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红侠 《中原医刊》2007,34(23):49-5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音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及相关因素。方法测定249例(其中微血管病变125例,无微血管病变124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胰岛素测定、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各时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痛变组(P〈0.01),各时相胰岛素值、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其病程呈显著正相关,与胰岛素分泌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痛程的延长、持续的高血糖、严重的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其发病基础主要是在各种分子机制介导下,微血管形态、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从而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主要从高血糖相关的葡萄糖毒性产物、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由上述二者引起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三个方面入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 (DM)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DM患者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病危险性较普通人群高 2~ 3倍 ,是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细胞水平 ,引起DM微血管病变的基本因素是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及各种细胞因子和激素失衡 ,近几年研究多集中在脂代谢的紊乱和各种细胞因子的失衡上 ,现仅就DM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况 ,概述如下。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概念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 ,管腔直径在10 0 μm以下的毛细血管网。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1 ] …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液流变学变化和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检测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并发症52例,无微血管并发症50例,以及5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并进行了比较。结果糖尿病两组血粘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血粘度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血糖、血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存在严重的持续性高血粘、高血糖。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贾中军 《中外医疗》2013,(35):51-51,5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人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以72例无微血管病变患者为对照组,76例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馒头餐试验,对两组患者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曲线下总面积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比.结果 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馒头餐试验各时段血糖水平与血糖曲线下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分泌指数、馒头餐试验中各时段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人存在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衰退现象,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对患者高血糖症状进行积极控制,给予胰岛素补充治疗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由多因素、多种机制导致,主要有遗传表观学方面的改变,如DNA甲基化、微RNA、组蛋白修饰等。同时,糖代谢紊乱激活蛋白激酶C通路、多元醇通路,产生大量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活性氧类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降低一氧化氮的产生。此外,还有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及相关因子的作用。这些作用机制最终共同参与了DN的发生。目前,DN发病机制已经有了很多研究,但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生长激素(GH)水平与胰岛分泌功能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测定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合并微血管病变组45例和合并微血管病变组41例,以及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血糖(BG)、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HbA1c、TC、TG、LDL及HDL检测,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IS).结果糖尿病两组各时相血糖值及HbA1c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合并微血管病变组,HbA1c、FGH、TC、TG及LDL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1).Pea体on相关分析显示,FGH与HbA1c、TC及LDL呈显著正相关,而与IS呈显著负相关.HbA1c与TC、TG呈显著正相关,而与IS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存在严重的持续性高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FGH水平升高,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亚军  周君富 《医学综述》1996,2(10):515-517
<正>糖尿病血管病变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寿命的主要因素.据报道,糖尿病患者肾血管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而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至少是后者的2倍.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出现视网膜病、视乳头水肿及玻璃体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征性并发症,发病机制与防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迄今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形成多种学说,主要有多元醇通路学说、蛋白激酶C系统学说、非酶糖基化学说、氧化应激学说及己糖胺通路学说等。目前国际上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药物的研究开发主要通过阻止上述通路来完成。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血清 TNF-α在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微血管病变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血清 TNF- α检测采用生物素 -链霉亲合素 EL ISA方法检测。 结果 :2型糖尿病组及有微血管病变组的血清 TNF- α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 (P<0 .0 5 ) ;糖尿病患者 TNF- α与血清甘油三酯 ,空腹胰岛素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 (P<0 .0 1 )。 结论 :TNF- α检测对 2型糖尿病的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运动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凌云 《实用新医学》2007,8(6):513-515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逐年增多,1997年WHO报道,1995年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1.25亿,到2025年将增至299亿。其中2型糖尿病病人占全部糖尿病人的80%以上,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从而引起高血糖,高血糖导致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严重时会危机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 ,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且常与热量摄入过多、运动较少、肥胖、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显示 ,游离脂肪酸 (FFA)、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瘦素 (Lep tin)、脂联素 (adiponecti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 γ)、胰岛素抵抗素 (resistin)等诸多因素在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重要环节 ,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功能衰竭中起着重要作用。1 游离脂肪酸 (FFA)  FFA是细胞内甘油三酯分解时由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刚活性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7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和85例正常对照(CON)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M组划分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P)组96例和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NDC)组51例,应用改良Sriratava法测定红细胞AIK活性,并比较AR活性在不同组别间的差异。结果DMP组、NDC组和CON组间的AR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DMP组最高(0.032U/gHb),NDC组次之(0.021U/gHb),CON组最低(0.012U/gHb);AKA与HbA1C呈正相关(r=O.592,P〈0.01),AR活性与UAER呈正相关(r=0.514,P〈0.01),AK活性与病程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均无相关性(r=0.03,P〉0.05;r=-0.02,P〉0.05;r=0.22,P〉0.05;r=0.01,P〉0.05)。结论高血糖是AR的重要激活因素,并且ARA的激活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47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和85例正常对照(CON)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M组划分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P)组96例和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NDC)组51例,应用改良Sriratava法测定红细胞AR活性,并比较AR活性在不同组别间的差异.结果 DMP组、NDC组和CON组问的AR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DMP组最高(0.032U/gHb),NDC组次之(0.021U/gHb),CON组最低(0.012U/gHb);ARA与HbA1C呈正相关(r=0.592,P<0.01),AK活性与UAER呈正相关(r=0.514,P<0.01).AR活性与病程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均无相关性(r=0.03,P>0.05;r=-0.02,P>0.05;r=0.22,P>0.05;r=0.01,P>0.05).结论 高血糖是AR的重要激活因素,并且ARA的激活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40例2型糖尿病未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组(A组)和40例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B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采用干化学法监测指尖血糖7次/d,连续7 d,并在患者出院后每月门诊随访1次空腹(FPG)和早餐后2 h血糖(2hPG),连续6个月,作出血糖谱.根据血糖谱得出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作为血糖波动系数,反映血糖波动.结果 B组 SD-BG、2hPG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波动系数是影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OR值为3.17(P<0.05).结论 积极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对防止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餐后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单纯2型糖尿病组56例,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50例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病程、甘油三酯较单纯糖尿病组升高、而HBC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病程、甘油三酯、HBCI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多元性回归分析提示餐后2 h血糖与空腹血糖、HbA1c、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HBCI呈负相关,餐后2 h血糖对HbA1c的贡献比空腹血糖大.结论 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尤以餐后高血糖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余建新  冯云 《广州医药》2004,35(2):40-41
糖尿病(DM)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器官病变的基础,也是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理目前认为山梨醇代谢异常,非酶糖基化异常,必需脂肪酸代谢异常引起局部小血管急慢性缺血、缺氧导致器官损伤。常规治疗方法不十分理想,有引进药物价格昂贵,基层医院患者不易接受。本院自2001年5月~2003年11月,应用中药活血通脉、强心、止痛、降脂联合黄连素及中药浸泡等综合治疗措施,治疗2型糖尿病(2-DM)36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边菁哲 《河北医学》2013,(12):1866-1868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其他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门诊初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02例,对入选患者进行眼底照相、尿常规、肌电图等相关检查,对DR、DN、DUP的患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种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相比较,DN〈DR〈DUP,DR、DN与DOP间均呈相关关系(P〈0.05)。女性DR、DN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三种常见的慢性微血管病变虽然相互关联,但大多不同时发生或者虽同时伴发但程度不等。因此,一旦糖尿病诊断明确后,应及时完善各种相关辅助检查,对于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上述并发症的致残致死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病区2010年年6月至2012年10月1012名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慢性并发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微血管病变将资料进行分组,微血管病变组610(男/女308/302,维/汉254/356)例,无微血管病变组402(男/女213/189,维/汉182/220)例,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族别、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高血病史、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叫旦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PIB)、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时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后血糖(2hPG)、肌酐(CREA)、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NPT)。采用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问对比,并将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分析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组间对比提示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HbA1c、PIB、FBG、HGB、CREA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问的性别、族别、和体重指数无差别(p均>0.05)。再将这些因素拟合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分析得出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微血管独立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的病程(r=1.098,p=0.000)、高血压病(r=1.444,p=0.016)、收缩压(r=1.017,p=0.012)、HbA1c(r=1.082,p=0.018)、纤维蛋白原(r=1.153,p=0.011)。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收缩压和HbA1c以及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大血管病变一样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常见和严重并发症。常见的损害器官和组织有肾、眼视网膜、神经、心肌和皮肤等,但危害多见的是肾和视网膜病变,即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