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拟对我院就诊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利用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测定其血压昼夜节律,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探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与早期心功能损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可定量揭示血压总体高度、波动状况和昼夜节律 ,更好地预测高血压并靶器官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应用ABPM和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 (LVMI)的测定 ,旨在阐明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取住院和高血压专科门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0 0例 ,男性 5 1例 ,女性 4 9例 ,年龄 (5 6± 10 )岁 ,全部符合 1999年WHO制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并排除脑、肾、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继发性高血压。计算机分别按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和昼间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发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将186例初发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A、B两组:A组为杓形组,共71例;B组为非杓形组,共115例,分别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动脉弹性水平。结果 B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组[(6.97±13.17)mg/L vs(2.34±1.49)mg/L,P0.01],B组的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高于A组[(1 603.35±213.26)cm/s vs(1 340.10±265.76)cm/s,P0.01],B组患者和A组踝臂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0.24 vs 1.13±0.18)。结论初发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炎症反应、动脉弹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策略.方法 选择476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均值收缩压(SBP)和血压均值舒张压(DBP)的波动曲线均呈“双峰双谷”状,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382例,杓型者94例.老年组和高龄组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73.47%和91.21%,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在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高龄组的24 hSBP、dSBP、24 hAPP高于老年组的24 hSBP、dSBP、24 hA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现非杓型高血压表现为主的异常改变,表现为以单纯收缩压增高为主、舒张压不高甚至降低、脉压增大;且随年龄增高,这些血压异常改变的特征更趋显著.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为不同血压波动类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更精细的个体化防治方案提供更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人13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直径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的老年高血压组(B组)和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C组)患者的左室肥厚检出率明显高于有血压昼夜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P<0.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的老年高血压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多伴有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与血液粘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液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按血压昼夜节律分为血压节律消失组与血压节律正常组,观察两组血液粘度。结果两组间血液粘度有显著差异(P<0.05);收缩压变异性、平均动脉压变异性与血液粘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及血压变异性增高者血液粘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神经内分泌昼夜活性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家琦  于献 《现代医院》2009,9(1):20-22
目的探讨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昼夜浓度变化与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相关性及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住院高血压病人103例,使用无创性便携式24h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查,设定每日6:00-22:00为日间,22:00-次日6:00为夜间,根据其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分为二组:杓型组和非杓型组,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二组病人清晨8时与夜间11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杓型高血压组8AM去甲肾上腺素水平(290.12±32.54ng/L)较11PM(245.34±26.18ng/L)高(p<0.05),而非杓型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8AM(326.11±36.81ng/L)较11PM(368.33±45.26ng/L)低(p<0.05),非杓型高血压病人8AM、11PM去甲肾上腺素均较杓型高血压病人8AM、11PM高,但只有11PM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高血压患者8AM、11PM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较杓型高血压患者高,但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存在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夜间交感输出增多。调整服药时间,加强夜间抗交感活性可能恢复此类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30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组68例与非勺型组62例。测量BMI、血脂、颈动脉IMT、SBP、DBP、24 h动态血压。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BMI及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勺型组IMT高于勺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 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白SBP、DBP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夜间SBP、DBP高于勺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IMT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及其与左心室肥大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24ABPM)检测结果将其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50例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40例;另选血压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 riess法测NO,用放射免疫法测ET;采用PH ILIPS HD I 5000型彩色多普勒仪测定三组受试者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重量(LVM),以>215 g为左心室肥大的诊断标准。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比较,ET、IVS、LVPW、LVDd、和LVM均显著增高,NO、ET、NO/ET明显降低(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与NO、NO/ET呈正相关(r=0.467,0.267,0.713,P<0.05),与ET、IVS、LVPW、LVDd和LVM呈负相关(r=-0.761~-0.264,P<0.05)。结论NO和ET水平可能参与昼夜血压节律的调节,ET升高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有关,并加重左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下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的特点和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血压控制良好(24h平均收缩压<130mmHg,24h平均舒张压<80mmHg)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5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n=50)、非杓型组(n=61)和反杓型组(n=64)。统计血压、心律失常情况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3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反杓型组、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反杓型组降低较非杓型组更显著(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反杓型组短阵房速检出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患者频发室早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 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变化主要为夜间血压水平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更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电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常常导致心肌受损,但临床上我们常见到同样年龄的高血压患者,有的有心电图改变,有的无心电图改变。本文旨在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电图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文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30例,均为男性,为本干休所体检发现高血压的离休老干部,符合1999年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常常导致心肌受损,但临床上我们常见到同样年龄的高血压患者,有的有心电图改变,有的无心电图改变.本文旨在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电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与影响因素.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00例患者分为杓型血压组25例及非杓型血压组7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靶器官损害情况及降压药服用情况,并将影响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杓型血压组的吸烟、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指标明显低于非杓型血压组,24h-SBP BPV及24h-DBP BPV明显高于非杓型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的脑血管病、高血压性肾病及糖尿病机率明显低于非杓型血压组,ACEI及ARB类药物服用机率明显高于非杓型血压组,P<0.05.吸烟及糖尿病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表现为非杓型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服用ARB类药物属于保持杓型血压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主要以非杓型血压类型居多,会呈现夜间血压水平升高、24h血压变异系数降低以及靶器官受损严重的特点,糖尿病及吸烟属于造成非杓型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服用ARB类药物属于保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人体的血压均存在波动性.多数情况下,这种波动不是随机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节律.近年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血压的这种昼夜节律变化.与偶测血压相比,动态血压监测能通过提供日常活动和睡眠时血压的情况,来反映血压的平均水平和变化趋势,是目前惟一能准确地描述血压昼夜节律的技术.本文就血压昼夜节律类型、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治疗等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和夜间高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MSA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分析血压昼夜节律情况及夜间高血压相关因素。结果 114例MSA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主要表现为反勺型(68.4%)和非勺型(27.2%),夜间高血压患者94例(82.5%)。与不伴夜间高血压组相比,夜间高血压组MSA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OH)和服用降压药物的比例更高(P0.05)、HDL-C水平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用降压药物是MSA患者夜间高血压的保护因素,HDL-C水平减低则是其危险因素。结论 MSA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普遍存在夜间高血压,降压治疗有助于减少夜间高血压发生,HDL-C水平减低可能与MSA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变化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并诊断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118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分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正常心电图为26例,异常心电图为92例,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77.97%,其中,T波改变占58.17%,ST-T改变占34.78%,心律失常占33.95%;患者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男女性别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年龄组比较,患者年龄越高,检出率越高,三个年龄组之间,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血压分级比较,高血压分级越高,检出率越高,三个分级之间,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的异常检出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血压的分级的升高而增加。患者需定期进行心电图的检查,积极接受治疗,控制血压,减少对心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诊室血压正常的高血压痛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客观的评价目前社区血压控制情况。方法选取长期在笔者处就诊随访且诊室血压正常的80例高血压病人,予以动态血压检查并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病人中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显著多于60岁以下的病人(X^2=16.07 P〈O01);使用短效降压药物的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长效降压药物的高血压病人(X^2=15.89 P〈0.01)。结论大部分诊室血压正常的高血压病人中存在着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在高血压防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诊室血压的控制,还应重视夜间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长效降压药物应作为降压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率变异减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2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率变异(HRV)减低之间的关系。方法:按WH标准选择高血压病患者70例,同期分别作动态血压监测及动态心电图HRV分析。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A组)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级(B组)夜间收缩压(SBP)、夜间舒张压(DBP)、24h平均SBP、24h平均DBP分别增高15mmg(P〈0.01)、6mmHg(P〈0.01)、8mmHg(P〈0.01)、6mmHg(P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非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细胞计数及β2微球蛋白的关系。方法:以2016年—2019年入住扬州大学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非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程度,分为杓型和非杓型组,比较不同组间临床特点及血液指标,并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共入选464例患者,其中杓型组296例,非杓型组168...  相似文献   

20.
李太华 《中国医师杂志》2000,2(12):765-765,768
大多数高血压病 (EH)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亦即非杓型高血压 ,血压生理节奏波动消失 ,使心血管系统更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冲击下 ,容易导致和加重左室肥厚 (LVH)的发生和发展[1,2 ] ,并可引起血液粘度的异常改变 ,影响微循环灌注 ,促进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使植物神经失衡加重 ,从而使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更加明显[3] ,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采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 )观察拜新同的降压疗效及对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治疗干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自本院 1998年 6月至 1999年 6月的门诊病人 ,诊断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