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对该院健康体检人群血清胸苷激酶1(TK1)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肿瘤及相关疾病的筛查意义。方法对该院6 436例健康体检者行TK1检测。采用高灵敏度点印染/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TK1,同时进行常规体检。对TK1检测的阳性率,与年龄的相关性及相关疾病筛查进行分析。结果 (1)TK1阴性者(正常组)平均值(0.64±0.52)pmol/L;TK1阳性者(风险组)299例,阳性率(风险率)为4.65%,平均值(3.57±3.12)pmol/L,两组TK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0,P0.0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4.18%,女性阳性率为5.31%,男女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2)TK1正常组和风险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P0.05)。(3)TK1表达阳性的299例中,恶性肿瘤8例,占2.68%;良性肿瘤75例,占25.08%;癌前病变15例,占5.02%;其他非肿瘤增殖性疾病117例,占39.13%;病毒感染及炎症性疾病27例,占9.03%;其他疾病57例,占19.06%。TK1表达阴性的6 137例中发现1例为晚期肝癌。结论 TK1可真实评估体内细胞异常增殖情况,预测可能潜在的肿瘤疾病或细胞异常增殖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TK1)水平在健康体检人员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中的差异,以及在健康体检人员中血清胸苷激酶(TK1)的阳性率及在肿瘤早期筛查中的作用和对于进展期癌前病变恶性风险进程的跟踪研究。方法:选取1200例健康体检人员根据性别和年龄分为男性年龄(20-39岁)组、男性年龄(40-80)组;女性年龄(20-39岁)组、女性年龄(40-80)组;;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胸苷激酶(TK1)水平,采用χ2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TK1检测灵敏度为0.2 pmol/L-(2)男性634例,平均年龄48.5岁(22-80岁),TK1水平为0.15-54.90(1.164士2.092) pmol/L,阳性(〉=2.0)30例,阳性率4.47%;女性586例,平均年龄46.0岁(21-77岁),TK1水平为0.11-14.53(1.198±1.053)pmol/L,阳性(〉=2.0)46例,阳性率7.81%;男女性别比较P =0.069,无显著差异;(3)男性年龄(20-39岁)组TK1水平(1.023±0.661) pmol/L.男性年龄(40-80)组TKl水平((1.194±2.609) pmol/L,两组比较P=0.11,无显著差异;女性年龄(20-39岁)组TKI水平(1.19±0.825) pmol/L,女性年龄(40-80) TK1水平(1.21±1.125) pmol/ L,两组比较P=0.27.无显著差异。结论:(1) TKI水平在健康体检人员中含量差别甚远,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中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2)TK1水平在健康体检人员中阳性率较高,表明影响TK 1的因素较多必需排除一些生理状态等因素引起的TKI水平升高(3)血清TK1表达具有很高的增殖特异性和灵敏度,因此,在肿瘤早期筛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质胸苷激酶I(TKI)检测对肺癌诊断的I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增强化学发光法(ECLA)检测65例肺癌患者血清TKl的含量,同时检测20例肺部良性疾病和2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TKl含量。结果肺癌患者TKI水平(3.71±2.86pmol/L)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1.70±1.61pmol/L)和正常对照组(1.18±1.13pmol/L)(P〈0.01);但肺部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TK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诊断肺癌的准确度中等偏高。结论TKl是一个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它的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李青峰 《检验医学》2012,27(12):1080-1081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TK1)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ECLA)检测120例结直肠癌患者、10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及1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TK1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结果结直肠癌组术前血清TK1水平为2.49(1.36~3.89)pmol/L,明显高于结直肠良性疾病组[1.19(0.73~2.08)pmol/L]和正常对照组[1.09(0.69~2.01)pmol/L,P均<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TK1水平明显下降,为1.61(1.22~2.53)pmol/L。结直肠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血清TK1阳性检出率为58.3%,明显高于结直肠良性疾病组(13.0%)和正常对照组(14.1%)以及其他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EA18.3%、CA199 15.0%,P均<0.01)。结论血清TK1水平对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概率。方法选择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 FT3、FT4和 TSH 水平,并选择6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FT3、FT4和 TSH 水平的检测结果平均值分别为5.09 pmol/L、17.32 pmol/L 和2.81 mIU/L。对照组的血清FT3、FT4和 TSH 水平的平均值分别为4.99 pmol/L、17.24 pmol/L 和2.71 mIU/L,糖尿病组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86例糖尿病组中共有29例患者 TSH 异常,异常率为33.7%,对照组为14.8%,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患者中,女性的 TSH 异常率为42.1%,高于糖尿病患者中男性的 TSH 异常率(17.2%)。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检测十分有必要,尤其是女性患者,以利于早期筛查和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湿高海拔环境下,中青年人群血清胸苷激酶1(TK1)水平差异。方法利用增强化学发光法对世居高湿高海拔地区128例中青年体检人群血清TK1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 TK1水平为(1.7842&#177;0.1279)pmol/L ,实验组 TK1水平为(1.3850&#177;0.0785)pmol/L ,两组 TK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 TK1阳性者28例,阳性率为30.43%,实验组TK1阳性者为2例,阳性率为5.56%,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女性TK1水平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高湿高海拔地区人群血清 TK1水平对于特殊环境不同年龄段人群体检、肿瘤预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老年重症监护病房(GICU)中危重患者67例,依据APACHEⅡ评分将这些患者分为危重组(〈16分,n=47)和极危重组(≥16分,n=20);同期住院的普通老年患者(非危重组)37例;门诊体检的健康老年人(正常对照组)34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上述各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非危重组各项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危重组甲状腺素总量(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明显低于危重组及正常对照组,TT4(64.42±15.97)nmol/L vs(91.69±20.00)nmol/L、(98.05±21.04)nmol/L(P〈0.01),FT3(1.52±0.52)pmol/L vs(2.33±0.75)pmol/L、(4.41±0.95)pmol/L(P〈0.01),FT4(12.51±3.61)pmol/L vs(15.61±5.55)pmol/L、(16.64±2.19)pmol/L(P〈0.01)。死亡组(n=17)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量(TT3)、TT4、FT3和FT4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n=50),TT3(0.60±0.22)nmol/L vs(0.78±0.28)nmol/L(P〈0.05),TT4(63.25±16.75)nmol/L vs(90.39±20.13)nmol/L(P〈0.01),FT3(1.47±0.52)pmol/L vs(2.30±0.75)pmol/L(P〈0.01),FT4(12.13±3.71)pmol/L vs(15.48±5.42)pmol/L(P〈0.05)。结论老年危重患者病情越重,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幅度越大,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可用于评估老年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了66例恶性肿瘤患者、66例良性肿瘤患者和150例正常体检人群血清中的促血管生成素-2的含量.结果 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诊断的敏感度为86.36%(57/66),特异度为98.61%(213/216),准确度为95.74%(57+213)/(66+216).恶性肿瘤患者与良性肿瘤患者和正常体检人群血清中的Ang-2的含量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1).结论 促血管生成素-2在各种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大面积筛查,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诊断消化系统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检测17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及其中60例肿瘤术后患者、225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8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肿瘤标志物C-12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除胰腺癌外,12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标志物阳性率(P〈0.05);60例肿瘤患者6项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AFP、CA125、CA15-3)血清水平术后均低于术前,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多肿瘤标志物可以明显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可用于高危人群的早期消化系统肿瘤筛查,以及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1,TK1)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健康体检组465例、对照组43例、良性增生组39例、恶性肿瘤组37例、癌前病变组34例作为受试对象.采用点印迹免疫酶化学发光法检测TK1水平,采用微粒子发光法检测传统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53、CA125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血清TK1、CEA、AFP、CA199、CA153、CA125检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与恶性肿瘤组比较,各指标检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良性增生组比较,各指标检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癌前病变组比较,除TK1(P〈0.01)外,其余各指标检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肿瘤组分别与良性增生组及癌前病变组比较,各指标检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良性增生组与癌前病变组比较,除TK1(P〈0.01)外,其余各指标检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K1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3.1%,特异性为73.3%,曲线下面积为0.90;465例健康体检者中早期发现恶性肿瘤2例,均尚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结论血清TK1检测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与糖类抗原125(CA125)联合测定在卵巢和子宫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112例卵巢癌、92例子宫癌、145例卵巢良性病变、138例子宫肌腺瘤以及56例健康女性的血清HE4和CA125水平。结果盆腔良恶性肿瘤血清HE4和CA125水平比较,卵巢恶性肿瘤组[HE4(246.80&#177;52.81) pmol/L、CA125(439.20&#177;305.80)U/mL]、子宫恶性肿瘤组[HE4(196.50&#177;38.15)pmol/L、CA125(463.80&#177;127.60)U/mL]与对照组[HE4(19.76&#177;16.45)pmol/L、CA125(15.67&#177;11.19)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和子宫癌组术前与术后2周HE4和 CA125水平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 HE4和CA125水平可以提高诊断盆腔肿瘤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外科相关疾病与血浆D-二聚体(D 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了口腔外科疾病患者444例,其中口腔外科间隙感染组(A组)30例、颌骨骨折组(B组)30例和颌面软组织损伤组(C组)31例、口腔良性肿瘤组(D组)113例、口腔恶性肿瘤组(E组)104例、恶性肿瘤术后组(F组)96例、恶性肿瘤术后转移组(G组)40例.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炎症外伤组为A组、B组和C组,肿瘤组为D组、E组、F组和G组.结果 血浆DD含量为:A组1.42±1.42 mg/L,B组2.30±2.83 mg/L,C组0.71±0.44 mg/L,D组0.56±0.67 mg/L,E组1.42±1.86 mg/L,F组0.72±0.67 mg/L,G组1.00±0.89 mg/L和正常对照组0.52±0.34mg/L.血浆FDP含量为:A组6.29±1.63 mg/L,B组7.16±3.41 mg/L,C组5.46±1.37 mg/L,D组5.34±1.47 mg/L,E组5.94±3.42 mg/L,F组5.18±1.36 mg/L,G组5.28±1.78 mg/L和正常对照组2.91±1.28 mg/L.A组、B组、C组、E组、F组和G组血浆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8~ 2.182,P均<0.05),D组血浆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组血浆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72~ 6.053,P均<0.05).肿瘤各组血浆DD水平E组和G组高于D组(t=4.454, 2.894,P均<0.05),E组高于F组(t=3.621,P<0.05),G组高于F组(t=2.082,P<0.05);血浆FDP水平E组高于F组(t=2.095,P<0.05),肿瘤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外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组内方差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DD=10.245和FFDP=34.204,P<0.05).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组内方差分析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DD=10.568和FmP =17.487,P<0.05).结论 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颌骨骨折、颌面软组织损伤和口腔颌面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D和FDP的联合检测,可及时评估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的异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妊娠结局者妊娠早期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早期单胎妊娠妇女314例,随访至孕3个月.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雌二醇及睾酮.根据妊娠结局及临床症状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妊娠结局者早期妊娠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 正常妊娠组167例(53.18%);异常妊娠组147例(46.82%),其中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102例(69.39%),难免流产组29例(19.73%),胚胎停育组16例(10.88%);正常妊娠组血清雌二醇水平高于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难免流产组及胚胎停育组[(3 104.6±1 507.1)、(2 361.0±1 057.9)、(1 250.0±624.5)、(1465.7±724.4) 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妊娠组血清β-HCG、雌二醇及睾酮水平与孕周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0.62、0.24,P均<0.05),孕酮水平与孕周无相关性(r=0.15,P=0.06).结论 动态检测孕早期血清β-HCG、孕酮、雌二醇及睾酮可以指导临床医师保胎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是否存在内皮素1 (ET-1)和心房利钠肽(ANP)的明显激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0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心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成几个亚组:Ⅰ级组30例、Ⅱ级组40例、Ⅲ-Ⅳ级组30例),并选取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检新生儿3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ET-1、ANP浓度.结果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Ⅲ-Ⅳ级组患儿血循环中的ET-1为(132.35±5.26) ng/L、ANP为(9.25±2.37) pmol/L,与对照组[ET-1(53.62±3.81) ng/L、ANP(1.15±0.09) pmol/L]比较明显增高(P<0.01).3个亚组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ET-1、ANP的激活就越明显,ET-1与心功能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0.35;P <0.01);ANP与心功能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 =0.72,P<0.01).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ET-1、ANP明显激活,并具有慢性心力衰竭的特征,其与疾病的严重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中水平的表达,并探讨sTRAIL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PBC患者26例(PBC组),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27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组)以及健康体检者25例(正常对照组)的sTRAIL并同时测定IgG、IgA、IgM,观察各指标在PBC中的改变。结果PBC组和慢性肝炎肝硬化组sTRAIL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58.73±42.45)pmol/L,(108.13±41.60)pmol/L vs(73.83±8.60)pmol/L(P〈0.01)。PBC组sTRAIL也较慢性肝炎肝硬化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sTRAIL在PBC患者及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均升高,但二者升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测sTRAIL对PBC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辅助作用并有助于PBC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血压水平的特定人群进行心血管危险因子进行检测,以探讨心血管风险因素检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和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价值。方法限定一定条件,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将246例实验对象分为正常血压组(35例)、正常血压高值组(46例)、高血压1级组(52例)、高血压2级组(55例)、高血压3级组(58例),分别测定5组血清内皮素-1(ET-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不同血压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2级和3级高血压组Hcy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5);且3级高血压组高于2级高血压组(P0.05)。3级高血压组hs-CRP水平高于其他4组(P0.05);2级高血压组高于正常血压组、正常血压高值组(P0.05);1级高血压组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1、2和3级高血压组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正常血压高值组(P0.05),且1、2和3级高血压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组IMT高于其他4组(P0.05),2级高血压组IMT高于正常血压组及正常血压高值组(P0.05)。随着收缩压的升高,ET-1、hs-CRP、Hcy、IMT的检测值也逐渐升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2、0.214、0.192、0.285,P均0.05];ET-1、hs-CRP、Hcy与IMT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8、0.249、0.226,P均0.05)。结论 ET-1、hs-CRP、Hcy水平及IMT与血压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ET-1在反映血压变化中最为灵敏。为预防和延缓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应将ET-1、hs-CRP、Hcy、IMT作为常规体检内容,特别是对于血压目前正常者。对于上述指标逐渐升高者更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李峰  魏群  朱郁飞  张弘 《华西医学》2011,(5):660-662
目的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探讨α-L-岩藻糖苷酶(AFU)对恶性腹水和非结核良性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4年7月-2008年1月对213例诊断明确的良、恶性腹水(其中良性腹水117例、恶性腹水96例)AFU活性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