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考察仙鹤草正丁醇提取部位抗炎的活性部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花生四烯酸、角叉菜胶复制大鼠足趾肿胀模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足部组织中COX-1、COX-2、5-LO的含量,探讨仙鹤草正丁醇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采用大孔树脂对仙鹤草正丁醇提取部位进行分离,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对仙鹤草正丁醇提取部位的不同洗脱部位(水洗脱部位、30%乙醇洗脱部位、60%乙醇洗脱部位、90%乙醇洗脱部位)进行抗炎有效部位筛选;采用花生四烯酸、角叉菜胶复制小鼠足趾肿胀模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液IL-1β、PGE2、LTB4、TNF-a、IL-10的含量,对仙鹤草正丁醇提取部位的90%乙醇洗脱部位进行抗炎机制研究并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结果 仙鹤草正丁醇提取部位能够减少AA、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趾肿胀度,降低AA、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趾组织中COX-1、COX-2、5-LO的表达;仙鹤草90%乙醇洗脱部位能抑制小鼠耳肿胀度以及足趾肿胀度,降低IL-1β、TNF-a、PGE2的表达,升高IL-10的表达,但对LTB4的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作用;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鉴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  相似文献   

2.
薜荔不同提取部位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薜荔药材抗炎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用系统溶剂法提取分离得到3个部分,分别为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液部位,通过小鼠耳肿胀实验、腹腔毛细血管实验和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跖肿胀实验对3个部位进行药效学比较研究。结果醋酸乙酯提取物组和水液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有较好的抗炎作用。结论薜荔药材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和水液部位可能为抗炎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3.
南蛇藤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南蛇藤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考察其抗炎的有效部位.方法通过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醋酸致小鼠腹膜炎实验、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考察南蛇藤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结果南蛇藤甲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的足肿胀,高剂量组与雷公藤多苷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南蛇藤甲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膜炎中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南蛇藤甲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高剂量组与吲哚美辛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南蛇藤甲醇提取部位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和比较东北铁线莲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东北铁线莲经提取、萃取、浓缩得到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利用小鼠醋酸扭体疼痛模型和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性反应模型评估4个提取部位的镇痛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在镇痛实验中,乙酸乙酯部位对小鼠扭体的抑制率最高;抗炎实验结果显示,乙酸乙酯部位抑制NO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东北铁线莲不同部位的抗炎镇痛效果不同,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抗炎镇痛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野木瓜不同部位提取物的镇痛抗炎效果,并作有效部位筛选。方法采用热板法和乙酸扭体法实验研究不同部位提取物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诱发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研究不同部位提取物抗炎作用。结果野木瓜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小鼠热板致痛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乙醚提取物镇痛效果最为明显。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乙酸诱发小鼠腹腔剧烈疼痛的镇痛作用显著,其中乙醚和三氯甲烷提取物效果尤为显著。乙醚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其他部位提取物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乙醚提取物为野木瓜中镇痛抗炎的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6.
伸筋草不同提取部位抗炎镇痛药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鼠耳二甲苯致炎法、醋酸引起腹膜炎法、大白鼠足跖浮肿法 ,比较伸筋草不同提取部位抗炎、镇痛的药效作用 ,明确伸筋草有效部位。结果 :伸筋草氯仿提取部位、正丁醇提取部位和水提取部位对热致痛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其中以氯仿提取部位作用最强 ,但 3个提取部位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无影响。 3个提取部位均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醋酸致腹膜炎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其中均以氯仿提取部位作用最强 ;氯仿提取部位对甲醛致大鼠踝关节肿胀有显著的消炎作用 ,而其它二个部位则无此作用。结论 :伸筋草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药理作用 ,其有效成分集中在氯仿提取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通痹方中挥发油和醇溶性部位的提取工艺,研究通痹方对疼痛模型小鼠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①采用L9 (33)正交试验法,考察加水倍数、提取时间、浸泡时间对挥发油得率的影响;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对醇溶性部位得率的影响,筛选得到挥发油及醇部位最优提取工艺.②热板实验: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通痹...  相似文献   

8.
葛根汤抗炎、止痛有效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研究葛根汤抗炎、止痛的有效部位。根据该方中各中药有效成分理化性质的不同,利用不同方法对葛根汤水煎液进行提取分离;将提取分离所得组分两两组合,用于抗炎、止痛实验,以筛选有效部位;通过HPLC等对筛选的有效部位进行定性研究。结果:不加任何提取的水煎剂的抗炎作用略好于其他组;而在止痛方面,由乙醚提取液、正丁醇提取液和经上述提取后余下的水层三者混合液,效果较好,但无组间差异。认为乙醚提取部分合正丁醇提取部分,为该方抗炎、止痛有效部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紫萁贯众抗炎作用有效部位,为进一步研究紫萁贯众抗炎作用的活性成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研究紫萁贯众各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结果:紫萁贯众各极性部位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均具抑制作用,乙酸乙酯低剂量及正丁醇高剂量与地塞米松的抗炎效果相近。结论:中药紫萁贯众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为抗炎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仙鹤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仙鹤草总黄酮的含量。以总黄酮收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仙鹤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50%的乙醇,8倍量溶剂,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1 h。结论:该提取工艺经济、合理、可行,可为仙鹤草总黄酮的提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禹州漏芦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耳肿胀的抗炎及其抑菌作用,进而对有效部位进行筛选。方法:对禹州漏芦进行乙醇回流提取,所得浸膏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各部位浸膏,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组(0.11 g·kg-1)和不同溶剂萃取部位高、低剂量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考察禹州漏芦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炎作用;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用划线法确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考察不同部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禹州漏芦三氯甲烷萃取部位的高、低剂量组对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均高于60%(P0.01),其他部位的抑制率较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对5种菌种均有抑制作用,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最低,正丁醇萃取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最低,均为312.5 g·L-1。结论:禹州漏芦抗炎的有效部位是三氯甲烷萃取部位,抑菌的有效部位是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为禹州漏芦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草药复方痔疮消炎止痛胶囊的抗炎作用。方法:痔疮消炎止痛胶囊设3个剂量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及腹腔注射醋酸方法,评价痔疮消炎止痛胶囊的抗炎消肿作用及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本品高剂量显著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并可减轻足跖肿胀度及降低腹腔液的吸光度。结论:痔疮消炎止痛胶囊具有一定的抗炎消肿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青翘水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阐明各部位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抗炎药效贡献的大小,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青翘各部位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5 nm。通过青翘不同部位样品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3个药效评价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β的抑制作用来反映其抗炎活性,利用灰色关联与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建立谱效关系。结果:灰色关联分析得出7个对药效贡献较大的峰,分别为23,25,31,29,24,26,30号峰。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23号峰含量变化与TNF-α呈极显著负相关;18,13号峰含量变化与IL-6呈极显著和显著性负相关;22号峰含量变化与IL~(-1)β呈极显著性负相关;7,13和6号等峰含量变化与IL~(-1)β呈显著负相关。这些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含量越高,降低TNF-α,IL-6及IL~(-1)β的效果越显著,发挥的抗炎效果越好。结论:23,13,25和31号等色谱峰对青翘抗炎药效的贡献最大。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初步证明青翘的抗炎药效物质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为中等极性的成分,抗炎作用是这些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作用活性差异,为进一步明确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的合理使用,扩大车前草临床用药,更好地开发利用车前草资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车前根、车前叶、车前子及除去根、叶、子剩余部位的指纹图谱;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Griess法测定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水平检测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炎活性;采用MTT法检测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肿瘤活性;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检测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氧化活性。结果: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指纹图谱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差异性。药效学数据显示,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活性,其中抗炎和抗肿瘤活性车前叶活性最高,车前草剩余部位大于车前根,车前子活性相对较弱;抗氧化活性车前叶最高,车前根活性较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醇提物指纹图谱及不同药用部位的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活性差异,为进一步扩大车前草药材临床用药以及针对不同疾病合理利用不同药用部位精准用药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为车前草药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及药用新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鲜皮中白鲜碱的分离及抗炎活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取分离白鲜碱单体,对白鲜皮醇提物及白鲜碱单体进行抗炎效果检测.方法: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的方法分离得到白鲜碱单体;利用小鼠耳廓肿胀及小鼠腹腔毛细血管渗透性实验确定待试物抗炎活性.结果:选择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水(1∶1∶1∶1)溶剂系统对白鲜皮醇提物进行分离,经HPLC检测,所分离白鲜碱纯度达98%.白鲜皮粗提物的各剂量组可显著抑制由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率分别为44.26%,52.46%,44.26%,差异显著(P<0.05);白鲜碱中剂量组对小鼠耳廓肿胀亦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5.00%,且差异显著(P<0.01);但在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方面,低剂量组效果不明显.结论: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白鲜碱,简单快速易于操作,且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白鲜皮醇提物及白鲜碱单体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不同抗炎模型对抗炎效果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工艺提取的竹节参皂苷粗提物的毒性及抗炎效果。方法采用不同工艺分别制备竹节参皂苷粗提物样品1、样品2、样品3、样品4、样品5、样品6,然后用不同工艺、不同浓度的样品处理RAW264.7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RAW264.7细胞NO释放量。结果不同样品作用于RAW264.7细胞毒性从小到大依次为:样品4样品6样品5样品2样品1样品3。不同样品对脂多糖刺激的RAW264.7细胞NO释放抑制效果依次为:样品4样品5样品2样品6样品1样品3。结论 6种不同提取工艺得到的竹节参皂苷粗提物中,泡沫分离法提取的竹节参皂苷粗提物毒性最小,抗炎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塞隆骨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海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1):524-526
通过塞隆骨和虎骨抗炎作用对比研究 ,比较二者抗炎效果的异同 ,探讨在抗炎方面塞隆骨代虎骨使用的可能性。采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原发和继发病变实验 ,皮肤毛细血管渗透性实验和胸膜炎白细胞游走实验。结果 ,塞隆骨和虎骨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原发病变和继发性病变 (尾结节 ) 均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对大鼠皮肤毛细血管渗透性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且塞隆骨与虎骨还可明显减少胸膜炎大鼠胸腔内渗出液和白细胞数 ,即具有抑制大鼠胸膜炎白细胞游走的作用 ,实验结果中 ,同剂量的塞隆骨相当于虎骨作用强度 ,无显著性差异。塞隆骨和虎骨对多种抗炎实验模型均有明显作用 ,在抗炎作用方面塞隆骨代替虎骨使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鸡骨草的抗病毒活性及有效部位。方法:采用细胞体外抗病毒实验法,结合CPE法及MTT法,以TI值(治疗指数)为研究指标,以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为阳性对照药,研究鸡骨草及其不同萃取部位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单纯疱疹病毒(HSV-1)、柯萨奇病毒(COX-B5)的抑制作用。结果:鸡骨草对RSV、HSV-1有较好的效果,TI值分别为15.56和13.55;30%乙醇部位对COX-B5效果较好,其TI值为16.11;50%乙醇部位对RSV效果较好,其TI值为27.86;70%乙醇部位对HSV-1效果较好,其TI值为14.93。结论:鸡骨草提取物具有体外抗RSV、HSV-1、COX-B5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蠲痹颗粒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蠲痹颗粒抗炎作用的药效学,揭示其抗炎作用的机制,阐明吴氏学派应用扶阳理论治疗痹证(风寒湿痹)临床中药优效的科学基础。方法:建立角叉菜胶致大鼠急性足跖肿胀炎症模型和棉球异物植入诱导大鼠肉芽组织增生慢性炎症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地塞米松组(2.5 mg·kg-1)、蠲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5.85,11.70,23.40 g·kg-1)。药物干预后,检测蠲痹颗粒灌胃给药对急、慢性炎症反应的影响;建立牛Ⅱ型胶原诱导的DBA/1小鼠胶原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石蜡切片HE染色分析CIA小鼠关节炎病理损伤程度,采用流式微珠阵列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胶原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A(IL-17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蠲痹颗粒高剂量组对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跖肿胀和棉球异物植入引起的大鼠慢性炎症性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明显改善CIA小鼠局部关节炎的症状,减轻炎症细胞浸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模型脾淋巴细胞IL-6,TNF-α,IL-17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蠲痹颗粒药物干预后,IL-17A的产生水平显著下调(P<0.05),对炎症因子IL-6,TNF-α无明显影响。结论:蠲痹颗粒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促炎因子IL-17A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