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龙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833-1834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行急诊复苏术抢救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该院急诊科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心肺复苏后的治疗措施分为静脉溶栓组52例和PTCA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效果、发病时和发病24 h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两种方法抢救效果(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AMI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发病24 h后CK-MB活性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病死率高,行急诊复苏术时应注意缩短急救反应的时间,立即采取对应救助措施,定时监测心肌酶活性值等。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有着严重的威胁,然而临床有一半左右的患者会由于该病症的不明显性而发生误诊或漏诊等问题〔1〕。本文就急诊复苏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的老年患者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老年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6087(平均72.5)岁。所有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并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58岁。因胸痛7天伴咯血2天入院。体检:T36.7℃,P75次/min,R26/次min,BP90/60mmHg。神志清,高枕卧位,颈静脉怒张。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5次/min,心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4cm,有压痛,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双侧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入院时心电图(图1A)示P波规律出现,Ⅰ、Ⅱ、Ⅲ、aVF、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振幅、时间均正常,其后均有相关的QRS-T波群。QRS形态Ⅰ导联呈qrs型,且s波粗钝;aVL导联呈qrsr'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其r波纤细,S波伴切迹;aVR…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解放军第三〇五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60例。按照是否行PICCO监测,分为PICCO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检查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乳酸、尿量、血压和血清B型脑钠肽(BNP)变化趋势、患者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及疾病预后情况。PICCO组患者按照预后不同,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检查并记录2组患者之间及治疗前后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I)、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及全心射血分数(GEF)的变化。评估上述指标对于老年AMI合并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PICCO组在治疗12、24及48h后,其乳酸及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平均小时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CCO组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升压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CCO组患者7d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但14及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CI及GEF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EVLWI及SVR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存活组的治疗前CI及GEF明显高于死亡组,SVRI明显低于死亡组;存活组在治疗48h后的CI、GEF仍明显高于死亡组,SVRI及EVLWI明显低于死亡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治疗前CI、GEF、SVRI和治疗48h后的CI、GEF、SVRI和EVLWI均可有效预测患者28d的预后状况。结论PICCO指导老年AMI合并CS患者的复苏较传统治疗方式有更好的效果,并且其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广马  王风  林英忠  林虹 《山东医药》2002,42(20):28-28
据文献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以上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可降低病死率至 5 0 %以下。 1994~ 2 0 0 0年 ,我院对15例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 PTCA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院收治的 AMI患者 ,男 12例 ,女3例 ;年龄 30~ 72岁 ,平均 (5 8± 10 .6 )岁。前侧壁心梗 6例 ,下后壁心梗 9例。休克发病至行 PTCA时间均在 6 h之内。 15例均符合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 :1收缩压 (SBP) <80 m m Hg;2左室舒张末期压 >2 0 mm Hg;3有明显末梢灌注不足表现…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因“胸痛、胸闷10余天”于2018年8月28日入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外院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查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35×109/L。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吸烟史。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3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5/7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3次/分,心律齐,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舒张期吹风样杂音。实验室检查示:PLT 20×109/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in,LDL-C)2.01 mmol/L;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0.044μg/L。心电图示(图1):窦性心律,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下壁心肌收缩运动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颈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动脉内膜增粗增厚,多处附壁斑块形成。入院诊断:(1)不稳定型心绞痛;(2)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3)颈动脉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7.
<正>心源性休克(CS)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AMI患者就诊时常常合并多种疾病,伴有多个器官功能不全,其神经末梢受体的敏感性通常减低,部分症状可不明显,以致就诊时胸痛症状不明显,病情发展迅速,导致CS使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CS,正确识别心脏泵衰竭问题,以备及时调整正性肌力药物应用、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是非常重要,出现肺水肿时需要控制液体入量。因此,在利尿和扩容的问题上,在限制液  相似文献   

8.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临床较少见,一旦出现,短期内迅速出现顽固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及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如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患者有望获救.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 ,75岁 ,主因阵发性胸闷、气短 1个月 ,持续性胸痛 5h就诊入院。入院前 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 ,发作持续 2~ 3min ,可自行缓解 ,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治疗 (药物不详 ) ,好转后仍间断发作。于 5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睡眠中突然出现持续性胸痛大汗 ,阵发性加重 ,伴头晕眼黑 ,急送我院急诊科 ,并在诉说病史过程中 ,突然头部后仰 ,意识不清 ,立即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并急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Ⅱ°Ⅰ型房室阻滞 (AVB) (平均心室率 42bpm) ,室早、房早 ,约 5min后意识转清。既往体健。入院查体 :BP 13 0 90…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 ,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定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疾病常侵犯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心脏活动的改变,有时可引起心肌梗死,称“脑心综合征”或“脑心卒中”。近年来急性脑血管意外引起心电图变化的报道相继发表,尤其CT及DCG广泛用于临床以来,证实脑心综合征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脑心综合征以心肌缺血样改变(ST-T改变),  相似文献   

12.
大约有1.5%~10.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脏破裂,但心脏破裂却占AMI死因的5%~20%,是重要死因之一。而以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的亚急性心脏破裂较少见,且临床易误诊、漏诊而错过抢救时机,导致患者死亡。本文通过对AMI致心室游离壁破裂一例的报道与讨论,旨在揭示AMI致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临床急症 ,病因主要为各种严重的肺部疾患、创伤、休克、严重感染、手术及急性胰腺炎[1] 。由急性心肌梗死 (AMI)诱发者甚少。国内曾报导 1例[2 ] ,但为临床诊断 ,由尸检证实者国内未见报导。现将本院收治的 1例报道如下 ,供参考。患者男性 ,6 4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 3d ,持续性加重 3h入院。 2年前患前壁AMI ,之后未再有疼痛发作。既往无吸烟及肺部疾患史。入院时一般情况良好 ,未发现阳性体征。化验 :心肌酶CK136 0U /L ,CK MB 99U/L。心电图示 :Ⅱ、Ⅲ、aVF导联呈Qr型 ,T波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病例。结果2例死亡,1例经溶栓,扩张冠状动脉和BiPAP通气治疗好转。结论AMI合并ARDS虽少见,但确定存在,多数情况下易被误诊为左心衰竭性肺水肿,遇不易鉴别病例需行心导管检查。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6岁,因心前区不适伴头痛、呕吐半小时于我院心内科就诊。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mmHg,意识清楚,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6次/分,律齐无杂音。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V2~V4ST段压低(图1A);心肌损伤标记物(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AMICS)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管理及改善临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东方医院AMICS患者,经入排标准筛选,并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Pi CCO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纳入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院内及30 d临床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iCCO组住院期间应用强心药物和血管收缩药物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CCO组30 d内全因死亡率(16%比34%,P=0.024)、心原性死亡率(14%比30%,P=0.042)、再入院率(2%比14%,P=0.02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首次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7.60±1.06)d比(24.32±2.19)d,P<0.001]。结论 AMICS患者接受急诊PCI后进行PiCCO监测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病人女性,55岁,因突发上腹痛8天、胸闷伴喘憋5天于2002年8月1日入院。曾于外院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而入院,查体时有“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疑诊“室间隔穿孔”。3天后症状进行性加重,不能平卧,遂转入本院治疗。既往病史:高血压病40余年,平素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  相似文献   

18.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国内报道较少,临床容易误诊1临床资料高××,男性,54岁,吸烟史30余年,10支/d,无其他不良嗜好及器质性心脏病史,因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一次于当地医院就诊,因心跳骤停急诊入当地医院,入院心电为室颤,经心脏电复律治疗转为窦性心律,转复后心电图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V1~V3出现J波及ST段抬高,V1~V4可见可疑q波,连续心电监测未见ST-T动态演变,心肌酶除CK1102U/L(1U=16.67nkat)外,其余亦无有意义的升高(CK-MB正常),在当地诊为"冠心病,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治疗16d后转入我院,查生化均正…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男,76岁。因"持续胸闷2 d,头晕15 h"于2013年10月收入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CCU)。患者2 d前活动时感胸闷、乏力,休息10~20 min症状可缓解,未就诊。15 h前感头晕,胸闷逐渐加重来我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Ⅱ、Ⅲ、aVF、V7~V9导联ST段抬高,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50次/min。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93 U/L,肌钙蛋白(Tn)I 8.4μg/L,血清肌酐(Cr)252μmol/L。诊断为"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上可见形态特殊的巨大T波,因形如Niagara瀑布的马蹄形开口而得名为"Niagara瀑布样T波".它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交感风暴相关,早期识别并考虑脑出血意外的可能对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心电图出现Niagara瀑布样T波的患者,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