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细胞损伤学说、平滑肌突变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但其病因复杂,往往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目前任何一种学说均不能单独完全阐明其发生发展。中医药辨治动脉粥样硬化多从痰、瘀、郁等入手,“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所生”,然脾为中央土灌四傍以定五脏之气,其性喜燥恶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病之始源为脾气虚,痰瘀则为病变推移之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上应把握辨证关键。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以散精,完成对饮食精微的吸收,化生气血,故为后天之本,亦能培补先天之不足。饮食失节、寒温不适等乃伤脾胃,脾胃中伤,运化迟滞,湿浊漫生,湿聚痰生,气阻血行失畅生瘀,痰瘀夹杂积伏于脉壁形成斑块,脉郁见脉络狭窄、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往往早期以痰湿浊气为主,病程进展继见血瘀为显,久则痰瘀郁毒损伤脉络。文章主要探究脾失健运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从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支持。“四季脾旺不受邪”,可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减少病理因素的产生,加强机体防御功能,整体调控,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当于中医的"痹症""痛症""痿症"等范畴。该病的发生与五脏病变相关,而痰瘀形成难化,多责之于脾肾二脏,脾肾两虚是本,而痰瘀之象是标,是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本,故健脾补肾是本病的关键,豁痰化瘀是本病的重要手段,标实重视"痰瘀",其脾肾两虚、血瘀、痰浊贯穿本病的始末,临症"见痰休治痰,治病必求本",提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一思路。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多数学者将线粒体作为靶点来研究其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联系机制与治疗。而线粒体作为人体细胞的"能量加工厂"与中医中"脾"的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基础,并且脾失健运所产生的痰浊血瘀亦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从"脾-线粒体"之间的关联来探究脾虚痰瘀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汁沫与血相抟"始见于《黄帝内经》,是对痰瘀互结致病的高度总结,中医认为脾虚所导致的痰瘀互结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重要机制。因此基于"脾-线粒体"相关性,从"汁沫与血相抟"论证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理论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刘小渭主任认为,该病多因正气亏虚引起,主要病机为肺脾两虚,功能失调,痰湿阻滞,瘀血内停,痰、瘀渐生,遇外邪侵袭,机体正邪交争,正气不足以抵抗邪气,引动痰瘀则发病。该病在肺脾气虚基础上,常夹痰、瘀,互相影响,虚实夹杂,互为因果。刘小渭主任根据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运用肺脾同治、祛痰化瘀之法治疗缓解期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以期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属中医脉络病,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脂质代谢失调,导致高脂血症,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痰瘀。动脉粥样硬化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脏虚损、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痰瘀则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因素,肝脾肾虚损,则生痰、生浊,痰浊日久化瘀,痰瘀伏络则发胸痹心痛。以中医络病学说为基础,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规律,从痰瘀伏络角度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开创一种崭新的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胸痹的中医证候分布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脾肾两虚、痰瘀互结是胸痹的"病重之源",治疗胸痹血、脉、心之病,必关联脾肾。脾肾功能低下,易促使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代谢产物蓄积体内而致血、脉、心功能异常渐至痰瘀互结之胸痹。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遵循"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治疗当选"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张军平教授以此临证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痰浊-痰瘀-痰结"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机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基于古今文献梳理,根据AS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痰"与"瘀"不同阶段呈现的交互状态,诠释在现代知识医学背景下AS的"痰浊-痰瘀-痰结"理论内核,为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曹立虎 《河南中医》2020,40(2):196-198
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病机有胃火炽盛、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瘀热消谷、痰热消谷等。糖尿病初期,痰热、火热之证常见,患者出现多食易饥表现,应考虑痰热消谷、火热消谷,选用白虎汤、玉女煎、消渴方等加减治疗;病程日久,火热伤阴,壮火食气,出现气阴两虚等表现,此时出现多食易饥症状,则需考虑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等病机,采用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故在使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消谷易饥效果欠佳时,可考虑瘀热消谷的因素,采用桃核承气汤、白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与痰湿关系密切,针对该病机引起的饥饿感,在清热的同时,还应化痰除湿。糖尿病病程日久患者,饥饿感病机复杂,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1.
试论脑病的病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的病理。方法:归纳脑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先天不足、外感、内伤、中毒、外伤等;病机不外邪侵络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痰瘀阻窍,神明受蒙;与风、火、痰、瘀、虚五端及心、肝、脾、肾有关。提出脑病的病性特点是脑为清灵之脏,内藏元神,易虚易实;位居高巅,多火多风,易降难升;精津所化,多气多血,痰瘀易生;司主神明,病易扰神,易见神蒙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吴姣 《江苏中医药》2016,48(5):24-26
因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不孕症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南京中医药大学吴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本病以脏腑辨证为纲,病理因素为目。病变脏腑以肾虚为主,涉及心肝脾三脏;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涉及火热痰瘀。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确立了具体的治疗大法:甲减合并不孕者多责之脾肾阳虚,痰瘀阻络,治以温肾健脾,化痰逐瘀;甲亢合并不孕者多责之肾阴亏虚,心肝火旺,瘀热阻络,治以滋肾养肝,清泻瘀热;桥本合并不孕者多责之脾肾气虚,痰凝瘀滞,治以益肾健脾,化痰消瘀。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哮喘以痰瘀为夙根,与肺脾肾三脏不足密切相关。而痰瘀为有形阴邪,必因阳不化气、水停血滞而成,认为儿童哮喘应有脏腑阳气虚损的病理基础;加之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处于以阳气为主导的生长发育阶段,易受外邪、饮食因素影响,造成阳气亏耗;或因先天禀赋不足,生而阳气本虚。肺是哮喘的直接核心病位,阳气虚者在于肺也,认为肺阳虚是儿童哮喘发病的基本病机,也是痰瘀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病程延长,病理产物逐渐产生、积聚,终致痰瘀胶结,形成"肺阳亏虚-气血津液失常-痰瘀伏肺"的动态病机演变过程,三者互为因果贯穿于儿童哮喘始终,是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基于近50年临床、基础、理论、药学研究现代文献研究和项目组研究基础,动脉粥样硬化(AS)核心病因病机为"痰-瘀互损/共存",并具有不同发展阶段。在AS超早期主要是炎脂代谢紊乱、内皮功能障碍,应以"化痰和血、理气健脾"。在AS早中期主要是脂质条纹、斑块形成,应以"化瘀祛痰、健脾疏肝"。在AS中晚期主要是复合斑块、管腔狭窄,应以"补脾益肾、破瘀豁痰、搜风通络"。因而,中医药防治AS化瘀、祛痰、健脾贯穿始终,即"痰瘀论治、健脾为要"。  相似文献   

15.
恶血,亦即瘀血,是瘀阻于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恶血的形成是多因素的结果,同时恶血的形成也能导致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本文就脾的生理、病理等方面与恶血的联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脾病治瘀"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多种病因相互交织的结果,刘怀珍认为脾虚肝郁、痰瘀内阻为其主要病机,病位主要在肝、脾,与肾脏关系密切。"木之性主于疏泄……而水谷乃化""脾土虚弱……瘀而成痰",痰、湿、热、瘀互结发为本病。刘怀珍在研习经典基础上结合长期大量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的一套治疗经验:从肝脾论治,从痰瘀论治,从肠道菌群论治。  相似文献   

17.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后差。病因多为疫毒或湿毒痰邪,病机多为疫毒炽盛,直中肝脏,化火生风;或热邪入里,伤及营血阴液,虚风内动;或痰湿毒邪伤脾,脾虚湿盛,浊毒不化,痰蒙清窍,脉络瘀阻。病理因素多为毒、热、虚、风、痰、湿、瘀,病机特点是疫毒炽盛,湿热瘀阻或脾肾阳虚,痰毒阻络。疫毒炽盛,热入营血,耗血动血,则给予"凉血散血",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疗;脾肾阳虚、痰毒阻络则给予健脾温肾,化痰泻浊,活血通络,宣畅气机治疗。而对于毒邪耗伤气阴,脉络瘀阻者,则应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疗。  相似文献   

18.
疏解清化治易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融 《江苏中医药》2006,27(2):10-10
易感儿实为体弱儿,在临床中除反复感染、迁延难愈外,还伴有自汗、盗汗、纳呆食少、面色萎黄、大便不调等肺脾气虚之象.因此认为易感儿大多为肺脾气虚型体弱儿。其形成的原因与患儿的先、后天因素有关,先天因素主要为禀赋不足,元气亏乏,肺脾之气失于温煦;后天因素多由喂养不当,饮食减少.日久损伤肺脾所致。此外,也有因为家长调摄不当,或因环境骤变、反复传染等原因造成营卫耗伤,影响肺脾之气化功能而致。  相似文献   

19.
郭强中  李云英  陈文勇 《新中医》2017,49(3):167-169
耳鼻咽喉诸窍均以空为用,以痰浊为代表的病变属"变空为实"的典型,在痰浊的基础上还会形成瘀血内结,甚至痰瘀互结。因此,在临床治疗耳鼻咽喉各种疾病,尤应重视痰瘀的"实变",处方用药既要考虑痰浊的性状变化和兼夹淫邪之不同,还要考虑痰浊在经在血之不同。此外,根据痰瘀互结的程度及发展阶段制定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水血同治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眼底表现出多种渗出、出血等病变,不外"痰""瘀".本文对痰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理、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对运用水血同治法对其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