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市城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深圳市城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行为问题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对深圳市福田区3所小学、2所中学共2162名6-16岁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97%,男14.76%、女12.99%,6-11岁组男女性别间检出率及女生6-11岁、12-16岁组间检出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学习成绩优、中、差三个等级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深圳市城区儿童少年各行为因子检出率及排序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而不同,学习成绩的优劣与行为问题的发生不一定相关,应针对深圳市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现状从多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预防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柳州市城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3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问卷)对柳州市城区2014年6-8月参加入托体检的2~3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2 208例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5.91%,2岁组儿童行为检出率(41.88%)高于3岁组(33.38%)(χ2=14.531,P0.05),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35.49%)与女童(3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5,P0.05)。各项行为因子检出率最高是攻击行为,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74,P0.05),但在性别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140,P0.05)。结论柳州市城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较突出,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关注度,加强早期综合发展教育,制定有针对性的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兰州市2~3岁幼儿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状况,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 2~3岁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对181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181例2~3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5%,其中男童14.3%、女童17.1%;2岁14.7%、3岁16.9%;性别与年龄在行为问题各因子上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问题、破坏行为、抑郁是不同年龄与性别儿童检出率较高的共有行为问题。结论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1180名6~16岁儿童进行调查,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结果6~11岁组男孩活动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9,P=0.011),12~16岁组男孩社交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4,P<0.001);6~11岁组男孩强迫性、体诉(检出率均为1.84%,5/272),女孩抑郁、性问题、攻击性(检出率均为1.71%,5/293),12~16岁组男孩体诉、分裂样、攻击性、多动(检出率均为1.98%,5/253),女孩焦虑强迫、抑郁退缩、违纪、攻击性、残忍(检出率均为1.93%,7/362)等方面表现突出;有行为问题儿童在活动能力(t=-44.264,P<0.001)、社交能力(t=-36.274,P<0.001)方面均差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5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独生子女(OR=1.753,95%CI:1.014~3.031)、性格内向(OR=2.725,95%CI:1.482~5.010)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和父母关系和睦(OR=0.076,95%CI:0.019~0.296)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期行为问题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建议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阜阳市颍泉区3~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为今后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抽取的4所幼儿园1046名3~6岁在园儿童采用Conners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9%,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间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看护人之间的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颍泉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与国内报告基本一致,应引起家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7—2019年深圳市宝安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2 63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例资料,采集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MP-IgM、MP-IgG抗体,分析不同年度、季节及不同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患儿中MP-IgM、MP-IgG阳性检出情况。 结果 82 63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IgM阳性检出率为24.66%,MP-IgG阳性检率为31.92%。不同年度MP-IgM、MP-Ig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MP-IgM=89.333,χ2MP-IgG=739.207,P<0.05),均以2017年阳性检出率最高。MP-IgM以秋季阳性检出率最高(29.84%),其次为夏季(27.61%);MP-IgG以春季阳性检出率最高(36.19%),其次为冬季(32.60%)。3~ <7岁组血清MP-IgM阳性检出率最高,0~1岁组最低,而MP-IgG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MP-IgM、MP-IgG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宝安地区儿童MP感染以夏秋季为感染高峰期,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儿童,尤其是女童为MP感染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并研究与隔代教养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2013年5-8月对六安市5县3区1 055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由父母(或幼儿园老师、村医)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并设计教养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其中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这48条可归纳为6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并与1978年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合格问卷1 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不同年龄组男童、女童各行为因子评分与常模比较,得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男童、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7.32%、27.45%、27.15%,男童、女童在行为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心身障碍、焦虑、多动指数的检出率分别为34.3%、34.7%、59.5%、0.7%、1.46%、9.12%。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行为因子表现不同;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隔代教养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目前深圳市宝安区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健康状况,为促进流动儿童保健现状的改变提供基础。方法 在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较集中的街道中随机选取的2个街道,对符合条件的805名0~36月龄流动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调查。结果 宝安区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率为60.7%,6月龄以下儿童纯母乳喂养率为69.9%,儿童营养性疾病(中/重度营养不良,肥胖,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为22.7%;不同年龄的儿童体检率及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和6.6,P值均<0.05)。 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流动儿童保健现状不容乐观,儿童营养性疾病的检出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对监护人进行辅食添加及1岁以上儿童健康体检、饮食营养等宣传。  相似文献   

10.
了解嘉兴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为科学指导儿童饮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嘉兴市2个街道和2个乡镇共8所幼儿园1 721名儿童.采用爱饭达工具(IMeFeD)对饮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城市与农村的家长与医生对儿童不同营养状况评价比较均有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135,44.201,P值均<0.05).至少有1种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7.3%,其中城市为48.9%(438/895)、农村为45.5% (376/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13,P>0.05).各种饮食行为问题中,仅父母对儿童过度关注城市(24.3%)与农村(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0,P<0.05).城市、农村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胃口差(45.6%,43.8%)、不良饮食习惯(29.9%,32.0%)、食物的特别偏好(29.6%,30.7%)、父母过度关心(24.3%,28.7%)、害怕饮食(6.9%,9.1%)、有潜在疾病(3.6%,4.8%).农村不同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0,P<0.05),其中4岁组最高(50%),6岁组最低(33.6%).结论 3~6岁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应采取综合措施,从儿童和家长两方面入手,多学科合作,预防和治疗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云南省15种特有少数民族地区0~6岁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为促进该地区儿童健康提供决策及干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按全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査方案进行体格发育测量,新生儿体重按出生证明书进行过录,超重或肥胖采用Kaup指数判定。[结果]共调查儿童14624名,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检出率分别为15.1%、18.8%和2.0%,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6%和4.6%。低体重、发育迟缓检出率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瘦检出率在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肥胖各年龄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0);三种营养不良率都是男童高于女童,低体重率、发育迟缓率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和0.000),消瘦率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为男童高于女童,超重率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0.027);低体重检出率在各州(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发育迟缓、消瘦检出率在各州(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和0.147);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在各州(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和0.745);低体重检出率在各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发育迟缓、消瘦检出率在各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0.001);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在各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云南省0~6岁儿童营养不良、超重检出率较高,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地区、民族间有较大差异,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对 6~ 11岁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 95例 6~ 11岁全身麻醉的儿童进行麻醉前和麻醉后 3d、半年的行为调查。 【结果】 麻醉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8.4%,其中男童为 8.2 %,女童为 8.9%;麻醉后 3d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9.4%,其中男童为 10 .2 %,女童为8.9%;麻醉后半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8.4%,其中男童为 8.2 %,女童为 8.9%,经统计学检验麻醉前后和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各因子麻醉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男童违纪、强迫性检出率高于女童 ,女童的抑郁、体诉检出率高于男童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全身麻醉对 6~ 11岁的儿童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差异。方法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量表(PSQ)和自编的儿童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中山市625名普通儿童和94名福利院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719名儿童中,综合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15.0%。福利院儿童的综合行为问题发生率(22.3%)显著高于普通儿童(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3,P=0.033);福利院儿童的学习问题检出率(39.36%)显著高于普通儿童(2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69,P0.05);心身障碍检出率(8.51%)显著低于普通儿童(1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P=0.037);福利院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4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8.290,P0.05)。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他们的教养模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济宁市6~16岁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利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济宁市2350名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检出存在行为问题250名,总检出率为10.6%;男女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7%、10.6%,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不同年龄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97,P<0.05),11岁和16岁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两个高发阶段;行为问题高发于小学、初中面临毕业升学的阶段;行为问题的发生主要与父母对子女的了解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母管教方法、家庭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所致,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入手,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深圳市宝安区学龄前儿童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状况,为预防儿童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宝安区11所幼儿园1 253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采用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进行Hb检测。结果 3~6岁学龄前儿童Hb含量平均(123.74±12.93)g/L;贫血构成以轻度为主,占贫血儿童的93.75%,未发现极重度贫血患儿;不同性别间及本地儿童与外来儿童的贫血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加强宣传教育,调整幼儿园儿童饮食结构,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预防贫血发生。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毅  甘明远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398-3400
目的:探讨北京市6~1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6~8月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问卷对北京市1270名6~13岁学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4%,男、女童检出率分别为18.4%、14.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童A行为(45.1%)明显多于女童(16.3%),女童N行为(60.5%)明显多于男童(35.3%)。行为问题以3、4年级的检出率最高。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伙伴关系、家庭暴力、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父母对儿童期望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家庭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苏州外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苏州外来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为制订外来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CBCL)对苏州外来儿童1750名进行调查,并与苏州城市小学生、宿迁农村小学的儿童(分别为2360和1007名)进行比较。结果苏州外来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8%,女童为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P0.05);不同年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5);3组儿童总体检出率、异常因子≥1个以上的检出率、按性别或年级分层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均为外来儿童检出率高于其他2组儿童。结论苏州外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5所幼儿园共计1 335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 Check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0.64%,父母对儿童态度和蔼、采取鼓励理解而不是放任自流的管教方式、父母与儿童亲密、非寄养、孕期精神轻松愉快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特别是母亲孕期情况和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上海市徐汇区4~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状,以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8.66%,其中男童为5.45%,女童为11.86%,男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抑郁及违纪,女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多动、分裂样及攻击。结论本次调查提示女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且行为问题因子也以多动、攻击等为主。应不断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女童的心理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20.
了解HIV感染儿童行为问题,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1-12月开展调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爱门诊正在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10~16岁在校HIV感染儿童256名作为研究组.按性别、年龄1∶1匹配原则选取学校的非HIV感染儿童256名作为对照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两组儿童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儿童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均较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社会能力总分研究组10~11岁男童为(14.35±3.96)分,女童为(15.26±5.00)分;12~16岁男童为(14.21±4.64)分,女童为(14.57±5.50)分,均低于对照组同年龄、同性别儿童[(19.38±6.77) (18.09±5.16) (17.26±6.88)(17.84±6.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 11岁男童13%,女童10%;12~16岁男童17%,女童13%)高于与对照组(10~11岁男童5%,女童3%;12~16岁男童4%,女童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IV感染儿童行为问题突出,应引起足够重视.需尽早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