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加推按运经仪对梗阻性胆管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6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仅进行内镜治疗,治疗组行内镜及推按运经仪治疗,测定2组病人治疗后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内毒素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并作组间比较。结果: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内毒素含量,对照组高于治疗组;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对照组低于治疗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内镜配合推按运经仪治疗梗阻性胆管炎具有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EST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EST组13例,传统开腹组12例,2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加用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疗程2周,分别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症状体征、白细胞总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结果:2组术前和术后症状体征相比较EST组优于开腹组P0.01);EST组白细胞总数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EST组术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下降幅度高于开腹组(P0.01);EST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下降幅度高于开腹组(P0.01);EST组出院时间平均小于开腹组(P0.01)。结论:EST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不但可以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而且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发生,有利于胆汁生化恢复正常和防治结石再生,使肝功能更快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并发胆囊坏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61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筛选急性胆囊炎并发胆囊坏疽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白细胞计数、体温、有无胆囊结石、谷丙转氨酶和血清总胆红素与并发胆囊坏疽有相关性。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15×109.L-1)、体温(≥38.0℃)、无结石性急性胆囊炎以及未合并急性胆管炎并发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升高的患者应警惕胆囊坏疽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肝包虫胆道并发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0年10月-2016年10月ERCP参与治疗的肝包虫病27例,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该组有27例应用ERCP参与治疗的肝包虫胆道并发症病例。其中,12例因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7例因肝包虫囊肿压迫胆总管引起重度黄疸,先行ERCP通畅胆道引流,择期行开腹手术;6例因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残腔胆瘘,2例因肝包虫术后胆道狭窄,术后行ERCP放置胆道支架,该组27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术前24 h内与术后48 h白细胞计数(WB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和γ-转肽酶(GGT)6项指标,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包虫病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瘘和胆道狭窄等胆道并发症,在术前或术后采用ERCP处理具有重要的诊治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鼻胆引流管直接将药物注入胆管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疗效.方法观察组12例,通过十二指肠镜放置7 F的鼻胆引流管,再通过鼻胆引流管注入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对照组10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检测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上述三种生化指标的降低,在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胆管内局部用药,是治疗PSC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是指临床确诊急性胰腺炎(AP)并且腹部超声和CT扫描发现胆管结石或碱性磷酸酶(ALP)>125 U/L,谷丙转氨酶(ALT)>75 U/L,总胆红素(Tbil)>2.3 mg/dl中两项异常者[1].近年来随着对ABP病因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ABP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0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同期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45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两组手术临床指标,并对比两组术前、手术1天后的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1天后,两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与胆道镜双镜联合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8.
背景:肝移植以及广泛的肝叶切除等手术常见的病理过程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外源性碱性磷酸酶能通过对内毒素的脱磷酸作用而减轻其毒性作用。 目的: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牛肠碱性磷酸酶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11在南方医院消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SD大鼠72只,用于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将72只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4):①假手术组打开腹腔,不阻断肝脏供血。②生理盐水组阻断入肝血流20min,在再灌注前5min从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③牛肠碱性磷酸酶预处理组阻断入肝血流20min,再灌注前5min从尾静脉注射牛肠碱性磷酸酶0、5U/g。 主要观察指标:3组大鼠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1,3,6,12h各时点分别取6只,分别采用鲎试剂终点显色法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检测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①生理盐水组及牛肠碱性磷酸酶预处理组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再灌注后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②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点牛肠碱性磷酸酶预处理组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白细胞介素10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肝组织病理改变也轻于生理盐水组。 结论:牛肠碱性磷酸酶能减少血清内毒素含量,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并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释放,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肝组织的浸润活化,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炎性因子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对照组经腹正中切口并显露胰腺、十二指肠,不做夹闭操作,模型组及干预组采用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的方法建立急性胰腺炎的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经颈静脉置管微量泵注射生理盐水,干预组给予西维来司钠治疗.干预后6h和12 h时,对胰腺组织进行病理评分,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2 (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ALT、AST水平.[结果]建模后6h、12 h时,模型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血清淀粉酶(AMY)、ALT、AST、IL-2、IL-6、IL-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129~21.664,P<0.01),干预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以及血清AMY、ALT、AST、IL-2、IL-6、IL-8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t=6.055~12.551,P< 0.05,P<0.01).[结论]西维来司钠能减轻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胰腺病理损伤、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口服对比剂螺旋 CT胆管成像是利用 CT的高分辨力 ,在口服对比剂后胆管密度增高 ,使胆管树适当的显影 ,同时行螺旋 CT扫描 ,其安全性高、副反应少 ,在 CT室停留时间短。国外文献有所报道。笔者对此在阻黄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使用美国 PIKER PQS螺旋 CT分别对正常及阻黄组行平扫和口服对比剂后扫描。正常组 17例 ,男 7例 ,女 10例。均未切除胆囊 ,无肝胆疾病的症状 ,血浆胆红素、肌酐、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转氨酶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正常。阻黄组 30例 ,其胆红素均大于 34 .2μmol/ L ,胆总管 (CBD)直径均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经腹腔镜辅助的电子胆道镜探查取石术与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扩张或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9月急性结石性胆管炎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腹腔镜辅助的电子胆道镜探查组(L组,n=64)与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乳头扩张或切开取石治疗组(E组,n=39),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L组与E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6.25%和89.74%,住院时间分别为(9.6±0.9)d和(8.3±0.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结石复发率均明显低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的治疗,经腹腔镜辅助的电子胆道镜胆道探查术及经ERCP十二指肠乳头扩张或切开取石后再行LC术均可行,但前者更具临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无拘束、可复性大鼠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模型。方法将按月龄、体重相近两两配对同窝饲养的26只大鼠分为两组:ACST模型组(ACST组,n=13)和假手术组(SO组,n=13),两组均进行颈外静脉置管建立无拘束模型。ACST组于胆总管结扎后0h、24h、48h、72h监测胆总管压力;两组分别于胆总管注射内毒素后0h、12h、24h、48h采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于造模后24h、72h分别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ACST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胆总管压力逐渐提高,至72h达到(11.00±0.72)cmH2O,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69、6.21、13.41,P均<0.05);ACST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血清TBIL、ALT和TNF-α水平逐渐上升,不同时点均明显高于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28、12.04、11.88;10.03、28.18、20.55;14.27、20.67、36.89,P均<0.05)。病理学检查亦证实:ACST组于造模后24h即有肝细胞轻度水肿,炎细胞浸润;造模后72h可见肝细胞大片状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明显。而SO组24h后大体观察未见明显异常,72h后较前无明显病理变化。ACST组术后24h、72h较同一时点SO组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00、7.23,P均<0.05);且72h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高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结论 ACST模型能够模拟临床,基本能反映人ACST的早期病程和病变,也适合ACST术后做进一步的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80例左肝胆管结石拟行半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解剖性左半肝切除,对照组采用Pringle法全肝入肝血流阻断左半肝切除。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5 d,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治疗组术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5 d上述凝血指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对健侧肝脏损伤较小,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是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F-κB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相关性肺损伤中的表达改变情况及乌斯他丁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逆行胰胆管牛磺胆酸钠(TAC)注射方法建立大鼠ANP肺损伤模型。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O组),ANP生理盐水对照组(ANP组)和乌斯他丁治疗组。各组于术后3,6,12h剖杀,检验NF-κB的表达情况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TNF-α的变化及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相对于SO组,ANP组大鼠从3h开始,MPO及TNF-α增高,NF-κB表达于3h增高,6h达到高峰,给予乌斯他丁治疗后,肺损伤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ANP相关肺损伤与NF-κB的激活有关,乌斯他丁通过下调NF-κB表达对ANP相关性肺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甘油三脂血症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肿瘤坏死因子a(TNpa)、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高脂血症相关性ANP的特性。【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高脂血症+ANP模型组(A组),非高脂血症+ANP模型组(B组),高脂血症+假手术模型组(C组)。A、C组通过高脂饲料喂养3周成高甘油三脂血症模型,A、B组大鼠建立ANP模型。A、B组分别成模后4h、8h、12h时点测定血甘油三脂(TG)、血淀粉酶(AMS)、TNF-a和IL-6浓度,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C组大鼠假手术建模后同样方法检测以上指标。【结果】①A组大鼠ANP成模前后TG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B组大鼠ANP成模后TG浓度较成模前增高(P〈0.05)。②A、B组大鼠ANP成模后TNF-a和IL-6随时点逐渐增高,且A组大鼠TNF-a和IL-6浓度明显高于B组(P〈0.05)。③A组大鼠4h、8h、12h时点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且与成模前TG浓度呈正相关。【结论】①高甘油三脂血症时TG的浓度与ANP胰腺病理损害存在相关性;ANP时可出现脂质代谢障碍。②高甘油三脂血症可上调ANP大鼠TNF-a和IL-6等炎症介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腔T型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及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治疗组术中放置多腔T型管;对照组术中放置普通T型管。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胆汁丢失量及平均术后住院日和住院总费用;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电解质紊乱、反流性胆管炎、胆漏等)及术后2个月结石残留率、术后6个月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1)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胆汁丢失总量、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治疗组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20.00%),包括切口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反流性胆管炎1例、胆漏1例;对照组出现术后并发症16例(53.33%),包括切口感染3例、电解质紊乱7例、反流性胆管炎4例、胆漏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治愈。(3)治疗组结石残留率(3.33%)稍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发现结石复发。结论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中放置多腔T型管,具有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术后结石残留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AOSC)术后应用人重组生长激素(r-hGH),探讨r-hGH在AOSC患者康复中肝脏功能及炎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AOSC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术后立即应用r-hGH,46例)和对照组(术后按常规抗炎、护肝及利胆治疗,36例)。分别在术后第1、3、6天动态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IL-10、血浆内毒素(E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等。结果①两组AOSC患者入院时血清IL-10为356.9±31.6 Pg/ml、血浆内ET高达282.73±27.48 ng/L;②术后两组在各时段的IL-10、ET值具有差异改变P〈0.05。③术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TL检测值在各时段对比均呈差异性改变P〈0.05。结论根据术后两组患者5组检测值的动态变化分析,①实验组机体免疫机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应用r-hGH具有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机制,提高患者的抗病力的能力;②实验组AOSC患者术后肝细胞功能恢复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数据显示r-hGH有促进AOSC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改善能力,加速AOSC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接受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n=28)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n=22)。单纯手术组给予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在手术的基础上,给予术前1周及术后2周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1次/天。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的患者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完全缓解率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提高,而未缓解率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的患者感染率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2周后伤口愈合率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药疏肝利湿方结合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在PTCD基础上加用中药疏肝利湿方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30例,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7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临床症状、卡氏评分变化及治疗后每日胆汁引流量并与单纯PTCD组27例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DB、ALT、AST、ALP、γ-GT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卡氏评分明显上升;在降低TB、DB、ALT、改善临床症状、增加卡氏评分及每日胆汁引流量方面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疏肝利湿方能显著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TB、DB、ALT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对肝内梗阻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以72例梗阻性重症胆管炎为研究对象,依计算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分别行开放式胆总管切开减压术和经皮肝胆管引流术。根据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血清胆红素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为55.5%(22/36)、36.1%(13/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减压术,经皮肝胆管引流术治疗肝内梗阻性重症胆管炎术后并发症少,操作方便,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