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华白蛉生物学的观察,表明中华白蛉是当地的优势蛉种,是黑热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当地白蛉季节较长,密度高,高峰季节峰幅宽,导致传播黑热病的强度增加。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对控制白蛉密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84年6~7月,在山西省忻州地区的忻州、河曲、神池、五寨、岢岚,繁峙、五台7个县市,以人工捕集和蓖麻油纸粘蛉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高山,丘陵、平川等不同生境的37个地点进行白蛉采集,结果在6个县市的21个点采到白蛉246只,经鉴定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黑热病已于1958年基本消灭,但作者等于1973、1977~1978年在洛阳、周口、新乡等地区仍发现有中华白蛉和鳞喙白蛉残存。因此,于1987年6~7月在我省的伏牛山区和豫东平原,选点对白岭残存情况进行了监测调查。调查方法在我省伏牛山区的渑池、卢氏、伊川县及黄  相似文献   

4.
该文记述了作者以往在自蛉生物学的调查研究工作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涉及自蛉的季节消长、栖息习性、吸血、寿命、生殖和白蛉体内外的寄生物等内容,可作为以往的调查研究工作的补充,并对今后有关白蛉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中国白蛉科(Phlebotomidae)已报道的67种白蛉作了剖析,表明我国有3属29种白蛉,其中白蛉属(Phlebotomus)11种,司蛉属(Sergentomyia)17种.异蛉属(Idiophlebotomus)1种.同物异名有19种,需待研究的白蛉有18种.司蛉属司蛉是多态型种类,鉴定和定种时,要严谨和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中华白蛉为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病例达50万。经积极防治,20世纪中期后传播已经阻断,但在其后的监测中发现,不仅有输入病例发生,而且在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按照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对曾有黑热病流行的县进行白蛉种类调查的要求,于2003年6月在许昌县及陕县进行了白蛉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中华白蛉为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病例达50万[1].经积极防治,20世纪中期后传播已经阻断[2],但在其后的监测中发现,不仅有输入病例发生[3],而且在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4],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按照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对曾有黑热病流行的县进行白蛉种类调查的要求,于2003年6月在许昌县及陕县进行了白蛉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宜宾地区共管辖10个县(市),过去没有作过白蛉的系统调查。 根据冷延家报告广东等6省白蛉的分类名录,其中在四川省筠连县就报告三个属的7种白蛉,即白蛉属的四川白蛉(实为中华白蛉同物异名),土  相似文献   

9.
巢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该病,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2004年对陕县白蛉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蛉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总结了新疆40年来(1958 ̄1998)对白蛉的调查研究工作。查见白蛉共10种;大范围地调查了白蛉的地理分布及主要蛉种的分布规律;按WHO的标准,确定了流行于天山以南荒漠地带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以及在克拉玛依呈灶性流行的皮肤利什曼病的媒介蛉种;古老绿洲地带内脏利什曼病的媒介尚待进一步确认。针对不同媒介白蛉的生态习性使用不同的防制方法,收到了成效。在讨论中,对新疆今后白蛉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结果捕获白蛉4540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结论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相似文献   

12.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t)和斯氏白蛉(Phlebotomus 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结果 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S.minutus 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 (Phlebotomus wui)和斯氏白蛉 (Phlebotomus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 ,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 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 结果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 ,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 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 ,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 ,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 (S.minutus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 ,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它是通过白蛉来传播蔓延,在我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是中华白蛉。解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黑热病的斗争已取得很大胜利,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于1962年以前消灭黑热病,为此目的,除必须通过治疗来根治传染源,还需扑灭白蛉来切断传染途径,也是一项重要措施。现将用六六六杀灭白蛉方法,在农村易于推广的全村喷洒及黑热病病家灭蛉喷洒加以叙述,以供参考。一、六六六杀灭白蛉效果根据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的实验证明;用六六六把整个村庄进行喷洒之后,即能控制白蛉一年之多,并在喷洒区内发病率迅速降低。如果六六六进行黑热  相似文献   

15.
白蛉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经多年研究,我国白蛉的分类系统虽已经基本阐明,但在许多种类的分类地位上仍存在异议.该文综述了我国记录的白蛉种类,并分析了主要传病蛉种的分类现状.  相似文献   

16.
17.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V:白蛉生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尼泊尔黑热病流行地区村民对该病及其防治措施的认识,更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流行,本文作者在尼泊尔东部Morang地区的Titaria和Haraincha村庄开展了有关黑热病及其白蛉媒介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s,KAP)调  相似文献   

19.
中华白蛉为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关于其幼虫的形态,早于1927年Patton等曾进行过简略的描述;何凯增等(1956)对该蛉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丁绍铎等(1982)进一步指出,中华白蛉幼虫腹部背面的点状微小鬃毛具有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蛉种组成、蛉的栖性、活动、吸血和生殖等生态习性调查研究的结果,为确定当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人群中的皮肤型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媒介能量等,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