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内镜在慢性胃炎中检出萎缩性胃炎的价值。方法:对102例慢性胃炎的内镜观察和病理检查的比较分析。结果:在慢性胃炎中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14例,其病理结果中6例为萎缩性胃炎,8例为浅表性胃炎;内镜与病理符合率仅为42.9%(6/14例);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而病理诊断为萎缩者15例,内镜漏诊率为14.7%(15/102),内镜与病理不符合率为22.5%(23/102)。结论:单一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率偏低,优化内镜下活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李蕾  姜娜  韦雪磊 《中外医疗》2016,(24):39-42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活检患者病变处并实施病理检查,比较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出内镜下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坦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2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42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25例结果确诊,其中17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59.52%(25/42);内镜下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83.33%)、异型增生6例(50.00%)、肠上皮化生3例(25.00%);三种内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以内镜下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的诊断符合率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内镜下表现。结论内镜检查可见胃粘膜粗糙、变薄以及白相等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因此临床检验可以将内镜检查相结合,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entax内镜EPK-i系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黏膜形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内镜诊断为CAG的黏膜形态进行研究,比较普通白光模式与特殊模式对典型表现的发现率。结果:100例描述为黏膜变薄者,血管(V)模式发现89例,普通白光模式发现69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055,P=0.001);100例描述为黏膜粗糙者,胃(G)模式发现91例,腺管开口(P)模式发现84例,普通白光模式发现71例,前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者分别与普通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普通白光模式肉眼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不高,特殊模式对典型黏膜形态的发现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多模式结合提高CAG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比采用内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与临床病理诊断的结果。方法:选取贵州省电力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所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对该50例患者均行内镜检查,对其内镜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胃黏膜变薄、白相以及黏膜粗糙的15例患者当中,内镜检查结果符合例数为11例,占总比73.33%,胃黏膜粗糙的22例患者当中,内镜检查结果符合例数为18例,占总比81.82%,胃黏膜变薄以及白相的13例患者当中,内镜检查结果符合例数为9例,占总比69.23%,该50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其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主要以黏膜粗糙、胃粘膜变薄以及白相作为诊断疾病的根据,临床采用内镜检查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一定差异,不断拉近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差距,才能提高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同病理检查之间的相关性,计算其之间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结果内镜诊断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病理诊断65例,其之间符合率为75.6%,伴肠上皮化生42例,伴上皮内瘤变19例。胃镜下具有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的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1.7%,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79.3%,其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见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42.9%,其符合率与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及具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各种表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结果分析,两者的符合率有一定的差异,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结合起来,二者结合可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镜检查时胃黏膜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以评估胃镜检查时胃黏膜活检的必要性.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12月因上消化道症状在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选择连贯的病例入组,每组患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史等方面相互匹配,共320例.胃黏膜肉眼评估由2位有经验的内镜检查医师共同进行,评估的指标包括渗出、充血、糜烂、光滑程度和胃内胆汁反流等;活检组织学检查由同一位病理医师执行,报告的指标包括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幽门螺杆菌(HP)的诊断基于活检标本的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改良银染色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其中2项以上阳性作为判定标准.结果:HP感染、糜烂、渗出和黏膜粗糙对于活动性炎,HP感染和黏膜糜烂对于慢性炎症,黏膜粗糙对于肠化生,HP感染和黏膜粗糙对于萎缩,陈旧出血点、HP感染、黏膜粗糙和胆汁反流对于不典型增生有一定预测价值.肉眼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正确率仅为71.9%.假阳性率为28.2%;肉眼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正确率仅为75.62%,漏诊率为34.38%.结论:肉眼观察结果对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预测价值较低,缺乏足够的相关性.内镜下肉眼观察不能代替黏膜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性慢性胃炎(CG)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352例老年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之间进行相关性对照研究?结果:内镜下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NAG)225例,萎缩性胃炎(CAG)127例?与病理诊断比较,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98.67%,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6.93%?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对病理诊断的相关性(85.50%)显著提高?结论: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可信度较高,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缺乏足够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时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目前内镜下的诊断尚不能替代黏膜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在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且初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410例,随机分成两组,采用白光内镜检查(白光组)和采用白光和智能电子染色内镜切换检查(I-Scan组),预判别患者是否有黏膜腺体萎缩,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行靶向活检并详细记录,阴性组在胃窦、胃体小弯及大弯各取1块组织送病理,所得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白光组202例,病理结果符合CAG 54例,其中预判别符合19例,伴上皮内瘤变3例;I-Scan组208例,病理结果符合CAG 59例,其中预判别符合48例,伴上皮内瘤变8例。白光组的诊断符合率70.30%,敏感性35.19%,特异性83.11%,漏诊率64.81%,误诊率16.89%;I-Scan组诊断符合率87.98%,敏感性81.36%,特异性90.60%,漏诊率18.64%,误诊率9.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can对CAG诊断检出率高,同时可指导靶向活检,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共聚焦内镜(CLE)下胃黏膜萎缩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对伴有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应用CLE对42例既往患有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首先行胃镜检查,对黏膜可疑病变处行CLE扫描,分别给出内镜诊断和共聚焦活体组织学诊断。对扫描部位进行黏膜活检,分别对内镜诊断、共聚焦内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LE扫描42例患者获得7200帧图像,清晰显示胃小凹结构、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细胞周围结缔组织和微血管网图像。胃黏膜萎缩表现为单位视野内腺体数目减少、胃小凹间隙增宽;肠化腺体中的杯状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易于识别。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显示:普通内镜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44%、16%和28%;共聚焦内镜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8%、87%和88%。结论:共聚焦显微内镜是一种全新的诊断工具,可以在内镜检查同时进行活体的虚拟组织学诊断,是诊断胃黏膜萎缩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一种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蔡莉  王文富  陈菊平 《四川医学》2010,31(9):1316-1317
目的探讨内镜胃液pH值的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的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一组(B组),46例健康人为对照二组(C组),分别采用内镜对三组胃液pH值进行研究统计,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研究发现,A组胃液pH值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B组与C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胃液pH值的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有较重要的诊断价值,且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加重,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胎盘剥离方式对术后失血量和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影响。方法 920例接受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4组:A组为人工剥离胎盘+脐带夹闭;B组为自然胎盘剥离+脐带夹闭;C组为人工剥离胎盘+脐带不夹闭;D组为自然胎盘剥离+脐带不夹闭。排除标准:分娩期使用抗生素、绒毛膜羊膜炎,需要紧急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破膜超过12 h、出血倾向、胎盘位置异常、产后出血等。评价指标为术后48 h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胎盘娩出时间、手术时间。结果 4组中产妇平均年龄、胎次、胎龄、膜破时间长短、阴道检查次数等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人工剥离胎盘组(A组和C组)与自然胎盘剥离组(B组和D组)相比,术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压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01)。人工剥离胎盘组(A组和C组)比自然胎盘剥离组(B组和D组)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1)。自然剥离组B组和D组相比,血红蛋白减少量、血细胞比容减少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P=0.07,P=0.06),但胎盘娩出时间和手术时间C组和D组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3,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然剥离胎盘可减少剖宫产术中和术后出血及子宫内膜炎的发生,而脐带不夹闭可促进胎盘剥离,进而减少手术时间和剖宫产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对活动期斑秃患者疗效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87例活动期斑秃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口服黄芪颗粒4 g,2次/d,共3个月;同时皮损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2周1次,共4次。对照组39例仅皮损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结果治疗4周时,治疗组轻拉试验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9.6%,对照组为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9.3%,对照组为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1)。两组局部不良反应轻,无全身性不良反应。结论黄芪佐治活动期斑秃能有效改善活动期斑秃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DTC合并泰素帝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应用MTT法观察PDTC及泰素帝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后SGC-7901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c-IAP2及XIAP基因表达的改变,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NF-κB P65、I-κB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 PDTC组、泰素帝组及联合用药组的细胞活力都明显比对照组降低(P〈0.05),与相应的泰素帝组相比,联合用药组降低明显(P〈0.01);PDTC、泰素帝及联合用药组的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达到29.37%,与泰素帝及PDTC单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C组XIAP及c-IAP2 mRNA表达较对照组下降,泰素帝组XIAP及c-IAP2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联合用药组XIAP及c-IAP2 mRNA表达较对照组、泰素帝组明显下降(P〈0.01);泰素帝处理后胞核NF-κB P65含量增加(P〈0.01),而PDTC联合作用后胞浆及胞核NF-κB P65含量较泰素帝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泰素帝与PDTC均能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DTC可拮抗泰素帝的NF-κB激活、抑制其下游凋亡抑制蛋白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前瞻性地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确定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证实的213例胃癌患者,于术前进行MSCT检查,所有患者空腹8 h后进行平扫和动态三期增强扫描,术前MSCT由3名资深放射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TNM分期,评定时根据需要进行多平面容积重组并与术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结果 213例胃癌患者MSCT的T、N、M分期总体判断准确率分别为80.3%、72.3%、84.4%。MSCT对于胃癌TNM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2.2%。进展期胃癌检出率为96.4%(187/194),早期胃癌检出率为73.1%(19/26)。结论 MSCT动态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诊断及TNM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PGI、PGI/PGII比值(PGR)和G-17水平,以评价其能否作为筛查萎缩性胃炎的指标,以期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21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研究。胃镜检查前抽取空腹血4ml,分离血清,-70℃冰箱保存。于胃窦和胃体各取1块活检组织,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两组:①正常对照组(包括轻度非萎缩性胃炎)224例,②萎缩性胃炎组(AG)218例,检测受检者空腹血清PGI、PGⅡ和G-17水平。结果:AG组的PGI、PGI/PGII比值及G-17水平显著降低,根据ROC曲线,三者诊断AG的最佳界值分别为82.6μg/L、6.05和7.35pg/ml。AG组的PGI、PGI/PGII比值和G-17水平与萎缩部位显著相关,胃体萎缩组及全胃多灶萎缩组PGI、PGI/PGII比值明显低于胃窦萎缩组;胃窦萎缩组、全胃多灶萎缩组血清G-17水平明显低于胃体萎缩组。结论:血清PGI、PGI/PGII值和G-17水平低下分别是胃体和胃窦萎缩的生物学标志,可根据血清PGI、PGI/PGII比值及G-17水平临界值进行AG的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含量的检测,探讨血清PGⅠ、Ⅱ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PG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PGⅠ与PG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70μm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 PG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continuous high-volume haemofiltration,CHVHF)对重症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血流动力学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前瞻性的分组干预研究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由各种病因导致的60例重症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其中30例接受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作为CRRT治疗组,余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开始及治疗后24、48、72、96 h,分别同时监测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急性生理指标。同时对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与PaO2/FiO2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入组开始治疗时心指数(cardiac index,CI)正常,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VI)及EVLWI均高于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VHF组治疗24 h后患者即出现ITBVI及EVLWI下降,48 h PVPI降低,PaO2/FiO2改善显著(P〈0.05);对照组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ITBVI及EVLW、PVPI 72 h下降,PaO2/FiO296 h上升。住院总死亡率为33.3%,而预测死亡率分别为61%(基于APACHEⅡ评分)和68%(基于SAPSⅡ评分);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CRRT组为30%,对照组为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EVLWI与PaO2/FiO2呈明显负相关(r=-0.52,P〈0.01)。当EVLWI≤14 ml/kg时,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20,P=0.3);当EVLWI〉14 ml/kg时,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54,P〈0.01)。结论 CHVHF能更快地改善重症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反复使用不同剂量的丙泊酚麻醉,对成年S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镇静剂量丙泊酚组(Prop 5)、低剂量丙泊酚组(Prop 20)、高剂量丙泊酚组(Prop 30)和10%脂肪乳剂组(Lip)。丙泊酚的3个剂量组,首先均采用15 mg/kg的丙泊酚作为诱导剂量。Prop 5组、Prop 20组和Prop 30组分别以5、20、30 mg/(kg·h)的剂量维持麻醉2 h;Lip组首先给予15 mg/kg的脂肪乳剂,之后脂肪乳剂维持输液量与Prop 30等毫升数。所有药物均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续5 d。第6天起,选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实验。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大鼠海马组织,行H-E及Bax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并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行为学实验中,3组不同剂量丙泊酚组寻找平台潜伏期、首次穿越平台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也减少(P〈0.05)。海马组织H-E染色无明显异常;Bax抗体实验显示,Prop 20组及Prop 30组染色显现棕黄色凋亡细胞颗粒。电子显微镜下,Prop 20组丙泊酚的海马神经元细胞肿胀,Prop 30组神经细胞内产生自噬现象。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成年SD大鼠接受不同剂量丙泊酚的反复麻醉后,抑制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及IL-17在OB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同种异体原位气管移植模型模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20~25 g清洁级C57BL/6,雄性,20只;IL-17基因敲除C57BL/6,雄性,10只;BALB/c雄性,10只,按体质量随机配对分为三组。正常C57BL/6(n=10)无手术对照组;实验组A:BALB/c(n=5)→C57BL/6(n=10)组;实验组B:BALB/c(n=5)→IL-17基因敲除C57BL/6(n=10)组。分别于术后第14、30天取出移植气管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测。于术后第7、14、30天检测脾脏中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的标记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气管移植的野生型小鼠中,M1型巨噬细胞的标记CD86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逐渐下调;IL-17基因敲除受体组巨噬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BALB/c→C57BL/6组较对照组管腔明显狭窄,BALB/c→IL-17基因敲除组较BALB/c→C57BL/6组管腔狭窄明显减轻。结论巨噬细胞向M1方向极化与OB发生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IL-17基因敲除明显下调小鼠气管移植模型体内巨噬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水平,并减轻气管移植物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