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风琴技术用于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23~60岁,平均44.04岁;骨搬移前骨缺损长度5~11 cm,平均7.68 cm;14例交通事故,3例摔伤,4例砸伤,1例高处跌落;左侧6例、右侧16例。分成两组,手风琴组搬移结束后实施手风琴技术11例,对照组搬移结束后外架锁定等待矿化11例。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7.9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的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愈合时间、愈合指数等指标,并采用Paley等方法评价骨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X线评价均达到骨性愈合;手风琴组:骨愈合时间(365±91)d,愈合指数(46.2±3.5)d/cm;对照组:愈合时间(435±108)d,愈合指数(57.8±3.5)d/cm;两组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8:P=0.115);两组骨愈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0)。末次随访时依据Paley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实验组优9例,良2例;对照组优8例,良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9,P=0.619)。并发症:钉道感染:手风琴组9例,对照组10例;局部牵拉痛:手风琴组2例,对照组1例;轴向偏移10°:手风琴组4例,对照组3例;骨缺损汇合端对位差:手风琴组3例;对照组2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操作后可缩短治疗时间和矿化时间,提高愈合指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血管铸型方法对组织工程技术修复中国青山羊胫骨大段骨缺损的远期血管化情况进行检测。方法中国青山羊3只,制备单侧胫骨20mm的骨与骨膜缺损,缺损部位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骨髓基质干细胞(coral hydroxyapatite/bone marrow stem cells,CHAP/BMSCs)。术后3年分别行双侧后肢股动脉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灌注,灌注后采用大体解剖、未脱钙骨片、扫描电镜等方法检测组织工程骨的远期血管化,并与健侧相同部位正常骨对照,观察其血管化效果。结果血管灌注后大体解剖观察示组织工程骨血管来源于周围软组织、髓腔血管及两端正常骨皮质。灌注后未脱钙骨磨片显示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沿哈弗管和伏克曼管分布交织形成网状。采用图像分析仪比较组织工程骨与正常骨横切面磨片上血管相对面积,分别为(763.89±47.38)U/10万U与(788.00±65.83)U/10万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0,P〉0.05)。结论采用CHAP/BMSCs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缺损远期观察结果表明,新生骨远期血管化效果与正常骨无异,为组织工程骨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体内外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方法 体外实验采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脐带间充质于细胞进行诱导,观察其形态变化.体内实验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小鼠后肢缺血模型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和分化,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鉴定缺血局部血流恢复情况.结果 在体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形成血管网样结构.在体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表达CD31抗体,参与实验组的动物血管重建.与小鼠的血管网络发生整合,实验组的动物后肢血流灌注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为治疗性血管新生提供新的细胞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骨骨搬移后牵张成骨不良的X线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胫骨骨搬移患者321例,其中42例(13.1%)X线片显示成骨不良;男27例,女15例;年龄4~65岁,平均33.1岁;成骨不良发生部位:胫骨近端26例,胫骨干3例,胫骨远端13例。胫骨缺损长度为3...  相似文献   

5.
血管新生与骨肿瘤发生及其治疗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新生 (angiogenesis)是指活体组织在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 (sprout ing)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这是体内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生理过程 ,也是维持机体稳定与完整性及组织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方式。对血管新生的重要性的认识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Folkman教授对肿瘤的研究。近年来 ,人们对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growthfactor,FGF)…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2016年3月,采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9~79岁,平均56.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按Wagner分级,2级10例,3级22例,4级8例。[结果]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11.5个月,患足均获得愈合(全部保肢),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2.6周,患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改善甚至消失。[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能有效治疗糖尿病足,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糖尿病足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10例Wagner 4期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5例;年龄51~70岁,平均59.2岁。糖尿病病程2~60个月,平均24.2个月;糖尿病足病程30~120 d,平均54.1 d。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4、11、18、28、35 d抽取外周静脉血,离心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bFGF、EGF、PDGF的表达水平。结果患者血清VEGF、bFGF及EGF表达水平均在术后11 d突然升高,11、18、28、35 d各因子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表达水平于术后18 d突然升高,18、28、35 d PD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早期可显著增加血清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疗法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将pCD2-VEGF121质粒注射入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缺血心肌中,应用Nothern印迹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基因的表达,并观察对心肌血管数目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Nothern印迹杂交显示治疗组心肌的VEGF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阳性颗粒,而对照组少见;治疗组心肌血管数为(273±97)条/mm2,对照组为(114±45)条/mm2,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心肌梗死面积治疗组为(25.3±3.1)%,对照组为(34.8±3.7)%,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疗法能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向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形成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与BMSCs共存体系的体外成骨与成血管的能力.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BMSCs.贴壁细胞分为四组:A组(单纯的BMSCs组)、B组(成骨诱导的BMSCs组)、C绀(内皮诱导的BMSCs组)和D组(双向诱导的BMSCs组).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的细胞表面抗原,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基质胶成血管法观察四组细胞体外成血管的能力.结果 ①经流式细胞学检测,分离培养的BMSCs主要表达CD90、CD105和CD44;BMSCs向内皮细胞诱导1周后,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CD133的表达升高,而CD90和CD105的表达减少,相比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继续向成骨细胞诱导1周后,细胞表面抗原CD44和HLA-DR升高,相比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D组的钙结节大于B组,而A组和C组未见钙结节形成.③体外血管新生试验中,C组的管道数目与面积大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未见管道形成.结论 BMSCs双向诱导形成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与BMSCs共存体系,在体外共培养过程中不仅可以形成钙结节,而且可以形成微血管,有利于骨组织和血管联合构建,是一种良好的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Angiostatin抗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抑素(angiostatin)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能特异性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强有力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本文就其结构、功能及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TTT)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的Meta分析.方法 系统检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临床注册中心等有关TTT治疗糖尿病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采用RevMa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治疗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0年8月本院治疗的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所有患者均接受矫正休克,改善全身情况,应用敏感抗生素和局部清创等治疗;然后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5例行TTT治疗,32例行传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TTT组的住院时间[(21.8±7.6) d vs (28.6±12.0) d, P=0.007]、清创次数[(2.1±0.5)次vs (3.5±1.0)次, P<0.001]、换药次数[(19.7±7.5)次vs (25.1±11.1)次, P=0.013]、出院时创面面积[(68.2±27.4) cm2vs(105.2±20.5) cm2, P=0.003]、住院期间截肢率[8(17.8%) vs 15(46.9%), P=0.006]和死亡率[1(2.2%) vs 7(21.9%), P=0.005]均显著低于传统组。随访时间1~72个月,平均(20.4...  相似文献   

13.
血管抑制因子METH1基因转染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抑制因子METH1基因转染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复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用微循环显微镜检、瘢痕组织AgNOR染色、苦味酸一天狼星红染色等方法,观察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对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分布的影响.结果 Ad-METH1注射后30 d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明显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弱、Ⅰ/Ⅲ型胶原比明显降低.结论 上皮化后早期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可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方法回顾近年国内外有关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文献,总结该技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结果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是在Ilizarov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目前其治疗糖尿病足处于初始阶段,已取得较好疗效,但也存在溃疡复发、再骨折等问题。此外,该技术促进组织再生的生物学机制、临床技术要点(如手术切口及骨窗大小、骨搬移方案等)、术后疗效仍存在争议,还需更多临床研究与实践,以制定一个标准治疗方案。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为下肢微循环重建热点技术,为糖尿病足保肢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但该技术尚不成熟,仍存在许多争议和难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促进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2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2组,外科结扎切断各兔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试验组各兔在缺血后肢肌肉内多次注射重组人bFGF蛋白(n=15);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n=10)。术后4周,各兔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取内收肌和腓肠肌肌肉行病理切片HE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血管密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收肌和腓肠肌中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结果:试验组兔侧支循环血管条数、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均大于对照组(P<0.01),缺血状态得到改善。结论:在兔缺血后肢肌肉中注射bFGF蛋白可促进血管新生,增加兔缺血后肢血液灌注,改善肢体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对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过程中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成骨量及表达的影响,以明确GBR技术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应用中的作用. 方法 将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后与β-磷酸三钙材料复合,植入制备的兔股骨缺损处并在材料侧槽中植入股动静脉束,其中实验组9例,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用可吸收性GBR屏障膜包裹;对照组9例,单纯植入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形态学检测新生骨量,ELISA法检测骨缺损局部BMP-2的表达量. 结果 随着时间进展各组成骨量逐渐增加(实验组4、8、12周时新生骨的相对面积比分别为7.31%±0.55%,35.23%±3.07%,76.09%±3.71%,对照组4、8、12周时新生骨的相对面积比分别为17.26%±1.17%,54.50%±4.26%,82.57%±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时间点实验组成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局部BMP-2 OD值分别为0.334±0.012,0.245±0.008,0.172±0.009,对照组骨缺损局部BMP-2 OD值分别为0.389±0.008,0.289±0.008,0.189±0.009;术后4周时两组骨缺损内BMP-2表达量均达峰值,此后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后4、8、12周时骨缺损局部BMP-2表达量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GBR屏障膜会降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局部的成骨量,并减少骨缺损过程中局部BMP-2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7.
ECV304细胞用于三维血管新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采用ECV304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构建体外血管新生的三维模型,为ECV304细胞应用于体外血管新生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制作鼠尾胶原三维凝胶,在凝胶表面种植ECV304细胞,培养至接近汇合状态,换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液继续培养3~12d,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株向凝胶内迁移、生长状况.结果:bFGF组ECV304细胞迁移到凝胶内不同层次,形成细胞条索并吻合成网;垂直切面上可见ECV304细胞从凝胶表面的单细胞层向凝胶内发芽生长,形成树枝状毛细血管样结构.结论:ECV304细胞在三维胶原凝胶基质培养模型中,在适当的因子诱导下,能够表现出血管新生中的增殖、迁移、发芽等步骤,可以作为内皮工具来研究体外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种截骨方式对胫骨Ilizarov骨搬移术愈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2月至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行胫骨Ilizarov单段骨搬移术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微创截骨组1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1±8.3)岁;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型11...  相似文献   

19.
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转移的必要条件,膀胱肿瘤的血管新生与其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就抗膀胱肿瘤血管新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最近十年,干细胞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并已成功地在人体或动物的各个器官中分离出了干细胞,包括骨髓、外周血、脑、肝脏,生殖器官等。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ecursor cells,EPCs)也已经成功地从骨髓及外周血中分离出来。研究发现,EPCs与造血干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