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腰椎峡部裂的检查合理方案及其价值。方法对连续540例无明确外伤史的腰腿痛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腰椎容积扫描,范围从胸12至骶1。所有病例均利用容积数据重建腰椎间盘横断位、全腰椎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观察有无明确的椎弓峡部裂。结果540例中,5.37%(29/540)能明确显示共54处峡部裂。20例伴相应椎体滑脱。矢状位清晰、直观显示了所有裂隙的特征及伴随改变。全腰椎横断位亦显示了所有裂隙,但效果较矢状位差。冠状位、椎间盘横断位分别显示51.85%、7.41%的裂隙。结论多层螺旋CT全腰椎矢状位容积重建是显示腰椎峡部裂的最好方法,应将其列为腰腿痛患者腰椎多层螺旋CT检查的常规重建项目。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MPR图像对外伤性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方位MPR对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外伤性眼眶损伤患者,分析轴位、多方位MPR图像显示眼眶骨折的能力.结果 68例中,轴位像显示骨折63例,效果最佳者39例,主要为眶内、外侧壁骨折;冠状位像显示骨折68例,最佳者共66例;矢状位图像显示骨折43例,最佳者共27例,主要为眶上、下壁骨折.结论多层螺旋CT MPR对外伤性眼眶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筛窦解剖变异的多排螺旋CT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筛窦解剖方面的作用,同时探讨筛窦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Plus多排螺旋机对250例进行筛窦横断面HQ或HS模式扫描,然后经工作站作冠状面、矢状面等切面三维重建。结果 筛窦的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建图像几乎与直接扫描相同,筛窦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所见的解剖变异有5种,其中筛大泡104例,占总变异的56.5%;Onodi气房48例,占26%;眶下气房12例,占6.5%;筛凹低位8例,占4.3%;纸样板内移12例,占6.5%。结论 筛窦横断面HS或HQ模式的扫描,经三维重建可以得到冠状面及其他任何切面图像,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它能如实反映筛窦的解剖变异,对鼻内镜外科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三维图像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HD)不同病变类型在64层螺旋CT(64-MDCT)三维重建图像上的表现及显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CHD患者的64-MDCT资料,分别在轴位、冠状、矢状位及容积再现(VR)重组图像上观察病变,统计分析不同重组图像显示总体病变及房、室间隔缺损效果有无差异。结果:36例患者共有病变59处,轴位、冠状及矢状位图像在发现病变(59处,100.0%;57处,96.6%;53处,89.8%)及室间隔缺损显示(显示效果评分:41、38及39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轴位图像显示房间隔缺损明显优于冠、矢状位图像(显示效果评分:19、13及12分)(P〈0.05)。VR图像与轴位及冠、矢状位图像显示心外大血管病变效果无差异(P〉0.05)。不同类型病变在轴位,冠、矢状位及VR图像上表现特征不尽相同,而不同重组图像有各自优势显示的病变类型。结论:64-MD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先心病各种类型病变,了解不同重建图像上病变表现特征及显示效果有利于做出准确、全面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显示眼眶爆裂骨折直接及间接征象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我院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171例眼眶爆裂骨折的患者行容积扫描并行轴位、冠状位、斜矢状位MPR重建。结果:单侧眶内壁骨折120例,单侧眶下壁骨折12例,单侧眶内壁及眶下壁均骨折27例,单侧内下壁隅角区骨折7例,双侧眶内壁骨折5例。其中骨折伴发的征象有眼睑鼻根及面部肿胀、眼外肌增粗移位及嵌顿、视神经挫伤、球后脂肪间隙模糊、球后血肿、副鼻窦积血积液、眶内脂肪疝入邻近窦腔等18种征象共计336处。邻近的颅面部其他部位的骨折如鼻骨、上颌骨额突、鼻中隔、上颌窦壁等12个部位共计116处。结论: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MPR重建不仅能对眼眶爆裂骨折的直接征象做出诊断,对它的间接征象亦能做出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排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监测兔肝VX2肿瘤生长中的价值.方法 制作兔VX2肝癌模型28只,根据接种天数随机分成7、10、15和21天四组.对每组模型在确定时间内行CT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对原始数据同时进行薄层重建后传输到GE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获得肝脏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记录肿瘤位置、强化特点,测量肿瘤大小.确定检查成功后,即刻处死实验动物,取出肿瘤行病理检查.结果 在实验兔中均成功种植出结节性VX2肝癌模型.动态增强螺旋CT肝动脉期显示肿瘤早期呈结节状强化,肿瘤坏死不明显;随着时间延长,瘤体呈指数性生长,坏死区显著扩大,边缘呈环形强化;多平面重建技术显示肿瘤定位准确,可从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等多方位定位并测量肿瘤生长情况.结论 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能从多方位监测肿瘤生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肺内孤立性结节(SPN)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9例SPN行多层螺旋CT扫描、轴位HRCT扫描及薄层冠状位、矢状位MPR重建。图像分析分为2种方法,方法A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轴位HRCT图像,方法B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薄层冠状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判断方法A和方法B对SPN基本形态和基本征象的评价有无不同。结果:方法A和方法B对39例SPN基本形态和征象评价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螺旋CT结合轴位HRCT的方法将2例炎症误诊为肺癌,螺旋CT结合MPR图像则作出正确诊断。与MPR图像比较分析后发现,轴位图像未能真实显示病灶的基本形态。结论:薄层MPR在显示SPN的基本征象方面同HRCT的作用相同、在评价SPN的基本形态方面优于单纯轴位CT。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MRI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Balance SSFP)序列成像多平面重建描述椎管内臂丛正常形态解剖。材料与方法:本组20例自愿者行MRI检查;从283例同时行CTM和MRI检查中筛选CTM未见椎管内臂丛神经根结构损伤的28例与MRI比较。行冠状、矢状及斜横轴位重建,测量20例自愿者各组神经根。结果:冠状图像显示完整的神经前、后根结构,前根表现为“机翼状”,后根表现为“毛刷状”;矢状位脊髓旁层面显示各组神经根与相应椎体位置关系;斜横轴位图像显示神经根连续性更完整,避免了上下组神经根重叠。结论:应用Balance-SSFP序列成像,冠状位、矢状位及斜横轴位重建图像,可提供更多的椎管内臂丛的形态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多平面图像重组技术(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对肺部病变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398例患者行胸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后,采用MPR技术将横断面图像重组,分别获得矢状和冠状位的MPR图像。三位高年资医师分别在横断和矢冠状重组图像上确定病变部位,两位或两位以上均诊断为同一位置者确定为病变部位,纳入统计分析。所有资料用χ^2检验。结果:398例中,矢冠状重组图像组无定位诊断错误,横断图像组有22例定位诊断错误。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PR图像定位准确性较高,对少数横断图像难以定位的病变可加作MPR重组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多种后处理重建方法显示人工耳蜗电极以及计数植入电极,对电极显示清晰度进行评分,探讨256层螺旋CT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影像学评估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进行颞骨HRCT检查的患儿共计15例。扫描仪采用飞利浦256层Brilliancei CT,后处理工作站为EBW,采用螺旋扫描模式。对人工耳蜗植入侧进行回顾性小视野重建,FOV为9cm。采用Y—sharp(C)图像序列分别做垂直及平行于蜗轴轴位的斜冠状面及斜矢状面的MPR图像;采用Smooth(A)图像序列做VRT图像。在斜冠状面及斜矢状面MPR图像上进行电极显示清晰度的评估并进行电极计数。计算两位医生对电极显示清晰度评分的一致性,将CT图像电极计数与手术记录植入的电极数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两位医生对于电极显示清晰度的评价没有差别,一致性良好,t值为2.092,P=0.055〉0.05。将CT图像中电极计数与术中记录的电极个数进行配对t检验,t值1.468,P=0.164〉0.05。结论:结合横断面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方法,256层螺旋CT可直观观察植入电极的形态及位置,准确评估电极在耳蜗内植入的数目.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后处理技术诊断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准确性。方法 3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行多排螺旋CT扫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MPR后处理,比较椎间盘CT轴位图像与MPR图像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结果 椎间盘CT轴位图像及MPR图像共发现椎弓峡部裂67个,峡部裂位于L32个,L424个,L541个;椎间盘CT轴位图像对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为68.66%(46/67),MPR图像为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 MPR技术可较好显示椎弓峡部裂特征,对指导治疗方案制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肝癌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173例肝癌患者,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同时应用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肝动脉变异41例,其中迷走肝右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12例,迷走肝右动脉或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9例,迷走肝右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迷走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右肾动脉2例。肿瘤血管畸形或破坏131例。病灶内滋生血管61例,病灶内肿瘤染色142例。在发现肝动脉变异方面,VRT与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与MIP均优于MPR(P〈0.05);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病灶内滋生血管、病灶肿瘤染色等方面,MIP优于VRT和MPR(P〈0.001);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方面,VRT优于MPR(P〈0.05);但在肿瘤病灶染色及病灶内滋生血管方面,MPR优于VRT(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评价肝癌供血动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背景:随着多层探测器螺旋CT的广泛应用,已使胃肠道等空腔脏器的CT检查成为可能。目的:通过结肠充气CT结肠造影扫描,评价二维和三维图像对结肠病变检出的有效性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方法:38例患者导泻后经肛门注入适量空气,行多层螺旋CT扫描,再经工作站对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多平面重组的冠、矢状面图像、表面重建、透明重建、仿真内窥镜和管腔展开图像,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上述图像进行分析,评价结肠病变的性质、位置、大小和肠外表现,并与电子结肠镜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和结论:除1例为家族性息肉病外,其余37例患者共检出17枚息肉、20个结肠肿块和5例结肠炎性病变。对3种类型病变的检出率,多平面重组分别为82%、100%和100%;仿真内窥镜分别为100%、100%和80%;表面重建分别为41%,90%和40%;透明重建分别为47%、90%和40%。管腔展开技术对所检病变的显示率达100%。二维图像可对结肠病变准确定位并精确测量大小,在显示结肠病变肠外表现方面的优势明显,仿真内窥镜的敏感性较高,管腔展开技术又进一步避免了检查盲区,表面重建和透明重建在显示结肠全景方面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耿杰  郭凌飞 《华西医学》2010,(5):901-9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D)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1例ASD患者进行检查,将数据在ADW4.1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血管重建图像31例显示良好,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闭塞动脉周围有代偿侧支血管。结论 MSCTA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的血管形态及管壁的钙化斑块,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多平面图像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按DeBakey分型,57例主动脉夹层表现为Ⅰ型20例,Ⅱ型7例,Ⅲ型3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陆重元 《山西临床医药》2010,(11):815-815,83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21例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投影法(MPR)、容积再现(VR)对轴位图像进行重建。结果:SSD、MPR可清楚显示病变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内膜片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并显示破口位置。MIP可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范围、形态,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瘤内血栓、破口。MPR能显示附壁血栓、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和内膜片。结论:MSCTA技术为主动脉瘤病变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技术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64层螺旋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病例。将常规扫描读片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的读片结果与常规横断位阅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者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差异。结果: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联合应用阑尾显示率达到100%(60/60),阑尾外径增大、阑尾壁增厚的显示率也明显提高。结论:联合应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可以更准确地识别阑尾,从而提高阑尾炎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鼻区骨折X线摄片和CT检查中漏误诊发生率,以提高鼻区骨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收集同时经鼻骨侧位X线摄片和MSCT检查诊断为鼻区骨折的影像资料150例,回顾分析其X线和MSCT表现及漏误诊原因。结果鼻骨侧位X线片显示鼻骨骨折102例,其中线性骨折35例,线性骨折伴移位41例,粉碎性骨折26例,漏诊35例,误诊32例。CT诊断鼻骨骨折137例(其中线性骨折36例,线性骨折伴移位55例,粉碎性骨折46例),复合性骨折88例,单纯鼻旁骨骨折13例;横轴面图像漏诊6例,误诊8例,冠状面图像漏诊8例,误诊9例,横轴面结合冠状面图像误诊1例。结论鼻部外伤患者仅作鼻骨侧位X线摄片容易漏诊,MSCT薄层扫描结合MPR、VR成像能全面观察鼻区细微结构和骨折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脊柱侧弯患者扫描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对45例脊柱侧弯患者行病变部位的CT扫描,经MIP、MPR/CPR及VR三维重建,并对照X线分析不同的重建。结果:45例患者均得到满意的图像。结论:16层螺旋CT在脊柱侧弯患者扫描及多种后处理图像较X线平片更为优越,可全面评价脊柱侧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81例经临床证实的不同原因致气道狭窄患者行MPR (CPR)、MinIP、VR、SSD及CTVE成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五种三维重建图像及轴位图像对气管支气管肿瘤、内膜结核、肿瘤侵犯以及外伤等所致气道改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其多种方式三维重建,互补长短,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给诊断带来更多的信息,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