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赵辉  施巩宁  车建波  粱冰  贺飞 《医学争鸣》2008,29(7):653-653
0 引言心脏直视术后,由于开胸手术的创伤、手术操作的直接刺激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衡等因素,患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严重时可明显影响循环功能甚至导致休克、心脏骤停等[1-2].心脏直视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以房颤和室性早博最为常见.我们对2003-09/2006-10心脏外科手术336例后发生心律失常1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以加强对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张春桂  陈芳 《右江医学》2009,37(2):233-234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了阻断主动脉所造成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的缺点,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有效减少和防止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及低心排综合征等并发症。我科2005年3月~2007年12月施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30例,通过对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行为干预,有效的防止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快,治疗时间缩短,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7月至2005年10月67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所发生的7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5~70岁,平均41.1±24.5岁,其中法洛四联症根治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人工瓣膜置换术5例,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合并低钾或低镁血症4例,合并高钾血症2例。心律失常发作时间距体外循环结束10~36小时,平均15.5±8.1小时。经静脉应用硫酸镁及利多卡因和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全部患者均成功复律。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电解质失衡是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静脉注射硫酸镁、利多卡因和异丙肾上腺素联合应用是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夏漫辉  沈振亚  郑琳  李科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4):210-211,2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4年8月324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有167例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1.54%。其中激动起源异常124例,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各型传导阻滞43例,以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最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心胸比值、术前心功能、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低心排、电解质紊乱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应根据病人的术前情况,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预防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应作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本组21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急性心包填塞,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室性心律紊乱等严重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死亡7例,死亡率为3.2%,各种并发症25例,而上述三种并发症占72.7%。结论:术后24 h对于严重并发症的正确预防与处理是保证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了阻断主动脉所造成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的缺点,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1],有效减少和防止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及低心排综合征等并发症.我科2005年3月~2007年12月施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30例,通过对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行为干预,有效的防止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快,治疗时间缩短,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溶血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我们自1982年1月至1989年6月,进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179谢,术后发生溶血4例,现对此4例术后溶血加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3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18例,病死率4.6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例,左心室破裂1例。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手术前心功能分级、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胸比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与心胸比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手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手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后的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52例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心脏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全组52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以心律失常(多数为房扑、房颤)最为多见。1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其余均治愈出院。术中探查良性肿瘤(黏液瘤)51例,其中生长在左心房49例,右心房1例,右心室1例;恶性(浸润性黏液癌)1例,生长在右心房。随访52例,1例黏液瘤患者于手术2 a后复发,1例浸润性黏液癌患者于手术2 a后死亡,其余50例心脏肿瘤患者完全康复。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是心脏肿瘤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监护处理:附5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50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进行监护处理,结果67例发生并发症,认为加强监护处理措施,预防术后低心排、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功能不全、胸部切口出血或心包填塞以及血生化碱碱代谢紊乱等的发生,是提高该类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1.
Nine patients who had recurre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angina were given bretylium tosylate in a dose of 5 mg./kg. intramuscularly every eight hours after other measures had proved ineffective. Provided the patients were not in shock or in heart failure, there was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the episodes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 second group of nine patients who developed recurre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following open heart surgery were given bretylium intravenously, which controlled the arrhythmia in every instance.

Bretylium did not completely abolish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but the latter did not initiate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even when they occurred on the T wav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温血心肌停搏液微流量连续灌注法在老年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组 3 4例 ,年龄 60~ 71岁。病种包括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5例 ,心脏瓣膜病 2 8例 ,左心房粘液瘤 1例。阻断升主动脉 ,先用含钾 2 3~ 2 8mmol/L的温血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 ,再用含钾 6~ 8mmol/L温血停搏液以 0 5~ 1 0ml/kg·min速度连续灌注至开放主动脉阻断钳前 ,心肌温度维持在 3 2℃~ 3 6℃。心脏病变给予矫治。结果 :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含钾温血停搏液后 ,心脏停搏迅速 ,且不经心室颤动阶段。开放升主动脉后 3 3例( 97 1% )自动恢复为窦性心律 ,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小 ,无低心排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死亡 1例。结论 :温血心肌停搏液微流量连续灌注法对老年心脏病手术患者效果较好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心脏术后脑利钠肽(BNP)与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心功能指标相关性,研究术后BNP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0例先心病患儿心功能按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分为A、B、C组,取同期腹部手术患儿2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术后24h血清BNP含量,测定实验组术后24hcTnI水平,用PICCO监测实验组患儿术后24h心排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同时记录术后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呼吸机辅助时间、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先心病组患儿术后24h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BNP水平与CI、呼吸机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有显著相关性。BNP水平与cTnI、ELWI、室性心律失常关系不确切。结论:血清BNP能准确评价先心病术后心功能水平,可以用于心脏手术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患者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组显效及有效患者为27例,总有效率为84.38%,对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在积极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的相关性,以减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法:对178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心律、心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进行比较,观察经异丙肾上腺素、654-2处理后对纠正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并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心功能、心律及电解质均无差异,但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血糖含量明显偏低(P<0.05),心动过缓例数显著增多(P<0.01);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654-2处理后有98%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无复发。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有关,提升心率可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心口服液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舒心口服液组,对照组为盐酸普罗帕酮(心律平)组,每组65例。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时对两组患者的HRV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使用舒心口服液治疗8周时,多项HRV指标异常程度减轻、HRV昼夜节律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心口服液可使室性心律失常患者HRV异常减轻,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4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患者,对照组采取普罗帕酮治疗,治疗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为78.26%,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心脏直视术后心室电风暴发生的早期识别和抢救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7月襄阳市中心医院心脏直视术后发生心室电风暴5例临床资料。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不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术后发生电风暴行电除颤复律,静脉应用美托洛尔及胺碘酮联合抗心律失常、镇静、补钾、补镁、冠状动脉解痉等综合治疗。结果 4例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期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持续性昏迷15 d,放弃治疗自动出院。5例患者出院后门诊或电话随访112个月,其中3例已停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胺碘酮片,1例仍存在心房纤颤患者,继续服用胺碘酮片,无特殊不适。1例昏迷自动出院患者出院后第3天死亡。3例门诊复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未再发作室速、室颤。结论注意基础病因治疗、及时识别及电除颤复律、联合美托洛尔及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是心室电风暴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嫚  刘洁云  秦雷 《中原医刊》2014,(24):71-73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发作类型和病因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收集开封市中心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93例进行24 h 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并发心律失常120例,未并发心律失常7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心律失常类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19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有120例并发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2例,房室早搏26例,房性心动过速11例,心房颤动10例,室性早搏 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扑动5例;心律失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发生率均高于未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以窦性心律过速和房室早搏较多,其常见诱因为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给予相应治疗可有效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率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