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A型肉毒毒素(BTXA)与力奥来素对缓解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BTXA治疗组(B组)和力奥来素治疗组(L组)。对B组22例患者共47块痉挛明显的肌肉进行注射BTXA治疗,对L组23例患者采取口服力奥来素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都较治疗前肌张力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比较,B组比L组降低肌张力更为明显,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B组4周时与2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组4周与2周比较肌张力进一步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在4周时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观察证实:两种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肌痉挛,但BTXA起效较快,较充分,更利于患者早期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2.
A型肉毒毒素对治疗脑卒中及脑外伤后上肢肌痉挛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XA)对脑卒中及脑外伤后肌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0例脑外伤和脑卒中后存在上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为BTXA注射组和对照组。BTXA组注射BTXA,两组患者均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比较注射前和注射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Fud—Meyer运动功能评测(FMA)、改良Ashworth肌痉挛量表(MAS)评定情况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2周,BTXA组MAS评定等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BTXA组与对照组MAS评定等级、FMA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注射BTXA可降低脑卒中及脑外伤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同时积极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瘫痪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瘫痪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4例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痉挛患者分为2组,其中采用BTX-A治疗的21例为研究组;采用力奥来素治疗的23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2组治疗2、4周后肢体肌力、肌张力及功能改变。结果:肌张力按改良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降低(P〈0.01);治疗2周时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4周时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研究组在4周后步速、步长、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P〈0.05、P〈0.01),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TX-A治疗瘫痪肌痉挛安全、简便、起效迅速,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胸大肌痉挛患者肉毒毒素A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胸大肌痉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并发胸大肌痉挛患者48例,随机分为BTXA组和对照组各24例,均按脑卒中常规康复方案治疗。BTXA组患者并行胸大肌BTXA注射(100 U及2 ml生理盐水)1次。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行胸大肌肌张力Asworth评分,肩关节外展、外旋和前屈被动活动度测量,肩关节疼痛VAS评分,ADL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胸大肌肌张力Asworth及VAS评分均有下降、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BTXA组表现更明显(P〈0.01)。ADL评分,2组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TXA注射可以减轻脑卒中胸大肌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缓解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5.
李开东 《中国康复》2014,29(4):263-264
目的:观察强化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C P )的疗效。方法:63例痉挛型C 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肌力强化训练。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髋前屈肌、髋后伸肌、膝伸展肌肌力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 FM )各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肌力训练有助于提高痉挛型CP患儿康复疗效,并且对肌张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强化康复训练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121服。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强化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更加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向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以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其上肢肌肉痉挛及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32例脑卒中患者,其偏瘫侧上肢屈肌痉挛Ashworth评级为2~3级,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选择肱二头肌、前臂屈肌群注射A型肉毒毒素,随后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未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6周及12周时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指标包括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检测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偏瘫侧上肢肌痉挛情况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肌痉挛改善幅度以治疗后第2周时最为显著,随后改善幅度有所减缓,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一直持续至治疗后第12周;同时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各相应疗效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肌张力,并对改善患肢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疗效至少持续12周左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佩戴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对每例患者患侧手功能在入组时和疗程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手功能(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P〈0.01);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2个月后简式Fugl—Meyer手功能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肌痉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的肉毒毒素(BTXA)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选择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痉挛患者5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将BTXA准确注入肌肉局部。注射后佩戴抗痉挛矫形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注射前、注射后2周、4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IM自我照顾项评分、步速和步长测量进行相关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注射后2周、4周,肌肉痉挛的改善程度(M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与上肢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FIM)、步长和步速的改善均优于注射前(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的BTXA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治疗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选择20例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d病变下肢肌张力、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注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7d,肌肉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明显降低(P〈0.01),躯干及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P〈0.01),但均未发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运动能力的提高与肌张力及肌痉挛的降低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以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迅速提高运动能力,但量效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220例。随机法分为A组与B组各110例,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A组)与传统针法(B组)进行对照观察,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脂、血糖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血脂、血糖指标均有下降,A组与B组比较改善更显著(P〈0.O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患心并的肌张力和恢复神经功能,在下调血脂、血糖方面亦优于传统针法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后肌痉挛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64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观察组(B组)两组。A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选用常规康复联合肌电刺激仪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局部相应肌肉注射治疗。选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对A、B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A、B两组治疗后2个月M AS、FM A、MBI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1),B组较A组改善更明显,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结论】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肌痉挛程度,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建强 《中国康复》2014,29(3):212-21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跖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脑卒中患者跖屈肌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2组均给予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给予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并测量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结果:训练10周后,2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跖屈肌的痉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西方现代促通技术与中国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痉挛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效果。 方法:①选择2002-12/2004-12上海几家医院及社区(奉贤中医院、龙华医院、长寿路地段医院、静安老年医院、市一医院宝山分院、市六医院、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以及田林社区)中的28例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龄31-85岁;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2~4级。均对干预方案知情同意。②抑制患侧上肢屈肌痉挛统一采用的现代促通技术:Rood易化技术中的快速刷擦、叩击等方法刺激患侧上肢伸肌;抑制技术中的持续缓慢牵伸方法,沿上肢长轴挤压肘、腕关节,在肘、腕关节伸展位时让患者将身体的重心移到患侧使之负重,必要时用分指板辅助伸指。中医推拿手法:刺激性手法中的滚法、揉法、捏拿等治疗手法施于患侧上肢伸肌。根据患者的情况每天或隔天做1次抗痉挛治疗。6次治疗分别是:第1次:促通技术5min;第2次:促通技术20min;第3次:推拿手法5min;第4次:推拿手法20min;第5次:结合治疗1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10min);第6次:结合治疗2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20min)。6次治疗在一两周内完成。③疗效评价: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标准(0~5级: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5级:受累部分僵直)评估患者每次治疗前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程度,将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下降1级以上视为痉挛缓解;从治疗结束后痉挛缓解开始计算时间,到痉挛再次回到原来的级数所经过的时间视为痉挛缓解时间,将该时间作为疗效判定依据。④应用配对的秩和检验分析,用中位数表示均数,用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均数的范围。结果: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2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时间为5min时,促通技术治疗与推拿手法疗效相同,痉挛缓解的时间分别是9.5和10.0min(P〉0.05)。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治疗后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37.5和26.0min,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与推拿手法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与促通技术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促通技术和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明显优于推拿手法(P〈0.01)。②相同治疗方法,不同作用时间治疗效果比较:促通技术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促通技术治疗15min(37.5和9.5min,P〈0.01);推拿手法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治疗5min(26.0和10(min,P〈0.01);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41.0和24.5min,P〈0.01)。 结论:促通技术和推拿手法在对偏瘫患者的抗痉挛治疗方面都有效,相同的治疗方法下,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在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时间为5min时,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相同。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显优势,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效果相近,疗效均优于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对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目的:探讨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对中风偏瘫早期肌张力障碍的康复使用,方法:将96例急性中风偏瘫者随机分为A,B两组(B为对照组),均按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和基本康复治疗,A组在软瘫期针刺瘫侧上肢阴经穴,下肢阳经穴,肌张力恢复后转刺瘫侧上肢阳经穴及下肢阴经穴,力图使肌张力平衡恢复,避免肌痉挛产生而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治疗时间26-28在,治疗前后做康复评测。结果:A组在肌张力恢复进程,肌痉挛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与运动功能积分增高比率,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MBI和生活质量指数的提高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可以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患肢肌张力出现早晚对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按脑梗死后10d内出现或不出现肌张力,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分为A,B两组,对两组患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Barthel指数(BI)积分,及出院时行走能力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积分和BI积分,以及出院时步行能力有显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肌张力出现越早,其运动功能恢复越好,但要特别注意肌张力出现后及时应用抗痉挛手法防止痉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方法:将108例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透刺康复组与传统针刺组。治疗组在取穴上选用拮抗肌群腧穴芒针透刺,同时配合现代康复手段抗痉挛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法。治疗4周后两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头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头针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双下肢主要肌肉肌张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下肢内收肌群、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治疗后内收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头针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下肢肌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头针对脑梗死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梗死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常规使用神经科药物治疗,并进行各种主、被动运动疗法,软组织牵伸、Bobath及PNF方法等康复训练,1h·次-1;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主选穴位: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百会等)。2组均4周为1个疗程。2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ahworth量表测定下肢肌群胭绳肌和腓肠肌肌张力。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按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治疗后4周2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氏O.05);治疗组膪绳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分别为(2.32±0.34)分和(2.82±1.14)分,对照组胭绳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分别为(2.91±O-35)分和(3.85±1.24)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NIHSS评分为(12.16±1.08)分,对照组为(15.16±1.1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头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A型肉毒毒素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状态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聪敏  于若谷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53-2853,2859
目的:评估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在下肢痉挛性脑性瘫痪(CP)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11例痉挛性CP患儿,采用BTX-A 3-6IU/kg注射下肢痉挛肌肉,依照马氏等制定的疗效与评估标准和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估注射前与注射后72h、1、2、4、8周不同时期的运动功能,痉挛状态及肌张力的变化。结果:运动功能恢复和肌肉痉挛状态改善,注射后较注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BTX-A注射疗法有较好的改善运动功能和降低下肢肌肉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