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肾亏虚为高脂血症之本 高脂血症属中医之“痰浊”、“血瘀”的范畴已为众多学者所认同,而对于“痰浊”、“血瘀”之本却有不同的认识,因津液代谢主要涉及肺之通调、脾之运化、肝之疏泄及肾之蒸化,故目前“痰浊”之本的分歧主要责之于脾肾不足或是肝肾亏虚。周老师认为高脂血症之本为肝肾亏虚。因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阴不足,虚火内生,灼津炼液,而成痰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且与脾、肾有密切关系。中学认为,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肺病及脾,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酿湿生痰,壅塞肺气,肺脾两虚。肺病日久亏损。肾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气促。阳虚不运则气不化水,水饮内停,致肺脾肾阳气衰微,此外痰浊内蕴化热,痰热壅肺,肺热内郁,清肃失司,肺气上逆。肺主气,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若脾失健运,酿湿成痰,上渍于肺,壅塞肺气,影响气机出入,逐为咳嗽。此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脂血症在中医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多见于眩晕、胸痹、中风、心悸、痰瘀等病症之中。临床应根据不同的症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血脂是通过人体的脏腑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如果脏腑功能失调,运化失司,水湿停运,聚湿生痰,精化为浊,即为痰浊,注入于血脉之中,影响血脉运行,“痰瘀同病”即形成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4.
高脂血症为常见病多发病。高脂血症乃血中之痰浊,多属“无形之痰”。现就健脾化痰法在高脂血症防治中的显著作用作一阐述。1痰浊内阻是高脂血症的病理转归痰浊内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高脂血症病变主要在脾,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也与肝胆心肺功能失调相关。本虚标实,脾肾气虚则心气亏虚而运血无力,易致瘀血形成;肾主水,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湿,脾肾亏虚则痰湿停留为患,痰瘀互结,阻滞气机,则肝胆疏泄失常。故其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瘀血,气滞等。瘀血痰浊等浊邪,阻于心脉可致胸痹心痛,阻于脑络,可出现中风,阻于四肢可见血痹。脾肾气…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老年斑与肝、脾、肾三脏有很大的关系.人上了年纪,肝、脾、肾三脏功能逐渐衰退,导致肝郁血淤、痰浊内生,淤血和痰浊不能排出体外,滞留于皮肤则形成老年斑.下面说说选取哪些穴位常按摩可祛除老年斑.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老年斑与肝、脾、肾三脏有很大的关系.人上了年纪,肝、脾、肾三脏功能逐渐衰退,导致肝郁血淤、痰浊内生,淤血和痰浊不能排出体外,滞留于皮肤则形成老年斑.下面说说选取哪些穴位常按摩可祛除老年斑.  相似文献   

7.
陈相明教授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为肝藏血主筋,脾统血主运化、升清,肾主骨藏精生髓,其发生多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同时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肝、脾、肾功能衰弱,标实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经脉阻滞。中医多辨证为肾精亏虚型、痰凝血瘀型,陈教授主张采用补肾活血法和通阳化痰祛瘀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血脂异常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精微物质运化失常,酿生痰浊、淤血而致有害血脂升高.中医将血脂异常分为痰湿内阻、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痰淤互结和肝肾阴虚等5种证型.  相似文献   

9.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又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组常见慢性肝病的总称,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铁死亡是细胞内铁过载导致毒性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引起细胞氧化损伤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研究显示铁死亡参与MAFLD的发生发展。脾主运化是脾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把水谷精微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痰浊壅滞于肝,膏脂转输障碍,引起肝脏脂肪变性,痰阻气滞,气滞血瘀,痰浊与瘀血互结成毒,浊毒久郁化热,导致脂肪性肝炎,促进病情进展,这与肝细胞铁死亡引起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导致细胞氧化损伤及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关联,脾主运化在肝细胞铁死亡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通过介绍铁死亡和“脾运失常”在MAFLD发病中的作用,探讨“脾主运化”与铁死亡在MAFLD脂质代谢紊乱中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MAFL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脂血症——民众口中的"高血脂"——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情志、遗传等因素相关。血脂高多见于肥胖患者,其多因嗜食大鱼大肉等膏粱之品,脾胃运化受到影响,痰浊内生,以标实为主,治疗以清热化痰泄浊为主,可用决明子、虎杖、茵陈、荷叶、三七、山楂、泽泻、丹参等药。那么是不是说瘦人就不会得高脂血症呢?答案是否定的。若患者形体消瘦又合并有高脂血症,则表明该患者"阴津已亏,络脉不柔,脂混血中,清从浊化",以本虚为主,治疗当以养阴泄浊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人由于饮食习惯不良,体内尿酸容易升高,诱发痛风。此类患者有逐渐年轻化趋势。中医认为,痛风属于"痹证"范畴,由于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致使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障碍。酗酒暴食、劳累过度则促使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缓解痛风,中药沐足有不错的疗效。现推介一经验方:取当归、秦艽各15克,川芎、川牛膝各2 0克,制乳香、制没药、大黄各10克,威灵仙30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肾炎表现为浮肿、少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水肿病中“阳水”范畴。水肿病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肺为水之上源,肺气通调,则水得下行;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致水液不得下行而泛滥肌肤。脾主运化、脾运失司,则水液不得输布而成水湿停潴体内。肾主水,主五液而行水湿,肾不主水则水妄行。肾炎患者大多由于风、湿,热毒等外邪侵袭机体,影响了肺、脾、肾三脏功能,使体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认为,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喜燥恶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其中脾的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传输和布散作用。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姓不正常停滞,也就能防止湿痰、水饮等病理产  相似文献   

14.
文仲渝主任中医师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重庆地区地理环境、饮食习惯,认为该地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病机为脾胃薄弱,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聚湿成痰,饮食积滞,湿、痰、积滞阻碍气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脾弱为本,湿、痰、滞、瘀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以运脾化湿、消滞和中、行气止痛,自拟腹痛方并随证加减,同时配合日常饮食及生活方面的调护,临床疗效显著。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5.
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祖国传统医学无此病名,也无类似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痰证”、“虚损”、“胸痹”、“眩晕”等范畴。本病发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人体阴阳消长失衡而产生湿浊、瘀浊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因工作压力大、应酬多,近两年我胖了不少,体检查出了血脂异常。朋友告诉我一个方子可以降血脂:以桑白皮、茯苓、荷叶、生山楂、泽泻、决明子各5克,煎茶饮。北京汪先生点评:中医认为,血脂异常病因主要包括几点:脾主运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之清气不能化浊,致使痰浊阻塞血脉而发病;肝主疏泄,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致使痰湿内阻而发病;肾主水,先天禀赋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且多见于3岁以内小儿,多因外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上以湿胜和脾功能失调多见,夏秋两季发病较多. 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腹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行营卫,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易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  相似文献   

18.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而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感受外邪,湿阻脾阳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肝郁犯脾,运化失常,或脏腑亏虚,摄纳失调所为,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及大小肠,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因而调理脾胃,使之功能正常为治疗要点,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油腻之物.中医辨证选用中成药,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相似文献   

19.
正健忘是一种与五脏六腑、痰浊、淤血都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复杂性病证,任何可以造成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异常的原因都能够形成健忘。但在健忘的病机中并非五脏均等,而是以脾肾的亏损为核心,先、后天之本的不足,既能够影响其他脏腑,又能够形成痰浊和淤血。因此,健忘的病机在本质上是脾肾的亏虚。  相似文献   

20.
周婷娇 《首都医药》2014,(12):78-79
目的总结孙中林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以供参考。方法笔者跟随孙中林主任医师学习中医治疗冠心病方法,并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果临床上冠心病多由寒凝、痰浊、气滞、血瘀等单一因素痹阻心脉,也可由以上因素互相影响、兼夹而致病。结论中医认为痰浊、气滞、血瘀、寒凝是冠心病发病之标,为标实。其本为气血阴阳亏虚,为正虚。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部分患者有瘀血夹浊毒之邪内侵心脉之变证(如心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