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85年Ishikura等[1]首先报道了1例胃腺癌具有肝细胞癌样分化,并且在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检测出AFP的增高,故而首次将这种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分化特征的原发性胃癌单独提出诊断为胃肝样腺癌(hi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此后,不断陆续有胃肝样腺癌的病例报告.2009年我院收治胃肝样腺癌1例,现报告如下,并就该病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AS)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临床病史,对3例HAS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HAS平均年龄70岁,男性2例,女性1例;治疗前血清甲胎蛋白(AFP)均升高;组织学表现为普通胃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分化两种病变区域,脉管内可见瘤栓,淋巴结广泛转移;免疫组化:肝样分化区AFP、Glypican-3、Hepatocyte、TTF-1(肝)不同程度阳性,CEA为阴性;3例患者的临床分期,2例为Ⅲ期,1例为Ⅱ期,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随访15~22个月,1例出现肝转移,一般情况差,1例一般情况良好,1例失访。结论 HAS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胃癌,常伴血清AFP升高,易出现肝脏及淋巴结转移,预后差,早期诊断疗效较好,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肝样腺癌(HA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的肝样腺癌,观察其组织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总结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患者男性,31岁。乙状结肠隆起型肿物,大小4 cm×3 cm×2. 5 cm。镜下见低分化腺癌,肿瘤全部为肝样分化区域,无典型腺癌区域;瘤细胞在肠壁内弥漫浸润性生长,大部分区域呈实性片状分布,细胞中等大小,分化差,异型性明显,胞质淡嗜伊红色,部分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似幼稚的肝细胞,可见瘤巨细胞;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呈梁索样,细胞多角形,胞质嗜酸性,核仁明显,似肝细胞癌,胞质内外可见散在分布、数量不多、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淡嗜酸性均质半透明体;局部瘤细胞分化极差,核分裂象多见,局灶20个/HPF,局灶见假菊形团样结构;肿瘤间质局部血管丰富,可见坏死及广泛脉管内癌栓,并见脂肪变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及CK18(+),vimentin、SALL4部分(+),GPC-3灶状(+),GATA-3、Villin小灶(+); CK20、CDX-2、p504S、PSA、CK7、PAX-8、CD56、Syn、Cg A、Dog-1、CD117、S-100、CD30、Desmin、Myo-D1、TFE-3、SMA、Melan-A、Calretinin、D2-40、WT-1、HMB45、h-caldesmon、Hepatocyte、FIL-1、h CG及AFP(-); LCA(-,淋巴细胞+),CD34(-,血管+),CD31(-,血管+);Ki-67阳性指数25%。特殊染色:肿瘤细胞PAS(+)。最终诊断:乙状结肠肝样腺癌。结论结、直肠肝样腺癌是一种罕见类型的腺癌,是结、直肠腺癌中的一种特殊亚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及与转移性肝细胞癌、卵巢肝细胞样癌、肝细胞型卵黄囊瘤及胎儿型胃肠道腺癌等鉴别。该肿瘤转移及复发率高,预后差,应手术扩大切除并进行必要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放、化疗效果不明确。目前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误诊,需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014年1月收集的1例肺原发性肝样腺癌的临床表现、大体及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观察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4岁吸烟男性,因咳嗽、咯血8 d入院。肿物大体呈卵圆形,切面灰白,境界清楚;镜下具有肝细胞癌样和腺癌分化特征,间质可见丰富的血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Hepatocyte、AFP、CK8/18、CK19、CK(pan)阳性;而CK7、CK14、CK5/6、TTF-1、CEA、Vimentin等阴性。结论肺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诊断的确立主要依赖发现相似于肝细胞癌的形态(肝样结构),并通过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检测除外肝细胞癌等疾病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上腺原发性肝样腺癌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肾上腺肝样腺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肾上腺肿瘤镜下可见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区域,两者交错分布,肝细胞癌样区域瘤细胞呈腺管状和梁索状排列,肿瘤间质较少,瘤细胞间可见血窦样结构.瘤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电镜见胞质线粒体丰富、高尔基体发达,可见层状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细胞间可见毛细胆管结构.免疫组化HepParl、AFP和pCEA(+),Inhibin-α(-).全身其他脏器检查未发现肿瘤,随访13个月无复发及其他脏器转移.结论 肾上腺发生的肝样腺癌具有肝细胞癌的病理学特征,依据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除外转移,方可确诊.目前,连同本例仅见2例报道.提示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中要注意与这类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正胃肝样腺癌为一种罕见的、以具有肝样分化区为特征的特殊病理类型胃癌,早期易发生浸润与转移,预后极差[1]。其发病率为0.20%~0.70%[2],占新发胃癌的0.30%~6.63%[3-4]。因具有肝细胞癌(HCC)的分化特点,使胃肝样腺癌能像HCC一样分泌甲胎蛋白(AFP)、α1-抗胰白酶(α1-AAT)及α1-酸性糖蛋白(α1-AAG)。大量研究显示,胃肝样腺癌常伴有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高对胃肝样腺癌的认识。方法:将本院2例和国内报告的97例胃肝样腺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临床特点:男性中老年多见。②多发于胃窦。症状无特异性,以上腹部闷痛、腹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血清AFP阳性率59.8%。③诊断:钡餐及胃镜可诊断胃癌,由于胃镜下所取组织少,术前确诊胃肝样腺癌较困难.仅占胃癌的9.3%,术后病理诊断是关键。④病理组织学上可见肝癌样区及腺癌区。肝癌样区AF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占88.7%,AAT阳性表达占91.7%,ACT阳性表达占93.8%。⑤治疗与预后:以根治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胃非肝样腺癌差。结论:胃肝样腺癌与胃非肝样腺癌均为胃上皮肿瘤,血清AFP阳性及免疫组化AFP染色阳性,有助于诊断胃肝样腺癌。而有肝癌样分化是胃肝样腺癌的主要病理特征,也是诊断胃肝样腺癌必不可少的依据。该病易转移至肝脏,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生殖细胞肿瘤成分的子宫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子宫腺癌伴生殖细胞肿瘤成分分化的病例,1例为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伴卵黄囊瘤分化,1例为宫颈腺癌复发后出现卵黄囊瘤及少许绒毛膜上皮癌分化。复习2例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伴生殖细胞肿瘤分化的子宫腺癌,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明确的腺癌区及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区。腺癌区:肿瘤细胞呈典型的腺样或条索状生长;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CK7、EMA、PAX8(+)。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区(卵黄囊瘤或绒毛膜上皮癌分化):肿瘤细胞呈微囊性、假腺样、实性巢片状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区域可见S-D小体,肿瘤细胞周围可见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AFP、SALL4、h CG、PLAP及OCT-4等(+)。该类疾病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并常伴有血h CG和(或)AFP水平的升高。结论子宫腺癌伴发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可能属于一种去分化现象,在病理诊断上易漏诊、误诊。本病侵袭性强,预后差,临床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对放、化疗反应不敏感,多于术后2年内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肝细胞癌治疗后AFP升高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细胞癌行外科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射频消融(RFA)术治疗后AFP升高而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的17例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并和组织学、影像学及临床随访对比,临床随访时间均大于6个月。结果:17例患者中12例确诊肝细胞癌复发,6例病灶位于肝内,3例病灶位于肝外,3例肝内外均发现病灶。肝外病灶为淋巴结转移3例,骨转移1例,双肺及左腹直肌转移1例,双肺及右膈肌脚转移1例。18F-FDG PET/CT诊断肝内复发7例,肝外转移6例。18F-FDG PET/CT诊断肝细胞癌治疗后复发真阳性10例,假阴性3例,真阴性4例,假阳性0例,其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100%、82%、100%、57%。结论:对肝细胞癌治疗后AFP升高而常规检查正常患者,18F-FDG PET/CT对发现其肝内复发及肝外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肉瘤样癌(SIC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预后特征.方法 对16例S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35 ~72岁,中位年龄5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及局部肿块,病变部位以右叶为主,呈浸润性生长.镜下见胆管癌细胞由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细胞组成,肉瘤样成分按其形态特征分为梭形细胞型、巨细胞型和多种肉瘤分化.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19和vimentin(+),HepPar 1和AFP(-),并表达多种间叶分化性标记.16例均行术后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结论 肝内胆管肉瘤样癌为见高度恶性的上皮性肿瘤,组织学结构复杂,表现为多种成分并存,肿瘤细胞CK19和vimentin(+),HepPar 1和AFP(-)模式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adenocarcinoma of stomach,HA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分析9例HA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9例HAS患者中,8例为男性,1例女性;平均为(64±1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黑便或进餐时呕吐。8例患者术前行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检测,其中6例升高。病理检查结果显示,HAS在组织形态学上具有肝细胞癌的分化特征,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AFP表达。结论:HAS罕见,且易发生淋巴结及肝脏转移,及早诊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B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5例宫颈ABC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常规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均伴高危HPV感染,其中1例表现为宫颈接触性出血,4例无症状,阴道镜及大体标本均未见明显肿块,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组织学类型:均为ABC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累及腺体;镜检:上皮下宫颈间质内见分化较好的基底样细胞呈小巢状、索状浸润性生长,癌巢周围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癌巢中心可见囊性腔隙,也可见鳞状或腺样分化,浸润深度1.0~6.9 mm;免疫表型:P63及P40在ABC中呈阳性表达,在鳞状分化的区域表达减弱,腺样分化的区域表达缺失,P16及Bcl-2在ABC中呈弥漫强阳性,Ki-67在基底样细胞区域表达低于鳞状分化的区域,随访:术后随访25~48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宫颈ABC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常伴宫颈HSIL及高危型HPV感染,预后良好,需与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水平对肝细胞癌患者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肝细胞癌切除术治疗并随访1年,依据随访1年时预后情况(带瘤生存或无瘤生存)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检测患者的血清TLR4、HGF水平,并分析术前血清TLR4、HGF水平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 随访1年时,预后不良患者16例,占20.51% (16/78);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TLR4、HGF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基线资料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AFP、AFU、TLR4和HGF高水平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术前血清TLR4、HGF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均>0.70,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TLR4、HGF的cut-off值分别取13.629、0.608 ng/mL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切除术后预后可能受术前血清TLR4、HGF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巢肝样癌的卵巢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2例卵巢肝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对肿瘤的来源进行探讨,同时系统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4岁和54岁,主诉均为下腹部肿物近日迅速增大,分别伴尿频及下腹坠胀,全身检查无占位性病变;妇科及盆腔B超检查证实为卵巢肿瘤,遂行患侧卵巢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示2例分别为右侧及左侧卵巢肿瘤,直径5cm及15cm,以实性为主;光镜下瘤细胞肥硕,呈多角形,胞质嗜酸或富含类脂质,核居中,核仁明显,呈条索状或巢状排列,常伴有不规则腺腔区域,血窦丰富,易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瘤细胞AFP、AAT、CK8、CEA、hepatocyte和WTl均弥漫( );例l衬覆腺腔的瘤细胞CAl25( ),CD99、HCG和a-inhibin均(-).结论 卵巢肝样癌十分罕见,须与卵巢肝样卵黄囊瘤、宫内膜样腺癌、未分化癌、类固醇细胞肿瘤及卵巢转移性肝细胞癌鉴别,AFP和CAl25( )提示本瘤可能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向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卵巢上皮性肿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和结果按病理诊断定义总结本文2例(其中,1例为会诊病例)及文献病例共35例,其中本院2例年龄分别为58岁和61岁。盆腔B超均显示为一侧附件区的囊实性占位,最大径分别为13.5 cm和12 cm,其中实性区直径分别为6.1 cm和6 cm。术前血清AFP分别为219.7 ng/ml和19000 ng/ml。2例均进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手术。大体检查显示一侧卵巢被囊实性肿物取代,实性区呈灰黄、灰褐色,可见坏死。镜下2例肿瘤组织均由2种成分组成,伴出血和坏死,一种成分为明确的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1例为透明细胞癌,1例为子宫内膜样癌);另一种成分为卵黄囊瘤成分,前者卵黄囊瘤成分呈网状及乳头状结构,可见S-D小体,后者表现为实性及腺样结构。免疫组化2例中卵巢癌成分CK7和EMA均为(+),AFP和SALL4均(-);2例卵黄囊瘤成分CK7和EMA均(-),AFP和SALL4均(+)。2种成分呈移行和重叠并存。结论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少见,以老年妇女为主,患者常有血AFP水平不同程度增高。其中上皮性成分多为恶性。形态学结合血清学AFP改变及免疫组化CK7、EMA、AFP和SALL4可以确定诊断。准确的病理诊断是术后针对性治疗的关键,Ⅱ期及以上病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SALL4在原发性卵黄囊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 ision法检测SALL4蛋白在32例性腺及性腺外原发性卵黄囊瘤中的表达情况,其中睾丸14例,卵巢12例,骶尾部5例,脑1例。另外,选取10例卵巢粒层细胞瘤,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正常睾丸及卵巢组织各10例作为对照。同时检测AFP和glypican-3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卵黄囊瘤均SALL4(+)(100%),均中度至强(+);28例glypican-3(+)(87.5%),其中24例(75%)中度至强(+),4例(12.5%)弱(+);25例(78.1%)AFP(+),其中22例(68.8%)弱至中度(+),3例(9.4%)强(+)。SALL4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高于AFP和glypican-3,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中,卵巢粒层细胞瘤1例AFP和glypican-3灶性弱(+),SALL4(-)。卵巢透明细胞癌1例AFP灶性弱(+),SALL4和glypican-3(-)。正常睾丸及卵巢组织SALL4、AFP和glypican-3均(-)。结论SALL4是诊断卵黄囊瘤特异性较好的免疫标记物,其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优于AFP和glypican-3,特别有助于与卵巢粒层细胞瘤和透明细胞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CR4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肺腺癌手术存档资料629例,癌旁正常肺组织50例和肺炎性假瘤样增生组织5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腺癌及对照组织中CCR4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对629例肺腺癌患者进行EGFR 18-21外显子基因突变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 (1)CCR4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及肺炎性假瘤样增生组织,差异显著(P0.05);(2)CCR4的表达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肿瘤大小、EGFR突变、胸膜受侵均有相关性(P0.05);(3)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肺腺癌患者12、24、36个月的累积生存率,CCR4高表达组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经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CCR4的高表达、病理分级高级别组是肺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CR4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及炎性假瘤样增生组织,其表达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肿瘤大小、EGFR突变、胸膜受侵均有关。CCR4高表达患者生存率低,CCR4是肺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CXCL12及其特异性受体CXCR4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该病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CXCL12和CXCR4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CXCL12和CXCR4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又明显高于正常十二指肠黏膜组织(P均<0.05)。两者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和TNM分期均有关(P均<0.05)。CXCL12和CXCR4阳性表达的患者其3年和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均<0.05)。单因素分析还提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肿瘤浸润肠壁较深、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较晚也为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则认为其中CXCL12或CXCR4阳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区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较晚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组织中CXCL12和CXCR4的过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两者表达对预测该病的转移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蛋白酶活化受体PAR-1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包括单纯性增生和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子宫内膜癌组织55例(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50例,浆液性癌5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58例、不典型增生组织22例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AR-1表达情况。结果 PAR-1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为(-),在不典型增生、高分化和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5%(1/22)、4.7%(1/21)和11.1%(2/18),在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浆液性癌的阳性率为72.7%(8/11)和100%(5/5),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7例伴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中,PAR-1阳性率为70.6%(12/17);38例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组中PAR-1阳性率为13.2%(5/38),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PAR-1在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浆液性癌中呈高表达,提示PAR-1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化程度和肿瘤恶性程度有关,检测PAR-1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及临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癌伴肠母细胞分化(GAED)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特征及C-MYC在GAED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GAED中SALL4、Glypican-3、AFP、CD10,CDX2、MUC-2和c-myc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下一代测序方法检测34例GAED的分子特征。结果 GAED与同期普通型胃癌相比具有更高的淋巴管血管侵犯和转移率,GAED具有多种组织学形态,组织学生长方式与生存无相关性。胚胎蛋白SALL4、Glypican-3和AFP表达与肿瘤大小、T分期及血管、淋巴管侵犯具有相关性。GAED高表达肠分化标志物,C-MYC在癌组织中表达升高。GAED中TP53是突变发生频率最高的基因,其次依次是MCL1、CCNE1、MYC等,与普通型胃癌突变基因存在差异。MYC基因在GAED中表现为基因扩增。结论与普通型胃腺癌相比,GAED是一类侵袭性高、预后差的肿瘤。SALL4和Glypican-3联合可以提高本肿瘤诊断率。TP53高突变是GAED的一个分子特点。MYC基因在GAED中表现为基因扩增,在癌组织中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