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来愈来愈多的研究认为免疫调节紊乱是关键的直接发病机制,肠道菌群是这种免疫损伤过程的重要激发因素。本文重点介绍肠道菌群在UC的变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空间组学技术是现代热点生物技术,其应用领域广泛,影响力也日益剧增。本文介绍了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空间转录组学技术的概念,以及它们分别在药物靶点分析、组织空间分布和细胞空间定位上的技术特点。并进一步重点阐述了这几种空间组学技术在代谢性疾病、肿瘤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空间组学技术有望对人类研究和治疗疾病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常乐康组和四君子汤组,分组给药7d,检测给药后大鼠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给药7d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上升,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四君子汤组及常乐康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上升,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下降,但四君子汤组较常乐康组作用更明显,且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君子汤能有效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4.
黄锐  纪翔  熊丹 《临床检验杂志》2023,41(11):854-857
代谢组学是对某一生物体内细胞或体液中代谢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恶性肿瘤通常导致生物体代谢异常,包括能量消耗增加和代谢产物的紊乱。代谢组学利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以及拉曼光谱等技术检测各种代谢物变化,研究小分子代谢物和功能,全面地揭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改变。有助于提供恶性肿瘤状态的关键信息,帮助深入理解癌症发生的病理分子机制,在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前景。该文综述了代谢组学的检测技术的原理、分类、技术优缺点及其在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等临床应用研究中的进展,以期更好理解代谢组学技术在恶性肿瘤诊疗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运泉 《临床荟萃》1990,5(4):157-158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粘膜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从直肠可发现连续性的弥漫性病变,病变区发生糜烂、溃疡;临床表现腹泻、粘液血便为主症,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是一种难治性疾病。1985年日本厚生省统计资料表明,总患病率为10万分之5.31,可见已不是少见疾病。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管理模式发生转变,治疗目标已从单纯的症状缓解转变为症状与内镜双重缓解。近年来,随着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已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微生物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鉴定出诸多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且已应用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等,本文就已经应用于临床的以及新型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接受及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 并探讨肠道菌群对静脉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 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中重度U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采集粪便样本时患者是否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 将患者分为激素组和无激素组。无激素组患者入院后接受静脉激素、口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根据3 d后的疗效, 将入院后接受足量静脉激素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方法对粪便菌群测序分析, 采用香农指数评估肠道菌群α多样性, 采用Metastats分析比较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的物种构成差异。  结果  共35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中重度UC患者入选本研究, 无激素组20例, 激素组15例。无激素组中13例患者在采集粪便样本后接受静脉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中有效组8例, 无效组5例。激素组和无激素组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香农指数:无激素组3.57±0.73, 激素组3.03±1.15, P=0.123)及物种组成无统计学差异。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亦无统计学差异(香农指数:有效组3.69±0.61, 无效组3.15±1.01, P=0.248), 但无效组的乳杆菌属(无效组0.0015±0.0000, 有效组0.0141±0.0002, P=0.010)和双歧杆菌属(无效组0.0178±0.0005, 有效组0.1716±0.0382, P=0.011)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有效组, 而志贺菌属(无效组0.4161±0.0750, 有效组0.1093±0.0173, P=0.008)和普雷沃氏菌属类群9(无效组0.0176±0.0004, 有效组0.0018±0.0000, P=0.044)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高于有效组。  结论  中重度UC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可能与是否激素暴露无关, 但治疗前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可能是静脉激素疗效的潜在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以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运用与分析中医学与微生态学的相通之处,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以及与其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健  陈高红 《临床荟萃》1990,5(4):158-159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及饮食有关的结、直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常反复发作,且可癌变。UC主要采用内科治疗,一般首选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5-对氨水杨酸(5—ASA),重者加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等综合疗法,但效果尚不满意。因此,积极寻求新的抗UC药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施飞熊  张桂虾  周宇 《新医学》2020,(6):409-413
溃疡性结肠炎(UC)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DNA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转录并在发育、分化和基因组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DNA异常甲基化既是肠道慢性炎症的一个结果,同时也可能在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该文对DNA异常甲基化在UC中可能存在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研究肠道菌群检测在评价扶正培本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效果。选择84例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于饭前服用扶正培本中药结合肠溃宁半个月;对照组则在饭前服用传统药物。对比两组疗效及肠道菌群变化。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78.57%(33/42),优良率为90.48(38/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76%(23/41)和73.81%(31/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较治疗前变化明显(P0.05)。且观察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正培本中药结合肠溃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不仅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还可减少治疗时间。肠道菌群检测对疗效评价可靠有据,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2.
健康教育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组学技术,在医学界也逐渐开始运用,尤其是在疾病诊断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对代谢组学在医学疾病诊断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供医学工作者参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同一生活环境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其配偶(UF),及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探讨生活环境对U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UC患者8例、同一生活坏境下患者配偶8例及普通健康人群8例,分为UC组、UC配偶组(UF组)、健康人群组(ZC组)。分别收集三组人群的粪便样本,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菌群分析,比较三组样本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结果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三组间菌群丰富度及群落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构成分析表明在属分类水平上,ZC组及UF组中考拉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比UC组增高(P<0.05);ZC组及UC组中锥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比UF组降低(P<0.05);UC组及UF组中奥尔森菌属、霍尔德曼菌属、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丰度比ZC组增高(P<0.05)。结论考拉杆菌属、奥尔森菌属及克雷伯菌属可能是预测UC肠道菌群失调及疾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生活环境会影响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但并不是UC发病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改良药物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除用药物口服治疗外,药物保留灌肠亦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给药后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与疗效密切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操作,我们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患者易接受、效果较好的改良药物保留灌肠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09年12月47例活动期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益生菌和5-氨基水杨酸治疗,疗程8周。监测治疗期间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缓解,CRP水平均明显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UC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桂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048-305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在结肠、直肠黏膜的弥漫性炎性病变,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饮食、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病以欧美多见,近年国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U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患者不仅追求生活上的舒适,更注重心理舒适。1988年萧丰富提出了“萧氏舒适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应加强舒适护理研究,舒适护理的过程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安慰、温暖、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健脾法联合肠内营养(EN)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SD大鼠,使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建立UC大鼠模型。UC模型建立之后,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EN组、健脾组和EN+健脾组,每组12只,分组干预。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情况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观察结肠长度和组织学变化,最后用16S rDNA测序法测定大鼠粪便中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EN组和EN+健脾组UC症状显著改善,UC大鼠体质量降低程度和DAI增加程度显著减小,结肠缩短程度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得到改善,菌群多样性升高,乳酸杆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相对丰度提高,肠杆菌和拟杆菌科相对丰度下降(P均<0.05或0.05/10)。与单纯的EN组相比,EN和健脾方的联合干预可进一步改善UC症状,提高菌群多样性,增加乳酸杆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肠杆菌和拟杆菌科的相对丰度(P均<0.05/10)。结论健脾法联合EN能有效地改善UC大鼠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20.
健康教育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燕 《天津护理》2004,12(4):236-23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以下简称UC)是一种较常见的内科疾病,以腹痛,腹泻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多有活动期与缓解期,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近年来,UC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饮食、吸烟、精神因素以及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因此在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态,指导其合理饮食,使之能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可达到早日康复减少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