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方案数据177例,随机分为旋提手法治疗组87例,颈椎牵引治疗组90例;男性43例,女性134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疗程14d,旋提手法治疗组隔日1次,共7次,颈椎牵引组每日1次,共14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头晕、颈椎活动度、头痛、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的总体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8.8%,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4.09%,手法组优于牵引组,旋提手法组对改善眩晕症状、颈椎活动度、头痛症状的效果优于牵引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利用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CSA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 2组治疗后、随访期的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治疗后及随访期2组以上指标及FS-CSA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指标的影响,探讨TCD的临床价值。方法 1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TCD检查,观测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量相关指标[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同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双侧Vp、Vm、Vd水平及基底动脉Vp、V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本组同侧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PI水平降低,基底动脉Vp、Vm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降低、左侧PI水平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m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d、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TCD指标,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TCD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接受旋提手法治疗,隔天1次,每次10~15 min;对照组接受颈椎牵引疗法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in,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眩晕功能状态积分、心理功能积分及眩晕总积分。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第7、14天,对照组治疗第14天眩晕功能状态积分、眩晕心理功能积分、眩晕总积分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第7、14天眩晕总积分和第14天眩晕功能状态积分低于同时间对照组积分(P0.05或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颈椎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颈椎牵引疗法疗效更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6.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头痛改善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剔除10例,脱落11例,进入统计分析174例,随机分配到手法组和牵引组。手法组采用旋提手法,牵引组采用牵引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月、3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患者的头痛情况。结果:从第7次治疗后手法组减轻头痛优于牵引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2组治疗头痛均有减轻,头痛症状有进一步的改善(P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牵引组各24例,治疗前后参照《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进行积分统计,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以及综合疗效的差异。结果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法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牵引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疗效显著,操作手法安全,不会产生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8.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疗效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而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在颈椎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以头晕、头痛、颈部活动时加重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甚至猝倒等,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方法颇多。自2002年6月~2006年1月,我们采用旋提手法治疗此病,疗效明显,操作简单,易于掌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CS)是脊柱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且呈年轻化发展的趋势。C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旋提手法治疗CS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的特点。通过对筋骨理论以及旋提手法的深入挖掘,探讨在筋骨理论指导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旋提手法治疗CS的作用机制,为手法治疗CS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3个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颈椎活动度的程度比较,第3次访视起,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计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椎活动度的数值比较,前屈活动度改善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度从第1个月随访起,左右侧屈活动度从第3次访视起,左右侧旋活动度从第7次访视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及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试验组、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有效,颈椎活动度程度、数值是量化颈椎功能和评价手法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以来,我院采用旋提手法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5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以眩晕恶心为主症。均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经颈椎X线摄片或颈部CT检查后确定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5岁,平均48.5岁;病程最短1d,最长19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O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教(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剌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J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旋提手法配合热敏灸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旋提手法配合热敏灸治疗2个疗程,治愈28例,好转2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4.23%。结论:旋提手法配合热敏灸并予正确的护理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4.
王平  戚天臣 《河北中医》2010,32(9):1351-1351,1353
1典型病例 李某,女,60岁。2009—11—09因颈肩部不适伴左上肢疼痛、麻木1年就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部不适伴左上肢疼痛、麻木,夜间较重,自诉左手精细动作较健侧差,左手不能单独系纽扣,并伴有胃脘部不适,略有胸闷、憋气等心前区症状,否认双下肢踏棉絮感。  相似文献   

15.
周杰  邱建文 《新中医》2009,(4):68-69
目的:观察复位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9例,对照组84例。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8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32例,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2组患者TCD检查结果显示,椎基底循环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治疗后各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两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改善其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6.
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娟 《中医正骨》2011,23(1):76-76,78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50%~60%,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我们对60例行旋提手法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连续治疗10天,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Vs、Vm、RI及PI。结果:矩阵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Vs、Vm值,降低RI值,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微创埋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微创埋线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长效针灸新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埋线组给予微创埋线治疗,分别在治疗1 d、3星期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同时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双侧椎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1 d,埋线组眩晕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3星期,两组患者眩晕、颈肩痛症状、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及总分均有改善(P0.05),且埋线组在改善患者眩晕和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方面较针刺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两侧椎动脉Vm均明显提高(P0.05),且埋线组在治疗1 d及治疗3星期后均比针刺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在治疗3星期后右侧椎动脉PI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83.3%,优于针刺组的60.0%(P0.05)。结论微创埋线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改善椎动脉血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宋永伟 《中医正骨》2011,23(4):67-68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颈椎病的50%~60%[1]。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笔者采用孙氏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1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