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使用抗菌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生长。1978年起认识到艰难梭菌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关。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的发生率不断增高。近年来发现CDAD可出现爆发流行,其流行株出现基因变异,产生毒素的能力增加,患者病死率增高,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以下对CDAD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为革兰阳性厌氧产芽孢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艰难梭菌本身没有侵袭性,其中部分细菌(产毒株)可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和(或)二元毒素从而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结肠炎甚至致死性伪膜性肠炎,统称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 ficile infection,CDI).艰难梭菌为医院获得感染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原菌,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因中艰难梭菌亦占20%~30%;而伪膜性肠炎则几乎100%由艰难梭菌所致.肠道外CDI如败血症等则极为罕见.不仅仅是抗菌药物,其他影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降低艰难梭菌定植抵抗能力的因素,如老年、胃肠道手术、应用抗肿瘤药物、长期住院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均为CD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一般认为是环境和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繁殖,引起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其产生的芽胞抵抗力强,很难消除,可在医院环境长期存在。近年来,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性在逐渐增加,成为了医院内获得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1]。艰难梭菌致病主要因为产生A、B两种毒素。CDAD的临床表现可从轻度的自限性腹泻到严重的致命性结肠炎[2]。尤其  相似文献   

4.
正艰难梭菌是一种产芽孢专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可在健康人肠道定植。当肠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肠道正常菌群受到抑制,艰难梭菌大量生长并释放毒素,引起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CDI包括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和伪膜性肠炎  相似文献   

5.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一种寄生于肠道的革兰阳性梭状芽孢杆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尤其是CD高产毒株(BI/NAP1/027/毒素Ⅲ型)的出现和流行,使得CD成为近年来医疗卫生相关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国内外有关CDI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不断更新。本文对CDI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CDI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是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典型的CDAD可表现为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nous colitis,PMC)。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又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芽孢状革兰阳性厌氧杆菌,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正常肠道菌群有一定的抵御病原体的能力,称为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7.
导读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媛 《疾病监测》2021,36(4):318-318
正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全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革兰阳性菌,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2016年,Lawson PA等根据基因型等将Clostridium difficile重新命名为Clostridioides difficile,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两个名字都可以使用,但目前国际主流杂志和学术团体都已采用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国内也有学者建议将艰难梭菌改为艰难拟梭菌。  相似文献   

8.
正艰难梭菌是医院环境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滥用抗生素将降低内源性肠道菌群的定植抗性,易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infection,CDI)。艰难梭菌主要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及二元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和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CDAD随着其发病率、复发率及病死率不断增加,遂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关  相似文献   

9.
医师问答     
问:艰难梭菌可引起什么感染?答:艰难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使用抗菌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生长。1978年起认识到艰难梭菌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关,可引起假膜性肠炎(C.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也称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D。CDAD主要在卫生保健机构传播,是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患者多数表现为轻至中度腹泻,重症者出现暴发性结肠炎,约1%~5%患者需结肠切除、重症监护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0.
正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作为医院和社区感染性腹泻,尤其是伪膜性肠炎等相关疾病的重要病原体,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日益受到关注。但在中国,医学领域对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认识尚且不足。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针对CDI诊断和治疗的指南、行业标准或专家共识出台。因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  相似文献   

11.
艰难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一般认为是环境和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过度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使耐药的艰难梭菌产毒株过度繁殖并释放毒素是导致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的主要因素。CDI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尤其是高产毒株在北美地区造成了医院内的暴发流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在此对艰难梭菌的致病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患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了解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特征,寻找有效防治措施,保护肠道菌群,减少细菌易位及感染的发生。对44例allo-HSCT后腹泻患者采用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试剂盒进行毒素检测,采用厌氧培养方法进行艰难梭菌的分离、鉴定。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肠道微生态研究;采用光冈复合式法对目的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4例腹泻患者中共检测出12例艰难梭菌阳性,阳性率为27.27%;CDAD的发生与使用抗生素或化疗药物有关;CDA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肠杆菌等细菌数量明显下降;对CDAD用万古霉素、甲硝唑等药物并配合给予益生菌治疗效果好,但有一定复发率(16.67%)。结论:allo-HSCT并发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关,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扶植肠道菌群,这样的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和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一般认为是环境和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近年来该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日益增多,是医院内获得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抗菌药物的过度应用被认为是引起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因素。CDI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尤其是新型高产毒株在北美地区造成了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本文对CDI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治疗以及感染控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CDI的早期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 infection)是指艰难梭菌所致的感染。它是导致医院内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AAD)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约20%的AAD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1],故又称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艰难梭菌感染的确诊依赖于检出艰难梭菌或艰难梭菌毒素,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现就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实验室检测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已被美国医学指南、欧洲专家共识推荐用于成人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本文主要就FMT治疗CDI的适应证、临床流程、安全性、伦理与监管等的研究进展及中国医生的治疗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中的发生率不断上升。CDI明显增加IBD患者预后不良如死亡和结肠切除手术率。有关IBD合并CDI的相关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免疫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了IBD发生CDI的风险。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将有助于CDI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5年前后核糖体分型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方法分别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和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甲硝唑等10种抗菌药物对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的抗菌活性;PCR法检测艰难梭菌的毒素基因tcdA、tcdB、cdtA和cdtB;核糖体分型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2007年8月-2008年7月与2012年8月-2013年7月分别获得艰难梭菌产毒株74株和64株。5年前产毒株中A’B’和At3’分别占66.2%和31.1%,二元毒素(A’B’CDT’)占2.7%;5年后A’B’和AB’菌株分别占65.6%和34.4%。5年前细菌核糖体分型以017型最多见,占24.3%,5年后以H型(18.8%)最多见。所有临床分离株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均呈高度敏感,但对克林霉素、四环素和夫西地酸等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5年前上升。对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酰胺类药物呈多重耐药的菌株从28.3%上升至32.8%。结论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中A’B’菌株仍约占2/3,但核糖体分型由017型最多见转为以H型最多见。所有艰难梭菌菌株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均呈敏感,但对四环素等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5年前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新产品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及毒素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C.DIFF QUICK CHEK COMPLETE)进行性能评估。方法收集临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30份,对腹泻粪便标本同时进行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试剂盒、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及毒素检测试剂盒和毒素培养检测,以金标准毒素培养法结果作为参比标准,评价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从而对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及毒素检测试剂盒进行性能评估。结果毒素培养法检测艰难梭菌的阳性率为13.8%(18/130)。与金标准方法相比,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及毒素检测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6%、98.2%、83.3%和93.2%,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95.6%、64.3%和92.1%。结论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及毒素检测试剂盒特异性高,阳性预测值较高,且检测周期短,无需特殊仪器平台,可作为医院门、急诊艰难梭菌感染的初筛试剂盒。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区域性的艰难梭菌基因型分布和毒素A、B的携带情况。方法 68株艰难梭菌临床菌株收集自悉尼大学韦斯特米德医院,利用PCR-核糖体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利用PCR方法检测毒素A、B编码基因tcdA、tcdB。结果 68株菌可分为31种核糖体型(RT),最常见的为RT014(19.1%)和RT002(11.8%);94.1%(64株)的菌株tcdA、tcdB均为阳性。结论悉尼地区主要流行的艰难梭菌基因型为RT014和RT002,绝大部分临床菌株均携带毒素A、B。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CDI)情况,探究该菌株分子特征和CDI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住院腹泻患者的67份粪便标本,并实施厌氧分离培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tcdA、tcdB,二元毒素基因cdtA、cdtB,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并研究患者临床数据。结果检出产毒艰难梭菌10株(14.9%),毒素A基因和毒素B基因均为阳性有8株(80.0%),2株毒素B基因阳性(20.0%)。检出5种ST型。对CDI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艰难梭菌独立危险因素(OR=3.12,P=0.036)。结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患者中存在部分CDI情况,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与CDI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