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夹层(CAD)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DSA证实的35例CAD患者的临床及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共累及38支血管,3例患者病变累及2支血管段。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夹层22支(57.9%),椎基底动脉系统16支(42.1%)。双腔征(27支)、珠线征(11支)、锥状闭塞(8支)、瘤样扩张(13支)、内膜瓣(2支)是CAD特征性MSCTA表现。以DSA结果为标准,MSCTA诊断头颈部动脉夹层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99.1%,阳性预测值为92.5%,阴性预测值为99.7%,符合率为99.0%。结论:MSC—TA对头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评价头颈部动脉夹层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双源C T“双低”成像在冠状动脉桥血管检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组3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低管电压结合迭代算法,采用等渗低浓度碘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其中20例患者进行了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AG )检查。两位评价者评价桥血管的CTA图像质量和是否存在显著狭窄(≥50%)和闭塞,以CAG为参照标准,评价CCTA诊断桥血管显著狭窄和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38例患者共评价76支桥血管,按照分段,评价387段桥血管,可诊断的血管段达到99.5%(385/387)。20例造影患者中以CAG为参照标准,CCTA诊断桥血管显著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100%(4/4)、97.6%(40/41)、80.0%(4/5)和100%(40/40)。CCTA准确诊断了9支闭塞的桥血管。结论双源CT“双低”扫描方案对于桥血管检查具有可行性,该扫描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碘负荷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对桥血管显著狭窄和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例及文献报道多家医院的92例AMVO患者,共112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MVO临床表现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升高等出现频率较高,既往史中多有心血管疾病、门静脉系统血流淤滞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全组平均误诊率为61.5%,其中本院20例误诊率为45.0%。全组平均死亡率为41.9%,其中本院20例死亡率为30.0%。结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及死亡率高。对于可疑病例,应尽早行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MR多技术扫描检测活性心肌及其影像学对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测活性心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10头,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和后1~2月进行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201T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201TI 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18F-PET)检查,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7头动物顺利完成所有检查,负荷磁共振电影扫描见10个(8.93%)节段为梗死心肌,6个(5.36%)节段为缺血心肌;心肌灌注扫描见34个(30.35%)节段缺血,心肌活性扫描见12个(10.71%)节段坏死。LDDSE检查见8个(7.14%)节段为梗死心肌,9个(8.04%)节段为缺血心肌。SPECT检查见9个(8.04%)节段为梗死心肌。PET检查见17个(15.18%)节段为梗死心肌。TTC染色见14个(12.50%)节段为梗死区。MR电影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455,Kappa=0.8100);MR活性扫描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略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73,Kappa=0.9130)。LDDSE检出的坏死节段较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40,Kappa=0.7000);PET检出的坏死节段多于磁共振活性扫描(P=0.0253,Kappa=0.8028)和MR电影扫描(P=0.0082,Kappa=0.7079)并有统计学意义;亦多于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P=0.0833,Kappa=0.8879),但无统计学意义;SPECT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253,Kappa=0.7590)。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MRI电影、MRI活性扫描、LDDSE、SPECT、PET检出无活性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3%、100%;85.71%、100%;57.10%、100%;64.29%、100%;100%、96.94%。结论 MR多技术扫描可结合形态、功能及灌注多种方法检测活性心肌.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并可对左窒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且价格相对PET便宜;磁共振和PET、病理结果均有较高一致性。PET高估心肌坏死范围,且不能判断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SPECT和LDDSE低估心肌活性。而且亦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MRI对康复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骨缺血性坏死进行筛查,探讨康复SARS患者骨缺血性坏死的患病率,及与激素使用的关系。方法用MRI对448例感染SARS的康复患者进行骨缺血性坏死筛查。所有受试者都做了双髋和双膝关节MR扫描,其中192例还扫描了肩和踝关节。采用体线圈同时扫描双侧关节,扫描序列常规做冠状面T1WI,如发现有骨缺血性坏死征象,加扫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178例在MR检查的同一天还行双髋关节正位和蛙式位数字X线摄影(DR)片。所有MR图像由3位高年资医生阅片,诊断有无骨缺血性坏死。由2位医生在不知道MRI结果的情况下阅读双髋关节正位和蛙式位DR片,判断有无骨缺血性坏死。448例中在“SARS临床研究数据库”有用药记载者386例,其中361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并记载了剂量和时间;“SARS临床研究数据库”无用药记载的其余62例中有59例自述治疗时使用激素。结果骨缺血性坏死的MRI表现为关节面下骨髓内出现弧形或线形异常信号带,T1WI为低信号,在STIR序列上为高信号,与临床上所见的因其他疾病而使用激素或饮酒等原因引起的骨缺血性坏死表现相同。MRI筛查发现在448例中共有138例(30.8%)出现1处以上骨缺血性坏死。28例未用激素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有股骨干骨梗死征象(1/28),420例使用激素患者的MRI筛查发现137例(32.6%)出现至少1处骨缺血性坏死MRI表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1例,均有使用激素史,占激素使用者的24.0%(101/420)。膝关节骨缺血性坏死84例,占激素使用者的20.0%(84/420)。同时累及股骨头和膝关节者48例,占激素使用者的11.4%(48/420),仅发生在股骨头者53例,占激素使用者的12.6%(53/420),而仅发生于膝关节者36例,占激素使用者的8.6%(36/420)。192例双侧肩关节和踝关节MR扫描发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13.5%),踝关节骨缺血性坏死13例(6.8%)。178例DR和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阳性符合率为14.1%,DR诊断的敏感度为11.0%,特异度为97.0%。秩和检验显示骨缺血性坏死组的激素总剂量,甲泼尼龙(甲强龙)的使用时间、平均日剂量和总剂量均大于无坏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甲泼尼龙日平均剂量和平均使用时间是发生骨坏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RI筛查发现北京地区使用激素治疗的SARS患者的骨缺血性坏死患病率较高,主要发生在股骨头、膝、肩和踝关节,常累及多个部位,多数为双侧同时受累。是否使用激素、激素使用剂量和时间是发生骨坏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测心肌活性的价值。方法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10只,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的方法将左心室分为16节段,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和后1~2个月进行MR多技术联合应用扫描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201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201Tl SPECT)检查,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只动物顺利完成所有检查,共计112个节段。静息时MR电影扫描共有10个(8.93%)节段运动丧失,4个(3.57%)节段运动轻度减弱,2个(1.78%)节段运动明显减弱;负荷后MR电影扫描共有10个(8.93%)节段运动丧失;心肌灌注扫描见34个(30.36%)节段缺血,心肌活性扫描见12个(10.71%)节段坏死;PET检查见17个(15.18%)节段为梗死心肌;SPECT检查见9个(8.04%)节段为梗死心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见14个(12.50%)节段为无红染的苍白色梗死区。PET检出的坏死节段多于MR心肌活性扫描(X^2=5,P=0.0253,Kappa=0.8028)和电影扫描(X^2=7,P=0.0082,Kappa=0.7079),并有统计学意义;亦多于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但无统计学意义(X^2=3,P=0.0833,Kappa=0.8879);SPECT检出的坏死节段较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X^2=5,P=0.0253,Kappa=0.7590);MR电影检出的坏死节段较TTC染色显示的节段稍少,并有统计学意义(X^2=4,P=0.0455,Kappa=0、8100);MR心肌活性扫描检出的坏死节段和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相比无统计学意义(X^2=2,P=0、1573,Kappa=0.9130)。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MR电影、MR心肌活性扫描、PET和SPECT检出无活性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3%、100.00%;85.71%、100.00%;100.00%、96.94%;64.29%、100.00%。结论MR心脏检查可结合形态、功能及灌注多种方法检测活性心肌,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并可对左室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且价格相对PET便宜;PET检查高估心肌坏死范围,且不能判断心肌梗死是透壁梗死还是心内膜下梗死;MRI和PET、病理结果均有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Takayasu动脉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大分支、少数累及肺动脉的慢性炎症。儿童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常导致死亡,5年死亡率35%,常以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衰就诊。多血管受累、吻合口处动脉瘤、移植血管栓塞以及炎症的进行性加重均限制了外科血管重建术。球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局限向心性Takayasu动脉炎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对长段狭窄疗效不佳,复发率较高。作者报道首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ereatitis,AP)累及肾周间隙(perirenal space,PS)的CT表现及其在临床严重程度分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2月。2008年8月经CT检查并临床或手术证实的AP528例,分析PS受累89例CT表现,并分析其与临床严重程度分型对照关系。结果:重症AP受累率49.1%(81/165)明显高于轻症2.2%(8/363)(P〈0.01),PS受累CT表现为桥隔增粗模糊(85例),肾周脂肪间隙磨玻璃样改变(49例),积液(37例),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9例),积液和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仅出现于重症AP。若以PS受累作为重症AP筛选标准,则敏感性49.1%(81/165),特异性97.8%(355/363),准确性82.6%(436/528)。结论:CT能准确显示AP肾周间隙受累情况,PS积液和软组织密度影为重症AP特征性表现,PS受累CT表现在临床AP严重程度分型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核素显像心肌灌注缺损与CTCA示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不同狭窄程度间的关系,探讨和评价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CTCA和MPI患者478例。按目测法将CTCA所示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分成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管腔闭塞,将MPI结果分成灌注正常和灌注缺损,分别在病例和血管水平统计各组灌注缺损的发生率。以MPI为参考标准,将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冠脉狭窄程度判定界值设为≥50%或≥75%,在病例水平和血管水平上确定该方法的诊断效能。计数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χ^2分割法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478例患者中58例出现MPI灌注缺损。无论按病例水平还是血管水平分析,各组灌注缺损发生率有随冠脉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趋势(χ^2=116.62和483.83,P均〈0.05)。在病例水平上分析,当判定界值为≥50%或≥75%时,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62.1%(36/58)或34.5%(20/58)(χ^2=8.84,P〈0.05)、84.5%(355/420)或97.1%(408/420)(χ^2=40.16,P〈0.05)、35.6%(36/101)或62.5%(20/32)(χ^2=7.19,P〈0.05)、94.2%(355/377)或91.5%(408/446)(χ^2=2.18,P〉0.05)、81.8%(391/478)或89.5%(428/478)(χ^2=11.66,P〈0.05);在血管水平上分析,判定界值为≥50%或≥75%时,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58.8%(40/68)或30.9%(21/68)(χ^2=10.73,P〈0.05)、95.9%(1768/1844)或99.0%(1826/1844)(χ^2=36.72,P〈0.05)、34.5%(40/116)或53.8%(21/39)(χ^2=4.59,P〈0.05)、98.4%(1768/1796)或97.5%(1826/1873)(χ^2=4.14,P〈0.05)、94.6%(1808/1912)或96.6%(1847/1912)(χ^2=10.31,P〈0.05)。结论心肌灌注缺损的发生率随冠脉狭窄程度增加有升高趋势。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较佳。当判定界值为≥75%时,其阳性预测值较判定界值为≥50%时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MRI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的手术可切除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判断的最佳序列进行评价,并探讨MRI判断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资料与方法搜集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病例,所有患者均行平扫的SET1WI、FSE T2WI、SE T1WI+FS序列扫描,同时行动态增强GRE(DCE FMPSPGR)序列的三期扫描。对该22例患者术前胰周血管侵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1)按照肿瘤对周围血管侵犯的程度,采用0~3级的等级法进行术前盲法评分,统计血管侵犯及无侵犯的支数,并同手术结果对照。分析0~3各级别对于血管侵犯与否判断其敏感性。(2)统计SE T1WI及DCE FMPSPGR两序列分别及结合起来评价胰周血管侵犯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22例患者7段共154支血管中,术中发现51支有侵犯,103支无侵犯。其中WE T1WI术前诊断45支受侵.109支无侵犯,漏诊6支,误诊3支。DCEFMPSPCR诊断43支受侵.111支正常,漏诊8支,误诊2支。WE T1WI和DCE FMPSPGR分别及两者相结合判断血管受侵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88.2%、97%、93.8%、94.3%、94.2%;84.3%、98.0%、95.5%、92.7%、93.5%;92.1%、98.0%、95.9%、96.2%、96.1%。结论MRI判断胰周血管侵犯的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98.0%,诊断准确性96.1%。以SE T1WI和DCE FMPSPGR两序列较优,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对亚段以上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诊断亚段以上肺栓塞(PE)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5例因临床高度疑诊PE而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患者,回顾分析其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亚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76.8%,检出PE阳性20例,阴性5例,其中真阳性19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3例,假阴性2例。直接征象包括血管腔完全闭塞、部分充盈缺损、轨道征和附壁血栓;间接征象有局部肺纹理稀疏纤细、右室增大或肺动脉扩张、“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肺梗死灶。螺旋CT诊断亚段以上PE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75.0%,准确性为88.0%,阳性预测值为95.0%,阴性预测值为60.0%。结论:螺旋CT诊断PE简便、安全、准确性高,是诊断亚段以上PE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颅内段硬化256层C T血管成像(CTA)表现。方法收集2013—2014年经256层C T A检查诊断头颈部动脉硬化402例,其中男274例,女128例,分析累及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发病率,分别观察动脉硬化斑块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60岁、>60岁)、不同部位(左、右)特点及斑块长度、性质及血管狭窄率的差异。结果402例头颈动脉硬化累及颈内动脉颅内段164例(40.80%),男38.32%,女46.09%(χ2=2.182,P=0.140)。两性别>60岁组发病率均高于≤60岁组(χ2<31.105, P<0.001),不同性别、年龄在部位发病率无显著差异(χ2<0.035,P>0.088)。斑块长度(按≤10 m m ,11~20 m m及>20 m m分组)在男、女两性别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027,P>0.091)。钙化斑块多见(79.81%),混合斑块次之(15.46%),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少见(1.58%,3.15%)。男性混合性斑块>60岁年龄组较≤60岁年龄组多见(χ2=12.204,P=0.001),其余不同性质斑块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轻度狭窄多见(54.57%),中度狭窄次之(39.75%),重度狭窄少见(5.68%),男女两性别在不同年龄组间血管狭窄率未见显著差异(χ2<2.062,P>0.151)。结论头颈部C T A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硬化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无神经节细胞症又称巨结肠系肠壁间神经节细胞缺如所致肠道发育畸形,该病共分六型即超短段型、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全结肠型及全肠型。全结肠型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及末端回肠,全肠型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和空回肠,由于此二者病变广泛,其临床及X线表现均不同于常见巨结肠。我院小儿外科自1987--2006年共收治10例,约占同期先天性巨结肠之16%,为提高对该病的了解,现将其中资料较完整的7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影像表现。结果 DSCT和ECHO对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7.8%(29/33)和97%(32/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 P >0.05)。 DSCT和ECHO对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9%(48/49)和71%(35/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 P <0.05)。 DSCT和ECHO对全部心血管畸形诊断准确性为93.9%(77/82)和81.7%(6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4, P <0.05)。结论DSCT对复杂先心病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诊断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双期动态CT对肝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疑有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双期动态CT检查,经证实者共47例,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性表现是:肝动脉期病变区见肿瘤血管及血池影和/或明显增强呈高密度,门脉期则很快恢复为相对低密度,肝血管的特征性表现是:病灶增强区扩散极缓性,病变全部充满强呈等密度至少需要3分钟,本法对原发性肝癌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6.8%,87.5%和93.6%;肝血管瘤分别是92.9%,96.9%和95.7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盐酸去甲乌药碱注射液(HG)在负荷MPI诊断冠心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自身交叉对照设计研究。怀疑或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0例,每例均根据随机数字表按照不同顺序先后进行HG和腺苷负荷MPI。受试者负荷显像前后90d内行CAG检查,主要血管狭窄程度〉50%为冠心病。负荷MPI按心肌缺血严重程度与缺血范围分析,以CAG结果为“金标准”,比较HG和腺苷负荷MPI诊断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及结果的一致性。同时进行试验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检查生命指征,血、尿常规、血生化指标等,以及记录不良反应。组间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r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120例受试者中有11例未完成全部试验,不参加有效性分析,但参加安全性评价;另109例参加有效性分析。HG负荷MPI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56.1%(32/57),特异性为78.8%(41/52),准确性为67.0%(73/109),阳性预测值为74.4%(32/43),阴性预测值为62.1%(41/66);腺苷负荷MPI的诊断灵敏度为52.6%(30/57),特异性为82.7%(43/52),准确性为67.0%(73/109),阳性预测值为76.9%(30/39),阴性预测值为61.4%(43/70)。2药各对应诊断效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0.2476,均P〉0.05)。HG负荷MPI诊断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29.6%(8/27)、64.7%(11/17)和100%(13/13),腺苷负荷MPI相应结果分别为22.2%(6/27)、64.7%(11/17)和100%(13/13)。两药负荷MPI诊断LAD、LCX、RCA缺血的总一致性分别为95.41%(104/109)、97.25%(106/109)和97.25%(106/109),Kappa值分别为0.8905、0.8420和0.8874。HG对受试者的收缩压几乎没有影响,舒张压有一定程度下降;心率可明显升高;血、尿常规和血生化等结果无异常改变。试验中共发生176例次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头痛等,但症状轻微,停药后很快自行缓解。HG和腺苷负荷试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9.2%(83/120)和77.5%(93/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307,P〉0.05)。结论HG用于负荷MPI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腺苷类似,安全性良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血管瘤(hepaticcavernoushemangioma,HC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胛孺,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0.5%-0.7%m。但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上缺乏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其检出率明显增加,已占肝良性肿瘤的84%,并且一旦发生破裂导致肝内或腹腔内出血,死亡率可高达80%。现综述其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联合腹部增强CT对诊断胰腺癌、鉴别诊断胰腺良恶性病变以及评估肿瘤可切除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18F—FDGPET/CT和腹部增强CT检查并经病理检查或临床等方法证实的48例原发性胰腺病变患者的资料,其中胰腺癌34例,胰腺良性病变14例。对胰腺癌和胰腺良性病变患者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进行t检验;比较分析单独PET、腹部增强CT、PET/CT、PET/CT联合腹部增强CT4种方法的图像特征和诊断价值,对灵敏度和准确性进行x2检验,对特异性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34例胰腺癌患者与14例胰腺良性病变患者的SUVmax(5.91±2.90和2.24±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1)。PET/CT联合腹部增强CT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1%(33/34)、92.9%(13/14)和95.8%(46/48),与单纯PET的88.2%(30/34)、64.3%(9/14)和81.2%(39/48)相比,x2=0.863和P=0.352,P=0.038,X2=5.031和P=0.024;与腹部增强CT的76.5%(26/34)、71.4%(10/14)和75.0%(36/48)相比,x2=6.274和P=0.012,P=0.042,x2=8.362和P=0.003;与PET/CT的88.2%(30/34)、78.6%(11/14)和85.4%(41/48)相比,x2=0.863和P=0.352,P=0.048,x2=3.928和P=0.047。PET/CT全身显像几乎发现了全部转移灶,使14例胰腺癌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PET/CT可对单独PET显像诊断的胰腺癌患者胰腺外假阳性病灶进行正确诊断,使1例胰头癌患者分期下调,进行了外科手术。腹部增强CT通过多期显像,可以准确判断肿瘤对胰腺周围主要血管的侵犯程度,腹部增强CT按血管受侵程度评估肿瘤可切除性的准确性为83.3%(15/18),不可切除的准确性为9/9。结论PET/CT联合增强CT对于诊断胰腺癌、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及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准确性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检查的结果,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在显示和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方面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15例可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层MSCTCA检查,获取相关的数据,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评估分析,并以3周内实施的IVUS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同时,对2种方法所获得的计量资料(即:血管段某一点的血管腔内面积、血管截面积)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直线回归方程(Y:IVUS值,X:64层MSCT值)。结果所有病例可用于评估的86个无明显狭窄冠状动脉样本中,IVUS显示有斑块病变的血管段为38段,64层MSCTA显示36段,2段诊断为正常血管。64层MSCTA对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节段诊断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100.0%,总符合率为97.7%,误诊率为0,漏诊率为5.3%,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96.0%。经Kappa检验,Kappa值为0.953,P〈0.05。直线回归方程对于2种方法所获得的管腔内面积:Y=0.817+0.832X,P〈0.01;血管的截面积:Y=-0.331+1.019X,P〈0.01。结论64层MSCTCA在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时,能较为清晰地显示管壁斑块病变的构成情况,对于病变的类型及严重程度的评估比较准确和客观。对于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门诊筛查和初步诊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本病最佳的治疗仍有争论。全切、次全切复发率分别为30%与70%,而次全切后加放疗复发率约25%。因本病处在重要解剖部位,易侵犯邻近视交叉、垂体与下丘脑,故全切困难且并发症、死亡率高。以往资料多在CT、MRI问世前,此后据报道经囊肿抽吸、活检或次全切后加放疗,复发率为0~6%。 作者报道了1977~1990年诊冶的49例颅咽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