比17[1.9%];P〉0.99)。 结论:氯吡格雷预治疗可显著降低PCI前后心血管死亡或缺血并发症,而严重或轻微出血无显著增加。这些数据为STEMI患者早期使用氯吡格雷以及接受PCI的患者常规采用氯吡格雷预治疗方案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