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重耐药菌肺炎是肺系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正虚为本,以气阴亏虚为主;邪实为标,多以热毒、血瘀、痰浊夹杂致病。气阴亏虚是多重耐药菌肺炎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阴伤气耗、热毒痰瘀阻络为其突出的病理特点,故治疗上要重视补虚扶正、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的合理运用,并结合临床实际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26-928
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多重耐药菌(MDR)肺炎中医辨证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热、痰、瘀是主要病机因素。临床上在运用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等辨证治疗的同时,注重补虚扶正、活血化瘀、通腑行气等,往往能提高治疗ICU老年MDR肺炎的疗效,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耐药菌肺炎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耐药菌肺炎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009年至2014年耐药菌肺炎文献进行检索,对检索文献进行耐药菌肺炎菌株、中医证候类型、中医证候要素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分析。结果纳入9篇文献,共收集1385例患者。结果显示耐药菌菌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耐药菌肺炎中医证候类型主要为痰热壅肺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阻肺证、热陷心包证、脾肾两虚证、风热犯肺证、痰瘀互结证等,中医证候要素主要为痰浊、阴虚、瘀血、阳虚、火热等。结论耐药菌肺炎感染病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中医证型主要是虚实夹杂,其中本虚以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浊多见,且耐药菌肺炎患者中以老年男性患者居多,大部分均长期卧床,咯痰能力差,多合并心脑血管病及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4.
顾乃龙教授认为肺癌病因病机多责之于毒邪,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责之痰瘀毒热。临床治疗肺癌应兼顾扶正与祛邪,以解毒散结贯穿治疗始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顾教授将肺癌分为痰浊蕴肺、气滞血瘀、毒邪蕴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五种证型,随证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5.
史若愚 《河南中医》2014,(7):1334-1335
目的:探讨ICU中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医体质与初始证候类型的关系。方法:收集耐药菌肺炎病例67例,对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并记录患者入院的初始证候类型。结果:气虚质26例,阴虚质19例,痰湿质13例,阳虚质3例,瘀血质2例,痰热质2例;风热犯肺证12例,痰热郁肺证21例,痰浊阻肺证17例,痰瘀互结证4例,热闭心包证i例,气阴两虚证2例。结论:气虚质患者多见风热犯肺证及痰浊阻肺证,阴虚质患者多见痰热郁肺证,痰湿质患者多见痰浊阻肺证。  相似文献   

6.
"虚、痰、瘀、毒"是心悸发病的重要因素,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尚与"胸痹"、"心痛"等有所关联。历代医家多认为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及体内痰瘀蕴蓄日久所化之毒为标,治疗当以扶正补虚、温阳化痰、益气活血、标本兼治之法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88-889
认为胃息肉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为虚,局部为实,脾虚为本,痰瘀、浊毒为标。痰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经络不畅则血行瘀滞,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胃膜,终致胃息肉形成。治疗要在健脾补虚的基础上,活血化瘀、化浊解毒,扶正化积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肾两虚,实为痰浊、瘀血、毒邪蒙闭清窍.脾肾两虚为其本,瘀、浊、毒为其标.老年性痴呆主要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有关,继而因虚致瘀、因虚生痰,痰瘀互阻日久化毒,瘀血、痰浊、毒邪既是脏气虚衰的结果,又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虚与瘀、浊、毒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而损伤脑络,是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根源.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10.
ICU中多重耐药菌(MDR)肺炎患者多存在以正气虚弱、腑气不通、痰瘀互结为主的病机表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扶正、通腑、活血化瘀法中药的使用,对提高ICU中MDR肺炎的疗效、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冠心病本虚标实证型分布特征及其与病程、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9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其病程、年龄等资料。结果:本虚证集中分布为气阴两虚、气虚、阳气两虚、阳虚4证,其糖尿病平均病程按气阴两虚、气虚、阳气两虚、阳虚的排序递增,平均年龄按气虚、阳气两虚、阳虚的排序递增,阳虚组较其余3组差异显著(P≤0.05)。标实证集中分布为寒凝、痰浊、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浊血瘀6证,各证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糖尿病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且随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由气虚向阳虚发展;标实以痰浊、血瘀为主,且贯穿疾病始末。提示临床治疗应益气温阳以扶正,活瘀化痰以祛邪。  相似文献   

12.
癌性胸水属中医“癌性悬饮” ;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 ,本虚为脏腑虚弱、气化失调 ,标实为痰浊瘀毒聚结 ,水饮停蓄 ,治疗当急则救标 ,缓则治本 ,内外并治。临床可又分为水饮壅塞 ,痰瘀交结 ,气虚等证型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为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死因之一。王明福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痰浊"范畴,临床以痰浊阻遏型为多见。病情存在邪实和正虚两方面,邪实主要是痰、瘀、毒,正虚主要是脾、肝、肾虚损,基本病理痰浊瘀血为标,脾肝肾虚为本。痰浊阻遏、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故运用化痰降浊活血、疏肝健脾益肾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癌性胸水的中医病机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性胸水属中医“癌性悬饮”;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虚弱,气化失调,标实为痰浊瘀毒聚结,水饮停蓄,治疗当急则救标,缓则治本,内外并治。临床可又分为水饮壅寒,痰瘀交结,气虚等证型。  相似文献   

15.
高旋  黄诗雄  李唯尊  邓德强 《光明中医》2023,(10):1873-1876
介绍邓德强主任医师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邓德强主任医师认为痛风总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肝肾不足为本,湿热、痰瘀、浊毒为标,根据自身经验将痛风分为风湿热痹、湿瘀阻络、痰瘀痼结3个证型。治疗上以清热祛湿、化浊散瘀为则,急性期以治标缓急为主,加用滋补肝肾药物,自拟痛痹方,主治痛风急性期之湿热偏盛,临床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孙霓虹  赵昌谋 《河南中医》2013,33(5):712-713
高脂血症多由痰浊内生,阻于脉络,脉中湿浊与血相搏结,脉络阻滞而形成痰瘀相阻之证形成,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脾肾虚损,标实是痰浊和瘀血.治疗本病应以涤痰化瘀、健脾助运为治疗大法,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马宝东教授认为痛风发病过程病理产物为湿浊痰瘀,贯穿始终,浊毒瘀结形成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有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提出以脾胃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蕴为立法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和舌脉有所侧重,治疗注重顾护脾胃,酌加利湿祛浊之品,扶正祛邪并用,配合中药外治法;西医辅助治疗,不建议使用秋水仙碱,别嘌醇宜小剂量。  相似文献   

18.
介绍周永明教授辨治恶性淋巴瘤的经验。认为恶性淋巴瘤多由正气亏虚,痰毒结滞所致;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痰毒瘀结”为标,而脾肾亏虚在恶性淋巴瘤的发病中尤显重要;病理因素可以归结为“虚、痰、毒、瘀”;治疗上始终立足于扶正祛邪,以健脾补肾治其本,化痰祛瘀解毒治其标;临证宜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的不同时期随证加减治疗,以达到增效减毒、优势互补、促进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梅国强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思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梅国强临证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思辨特点。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及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脏腑亏损,血脉瘀阻可诱发本病。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指心肾脾肺诸脏虚损,标实是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湖北地区冠心病患者以痰热血瘀型多见。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本病证候规律为气阴两虚为基础,痰浊(热)和血瘀并存。基本治法为清热化痰、调和气血。常用方剂包括加减柴胡陷胸汤、加减柴胡温胆汤等,重视兼夹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N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阳气血之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痰瘀积聚肾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蕴邪成毒,毒损肾络^[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