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胸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OPN在60例胸腺瘤和18例正常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病例资料及胸腺瘤Masaoka分期、胸腺瘤WHO分型,比较OPN在胸腺瘤与正常胸腺组织、不同胸腺瘤Masaoka分期、不同胸腺瘤WHO分型的表达差异。结果OPN在胸腺瘤组织中阳性颗粒的平均灰度和阳性单位值显著高于正常胸腺组织(P〈0.05);OPN在胸腺瘤不同Masaoka分期间阳性颗粒的平均灰度和阳性单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OPN在胸腺瘤不同WHO分型间阳性颗粒的平均灰度和阳性单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结论OPN与胸腺瘤的形成及胸腺瘤的恶性程度、侵袭性有关。OPN的表达可能作为胸腺瘤临床诊断和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罕见的纵隔化生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化生型胸腺瘤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胸腺瘤Massoka分期为Ⅰ期,术后随访4个月情况良好。组织学:肿瘤境界清楚,无包膜侵犯;瘤组织由互相盘绕的上皮岛和束状梭形细胞组成。上皮岛组成细胞为多角形,核空泡状,核仁小而明显、有异型,但核分裂罕见;梭形细胞被少量疏松组织或胶原纤维分隔,可见核异型和核分裂。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CK、CD12和CD3(+)。结论化生型胸腺瘤Massoka分期Ⅰ期占75%,属低度恶性肿瘤,偶尔有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和出现复发,完整切除肿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胡丹  陈刚  郑雄伟  郑天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6):410-413,I0008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96例胸腺瘤根据WHO(2004)胸腺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进行Masaoka分期,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CD5、Syn、CgA、TdT,结合临床影像特征和病理组织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本组96例胸腺瘤中A型8例,AB型6例,B1型18例,舵型15例,B3型23例,C型26例。Masaoka分期Ⅰ期23例,Ⅱ期9例,Ⅲ期26例,Ⅳ期38例。96例胸腺瘤上皮细胞CK均(+),10例B3型和21例C型胸腺瘤上皮细胞CD5(+),9例B3型胸腺瘤和16例C型胸腺瘤上皮细胞Syn、CgA(+),A型、AB型、B1型、舵型胸腺瘤淋巴细胞均TdT(+),仅有3例B3型胸腺瘤淋巴细胞TdT(+)。随访资料结果显示,Masaoka临床分期中Ⅰ、Ⅱ期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6.3%,Ⅲ期为68.4%和39.9%,Ⅳ期为36.3%和19.4%;且患者生存率与Masaoka分期密切相关。结论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和临床资料可对胸腺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Masaoka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胸腺上皮肿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而不典型A型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上皮肿瘤亚型,该亚型在经典A型胸腺瘤的形态学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典型组织学特征,如富于细胞、核分裂象增多、坏死、Ki67阳性数值增高等。目前,关于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较少,自正式命名以来,全球仅有16例个案报道。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回顾,试图从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鉴别诊断几个方面对不典型A型胸腺瘤进行系统阐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腺瘤最新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MG)发生率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行胸腺瘤根治手术的85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最新WHO病理分型及传统Masaoka临床分期对患者进行分类,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MG发生率及手术预后情况。结果 WHO病理分型中A型与AB型主要为良性病例,B型、C型以恶性病例为主。B2型更容易发生MG。WHO病理分型与Masaoka临床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经手术治疗患者治愈42例,缓解28例,进展8例,死亡7例。胸腺瘤手术方式及病理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最新WHO病理分型能有效区分胸腺瘤良、恶性,结合Masaoka临床分期对患者预后有指导意义。临床分期及手术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良、恶性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并辅以放疗、化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胸腺癌5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梅  宋欣  陈玲红  李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09-412,i0008
目的总结胸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光镜观察肿瘤形态,并根据WHO(2004)分类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类和分期,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E1、AE3、Syn、CgA、CD5表达。结果本组58例胸腺癌,Ⅲ期和Ⅳ期患者为40例,Ⅱ期患者为11例,Ⅰ期患者为7例。其中包括21例(36.2%)鳞癌、6例(10.3%)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1.7%)未分化癌、2例(3.4%)肉瘤样癌、5例(8.6%)典型类癌、13例(22.4%)不典型类癌、10例(17.2%)小细胞癌。28例神经内分泌癌、14例鳞癌和1例淋巴上皮瘤样癌Syn和CgA( ),18例鳞癌、2例淋巴上皮瘤样癌及1例肉瘤样癌CD5( )。结论借助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胸腺癌可与转移癌及恶性间皮瘤、滑膜肉瘤、生殖细胞肿瘤、副节瘤和淋巴瘤等鉴别。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辅以放、化疗可提高胸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E)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遗传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方法对伴纵隔B3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PEHE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肺内多发或孤立性病灶;镜下显示黏液样或玻璃样变的背景中瘤细胞呈短索状或小巢状排列,可见胞质内空泡;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标记。结论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少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学表型.方法 对1例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标记物表达情况观察.结果 肿瘤有纤维性假包膜,由梭形细胞、上皮细胞、脂肪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构成,间质可见硬化胶原,血管均为薄壁中、小血管.免疫组化显示,上皮细胞及梭形细胞CKpan均弥漫(+),梭形细胞p63、calponin、SMA和vimentin亦(+),极少量上皮细胞AR(+),淋巴细胞CD3和CD20均部分(+),TDT(-).结论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是主要发生于下颈部、边界清楚的良性肿瘤,认识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以及梭形细胞对上皮及肌上皮标记物的表达是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 病例资料女,52岁。因发现左颈部肿物6年,明显增大1年而入院。查体:左颈部肿物约6cm×5cm×4cm大小,界清,无压痛,可随吞咽动作上下运动。甲状腺同位素扫描:左甲状腺肿大,放射分布不均匀,下极呈冷区,右叶正常。诊断:左侧甲状腺腺瘤?行手术切除左甲状腺下极肿物。病理检查:送检甲状腺组织一端见卵圆形肿  相似文献   

10.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胸腺上皮性肿瘤分成5种主要的组织学亚型(A型、AB、B1、B2和B3)以及其他少见亚型的胸腺瘤和胸腺癌,包括具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虽然在部分MNT中可见A型胸腺瘤成分,但文献中对这两种肿瘤同时存在的情况描述极少,检索国内外文献,国外Kibler等[1-4]报道了4例由A型胸腺瘤和MNT混合组成的胸腺瘤,而国内仅有2篇相关文献,且均未作详细描述(表1)[5-6]。本文报道l例发生于前纵隔的MAMNT,并作文献复习,以期提高病理医师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70岁,主因"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就诊.入院查体: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胸部X线检查示右侧纵隔见一不规则占位.大小10.7 cm×8.5 cm,其内密度欠均匀,外缘尚光整,与右肺界限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EH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患者的左锁骨上区肿物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瘤细胞的CK、EMA、vimentin、SMA、myoglobin、desmin、S-100、CD99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 肿瘤有完整包膜,由梭形细胞、脂肪细胞灶和上皮细胞巢构成。上皮细胞呈网格状,实体性或腺管样排列;梭形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呈编织状、车辐状分布,细胞具有较长的梭形细胞核及较空亮的胞质,少数梭形细胞呈肌细胞样具有嗜酸性胞质,类似纤维细胞或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分化良好,呈灶状分布于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岛之间。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CK弥漫强(+),大部分梭形细胞SMA(+)、myoglobin弱(+),少数梭形细胞vimentin(+),上皮细胞vimentin、desmin、S-100、CD34和CD99(-)。结论 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是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应与双向性滑膜肉瘤、恶性神经鞘瘤、皮肤附件或涎腺起源的混合瘤、胸腺脂肪瘤以及梭形细胞胸腺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差异,探讨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可手术切除的早期乳腺癌80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及生存情况等资料。结果130(16.25%)例为TNBC,670例为non-TNBC。TNBC与non-TNBC患者在发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肿瘤长径、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Ki-67指数、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月经状态、手术方式、放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NBC患者3年(70.70%)、5年无病生存(DFS)率(62.30%)及5年总生存(OS)率(83.84%)明显低于non-TNBC患者(87.76%、78.06%、95.22%,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TNBC患者DFS期和OS期的因素有肿瘤长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脉管或神经浸润。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月经状态及临床分期是TNBC患者D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长径是其OS期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non-TNBC相比,TNBC具有发病年龄早、家族聚集现象、肿块长径大、早期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高、临床分期偏晚、Ki-67指数高、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高,远期预后较差等特点。尽早明确TNBC诊断及病理特征,给予个体化综合治疗及后续的规律复查对判断及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6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 solitar y f ibrous tumor,M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5~69(中位数42.17)岁,分别发生在前额、膝部、大腿、锁骨上及胸腹壁,肿瘤直径1.8~24.5 cm。组织学特点:瘤细胞丰富密集,其间可见绳索样、玻璃样变胶原纤维分隔,瘤细胞呈短梭形、梭形,异型性明显,核分裂易见(≥4/10 HPF),瘤细胞呈束状、漩涡状排列,部分区域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局灶可见出血或肿瘤性坏死。肿瘤部分区域可见浸润性边缘。免疫组织化学特点:6例均弥漫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STAT6,CD34,Bcl-2和CD99,1例的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局灶阳性,6例的Ki-67为2%~60%(+)。S100,AE1/AE3,EMA,CD117,SOX10,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均阴性。MSFT的确诊主要依赖组织学的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形态学非常温和良善的SFT也可能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临床上应尽早完整切除肿物并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 y fibrous tumor,SFT)长期随访,注意恶变的可能性。手术切除的完整性以及必要的放/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对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B1型胸腺瘤25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B1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113例胸腺瘤按WHO(1999)胸腺瘤诊断标准分类,对其中25例B1型胸腺瘤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AEI/AE3、CKpan、EMA、vimentin、LCA和CD20)结合临床影像特征和病理组织形态进行研究。结果 B1型胸腺瘤发病年龄13-69岁,25例均伴有重症肌无力,其中17例呈浸润性生长。组织学表现弥漫增生的淋巴细胞内出现小-中等大小散在分布的肿瘤性胸腺皮质上皮细胞,细胞多数呈圆形,卵圆形,浆少,染色质细,有/无核仁,部分出现纤维组织分割形成不完全性结节,并有血管湖,微囊和胸腺髓质分化。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pan和AE1/AE3)和vimentin,淋巴细胞表达LCA和CD20。结论 B1型胸腺瘤好发于40岁左右的男性重症肌无力患者,具有浸润性生长特性,是以胸腺皮质上皮细胞为肿瘤成分的低度恶性肿瘤,需与胸腺原发性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并不少见,治疗上除了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外,还有MG自身免疫变化情况。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14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情况本组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18~62岁,中位年龄48.6岁。病程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各型麻风病的病理及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吸取误诊教训。方法收集皮肤麻风病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HE、抗酸染色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9例中,根据麻风病的病理分型,表皮出现非浸润带,真皮内是否有神经炎性改变,上皮样肉芽肿或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以及抗酸染色,来区分麻风病的病理分型,易误诊,例如皮炎,皮肤病,Poems病及糖尿病皮肤损害,和过敏性疾病。结论麻风病现已少见,有些类型及非典型病例易误诊为皮肤病及其它炎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