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血清 HCV-RNA、抗-HCV抗体和肝脏酶谱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50例疑似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 HCV-RNA水平、抗-HCV抗体滴度,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水平。对照组为本院体检中心30例健康体检者。HCV-R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抗-HCV 抗体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ALT、AST、γ-GT采用酶速率法检测。结果15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同时检测 HCV-RNA定量和抗-HCV抗体滴度均为阳性的为80.7%,HCV-RNA定量与抗-HCV抗体滴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ALT,AST,γ-GT水平与 HCV-RNA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同时检测 HCV-RNA定量、抗-HCV抗体滴度可提高丙型肝炎的检出率,检测肝脏酶谱可一定程度评估肝脏受损状况,为丙型肝炎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IL-21水平检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8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资料,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资料。观察组根据ALT水平检测结果分组,ALT正常的30例患者为甲组,ALT>65 U/L的50例患者为乙组。比较各组肝功能、IL-21、HCV-RNA水平,分析IL-21水平与各项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IL-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乙组IL-21水平明显高于甲组(P<0.05);IL-21水平与ALT、AST呈正相关,与HCV-RN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L-21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变过程,水平越高,提示患者炎症反应越强烈,病情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总抗原(total HCV-cAg,tHCV-cAg)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及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3月丙肝患者血清标本66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HCV cAg,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丙型肝炎游离核心抗原(free HCV-cAg,fHCV-cAg)及丙型肝炎抗体(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HCV-Ab),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HCV-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HCV-RNA,tHCV-cAg及fHCV-cAg阳性率差异,同时分析tHCV-cAg与HCV-RNA及ALT相关性,探讨tHCV-cAg联合检测HCV-Ab与HCV-RNA检测符合率.结果 66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HCV-eAg阳性率与HCV-R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5,P>0.05);tHCV-cAg量与HCV-RNA呈正相关:logHCV Ag=0.81 log HCV RNA-1.31(γ=0.83,P<0.05).tHCV-cAg阳性率与fHCV c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53,P<0.05).HCV-cAg阳性组ALT值异常率与HCV-eAg阴性组ALT值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7.47).tHCV-cAg联合检测HCV-Ab符合率与HCV-RNA检测达100.00%.结论 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tHCV-cAg阳性率显著高于fHCV-cAg,与HCV RNA阳性符合率达96.08% (49/51),是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tHCV-cAg和HCV-RNA呈正相关性,与肝功能损害相关,是反映病毒的复制指标.tHCV-cAg联合检测HCV-Ab可减低丙型肝炎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中血清瘦素(Leptin)水平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肝功能损伤过程中的影响。方法本院63例HC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分别检测患者Leptin、IL-6、速率法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V感染患者Leptin水平、IL-6、ALT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HCV感染患者的Leptin水平、IL-6、ALT,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应答状态及肝脏受损程度,对有效指导临床诊疗丙型肝炎患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32)的表达水平及与丙型肝炎病毒(HCV)载量的相关性,探讨IL-32在丙型肝炎中的发病机制。方法 7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32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并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用Roche荧光定量PCR系统检测血清HCV载量,同时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32和ALT、AST表达水平。结果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IL-32、ALT、AS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呈正相关关系;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32水平与血清HCV载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IL-32与丙型肝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可能是因为HCV能够促进IL-32的合成与释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CV感染患者血清HCV-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发生肝癌、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感染HCV的患者(HCV-RNA>1 000copies/mL)分为实验组(肝癌、肝硬化组)和对照组(丙型肝炎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探针法测定HCV-RNA载量,速率法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结果实验组HCV-RNA载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LT、AS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ALT、AST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ALT、AST升高是HCV感染患者患肝癌、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HCV抗体(HCV-Ab)、HCV核糖核酸(HCV-RNA)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收集临床诊断为HCV感染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HCV-Ab,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CV-RNA,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根据ALT、AST水平以及HCV-RNA水平分别分为两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变化。同时收集37例临床抗病毒治疗患者的血清,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肝功异常组HCV-Ab、RNA载量对数值水平均高于肝功正常组(P<0.05)。HCV-RNA阳性组HCV-Ab、ALT、AST水平均高于HCV-RNA阴性组(P<0.05)。HCV-Ab、RNA载量对数值诊断丙型肝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0.838。连续观察病例治疗后ALT、AST、RNA载量对数值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HCV-A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Ab对于丙型肝炎的诊断效能优于RNA载量对数值。ALT、AST及HCV-RNA检测在丙型肝炎治疗监测过程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CV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外周血淋巴细胞(PBL)Fas抗原及ALT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本站献血群中60例HCV感染者,50例正常者及来自本市一院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HCV-RNA含量,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为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Fas抗原,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ALT浓度。结果本研究116例HCV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与PBLFas抗原表达率、ALT异常率呈正相关(γ值分别为0.94、0.96,均P﹤0.01),但与ALT浓度无相关性γ=0.38,0.03,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L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T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V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Fas抗原呈正相关、与ALT异常率相关性显著,外周血淋巴细胞Fas抗原与ALT异常率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胡志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4):3319-3320,3324
目的:研究 T 细胞调节性外周血中 CD4+慢性丙肝患者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以收集的经过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的128例慢性丙肝患者作为试验组,分别抽取治疗前后以及随访24周患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的CD4+细胞的百分比,并进行 HCV-RNA 定量和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HCV-RNA 定量、AST、ALT、CD4+(%)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以及随访24周后,患者的HCV-RNA 定量、AST、ALT、CD4+(%)的水平均显著的降低(P <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慢性丙型肝炎的伤害,提高治愈率,减少对肝脏的损害。外周血中 CD4+调节性 T 细胞可以作为抗病毒治疗疗效以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病毒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探讨IL-18在CH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病区就诊的47例CHC患者为CHC患者组,检测IL-18、病毒载量、HCV-Ab、ALT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阳性、阴性,HCV-Ab阳性、阴性以及不同ALT 浓度患者IL-18的表达情况。另纳入同期高校体检学生2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CHC患者与健康体检者IL-18的表达情况。结果 CHC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L-18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8在 HCV-RNA阳性与阴性、HCV-Ab阳性与阴性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与IL-18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无明显相关性(r=0.291,P>0.05)。结论 IL-18与HCV慢性感染有关,但与HCV复制及其所致的肝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0例,据患者血清中HBV 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将其分为6组:A组(HBeAg阳性,ALT正常)、B组(HBeAg阴性,ALT正常)、C组(HBeAg阳性,ALT轻、中度升高)、D组(HBeAg阳性,ALT高度升高)、E组(HBeAg阴性,ALT轻、中度升高)、F组(HBeAg阴性,ALT高度或重度升高)。另将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HBe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HBV-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ALT采用速率法,补体C3b采用ELISA-生物素亲和素抗体夹心法测定。结果 D组与F组患者血清C3b、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高于A、B、C、E组(P〈0.05);而D组与F组比较,患者血清C3b、AS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受检者血清C3b水平显著低于A、B、C、D、E、F组(P〈0.05)。C3b水平与ALT、AST、HBsAg存在正相关(P〈0.05),而与HBeAg和HBV-DNA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补体C3b水平与HBV的感染及肝细胞损伤程度有关,而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无关,可作为感染和预后的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HCV RNA、抗-HCV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治疗后HCV RNA和ALT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对87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法(PCR)检测HCV RNA、ELISA法检测抗-HCV和酶速率法检测ALT浓度水平,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大部分患者的ALT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HCV RNA含量与ALT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r=0.673,P0.01),而与抗-HCV的S/OD值无显著相关性(r=0.122,P0.05);在治疗早期,患者HCV RNA含量在第2天显著性下降,而ALT浓度呈一过性上升。结论在HCV诊断与疗效观察中,血清HCV-RNA、抗-HCV和ALT指标各有利弊,3者有机结合在正确诊断和预测肝脏损伤及早期疗效观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32)、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HBV DNA载量中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5例慢性CHB患者(轻度组32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31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血清IL-32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TBIL、ALT、AST采用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HBV D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B组血清IL-32、TBIL、ALT、AST及HBV DNA载量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HCB组血清IL-32、TBIL、ALT、AST及HBV DNA载量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高载量组(105拷贝数/ml)血清IL-32、TBIL、ALT、AST水平显著高于HBVDNA低载量组(105拷贝数/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32可能介导CHB炎症反应,参与CHB病情的发生及进展,血清IL-32及肝功能指标可作为CHB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炎(NASH)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7例NASH病人(NASH组)、33例非乙醇性单纯性脂肪肝病人(NAFL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IL-6、hs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空腹血糖(FPG)水平,并测定收缩压及体质量指数(BM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SH组血清hsCRP、IL-6、ALT、AST、GGT、TC、TG、FPG、BMI和收缩压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F=3.58~35.70,q=5.30~10.50,P〈0.05、0.01);NAFL组血清hsCRP、ALT、AST、GGT、TC、BMI亦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q=4.24~6.69,P〈0.01)。与NAFL组相比,NASH组血清IL-6、ALT、AST、GGT、TG、收缩压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q=2.54~10.46,P〈0.05、0.01)。结论血清IL-6及hsCRP在NAS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万琼  阳惠湘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4):650-651,654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组(A组)和重度组(B组),另选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脂联素、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PCⅢ)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B组BMI、ALT均显著大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LT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脂联素均显著低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CⅢ则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脂联素显著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CⅢ则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ALT、HA、PCⅢ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52和-0.65,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纤维化进展有关,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四项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诊断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同时选择80例单纯慢性乙肝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NP)、Ⅳ型胶原蛋白(Ⅳ-Col)、层黏连蛋白(LN)、AST/ALT比值及乙肝DNA(HBV-DNA)指标水平。结果 (1)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A、Ⅳ-Col、PⅢNP、LN明显高于单纯慢性乙肝组(P<0.01)。(2)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在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106copy/mL组中除LN外,其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在103~105copy/mL组和HBV DNA<103copy/mL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BV DNA 103~105copy/mL和HBV DNA<103copy/mL两组间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升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水平在AST/ALT>2、12时为(785.2±216.4)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Col升高水平在AST/ALT>2[(598.2±158.6)μg/L]和AST/ALT<1[(438.7±146.1)μg/L]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PⅢNP和LN升高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纤维化四项与AST/ALT比值、HBV DNA有利于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病程的监测,同时为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及疗效的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的临床诊断意义及铁在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例肝硬化患者,34例肝细胞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Fe水平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仪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铁蛋白及转铁蛋白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血清铁、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细胞癌患者铁蛋白、转铁蛋白及血清铁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患者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与肝功能常用检测指标具有相关性。结论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可作为肝脏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对疾病的判断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尾加压素Ⅱ(UⅡ)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程发展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40例慢性乙型肝炎、47例肝纤维化、38例肝硬化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UⅡ水平。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浓度。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系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各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比对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UⅡ水平在各组患者中均表达升高(P<0.05),其中UⅡ水平在肝纤维化组升高高于慢乙型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肝纤维化组(P<0.05)。血清UⅡ水平与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蛋白(C-Ⅳ)、层黏蛋白(LN)、AST、ALT水平呈正相关性(r=0.784、0.473、0.355、0.776、0.653,P=0.017、0.026、0.035、0.012、P<0.01)。血清UⅡ水平与HBV-D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性(r=0.571,P=0.023)。结论血清UⅡ水平在慢性HBV相关性肝病,尤其是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表达明显升高,UⅡ检测对协助诊断及监测早期肝纤维化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1,1次.d-1;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环醇25mg,3次.d-1,2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LT和AST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治疗组ALT和AST水平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和停药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以及HBeAb阳转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环醇联合阿德福韦酯具有较好的保肝、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在抗病毒方面也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