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邱赟  洪浪 《江西医药》2013,48(1):26-29
目的探讨Tp-e/QT比值在猝死高危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猝死高危患者、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 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与健康组相比,猝死高危患者心电图上QTd、Tp-e、QTc、Tp-e/QT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30例猝死高危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10例(33.3%),心电图上QTd、Tp-e及QTc、Tp-e/QT值均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有所延长,但只有Tp-e/QT比值显著增加。结论猝死高危患者中Tp-e/QT比值较健康成人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Tp-ec、Tp-e/QT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比较75例STEMI患者(观察组)PCI术前及术后24 h及2周各时段、不同导联的Tp-ec、Tp-e/QT比值,并与同期6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仪记录PCI术后24 h内每小时的Tp-e/QT比值的动态变化.并随访1个月内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生MAE患者的Tp-ec、Tp-e/QT比值均较无MAE者明显延长(P<0厖.05).MAE组及无MAE组PCI术后24 h内每小时测得的Tp-e/QT比值均有显著下降,并分别于术后3 h和4 h达到最低点.MAE组每小时Tp-e/QT比值明显高于无MAE组,而且与无MAE组稳定下降的曲线趋势不同,MAE组曲线在降至最低点后又有回升趋势.(3)观察组PCI术前梗死及非梗死相关导联Tp-ec、Tp-e/QT比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PCI后24 h、2周的Tp-ec及Tp-e/QT比值较前一时段相同导联明显降低(P<0.05),且各个时段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2周时Tp-ec恢复正常,其余心电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可能成为STEMI患者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评估PCI术预后的具有前景的无创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与肺动脉压、心电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心电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9年10月到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13例,按照NYHA分级分为A组(Ⅰ、Ⅱ级)、B组(Ⅲ级)、C组(Ⅳ级),比较三组之间的PAP、P波离散度(P dispersion,Pd)、QT间期(QT)、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Tp-e)和经纠正后的QT(QTc)、QTd(QTcd)、Tp-e(Tp-e/RR )之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之间的PAP、Pd、QT/QTc、QTd/QTcd、Tp-e、Tp-e/RR 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B组对A组,C组对B组),PAP逐渐升高,Pd、QT/QTc、QTd/QTcd、Tp-e、Tp-e/RR 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随着心功能的恶化,PAP有升高的趋势,Pd、QT/QTc、QTd/QTcd、Tp-e、Tp-e/RR 有增加的趋势,发生房颤和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Tp-e/QT比值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行PCI的STEMI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第1次心电图结果测量计算出Tp-e/QT比值,观察PCI术后院内病死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后死亡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Tp-e/QT比值≥0.25患者院内病死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出院随访6个月病死率均高于Tp-e/QT比值<0.2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Tp-e/QT比值对STEMI患者行PCI后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可作为STEMI行PCI术后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后Tp-ec、Tp-e/QT比值及心率震荡( HRT)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70例STEMI患者(观察组)急诊PCI术后24 h内、1周、1个月、3个月的心电信息,测算各时间段Tp-ec、Tp-e /QT比值及HRT(震荡起始( TO)和[震荡斜率( TS)]值。并与同期未行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56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3个月内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 MAE)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生MAE患者的Tp-ec、Tp-e /QT比值均较无MAE者明显延长,TO值明显高于无MAE者,而TS值明显低于无MAE者( 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p-ec、Tp-e /QT比值及HRT值在PCI术后24 h内即可获得显著改善,Tp-ec、Tp-e /QT比值明显缩短,TO值明显降低,而TS值明显升高( P <0.05),且这种趋势在随后的3个月中得以持续保持。结论 Tp-ec、Tp-e /QT比值及心率震荡可能成为STEMI患者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评估PCI术预后的具有前景的无创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后QT间期(QTc)、Tp-Te/QT比值在早期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及不良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3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丹参酮Ⅱa联合潘南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一组应用丹参酮Ⅱa联合潘南金(治疗组),另一组常规应用药物(对照组),比较治疗10d后对患者心功能及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治疗10d后,治疗组心功能明显升高,QTd明显缩短,HRV的幅度亦明显提高,P〈0.05。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潘南金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缩短QTd、HRV提高,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Tp-ec、Tp-e/QT比值及心率震荡( HRT)的变化及其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60例STEMI患者延迟PCI术前及术后心电信息,测算PCI前后Tp-ec、Tpe-/QT比值及HRT[震荡起始( TO)和震荡斜率(TS)]值,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冠脉造影结果,观察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4例及多支病变36例上述各心电指标的差异。另选取同期5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入院时STEMI组与对照组上述各心电指标的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STEMI组患者Tp-ec、Tp-e/QT比值均明显延长,TO值明显升高,而TS值明显降低( P <0.05)。(2)延迟PCI术后24 h内Tp-ec及Tp-e/QT比值及HRT较术前即可获得明显改善,术后Tp-ec及Tp-e/QT比值均显著下降, TO值明显降低,而TS值明显升高( P <0.05)。(3)多支病变患者Tp-ec、Tp-e/QT比值均较单支病变者明显延长,TO值明显高于单支病变者,而TS值明显低于单支病变者( 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ec、Tp-eQ/T比值明显延长, HRT明显减弱,而延迟 PCI术能明显改善HRT 、缩短Tp-ec及Tp-e/QT比值,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Tp-ec、Tp-e/QT比值及HRT可能成为具有前景的预测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心肌缺血程度及评估PCI术预后的无创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索他洛尔对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治疗组52例慢性房颤患者服药前与服药14d后的心电图QT间期、心率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以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52例对比。结果治疗组服药14d后,QT、QTc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但QTd和QTcd较服药前缩短(P<0.01)。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服药前后对比,前者QT、QTc、QTd、QTcd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索他洛尔使慢性心房纤颤患者QT间期和QTc延长,而使QTd、QTcd适度缩短,这与其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彭晓云 《安徽医药》2014,(6):1141-1143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室跨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并经过M型超声心动图确定有左室肥厚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予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比索洛尔口服治疗,2.5 mg·d-1开始,根据病情每周调整一次服药量,达到最大耐受量10 mg·d-1为止,疗程为8周。通过测量治疗前后心电图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 peak-end interval,Tp-e间期)和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采用心律失常Lown分级标准评价心室跨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Tp-e间期、QTd及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p-e间期和QTd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治疗组Tp-e间期和QTd明显缩短,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结论比索洛尔可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室跨壁离散度,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AMI患者,并对比观察2周内发生与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率变异性。结果 AMI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HRV多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组HRV明显低于无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 AMI患者HRV与恶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h的QT间期离散度,并对比观察1周内发生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间期离散度显著大于无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评估胺碘酮对住院患者QT/ QTc间期的影响及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4年1~6月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内科使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共5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合并用药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用药期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患者的平均心率、QT间期和QTc间期较用药前显著减慢(P<0.01)。59例患者中,12例用药后QTc>500 ms,5例患者用药后△QTc>50 ms且 QTc<500 ms。研究中,共有8例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4例),阿奇霉素(3例),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例),多潘立酮(1例)。32例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患者中有3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用药中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结论:住院患者应用胺碘酮后QT间期、QTc间期均会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 ms、△QTc>50 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Tdp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调整胺碘酮用药方案并严密监测心电图,避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阳  陈军喜 《江西医药》2007,42(12):1108-1111
目的 对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有室性早搏的冠心病患者53例,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分组,A组(不良室性心律失常组:伴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多源性室早或频发室早)21例,B组(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偶发室早)32例,Hoher记录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标,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A组TO值高B组(0.80%±3.94%VB-1.45%±4.37%;P<0.05),而TS值低于B组(11.03±11.01ms/RR问期vs19.78±19.00ms/RR间期,P<0.05).A组HRV各时域指标均明显小于B组.结论 冠心病患者伴有不良室性心律失常时,HRT现象变钝,说明HRT对预测有不良性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的危险性具有临床价值.HRV各时域指标降低,表明HRV下降与不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HRT可弥补HRV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与QT间期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对52例VVS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的QTd及HRV进行测量。结果VVS患儿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和最长QT间期较对照组显著增人,具有显著性差异;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组和阴性组间QTd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性。SDNN、SDANN及RMDNN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小,且病例组SDNN、RMDNN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HUTT阳性组和阴性组间HRV无显著差异。结论VVS的发病机制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障碍有关。HUTT作为诊断VVS的金标准,其阴性者不能除外VVS。QTd、HRV对VVS患儿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短QT间期综合征(SQT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随机测量72例老年人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QTfc和QTnc间期,根据R-R间期(R-R)和心率(HR)计算校正QT间期(QTfc、QTnc)值。QTfc、QTnc间期值≤300ms为短QT间期,观察短QTfc、QTnc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应用利多卡因、奎尼丁、氟卡尼和除颤器(ICD)治疗,观察预后。结果:QTfc≤300ms的1年内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QTnc≤300ms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利多卡因转律83.33%;奎尼丁、氟卡尼可使6例QTfc、6例QTnc间期值平均延长20ms,减少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P〈0.05;除颤器治疗6例SQTS患者在观察的1年中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发生。结论:短QT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利多卡因可转律;奎尼丁、氟卡尼能延长QT间期,可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能有效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关系密切。心率变异性(HRV)是公认的非创伤性的评价自主神经活动的一种方法,与HRV一样,QT间期受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我们研究冠心病(CHD)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344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d值,再以其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分成室性心律失常组14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200例,测量并计算各组QTd值及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值后,进行比较。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54±18ms,QTcd为56±19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为41±13ms,QTcd为41±12ms,以上4组数据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QT离散度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且室性心律失常越严重,QT离散度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0例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原发疾病、发作诱因、心电图表现、治疗情况等。20例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均伴不同程度低钾血症,所有患者均给予补钾、补镁治疗,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复律除颤器(CRTD),5例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心脏永久起搏器。结果治疗后 QTc[(452.00±20.00)ms]明显小于治疗前[(540.00±39.00)ms],血清钾水平[(4.70±0.18)mmol/L]高于治疗前[(2.99±0.2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在电解质紊乱、应用延长QT间期药物、伴器质性心脏病及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凶险,补钾、补镁、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有效。避免发生低钾血症可减少其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0例老年AMI患者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c)。结果@AMI组QTd及QTdc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小于100ms者(73.0%及6.8%,P〈0.001);②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d及QT-dc[(分别为(51.2±21.4)及(62.8±21.9)ms]较溶栓前缩短[分别为(77.4±21.1)及(90.0±30.6)ms],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再通组溶栓前后QTd及QTd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QTd、QTdc延长者室速及室颤发生率增高,溶栓后QTd及QTdc缩短提示溶栓后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