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1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和腹部平片、钡灌肠的X线表现。结果21例腹部平片均表现为肠腔充气扩张,其中有16例低位结肠梗阻;钡灌肠检查18例见典型X线征象: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3例不典型X线征象:直肠下段局限性切迹,24h随访均有钡剂潴留。结论钡灌肠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直观的方法,对病变的定位及程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灌肠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较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其基本病理变化是结肠远端及直肠由于肌层的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小儿排便功能障碍出现便秘,腹胀及营养不良。巨结肠灌肠是该病一种较特殊的治疗方法,也是巨结肠灌肠根治手术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但巨结肠灌肠难度大,临床上常出现肛管难以插入,灌肠液进出困难,难以达到灌肠目的,甚至影响手术进行,引起术后并发症。为了使灌肠顺利进行,达到良好的灌肠效果,本文对巨结肠灌肠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6例,其中年龄~60d11例,年龄~3岁的19例,年龄~9岁…  相似文献   

3.
4.
5.
殷文良  李书 《中国临床研究》2011,(7):623-624,548
目的研究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特征性表现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8例新生儿的腹部X线平片及钡灌肠影像资料。结果 8例腹部X线平片均显示异常,均有全腹小肠胀气,伴气液平面6例,无1例结肠充气扩张;钡灌肠表现为结肠细小,宽径0.4~1.0cm,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管呈细绳状。钡灌肠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6例,3/4诊断准确。结论腹部X线平片异常可提示巨结肠,钡灌肠可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正确合理使用检查方法及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洁灌肠是临床常用的辅助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方法 ,它与手术顺利开展、降低术后感染率及并发症、促进康复有密切关系。以往采用的灌肠方法是自患儿肛门插入肛管 ,接 5 0ml的灌肠器注入温生理盐水 ,然后抽吸 ,这样的灌肠方法费时、费力 ,且肠道清洁度不高 ,特别对较大患儿的灌肠 ,更难达到手术要求。现改用多孔透明硅胶吸痰管接三通阀进行清洁灌肠 ,应用了 5 3例 ,均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导如下 :1 材料与制作选用 16号一次性硅胶透明吸痰管 ,吸痰管前端侧壁交错有直径为 0 .3cm~ 0 .4cm的小孔 2个 ,吸痰管的尾端接一次性三通阀。灌肠液选生…  相似文献   

7.
王米艳  李媛 《全科护理》2014,12(8):733-734
[目的]观察开塞露在先天性巨结肠灌肠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在灌肠前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及腹胀情况使用10mL~20mL开塞露塞肛,10min~20min后根据患儿粪便排出情况选用合适的吸痰管或肛管进行灌肠,对照组直接采用生理盐水(39℃~41℃)进行灌肠,对两组患儿的灌肠时间(min)、灌肠天数(d)、肠道清洁度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儿灌肠时间、灌肠天数、肠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灌肠前使用开塞露塞肛能有效排出大量大便及气体,从而缩短灌肠时间、提高肠道清洁度。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灌肠技巧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生儿巨结肠诊断相当困难,患儿常有胎粪排出延迟等胎粪排出异常史,伴有腹胀、呕吐等梗阻症状,其中腹胀为多见症状,约占87%,这是由于病变肠管痉挛,胎粪无法通过狭窄段,以致大量潴留于近端肠管,进而使肠管代偿性扩张肥厚,最终造成腹胀,约72%需经采取开塞露纳肛和灌肠等措施方能排便。有效洗肠可以改善营养,清除存积大便,解除  相似文献   

9.
梅绍玲 《当代护士》2017,(11):188-189
目的改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灌肠器材及灌肠方法,有效的排除肠道内积气积便,缓解腹胀,缩短灌肠时间,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方法选取26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灌肠器材及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灌肠器材及方法。比较2组灌肠耗费的时间及护士人力资源、术前肠道准备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所耗费时间、肠道准备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改良吊瓶式灌肠桶连接肛管,替代注射器抽吸,具有高效、方便,节省时间,节约人力资源等优点;能有效提高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避免患儿受凉、排除肠道内积气积便,缓解腹胀,缩短术前肠道准备的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灌肠方法在儿童先天性巨结肠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病例分为对照组32例,按常规方法灌洗;观察组40例采用改良灌肠法。比较2组患儿平均灌肠时间、灌肠天数、肠道清洁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灌肠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灌肠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肠道清洁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灌肠法较常规回流灌肠法效果好,不仅能有效地清洁肠道、省时省力,而且能够减轻患儿痛苦及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法的改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流灌肠法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术前肠道准备的主要护理工作之一,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回流灌肠的目的是使结肠内粪块逐渐排干净,减轻腹胀,改善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手术并发症。总结1994~1997年,以动物实验为依据,用电动低负压回流灌洗法代替手工回流灌洗法。并采用随机分组法比较电动与手工二种方法的效果,认为电动低负压回流灌洗效率高,能达到肠道清洁、干净、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李慧玲 《全科护理》2011,9(13):1202-1203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 prung’s disease,HD)是小儿较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其基本病理变化是结肠和直肠远端缺乏神经节细胞,致该肠段痉挛狭窄,近端结肠继发性扩张,引起便秘、腹胀等低位肠梗阻症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灌肠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小儿较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其基本病理变化是结肠和直肠远端缺乏神经节细胞,致该肠段痉挛狭窄,近端结肠继发性扩张,引起便秘、腹胀等低位肠梗阻症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灌肠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传统的灌肠方法是用50 mL灌肠器或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反复注入、抽吸灌洗,缺点是肛管粗硬,易损伤直肠黏膜,且操作困难、费时费力、容易污染,增加患儿的痛苦.目前,广大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对灌肠器材、操作方法、技巧、灌肠效果的监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改良回流灌肠法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改良回流灌肠法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中应用的效果,克服传统回流灌肠法存在的缺点,提高回流灌肠质量.方法 将2001年6月-2006年6月在小儿外科住院的需回流灌肠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80例随机分成2组,各40例.观察组(改良组)采用负压引流瓶加肛管扶托固定,配合手法按摩下腹部进行回流灌肠;对照组(传统组)采用注射器进行回流灌肠.比较2组的灌肠时间,灌肠液的出入量、残留液量及2组患儿的灌肠合作程度及肛周皮肤状况.结果 2组灌肠时间、灌肠液的人量、出量及残留液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儿合作程度及肛周皮肤发红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回流灌肠方法具有洗肠时间短,灌肠液入、出量平衡,残留液量少,患儿合作率提高,肛周皮肤发红例数减少,提高灌肠质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手术前灌肠是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每天1次,通常需10~14次[1],每次灌肠的时间长,灌肠液量大.临床操作发现,坐位灌肠效果优于仰卧位灌肠,其操作时间短,灌肠液需要量少,节省了人力及物力,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但临床上常采用由陪护人员抱坐着灌肠,护理人员插管不方便,陪护人员辛苦,长时间固定患儿双腿,患儿不易配合.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难点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璟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284-2285
目的针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的难点进行针对性护理,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45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给予术前回流灌肠。结果45例患儿中,42例肠道准备满意,术中肠腔清洁,未见残渣;3例患儿病变肠管的位置较高,肠腔内可见少量残渣。结论针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的难点进行护理,为术前准备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贺氏病,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由于某处肠壁肌问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缺乏或减少,引起结肠功能紊乱,形成功能性狭窄,近段肠管扩张。本病首选方法为钡灌肠检查,正确诊断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改进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方法,克服传统回流灌肠法存在的缺点,提高回流灌肠的质量。方法将2001年6月~2006年6月在我院小儿外科住院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负压引流瓶加肛管扶托固定,配合手法按摩下腹部进行回流灌肠,对照组采用注射器进行回流灌肠。结果两组灌肠时间、灌肠液的入量、出量及残留液量,小儿合作程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进后的回流灌肠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回流灌肠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先天性畸形.由于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使肠管处于持续痉挛状态,蠕动消失,形成非器质性肠狭窄,致粪便通过障碍,形成功能性肠梗阻,其近端结肠继发性扩张肥厚甚至细胞退化变性以致梗阻加重,患儿食欲、营养发育均受影响,必须采用手术或其他方法以保持排便通畅,及早恢复消化吸收功能.清洁回流灌肠是由肛门经直肠将液体灌入肠腔然后排出,反复多次进行直到灌出液清亮为止.目前,清洁回流灌肠是先天性巨结肠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排便,解除梗阻,减轻腹胀,还可缓解肠管压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壁炎症恢复,使肠管缩瘪,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做好充分的准备.无锡市儿童医院儿外科对2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实施了改良式清洁回流灌肠,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术前改进灌肠方法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回流灌肠、清洁灌肠与石蜡油保留灌肠相结合;对照组采用单一的回流灌肠。观察实验组患儿灌肠前后电解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术中评价两组灌肠效果,术后观察两组有无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的长短。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儿住院时间缩短(P(0.05);实验组灌肠前后血电解质和血浆渗透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回流灌肠、清洁灌肠与石蜡油保留灌肠相结合,可有效缩短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住院天数,减少灌肠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不会导致患儿水电解质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