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MDR-PTB形成氟喹诺酮类(FQs)耐药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安徽省胸科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230例MDR-PTB患者,按照耐药类型分为两组:FQs敏感组、FQs耐药组,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形成FQs耐药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类型、二线抗结核药物使用情况、合并症、胸部CT表现、体质量指数(BMI)、年龄等是MDR-PTB患者形成FQs耐药的影响因素(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线抗结核药物使用史及BMI <18.5 kg/m2是MDR-PTB患者发生FQs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既往使用过二线药物及BMI <18.5 kg/m2是MDR-PTB患者形成FQs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临床快速诊断及鉴别诊断FQs耐药肺结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耐多药结核性脑膜炎(MDR-TBM)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化疗方案、疗程及效果评价.方法 对4例经脑脊液药物敏感试验证实为MDR-TBM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经鞘内注射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其中1例病情稳定停药,1例停药后短期内病情再次加重,2例因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药物不良反应、救治无效而死亡.结论 MDR-TBM患者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应尽早获得药敏结果,调整有效治疗方案,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患者的治疗预后,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监测。方法:入组的99例MDR-TB患者中,属氟喹诺酮耐药株引起的71例,属氟喹诺酮敏感株引起的28例,对MDR-T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MDR-TB患者均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痰涂片、痰培养检查结果和临床结局,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疗效影响因素。结果:MDRTB患者的总体治愈率为51.5%,个体化治疗完成后仍有8.5%的患者复发。MDR-TB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12个月后,痰检阳性者治疗失败率为93.5%,治愈率6.5%;而痰检阴性者的治愈率为90.6%,治疗失败率9.4%。单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显示:MDR-TB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大于40岁(P=0.034)、氟喹诺酮耐药(P0.001)和不含氟喹诺酮方案(P=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R-TB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为氟喹诺酮耐药(P=0.001,OR值为7.06),治疗方案含氟喹诺酮是保护因素(P=0.025,OR值为0.40)。结论:MDR-TB的总体治愈率不理想,个体化治疗完成后治愈患者仍有较高复发风险;MDR-TB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12个月的痰检结果对预后有很高的预测价值,该时间点可能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时机;氟喹诺酮耐药是MDR-TB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治疗方案中加用氟喹诺酮是MDR-TB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所应用的抗结核化疗药物多采用口服、肌注、静注等给药途径。但由于多数抗结核化疗药物不能全部透过血脑屏障,致使脑脊液及脑组织中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使有些病例疗效不理想。本人5年中应用鞘内注药治疗结脑28例,并与同期非鞘内注药治疗的结脑36例进行比较分析。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诊断标准 本文作者所选结脑病例临床均有发烧、头痛、呕吐、颈强直及Kernig’s征阳性,其中18例有意识障碍。均有脑脊液异常:颅压增高>200mmH2O、糖<2.5mmolL、氯化物<120mmolL、蛋白质>0.4… 相似文献
5.
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起病多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常引起误诊,而晚期常因大量浆液性纤维蛋白渗出引起脑脊液(CSF)通路阻塞,导致脑积液,致死、致残率较高。我们从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用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和链霉素(SM)四联抗结核和激素、脱水的基础上,采用CSF置换并鞘内注药的方法治疗CSF蛋白>1.5g/L的结脑4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选择为CSF蛋白>1.5g/L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8个月至14岁11例,14~68岁30例,平均32.4岁。早期(<7天)5例,中期(8~15天)12例,慢性迁延 相似文献
6.
7.
8.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往往并不典型,未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很容易造成误诊〔1〕。本院于2009年收治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患者女,18岁。因突发头痛、高热3d入院。患者于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前额为主,阵发性,发热(体温39.0℃),无咳嗽及呕吐,在诊所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利巴韦林治疗2d后,病情无明显缓解,门诊以病毒性脑炎收住本科。患者发病以来,食纳差,无盗汗,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否认结核病史。入院查体:T38.1℃,P78次/min,R20次/min,BP100/64mm Hg(1mm Hg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4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核性脑膜炎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要靠临床医生全面分析,早诊断、正规化疗、综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结论:做到早诊断,正规化疗配合综合治疗能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任洁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2):1945-1946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由于解剖结构的特点往往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进而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由于不典型病例增多,往往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我院1995年5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4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 相似文献
13.
14.
利福平鞘内给药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针对14例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全身抗结核治疗,激素、脱水治疗以及鞘内注射异烟肼(H)、地塞米松基础上,进行鞘内注射利福平(R),通过临床观察取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核性脑膜炎在我国发病率仍较高。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理想的快速病因学诊断方法 ,故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较困难。现将 1992年 2月~ 2 0 0 1年 1月我们诊断的 6 3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35例 ,女 2 8例 ,男∶女为 1.3∶ 1。≤ 1岁14例 ,~ 3岁 2 2例 ,~ 7岁 13例 ,~ 14岁 14例。冬春季发病40例 ,夏秋季发病 2 3例。有卡介苗接种记录者 18例 ,否认接种卡介苗者 2 1例 ,接种史不详者 2 4例。1.2 病程与分期 入院诊断前病程 3天~ 5月。≤ 1周 16例 ,~ 2周 2 3例 ,~ 1月 16例 ,>1月 … 相似文献
16.
17.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近年来作者对46例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鞘内注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40例常规治疗的中晚期结脑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鞘内注药对脑脊液压力、性质及头痛、神志改变等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能有效改善脑脊液的性质,减少脑积水、椎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减少致死率、致残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2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加常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24例(治疗组)和常规抗结核药物及激素、脱水剂等治疗22例(对照组)。对两组的疗效和脑脊液压力、蛋白、糖、氯化物及细胞数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6%)与对照组有效率(72.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脊液蛋白、压力、糖、氯化物、细胞数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可明显缓解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缩短疗程,该方法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9.
1998~ 2 0 0 2年我院收治结核性脑膜炎 (以下简称结脑 )并脑积水 2 1例 ,我们采用侧脑室冲洗脑脊液置换侧脑室注射取得较好疗效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3~ 2 8岁。颅脑 CT下均表现为侧脑室扩大符合结脑并脑积水的诊断。本组采用严格卧床休息 ,常规护理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饮食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甘露醇联合速尿降颅内压及对症治疗。早期规律适量全程给予抗结核药物。方案 :采用 3SHRZ/ 6 HRI/ 10 HR即初期 3个月链霉素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巩固期 6个月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维持期 10个月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