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日:"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关于虚劳病因,<理虚元鉴>提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诸因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位主要在五脏.所以<证治汇补>云:"虚者,血气之空虚也;损者,脏腑之损坏也."因此,补益为治疗虚劳的基本大法,所谓"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2.
<正> 《内经》《难经》虽然有关于“虚”“损”“劳”的记载,但尚未提出“虚劳”这一病名。汉代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并结合临床实践,将“虚劳”作为具有特定涵义的病名作了专篇论述,为后世辨治虚劳病奠定了基础。自仲景以后,历代医家论虚劳者颇有其人,但后世所言之虚劳与《金匮》之虚劳并不完全相同。重温《金匮》虚劳病篇,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阴阳俱虚是虚劳病之主要病机从脉象看虚劳病的病机以脉象阐述病机是《金匮》的特点之一。仲景在虚劳病篇首先提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作为虚劳脉的总纲,实际上也点出了虚劳病的主要病机。这里脉大不是气盛,而是阴精亏虚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的学习及前人相关文献的复习,领悟到“虚”为虚劳致病之因,“血分”是虚劳病位之所在,“血分竭乏”是虚劳病机之关键,“通补血分”为虚劳病之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4.
《理虚元鉴》明代绮石撰著。绮石传为明末人,姓名、居里均无从考。本书共二卷,为虚劳专书。书中指出虚劳病因有六: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疹及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虚劳的病机,从阴虚与阳虚两方面进行分  相似文献   

5.
虚损是由于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亦称虚劳。早在《内经》中已有“五虚”等论述。至汉《金匮要略》有血痹虚劳病专论。至隋《巢氏病源》则对虚劳之候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祖国医学书籍中所记载的虚、损、劳、极虽可以病原不同,症状各异,而实际所指却同属于人体元气耗伤一类疾病,并非指一种特定的疾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治虚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先提出了“虚劳” ,并列专篇论述。认为病机是“脉大虚” ,即阴阳气血俱虚 ,病位及于脏腑气血阴阳。其具体治法 ,除《金匮要略·虚劳篇》中七法及附方外 ,还散在于消渴病、百合病、肺痿病、寒疝病、下血病、产后病、虚黄病、妇人杂病等篇中。笔者将其归纳为十法 ,浅述如下。1 补阴生气 ,助阳化水法 本法用于阴阳不足 ,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虚证。《虚劳篇》第 15条 :“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消渴篇》第 3条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饮一斗 ,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这两条症状一为…  相似文献   

7.
酸枣仁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了酸枣仁汤所主为因劳而烦,因烦而不得眠的基本病机。细究其因,此处所指之虚劳症状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指本虚加劳,心血亏虚,血不养心,故见虚烦,不得眠;二是指久劳成虚,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虚劳病名,认为虚劳可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研习《金匮要略》中虚劳的相关原文,结合现代疾病特点,分析虚劳病的治疗重点在于温补脾肾,提出虚劳病的4种重要治法:健脾胃,重中气;调阴阳,和气血;补脾肾,益精血;虚中有滞,补虚祛实。临证时紧扣病机,注重辨证使用经方治疗虚劳病,是体现张仲景思想并成为治疗虚劳病的重要思路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谈虚损     
<正> 叶氏《临证指南》谓:“精血夺为虚,虚而不能自复为损”。其后章虚谷复申其义谓;“本元亏为虚,脏真伤为损”。据此虚损之含义,应为其人元气精血亏虚,进一步损伤脏腑,形成长期不能恢复的一种内伤疾病。“虚”首见于《内经》,即《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所谓:“精气夺则虚”。“损”则先见于《难经》,有所谓“脉有损至”“损脉之为病”及“治损之法”等诸条。虚损并称定为病名,始于金·刘完素,而系统论述本病,则早在汉·张仲景,张氏将本病称为“虚劳”,魏念庭诠解虚劳之义为:“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也”。后世亦将本病称为“劳损”、“劳伤”等,总认为与劳有关。细推此一“劳”字,有以下三方面含义:一、长期形体过劳或不劳,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汪绮石《理虚元鉴》学术思想,对虚劳病辨证论治的原则用以指导临床。方法: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结论:《理虚元鉴》在虚劳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等方面形成系统,为中医学的虚劳病防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精气夺则应”,《内经·素问》最早提出了虚证。仲景则在《金匮要略》中最先提出了“虚劳”,并列专篇论述。认为病机是“脉大虚”,即阴阳气血惧虚,病位及于脏腑气血阴阳。其具体治法,除《金匮·虚劳篇》中七万七法及附方外,还散在于消渴病、百合病、肺痿病、寒疝病、下血病、产后病、虚黄病、妇人杂病等篇中。本文将仲景有关应证治法的论述归纳为以下十法。1补明生气,助四化水法本法用于阴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虚证。《虚劳篇》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消渴篇》第3条:“男子消渴,小…  相似文献   

12.
魏念庭云: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由此可见,虚劳是因过度劳伤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不足而产生的慢性虚弱性疾病。(《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纵观原文,张仲景关于虚劳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虚劳脉证《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三至第十一条主要论述虚劳脉象与症状。原文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张仲景在本条中揭示了虚劳病的脉象总纲。所谓“平人”,即形似无病之人。虚劳为病,非若时病(温病,伤寒)起病急暴,疾如风雨,旦夕即至,而往往是因劳成疾,潜削默夺,缓慢发病。故虚劳患者多状如平  相似文献   

13.
明末医家绮石 ,以善治虚劳著称于世 ,宗《内经》而兼诸家之长 ,师古而不泥古 ,撰《理虚元鉴》共二卷 ,辨治虚劳赅备 ,世称论虚专著 ,现就绮石先生论治虚劳经验浅析如下。1 论虚劳病因有六绮氏认为 ,虚劳病因有六 ,即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疹及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因于先天者 ,乃指受孕时父母或年衰者 ,或乘劳入房 ,或病后入房 ,或妊娠失调 ,或色欲过度 ;因于后天者 ,不外乎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伤 ;因于痘疹及病后者 ,为痘疹失治误治及病后劳累或房劳过度所致 ;因于外感者 ,乃酒色无度者或心血过劳者 ,或肝火易…  相似文献   

14.
虚劳是由于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亦称虚损。历代医家对虚劳病的病因病机各有阐述,《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精气夺则虚”,《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劳所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之  相似文献   

15.
王红 《中医药学报》2001,29(2):62-62
《理虚元鉴》为明末医家绮石先生所著 ,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 ,注重形神关系 ,尤其重视情志———即心理因素在虚劳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本文试就《理虚元鉴》在病因、治疗、防护三方面所体现的心理学思想略析如下。1 虚劳发病 ,情志为先  《理虚元鉴》把虚劳的病因归纳为六条 ,称为“虚证有六因”。六条病因中 ,有两条强调了情志因素是虚劳发病主要因素。如在“后天之因”中说“因后天者 ,不外酒色劳倦 ,七情饮食所伤……或劳神伤心而心神耗疲 ,或郁怒伤肝而肝弱不复调合 ,或忧愁伤肺而肺弱不复肃清 ,或思虑…  相似文献   

16.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对于虚劳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其《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专篇讨论虚劳经文 16条 ,证状 37个 ,脉象 11种 ,立方 7首。笔者就《金匮》对虚劳病治疗的基本特点加以探讨。本篇所论虚劳各种见证 ,涉及脾肾虚损证侯的各占 5条。在治疗上偏重补益脾肾。如 13条小建中汤 ,14条黄芪建中汤 ,16条薯蓣丸和 15条肾气丸均为此而设。在补虚的同时 ,《金匮》又特别注重甘温扶阳 ,如全篇 7方中占 5首。其治虚宜温的观点承袭了《内经》“虚者补之” ,“劳者温之”的治虚原则 ,并取阳生则阴长之意。下面就有关甘温扶阳法在本篇…  相似文献   

18.
自《内经》“虚则补之”的治则制定以来,后世对虚劳病的治疗均不离补剂,或补阴补阳,或补气补血,但对于《内经》补法深义未甚了了,治法亦少有创见。仲景宗《内经》宗旨,独树一帜,不但使《内经》补虚大法具体化、深入化,且卓有发明。尤其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血痹虚劳》篇)中“建立中气”议题的提出,及扶正祛邪、化瘀生新等法的确立,把虚  相似文献   

19.
一、内因与外因《金匮》认为,人体抗病能力,主要决定脏腑功能强弱。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尽管有‘客气邪风”也不会生病。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反应,如《中风历节病》提出内脏虚损是中风病的重要因素,遇感风邪是中风病的外在因素。历节病强调肝肾先虚,或血虚风入,或阳虚不能卫外,风湿之邪袭之。又如虚劳病,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皆虚是导致虚劳的根本原因。上述病因不尽相同,但内脏虚损则是一致的。故《金匮》  相似文献   

20.
虚劳病乃因劳致损,积损成虚,久虚不复的一类慢性虚衰性疾患的总称,它概括了临床所常见的多种虚损病证。病至虚劳,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表现某方面或多方面的严重亏损,所以在治疗中更应突出强调扶正固本治则。仲景的《虚劳病》篇所述治法,正是这一法则的综合应用及集中体现,颇为后世医家推崇和效法,试从以下两方面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