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迟缓 ,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 ,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软无力、迟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根据痿症的不同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一般将其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 5种类型。关于痿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痿大法 ,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攮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痿。”又据五脏所主 ,提出了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和分类 ,并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是因为足阳明胃是五脏六腑之海…  相似文献   

2.
“痿躄”是指肢体筋脉驰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步履的一种病证。《经》有“肺热叶焦”之论,以为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产生痿软证候,有“皮、肌、筋、肉、骨”五痿之分。并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又有湿热致痿之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  相似文献   

3.
宋健  曾进浩  刘友章  孟凯强 《陕西中医》2022,(12):1774-1777
重症肌无力是临床疑难病症,邓铁涛教授认为其病机关键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壅盛为标”,以虚实夹杂、虚多实少为特点。治疗过程以“五脏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脾胃为本,峻补脾胃; 以湿热为标,清热化湿; 脏腑辨证与五轮辨证相结合; 因地制宜,选用岭南特色中草药; 从“风药起痿”立论,善用风药; 重视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痹、痿两种疾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均不相同,但痹病可以导致痿病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影响肢体关节,亦可影响筋脉肌肉,从而形成痹痿并存的症状。“脾虚”在痹与痿的发病、发展以及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脾虚为本,营卫失和,外湿引动内湿,湿邪困脾,加重脾虚,影响五脏,故外及肢体,内及脏腑。病情进一步发展,脾虚失养,或脾虚湿阻,因痹致痿,故出现肉痿筋弛,肺痿咳喘。据此提出:健脾化湿,以调营卫、滋气血、利关节、濡肌肉、强筋骨,同时兼顾补脾养五脏,通五脏痹,养五脏痿。故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可以涵盖类风湿关节炎各个病理阶段,实现痹与痿同治。  相似文献   

5.
<正>治痿独取阳明一直以来是治疗痿证的准则。"痿"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痿证,主要表现为肢体筋骨松弛,脉搏缓弛、肢体软弱无力。引起痿证的原因较多,如过度悲哀、过思房劳、以水为事等。主要病机为热盛津伤,或湿热蕴结,筋脉失养。《内经》记载,痿病病因大约有5种,一是外感湿这种邪气,二是燥热伤肺,三是五脏气燥热,四是脾胃虚,五是肝肾亏。痿病治疗有"治  相似文献   

6.
阳萎又称“阳事不举”,亦称“阴痿”或“筋痿”。是指男性生殖器痿弱不用,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以致不能完成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症。多因情志不遂,肝胆湿热、肾气亏  相似文献   

7.
<正> 本篇重点讨论痿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故以“痿论”命篇。吴崑:“篇内悉详诸痿之病,故以名焉”。一、五脏与五体的关系:发生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和病机.二、五种痿证的证候鉴别特点。三、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及其他治痿的原则。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歧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  相似文献   

8.
刘信江  史宗强  郑友灿 《中医杂志》2001,42(10):632-632
阳痿是男性科的一种常见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称为“阴痿”。《景岳全书》曰:“阴痿者,阳不举也”,指出阴痿即是阳痿。多由于恣情纵欲,频犯手淫,导致精气虚损,命门火衰,或由于思虑、惊恐伤及心脾肾而成,或因肝失疏泄,湿热下注,宗筋弛纵所致。临床当根据病因病机结合舌脉进行辨证施治,常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多年来对100例阳痿病患者采用补肾起痿胶囊进行治疗。现将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书籍里虽然没有“小儿麻痹症”的现代病名,但在我国第一部医书——内经里,关于类似小儿麻痹症的症状、病因及治疗等的描述,已相当丰富。在“痿论”篇里,即把痿病分为多种。如“肺热……则生痿躄也”;“心气热……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发为骨痿”。内经“生气通天论”篇:“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萎”。在症状方面,叙述得也很相近。如:内经“阴阳别论”篇:“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甲乙经“热在五脏发痿论”:“足缓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语,手足痿躄不能行”;“痿厥:身体不仁,手足偏小”;“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虚则痿躄不能起;  相似文献   

10.
重症肌无力归属为"痿证""睑废""大气下陷"等范畴,"五脏使人痿",分为"痿蹙""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以脾胃虚损为主,兼有肝肾气血亏虚或湿热、风邪等外邪侵犯;病位在筋脉肌肉,根本在于五脏虚损,以脾胃、肝、肾等脏腑最为常见;病性以热证、虚证为多,以虚为本。扶正补虚,兼以祛邪,"治痿独取阳明",古方补中益气汤、二妙汤等;自拟方有复肌宁汤、滋肾调肝汤;中成药强肌健力饮、黄芪复方颗粒;其它疗法如针灸、温针、电针、隔物灸等,都有良好的效果。经典名方运用、辨证分型、疗效标准无统一规范,自拟方缺乏严格对照和统计分析,中成药方药固定、治疗证型单一,中医外治法接受度高,疗效与操作手法、临床经验有关,有待系统性规范和拓展。  相似文献   

11.
湿热痿是指男子青壮年时期由于体内湿热炽盛 ,以致宗筋弛纵 ,引起阴茎痿软不举或者临房举而不坚的病证。湿热痿属阳痿范畴。《灵枢·经筋》中说 :“热则宗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类证治裁·阳痿》篇说 :“伤于内则不起 ,故阳之痿多由色欲竭精 ,斫丧太过 ,或思虑伤神 ,或恐俱伤肾……亦有湿热下注 ,宗筋弛纵而致阳痿”。由于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条件改善 ,醇甘不节 ,过食醇酒厚味 ,积滞不化 ,戕伤脾胃 ,导致运化失常 ,聚湿生热 ,湿热下注而致宗筋弛纵 ,阳事不兴。笔者在临床辨证治疗湿热痿时 ,采用先予清利湿热 ,后予补肾益阳法治…  相似文献   

12.
<正> 痿证古称“痿躄”,是以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难以站立,甚至肌瘦肉枯,卧不能起为主症。其发病特点:一是虚多实少,二是多以下肢为重,三是多无疼痛。由于此病危害大,且多常见,故古代医家对其颇为重视。《素问·痿论篇》从其命名、分类、病因病机,直至五脏痿的不同证候表现,都作了精辟地论述,提出了“独取阳明”的治疗大法。治痿何以独取阳明,怎样理解独取阳明?古人认识不尽相同。关于阳明,有的认为是单指胃经,有的认为是指胃与大肠。笔者认为,阳明二字实为一广义词,将其理解为脾、胃、大肠三者功能的综合较为适当。对“独取”之“独”字,释为单独、唯一,不如释为“重在”较好。这样,就可将“独取阳明”作为“重在补益或调理脾胃及大肠功能”来认识,似乎较为合理。痿证的成因,历代医家多归之为“五脏  相似文献   

13.
诊余医话     
(一) 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出自《素问·痿论》,成为后世治疗痿证的原则。然而痿证与阳明关系,究竟有多大,查《内经》中“脾”“湿热”与阳明有关的见二条: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病而四肢不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  相似文献   

14.
一、中医对小儿麻痹症的认识按中医文献,在小儿科学中无小儿麻痹症之定名,但综合其季节、症状及诊断性的对症治疗体会,是属于痿症范围之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考痿症有五;因与心、肺、肝、肾、脾五脏有关。心发为脉痿、肺发为皮痿、肝发的筋痿、肾发为骨痿、脾发为肌痿等五种痿症。但医宗金鉴一书所言:“痿病足,脾病身。”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系谓痿症,应在足部,如在四肢麻痹,是否是痿症?我们再查看一下其他书籍,加一对证,就可得知,如李东垣之脾胃论中说:“夫脾胃虚弱,必有上焦之气不足,只因夏季热盛,损伤原气,四肢不收,两足痿软。”又说:“脾胃虚弱,过六七  相似文献   

15.
中医对於小儿麻痹症的认识和治疗原则小儿麻痹症,中医从来没有这个病名。古代限於条件,不可能作出详细的叙述,可能多把它包括在痿病和瘫痪病内。如内经痿论篇:“心气热则下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踨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乾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乾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上述五痿的分类乃中医病名的卫语,非五脏本身发生了痿病。同时中医学说所谓之“肝”,在生理方面如“肝藏血”  相似文献   

16.
谈对“湿热不攘为痿”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张 ,软短为拘 ,弛张为痿。”该条所论机理 ,对临床治疗痿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实湿热不攘致痿 ,不仅指肢体痿废不用 ,而且有其广泛的含义。因湿热所犯是以脾胃为中心 ,湿热相合 ,如油入面 ,难解难分 ,病情缠绵难已 ,易发生传变。各脏腑中最易传变所入者是肝 ,肝主筋脉 ,湿热痹阻筋脉 ,使其缓纵 ,失于约束 ,并失气血之濡养从而痿废 ,如阳痿、舌纵不收、中风半身不遂等等皆可视作痿症。故湿热致痿的病位实为复合病位。湿热不攘致痿 ,病变之标在筋脉 ,病变之本在脾胃与肝 ,而本中之本还…  相似文献   

17.
介绍应用东贵荣教授针刺五脏俞理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经验。东贵荣教授认为中风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气血衰少、脏腑亏虚,在标为风火相煽,痰瘀阻滞脉络。故治疗应从本论治,补脏腑之虚。五脏俞穴位于膀胱经,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因此,采用针刺五脏俞穴的方法,通过五脏根本上调节气血津液,从而达到治疗中风之目的。失眠病作为一种情志病,与脑的功能有关,更主要与五脏功能有关,脑与五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脑虽对五脏及全身具有主宰作用,但脑功能正常发挥必须靠五脏、六腑濡养、温煦、推动作用,五脏功能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影响脑的功能而致病。病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为失眠病的病因病机,故五脏诸神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治疗。顽固性面瘫病为临床疑难杂症,主要表现为面肌痉挛及面肌倒错,病情缠绵难愈,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肝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调心俞能宽胸里气,通络安神,以荣面肌;肝俞能熄风止痉补益肝血,腰阳关能主一身之阳气。痿病主要指症状表现为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的统称,根据《素问·痿论篇》中的五痿及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中医理论提出取五脏俞治疗痿病。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人们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准绳,凡遇痿症,皆从阳明胃经着手,甚者自始至终,不以分型而用药,不以分类而取经。其实,由于五脏之热影响到所合的筋骨,肌肉,皮毛,血脉后,均可导致痿症。如“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故治疗时,当“补其滎,而通期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分经治之。但根据五脏致痿的原因分析,以及脾与他脏的关系和脾与胃的关系分析,五脏致痿  相似文献   

19.
1病因病机 痿证的病因很广泛,外感内伤均可导致痿病。但致痿的基本因素在“热”和“虚”,也就是因受外邪,特别是温热,湿热之邪导致体内津液受损,不能濡养筋脉虚损之象所致。  相似文献   

20.
《素问·痿论》“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对其中“荥”、“俞”二字有两种解释;第1种认为“荥”、“俞”即“荥俞”,“腧穴”的意思。持这种观点的如明·张介宾曰:“补者所以致气,通者所以行气,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病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清·张志聪亦曰:“伯言治痿之法,虽取阳明,而当兼取五脏之荥俞也。各补其荥者,补五脏之真气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脏之热也”。第2种解释则认为“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