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以女子七岁为一时段,男子八岁为一时段,在相同的时段,男女的生理进程大致相同.在言及女子六七,是"三阳脉衰于上",男子六八,是"阳气衰竭于上";又言及男子七八,仅较女子多"肝气衰,筋不能动"一句,余则相近.差别大者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男子"五八肾气衰".于此,注家皆随文训释,有谓女子不足于血,其衰先从阳明始,男子不足于气,先从肾气衰始.  相似文献   

2.
肝气肝郁辨     
肝气证和肝郁证是两种不同的证候。其概念不同,治法迥异,但因其症状相似,病因皆与情志有关,又都易影响脾胃的功能而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因而存在着理论及临床方面的混淆。肝气证是指肝气横逆之候,故《中国医学大辞典》称其为“肝邪胀痛”,它是因大怒伤肝,致肝气暴涨,肆虐横逆而成。故表现为病理性的亢奋。病起自本经则胸胁胀痛连及少腹,妇女乳房胀痛。影响脾胃则(月真)胀,暖气,呃逆,恶心呕吐,即木克土。上冲于脑则头疼头晕,烦躁易怒。因其为肝气的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故肝气证极易发展成肝火。另外肝气证尚可因肝气冲心犯肺,扰肾而生出种种变端。男子性情刚烈,常易发怒,故多患肝气证。  相似文献   

3.
肝主疏泄是肝的主要功能之一,与男子排精和维系女子月经密切相关,因此,肝主疏泄功能失司,经水不行,造成女子月经不调或崩漏,甚至造成不孕,这类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多可从肝论治,调理肝气为主,使肝气顺畅,疏泄功能正常,则诸病易除,临床上取得疗效较好。现笔者通过查阅近期国内文献,对根据中医藏象理论"肝主疏泄"对几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的论治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四、肝1.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肝气上逆、肝气入络一般的说,肝气郁结是基础,在肝失条达,疏泄失常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演变出现横逆、上逆、入络等证。区别言之,肝气郁结称“肝郁”证,肝气横逆等属“肝气”病,但“肝郁”有时可以进一步转化为“肝气”病。肝气郁结是肝的疏泄功能障碍,如影响脾胃的,为“木不疏土”。肝气横逆,因肝气亢盛,  相似文献   

5.
魏凤琴 《国医论坛》2008,23(1):12-13
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主疏泄意味着肝气既通畅又协调.肝失疏泄包括肝气失调与失畅两方面,结合肝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疏泄太过以肝气失常基础上的上升太过为主;疏泄不及以肝气失畅为主,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方向性表现不明显,调理肝失疏泄有疏肝和舒肝之分.疏泄太过,治以疏肝;疏泄不及,治以舒肝.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的疗效.方法:采用腹部和四肢穴位埋医用羊肠线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并与中药疗法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对照观察.结果:两组均能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治疗组总有效率100%,痊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0%,痊愈率26.7%.穴位埋线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结论:运用穴位埋线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能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且费用低,痛苦少,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萧闵  周艳艳  袁芳  陈会敏  徐安莉 《新中医》2013,45(12):22-25
人的生殖活动过程非常复杂,与人体各个脏腑都有密切关系。肝具有疏泄、藏血、调节血量的功能;肝气调达、肝血充足,则冲任得以协调,精气得以疏泄,宗筋得以荣养,女子则能胎孕,男子则能生育,从而调节和维持人的生殖机能,故肝司生殖.  相似文献   

8.
对肝气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肝气的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肝气、脾气的相关性以及肝气为患与第三状态的关系,并将肝气疏泄失常分为肝气横逆、肝气上逆、肝气郁结、肝气虚弱等四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9.
在临证中,每看到肝气郁滞与肝气横逆这两个相似而又不同的证,统按肝气郁滞论治,大用辛香之品疏理气机,以致香燥伤阴,越治越重者屋见不鲜。笔者试就本人的一点肤浅体会,谈谈肝气郁滞与肝气横逆,供同道参考和指正。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无论肝郁与肝气横逆,多由肝的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认同及自我认同因素具有可变性,男性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其对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的依赖性,表现在男性较女性在体力、脑力及心身压力等方面付出更多,而这样却对机体造成多方面损害,尤其表现在对肝的损害。优化社会及自我认同是使男子肝气畅达、气血和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肝气虚证在《内经》中已有记载,但临床较少诊断,这主要是肝气虚证的症状涉及面广,极易与其他证候混淆,因此要认识肝气虚证,必须重视与其他病证的鉴别。肝气虚与肝气滞,气虚可因虚致郁,兼有肝气涩滞之症。但单纯之肝郁,病情每随情志之抑乐而进退,病程短,并有肝气升发上逆之势;而肝虚兼郁者,其症情不以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有关肝气虚的论述、肝气的生理功能、肝气虚的病因病机、证治四个方面,阐述了肝气的生理特点与肝气不足的辨证论治,观点明晰,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甘雨 《河北中医》1992,14(5):33-33
古人对肝与女子的生理病理这一关系尤为侧目,形成了系统认识,归纳出完整理论,提出了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著名论断;然而,对肝与男子的生理病理这一关系较为忽略,认识肤浅。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肝之功能与男科疾病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恳请同道斧正。一、肝主疏泄,喜条达。肝的疏泄功能表现在通调气机、舒畅情志、助脾运化上。男子的情事活动与人的气机及情志相关,因此也每每受制于肝的疏泄功能。如果大怒、暴怒、郁怒、忿怒,则可伤肝,肝伤则失于疏泄,肝气  相似文献   

14.
《国医论坛》2021,36(5):65-67
肝气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肝阳虚类似的证治见于《伤寒论》。肝气虚、肝阳虚的临床症状,除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外,还包括善恐易惊、精神恍惚、胁肋满闷、情志不畅、善太息、筋脉拘急、爪甲枯槁等肝脏本脏症状,视物不明、头晕头痛、耳鸣、少腹疼痛、疝气、腰痛、女子月经不调、男子睾丸胀痛等肝经循行部位的症状,以及久病及脾所致的腹胀、泄泻,久病及肾所致的阳痿、遗精等他脏症状。历代医家多以黄芪、人参等补肝气,以吴茱萸、桂枝、干姜、肉桂等温肝阳,以补肝散治疗肝气虚证,以茱萸汤、大补肝汤、补肝汤、暖肝煎、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等治疗肝阳虚证。通过探析历代医家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证治规律,以期提高肝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肝气虚,肝阳虚证,两者只是症状轻重不同。气虚乃阳虚之始阳虚乃气虚之渐,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肝气虚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懒言,两胁胀满,不思饮食,腹胀便溏,视物不明,爪甲不荣,筋脉拘急,倦怠乏力,容易恐俱胆怯,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或弦细。而肝阳虚是在肝气虚症状的基础上伴有恶风、怕冷、四肢不温,头痛麻木阴囊冷湿,筋缩,男子阳萎,妇女漏下,脉沉细或弦迟。  相似文献   

16.
探讨肝气虚的病理机制,并结合临床经验阐述从肝气虚论治临床疾病的意义,同时提出肝体阴用阳,肝气易横逆,肝阳易偏亢等认识是造成肝气虚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谢冬梅  李勇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1):473-475
肝之虚证,历来对肝血虚、肝阴虚及阴液不足伴相对阳气有馀之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认识较为充分,至于肝气虚却很少论及.然而肝气虚却客观地存在于临床.今不揣浅陋,就肝气虚的病机、证候及治疗,试谈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重大疑难性蛋白质构象病老年性痴呆中医药防治的新途径,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本病肝气郁滞基本病机,提出了 "肝气郁滞-内质网应激关联"中西医结合病理新假说.该假说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从肝和脑的关系,内质网和肝主疏泄功能的类比性,以及内质网应激与肝气郁滞的病理关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为新假说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66例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33例,对2组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对2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显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和疼痛发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略论肝气虚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家旭  杨维益 《中医杂志》1994,35(5):264-267
在分析古今中外医家对肝气虚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提出肝气虚证的诊断方案及理法方药,认为它主要分布于慢性肝炎疾病及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病证之中,分析了忽视肝气虚证若干原因,并明确在诊断本证时应与肝气郁、脾气虚、肝阳虚及肝郁脾虚证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