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以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为模型药物,制备载紫杉醇聚(2-乙基-2-噁唑啉)(PEOz)修饰单壁碳纳米管递药系统(PTX@PEOz-SWCNT),对其进行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的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偶联合成PEOz-SWCNT,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和红外光谱法(FTIR)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并对其粒径和电位进行测定;制备载药复合物PTX@PEOz-SWCNT,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进行体外释药试验;体外溶血试验评价载体材料的安全性,MTT法评价载体材料生物相容性及载药复合物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考察了香豆素-6(C6)标记载体在MCF-7细胞中的摄取。结果 PEOz-SWCNT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19.8±2.9)nm,Zeta电位值为(-35.23±0.74)mV,PTX@PEOz-SWCNT的载药量为(38.19±0.74)%,包封率为(94.38±0.94)%;载药复合物在pH 5.0的条件下释药明显加快,表现出明显的pH响应性;体外溶血试验结果表明,PEOz-SWCNT质量浓度在0.4 mg/mL以下无明显溶血反应,PEOz-SWCNT材料在细胞水平生物相容性良好,PTX@PEOz-SWCNT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显著增强;与C6@SWCNT相比,C6@PEOz-SWCNT载药复合物的细胞摄取增加。结论 PTX@PEOz-SWCNT递药系统在肿瘤靶向给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徐骏军  陈丹飞  宋倩倩  林涛  费伟东 《中草药》2018,49(23):5532-5540
目的制备包载As_2O_3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乙烯亚胺(PEG-PCL-PEI,PPP)纳米粒(As_2O_3-PPP-NPs),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PPP三嵌段聚合物为载体材料,通过静电载药原理一步制备As_2O_3-PPP-N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纳米药物的载药量与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s_2O_3-PPP-NPs的溶血毒性;噻唑蓝(MTT)法考察As_2O_3-PPP-NPs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采用ICP-OES以及共聚焦显微镜考察HepG2细胞对As_2O_3-PPP-NPs的摄取效率以及摄取机制。结果所制备的As_2O_3-PPP-NPs呈类球形,分散良好,粒径约为88.7 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2.75±3.83)%和(4.39±0.26)%。体外释放研究表明,As_2O_3-PPP-NPs具有缓释以及低pH响应释药的特征,能够实现肿瘤环境的特异性释药。溶血实验表明,As_2O_3的负载中和了PPP材料的正电性,从而降低了溶血毒性。细胞毒性试验表明As_2O_3-PPP-NPs对HeLa细胞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6.24、5.85μmol/L,具有较理想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细胞摄取研究表明,As_2O_3-PPP-NPs因表面荷正电,容易被细胞摄取迅速,并具备溶酶体逃逸的特性,能实现As_2O_3在细胞浆中释放从而发挥药效。结论 As_2O_3-PPP-NPs展现出显著的缓释以及低pH响应释药的特性,并具有溶酶体逃逸的特征,是一种有潜在价值的抗实体瘤纳米递药体系。  相似文献   

3.
合成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乙烯亚胺(PEG-PCL-PEI)三嵌段聚合物载体材料,制备包载大黄酸(RH)的PEGPCL-PEI纳米粒(PPP-RH-NPS),并评价其理化性质和体外生物学特性。通过开环聚合和麦克尔加成反应合成得到PEG-PCL-PEI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9.5×10~3,临界胶束浓度为0.723 nmol·L~(-1)。包载RH制备得到PPP-RH-NPS,外观浅黄、乳光明显,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分散均匀圆整无团聚,粒径为(118.3±3.6)nm,PDI为(0.19±0.08),Zeta电位为(6.3±1.5)mV,包封率为(93.64±5.28)%,载药量为(8.57±0.53)%。透析法考察PPP-RH-NPS体外释药特征,48 h内累积释放率为75.92%,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模型方程:Q=0.121 6t~(1/2)+0.069 5(R~2=0.887 4),呈缓释特性。选用兔红细胞考察其溶血率,MTT法评价其对HK-2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在0~0.05 mmol·L~(-1)不会引起红细胞溶血和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考察其摄取效率,PPP-RH-NPS可被细胞迅速内吞,摄取效率高,30 min内摄取完全,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PP-RH-NPS能够从溶酶体进入细胞质,具有溶酶体逃逸特性。因此,该研究成功合成PEG-PCLPEI聚合物和制备得到PPP-RH-NPS,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及载药量较高,摄取迅速,具有缓释特征、溶酶体逃逸特性、优良的生物安全性,是一种良好研究前景的新型纳米制剂。  相似文献   

4.
姜黄素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姜黄素纳米递药系统(H-PtNP-Cur),旨在解决姜黄素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使其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粒度电位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载体的粒度、电位和形态;稳定性实验考察了载体的稳定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验证姜黄素对铂颗粒的吸附;透析法分析载药量及释放率;流式细胞仪分析HepG2细胞对纳米载体的摄取;MTT法考察纳米载体对HepG2细胞的毒性;细胞成像实验考察纳米载体对HepG2细胞的抑制情况。结果成功合成了H-PtNP-Cur载体,其形态规整、大小均匀,测得粒径为(146.2±1.5)nm,电位(-10.5±0.6)mV,载药量为(12.4±2.7)%,包封率为(81.4±1.3)%,制备的载体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表明该载体可以控制姜黄素缓慢释放;细胞摄取结果表明纳米载体的构建有利于HepG2细胞的摄取;MTT实验说明纳米载体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细胞成像实验证明H-Pt NP-Cur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是最高的。结论 H-Pt NP-Cur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有效抑制HepG2细胞生长,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β-榄香烯纳米聚合物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的RP-HPLC测定方法,并对其释药性进行考察。方法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为载体材料制备载药胶束,采用石油醚萃取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法对其释药性进行研究。结果所制备的β-榄香烯纳米聚合物胶束平均包封率为89.47%,平均载药量为8.33%,体外释药缓慢。结论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简便、准确,所制得的胶束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云云  姚文栋  谢先泽  毛超  张钶  诸佳珍 《中草药》2020,51(21):5447-5453
目的 制备pH敏感释药的As2O3脂质体,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含钙离子脂质体,然后用离子沉淀法孵育制备钙砷复合物脂质体(CaAs-LP)。测定CaAs-LP的粒径、Zeta电位及多分散系数(PDI);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纳米药物的载药量与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噻唑蓝(MTT)法考察未载药脂质体及CaAs-LP对人源性乳腺癌MCF-7细胞、人源性脑胶质瘤U87细胞和人源性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共聚焦显微镜考察U87细胞对CaAs-LP的摄取效率。结果 制备的CaAs-LP呈规整类球型,粒径约为(117.16±1.94)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4.31±2.11)%、(8.31±0.13)%。体外释放研究表明,CaAs-LP具有明显的缓释以及pH响应释药特征。未载药的脂质体在MCF-7、U87、HepG2和L02细胞中的生物相容性良好;CaAs-LP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较原药有所上升,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1.91、4.90、19.41、27.59 μmol/L。细胞摄取研究表明肝癌细胞对脂质体具有良好的摄取。结论 CaAs-LP具备显著的缓释以及pH响应释药的特性,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傅德皓  郑思维  陈春生  史琛 《中草药》2015,46(17):2556-2562
目的 制备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DMAB)修饰的载汉防己甲素(Tet)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DMAB-Tet-PLGA-NPs),考察其制备的影响因素,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乳化分散溶剂挥发法制备DMAB-Tet-PLGA-NPs,运用均匀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通过包封率、载药量、累积释药量等指标考察其载药特性;采用MTT比色法考察DMAB-Tet-PLGA-NPs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细胞毒性;采用定量定性法评价DMAB-Tet-PLGA-NPs细胞摄取率。结果 制备的DMAB-Tet-PLGA-NPs平均粒径为(205.40±2.66)nm,表面带正电,呈规则的球形及椭圆形。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50.780±3.253)%和(2.130±0.035)%。体外释放实验显示DMAB-Tet-PLGA-NPs缓慢释药,48 h累积释药量64.56%。MTT实验表明DMAB-Tet-PLGA-NPs细胞毒性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定性定量细胞摄取实验证实DMAB-Tet-PLGA-NPs能较好地被细胞摄取。结论 DMAB-Tet-PLGA-NPs粒径大小均一,包封率高,体外释药表现出较好的缓释效果,易被细胞摄取,对A549细胞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载紫杉醇的D-α-生育酚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TPGS)修饰的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偶联物(PTX/TPGS-CR)纳米胶束,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透析法,以载药量、包封率及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PTX/TPGS-CR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以溶血实验及血管刺激性实验初步考察PTX/TPGS-CR纳米胶束的安全性。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考察PTX/TPGS-CR纳米胶束对Hela细胞的毒性。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和流式细胞仪定量考察Hela细胞对PTX/TPGS-CR纳米胶束的摄取情况。结果制备工艺优化后制得的PTX/TPGS-CR纳米胶束粒径为(197.3±4.4)nm,PDI为(0.131±0.021),电位为(-31.8±0.5)mV,载药量为(48.20±3.03)%,包封率为(87.26±4.91)%。溶血实验结果表明,其溶血率低于1.71%;血管静脉注射无明显刺激性。其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能被Hela细胞高效摄取。结论PTX/TPGS-CR纳米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安全性好,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稍优于Taxol?。  相似文献   

9.
张艳慧  丁玉  李淑荣 《中成药》2021,(2):302-307
目的 制备熊果酸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熊果酸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测定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大鼠灌胃给药(12.5 mg/mL)后,于0.25、0.75、1、1.5、2、2.5、3、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熊果酸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载多柔比星的介孔二氧化硅-聚乙二醇纳米粒(MSN-PEG),对其体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通过缩合反应制备MSN-PEG,应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热重分析计算接枝率;搅拌法制备载多柔比星的MSN-PEG,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采用MTT染色法,分析其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83 nm(PDI<0.2)。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9.26±2.08)%和(54.84±5.22)%。纳米粒经24 h水浴振荡释放达平衡,在pH 5.5释放介质中累积释放分数达到95%。空白纳米粒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载药纳米粒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结论 MSN-PEG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粒子能被细胞摄取,其可作为抗癌药物多柔比星的载体,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化疗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熊果苷/透明质酸-己二酸二酰肼(HA-ADH)交联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测定.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法,以透明质酸-己二酸二酰肼(HA-ADH)交联衍生物为载体,制备熊果苷/HA-ADH微球.通过倒置生物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载药微球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性能.结果 制备的熊果苷/HA-ADH微球成球和分散性好,载药量(DL%)为(8.33±1.52)%,包封率(LE)%为(67.37±1.64)%.较大的微球粒径、孔径,负载量高时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释放介质温度的变化对其释放行为影响较小.结论 HA-ADH载药微球对熊果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作为新型美白化妆品功能原料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姜黄素(Cur)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LA)纳米粒(Cur-mPEG-PL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mPEG-PLA-NPs,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工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其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考察其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结果根据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Cur-mPEG-PLA-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29.24±1.45)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2.15±1.07)%和(4.03±0.11)%;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与原料药Cur比较,Cur-mPEG-PLA-NPs对SMMC-7721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可成功制备Cur-mPEG-PLA-NPs,为Cur新剂型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载姜黄素两亲性星状聚酯纳米粒(Cur-NPs),以解决其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方法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和酯化反应合成两亲性星状聚酯(DPE-PCL-m PEG)作为纳米粒的载体材料,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FT-IR)、~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确定其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溶剂挥发法制备Cur-NPs,考察其粒径、ξ电位、载药量、包封率。对Cur-NPs进行稳定性、体外释放、材料安全性、体外抗肿瘤和细胞摄取能力考察。结果成功合成DPE-PCLm PEG,制备的Cur-NPs平均粒径为(86.00±2.01)nm,ξ电位为(-9.40±0.09)m V,包封率为(95.51±1.23)%,载药量为(5.52±0.54)%。Cur-NP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缓释能力。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和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空白纳米粒(blankNP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相对于姜黄素溶液,Cur-NPs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更明显,并且具有更强的入胞能力。结论 Cur-NPs理化性质理想,能有效提高药物体外生物活性,为姜黄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EG-PHDCA)纳米粒,并进行表征。方法酯化、缩聚法制备PEG-PHDCA,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新合成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粒,测定其粒径、载药量、包封率,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所得纳米粒相对分子质量为2 300~2 700,能较好地包埋喜树碱,平均粒径为(86.5±7.2)nm,Zeta电位为(-16.34±2.4)m 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0.23±1.13)%和(3.17±0.15)%。载药体系能实现药物良好的体外缓释。结论 PEG-PHDCA适合作为纳米制剂的载体。羟基喜树碱PEG-PHDCA纳米粒能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并可实现其体外缓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聚丙烯酸(PAA)修饰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MSNs)载三氧化二砷(ATO)纳米粒(PAA-ATO-MSN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共沉淀法制备氨基改性MSNs,静电吸附载入ATO,PAA酸碱共轭制备PAA-ATO-MSNs。采用透射电镜、小角粉末衍射仪、氮气吸脱附仪、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激光粒度仪等考察其理化性质;高速离心法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选用磷酸盐缓冲液(PBS)(p H 5.0、6.0和7.4)作为释放介质,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大鼠尾iv给药后,考察ATO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制备的PAA-ATO-MSNs透射电镜下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58.60±1.32)nm,Zeta电位为(-28.40±0.34)m 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40.95±3.21)%和(11.42±1.75)%。体外释药具有p H值响应性,累积释药量随p H值减小而增大。药动学研究表明,与ATO原料药和ATO-MSNs相比,PAA-ATO-MSNs给药后ATO的t1/2β显著延长,AUC显著增大(P0.01)。结论 PAA-ATO-MSNs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p H值响应性及缓释特性,能明显改善ATO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该载体作为ATO肿瘤靶向递药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马文转  王金铃  屠鹏飞 《中草药》2015,46(4):507-512
目的制备黄芩苷(baicalin,BCN)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纳米胶束(BCN-TPGS-PMs)以改善其溶解性和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BCN-TPGS-PMs;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胶束形态;粒度测定仪考察其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考察制剂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动态膜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特性;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考察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结果所制备的BCN-TPGS-PMs平均粒径为(11.91±0.14)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5.42±0.04)%和(95.83±7.34)%;在体外p H 7.4、6.5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24 h内分别释放28.53%和35.06%;表明所制备胶束粒径较小且均一,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缓释性。同时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BCN-TPGS-PMs较BCN能够显著地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P0.05)。结论所制备的BCN-TPGS-PMs粒径小,载药量高,稳定性好,能显著提高BCN的体外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为载体材料,以盐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采用薄膜水化法构建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ER)纳米胶束(BER-PMs),以改善其溶解性和体外抗肿瘤效果。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胶束的形态;粒度测定仪考察其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考察载药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动态膜透析法测定载药胶束的体外释药特性;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研究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ER-PMs平均粒径为(12.45±1.46) nm;粒径均一且呈球形;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5.7±0.22)%,(95.67±5.35)%;Zeta电位为(-1.12±0.23) mV;在体外pH 7.4,6.5的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内分别释放37.20%,41.14%;同时与BER相比,BER-PMs能更显著地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P<0.05)、促进细胞的凋亡,提高BER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因此,所构建的盐酸小檗碱胶束能更有效地促进MCF-7细胞的凋亡,提高药物的体外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6,(3)
目的制备载高乌甲素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微乳液-离子交联法制备纳米粒。以包封产率和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结果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334 nm,在30 h内稳定。高乌甲素的包封产率和载药量分别为(35.34±0.94)%、(2.25±0.08)%。结论该工艺简便可靠,制备的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载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矩形微通道内制备载药纳米粒,正交实验筛选最优处方;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测定其体外释药特性;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粒为规整球形,无明显团聚现象,平均粒径为(129.73±2.41)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11±1.90)%和(43.67±0.55)%;体外释放药物分为突释和持续释放两个阶段,120 h累计释药率为87.3%;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紫杉醇原药。结论 微通道法制备紫杉醇纳米粒简便可行,制剂质量符合要求,该方法在药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黎黎  邓黎  林芸竹 《中草药》2013,44(5):552-556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SA-CS-NPs),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SA-CS-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所制得的SA-CS-NPs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47.5±23.8) nm(n=3),Zeta电位为(23.4±2.7) mV(n=3),多分散指数(PDI)为0.265±0.071(n=3);平均包封率为(70.15±1.60)%,平均载药量为(14.03±0.32)%(n=3);24h累积释放率达85%以上.结论 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具有合适的粒径和包封率,并能达到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