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良恶性判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病例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5例,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54.9岁。肿瘤位于腹膜后6例,头颈部6例,纵隔、胆囊、腰椎管内各1例。有功能的3例,无功能的12例;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两种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g A、Syn、NSE、vimentin及S-100均(+),CK、EMA(-)。结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依据组织形态学特点与免疫组化特征性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大体肿物均有完整包膜.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巢状及条索状,其中1例伴有鳞状细胞或腺样分化的器官样结构.细胞大小不等,细胞核圆形、椭圆形、梭形,核分裂罕见.瘤细胞巢间有丰富的大、小血窦.免疫组化瘤细胞CgA、Syn、S-100阳性,CK、CK7、HMB45、CEA阴性.结论 膀胱副神经节瘤是较罕见的肿瘤,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PU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研究1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病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2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发病年龄50.6岁(34~80岁)。肿瘤最大径0.8~4.8 cm。镜下肿瘤组织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内含丰富的血窦形成的血管网。肿瘤组织在膀胱黏膜下层或肌壁间可表现为穿插性生长,也可膨胀性生长而形成边界清楚的结节。1例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多灶凝固性坏死,局灶可见脉管内瘤栓,Ki-67指数为60%,此例随访88个月,无复发和转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 A、Syn和CD56弥漫强(+),上皮性标记物(-),支持细胞S-100(+)。10例得到随访资料,随访时间4~88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组织学形态或免疫组化表达与其他肿瘤有重叠,容易误诊为尿路上皮癌、神经内分泌肿瘤或恶性黑色素瘤,但结合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膀胱副神经节瘤良、恶性判断主要依据为有、无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索副神经节瘤(PGL)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精索的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3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阴囊肿块,一直未行诊治,自觉肿块渐增大1月余就诊。影像学检查见一境界清楚的结节,其内有丰富的血流信号。组织学镜下,肿瘤组织弥漫分布呈实体样结构,细胞多边形,胞质嗜碱或双嗜性,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仁,核分裂象罕见,其中见核大、畸形的肿瘤细胞,间质血管较丰富,多为薄壁血窦,部分区可见出血。免疫组化:瘤细胞Cg A强(+),Syn(+);支持细胞S-100(+),Ki-67增殖指数5%。结论精索副神经节瘤非常罕见,临床易误诊,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必要时行相关基因检测。组织形态与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征不十分相像,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黑色素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黑色素性副神经节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块切面见浅黑色斑纹.两例均显示一般副神经节瘤组织学表现,同时又见肿瘤细胞内含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CgA(+),NSE(+),Syn(+),S-100部分支持细胞(+),CK(-),EMA(-)。例1HMB45(+)。两例分别随访2、8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黑色索性副神经节瘤是副神经节瘤中一种少见亚型,瘤细胞内含多少不等的色素颗粒。需与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类癌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6.
以往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的命名及分类较为混乱。广义上讲,副神经节瘤包括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肾上腺髓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副神经节,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称之为嗜铬细胞瘤[1],约占副神经节瘤的85%。狭义的副神经节瘤是指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的肿瘤,为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包括来自交感神经(胸部、腹部及盆部)和副交感神经(头颈部)者。前者多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后者则  相似文献   

7.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较多的病理医生因认识不足出现误诊、漏诊,现将本院误诊的3例副神经节瘤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例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可见3种成分: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或小梁状;梭形细胞呈束状或片状分布于上皮样细胞巢之间,似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节细胞样细胞以单个或小团散在分布于以上两种细胞之间,分化成熟。3种细胞比例不一,均无明显的细胞学异型性。其中1例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上皮样细胞CgA、Syn和NSE(+),梭形细胞vimentin和S-100(+),节细胞样细胞CgA、Syn和NSE(+)。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多发生于十二指肠,依据特征性的镜下表现并结合免疫组化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副神经节瘤。一般将位于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通常以其解剖部位命名,据相关学者统计,55.2%位于腹膜后区域;25.6%位于头颈部;5.6%位于膀胱;3.2%位于纵隔[1]。肝脏原发性副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与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一种较少见的肿瘤,其中5%~10%的副神经节瘤发生在肾上腺外,笔者搜集本院2005年3月~2008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8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要点及术中冰冻误诊原因,以期共同提高术中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冰冻切片、石蜡切片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复习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该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内眼血尿;冰冻切片示瘤细胞呈多结节状生长,结节内肿瘤细胞片状或巢团状排列,部分区域瘤细胞在肌间明显浸润,肿瘤细胞胞浆呈嗜酸性,冰冻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倾向尿路上皮癌.术后经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确诊为膀胱副神经节瘤.结论 膀胱副神经节瘤罕见,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形态不典型的病例,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膜后突入下腔静脉的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标本做常规HE切片、网状纤维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肿瘤未侵犯血管壁 ,具有典型副节瘤的组织学表现。vimentin、CgA、NSE、Syn、NF均 ( ) ,支持细胞S 10 0 ( )。结论 充分认识、掌握腹膜后突入下腔静脉的副节瘤的病理、临床及放射学检查特点是正确诊断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观察6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症状、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0~65岁,平均38岁。以间歇性腹痛、腰痛及阵发性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有功能者2例。肿瘤体积均较大,镜下肿瘤主要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瘤细胞CgA和Syn弥漫强(+),支持细胞S-100(+)。4例随访12~1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经过隐匿,确诊主要靠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结果,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4.
<正>混合性副神经节瘤-节细胞神经瘤(composite paraganglioma-ganglioneuroma,CPG)是副神经节瘤与节细胞神经瘤混合的肿瘤,非常罕见。大约90%的肿瘤发生于肾上腺,少数发生于腹膜后。膀胱等处[1]。本组2例均发生于腹膜后,本文通过对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例1女性,78岁。无明显诱因出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化学受体瘤,是头颈部最常见的副神经节瘤[1]。根据其是否分泌儿茶酚胺分为嗜铬与非嗜铬副神经节瘤,前者罕见。组织学上,颈动脉体由主要细胞或称副神经节细胞及支持细胞2种细胞组成,后者在颈动脉体瘤中几乎不存在[2]。一般认为,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外膜内,但Knight等[3]最近报道指出,肿瘤位于外膜周围组织而不是外膜内。颈动脉体瘤呈散发性和家族性发病,散发性发病原因可能与高海拔导致慢性缺氧而刺激颈动脉体增生有关,而家族性发病与基因缺陷有关[4]。在一般人群,如发现一侧颈动脉体瘤,则双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起源于节细胞神经瘤(GN)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组织形态学特点,并探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1例胸椎内起源于节细胞神经瘤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镜下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起源于节细胞神经瘤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镜下可见典型的节细胞神经瘤成分,并逐渐过渡到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形态特征,两者没有截然分界。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S-100和CD56(+),SMA、GFAP、EMA、CK、NF、CD34、desmin、Syn、Myo D1和myogenin(-)。结论节细胞神经瘤可以恶变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起源于节细胞神经瘤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罕见,需仔细观察光镜下特殊的组织结构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诊断,还需要与其他软组织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副神经节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副神经节)的肿瘤,可具有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高血压及相关症状,少数无明显症状由体检发现.1906年由Alezais和Peyron首先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而将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过去认为占所有嗜铬细胞瘤总数的10%,近年来文献报告发病率明显升高等[1].而单独发生于马尾神经的极罕见,我们最近诊断及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8例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典型病理形态为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形态较一致,胞质丰富红染、透亮,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象;肿瘤血管较丰富,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实性巢片状、血管外皮瘤样排列;间质可见黏液变性、玻璃样变性。8例血管球瘤组织亚型包括经典型、球血管瘤型、球血管肌瘤型、黏液样型。免疫组化示8例肿瘤细胞SMA、Ⅳ型胶原和vimentin均(+),其中1例CD34(+);而CD117、S-100、desmin、calponin、CgA、Syn、EMA、CK、LCA、CD38、MPO、CD43、CD30、HMB45、melanA和GFAP均(-)。8例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血管球瘤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位于少见部位的血管球瘤常不易被识别,确诊依赖于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相结合,且需要与血管周肌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皮样胃肠间质瘤、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和副节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1例发生在肾的罕见色素性副神经节瘤,探讨其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和电镜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左肾皮、髓质交界处,直径5cm,有包膜,黑褐色。光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多边形,胞质嗜酸性或空泡状,排列成巢状、腺泡状,间质富含血管呈器官样结构,瘤细胞胞质及间质内见多量色素颗粒沉积。特染网状纤维包裹瘤细胞团成巢状,胞质内见PAS阳性的玻璃样小体,苏丹Ⅲ染色显橙红色。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yn、CgA、NSE、NF( ),显示S100蛋白支持细胞( ),而CK、EMA、Vim、HMB45、Des、HHF35和CD34(-)。电镜下胞质内见神经分泌颗粒。结论色素性肾副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器官样结构及神经内分泌标记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要注意与其形态相似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颈静脉球-鼓室副神经节瘤(glomus jugulare-tympanicum paraganlioma,亦称颈静脉球瘤)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和鼓室体瘤。前者来源于颈静脉球拱部球体,后者来源于鼓岬黏膜下鼓室神经丛,均起源于副神经节,称为副神经节瘤(简称副节瘤)。副神经节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神经嵴细胞分化、聚集后形成的一组对体内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和pH非常敏感的化学感受器,能合成、储存和分泌儿茶酚胺,产生多种肽类、神经激素及嗜铬颗粒蛋白。副神经节主要沿人体中轴两侧对称性分布,青春期后大部分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退化,残留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