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福喷丁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4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分为两组,利福喷丁组62例患者采用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治疗方案;利福平组62例患者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治疗方案。用药9个月后比较两组痰涂片转阴率、空洞闭合、病灶吸收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利福喷丁组患者痰转阴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空洞闭合有效率均高于利福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喷丁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皮疹、肝功能异常和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利福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福喷丁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疗效优于利福平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抗结核治疗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评估拉米夫定在抗结核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符合条件的初治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护肝片和维生素C联合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拉米夫定组应用拉米夫定、护肝片和维生素C联合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结果 应用拉米夫定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明显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安全有效,为抗结核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利福喷丁与利福平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住院时采取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治疗的77例肺结核患者作为利福喷丁组,同时选取早期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治疗的67例肺结核患者作为利福平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利福喷丁组患者空洞闭合率、痰菌转阴率以及病症总吸收率等显著高于利福平组(P<0.05);利福喷丁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福平组(P>0.05).结论:利福平和利福喷丁均是治疗肺结核的常用药物,然而利福喷丁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均优于利福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四联治疗,观察组采用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四联治疗,比较两组痰涂片转阴率、空洞闭合率、病灶吸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痰涂片转阴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空洞闭合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吸收率为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四联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可提高痰涂片转阴率、空洞闭合率和病灶吸收率,效果优于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四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福喷丁干预肺结核治疗中出现的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应用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120例,随机将120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60例采取加入保肝药物(以下简称对照组),一组60例将利福平替换为利福喷丁,且同时加入护肝药物治疗(以下简称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主要检查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 利福喷丁干预肺结核治疗中出现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显著,是结核病治疗中干预肝功能异常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福喷丁(RFT)治疗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时对肝损害的情况。方法:选取HBsAg阳性的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共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采用国产利福喷丁0.45mg,每周2次,同时联用2~4种抗结核药为治疗组,与利福平组对照。结果:126例中发生肝损害40例,其中治疗组8例,对照组32例,两组肝损害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含利福平(RFP)的抗结核方案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明显大于含利福喷丁(RFT)的抗结核方案。因此,建议对HBsAg阳性患者,使用RFT等对肝损害较小的药物,同时给予适当的保肝治疗,可使肝损害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雨泽 《疑难病杂志》2003,2(5):301-301
为寻求治疗耐多药肺结核 (MDR PTB)合理有效方案 ,对36例应用多种抗结核药物正规或不正规治疗无效者 ,改用氧氟沙星为主的方案治疗 ,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病例标准  ( 1)经多种抗结核药物 :链霉素 (S)、异烟肼(H)、利福平 (R)、乙胺丁醇 (E)、吡嗪酰胺 (Z)正规或不正规治疗达 1年以上治疗失败的肺结核患者 ;( 2 )未用过氧氟沙星(O)、丙硫异烟胺 (TH)、利福喷丁 (L)者 ;( 3)年龄 2 5~ 72岁 ;( 4 )无心、肝、肾功能不全 ,无肺外结核、精神病、糖尿病史。1 2 临床资料 将入选患者 6 9例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36…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初治肺结核药敏结果分析,调查初治肺结核患者对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从而获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02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中,全部敏感56例,耐药者46例,总耐药率为45.1%。耐单药率以利福平(RFP)、利福喷汀(RFT)、链霉素(SM)、异烟肼(INH)4种药物较高,耐左氧氟沙星(LFX)率有增高趋势。耐多药率以利福平+链霉素(RS)、利福平+异烟肼(RH)、利福平+链霉素+异烟肼(SRH)、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RSE)、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SHRE)组合较高。结论结果显示初治肺结核的总耐药率有增高趋势,耐药性的发生更趋向于对主要一线药物的耐药和对多种药物耐药,对左氧氟沙星也出现耐药。因此,对结核病的临床治疗和管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肺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2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氧氟沙星组95例,环丙沙星组74例,对照组133例。氧氟沙星组化疗方案为:2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氧氟沙星/4异烟肼利福平[2HRE(Z)O/4HR];环丙沙星组化疗方案为:2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环丙沙星/4异烟肼利福平[2HRE(Z)C/4HR];对照组化疗方案为:2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4异烟肼利福平[2HRE(Z)/4HR],均为6个月化疗方案,采用全程督导化疗管理。结果痰菌阴转率:氧氟沙星组为89.4%,环丙沙星组为86.8%,对照组为73.5%;治疗显效率:氧氟沙星组为78.9%,环丙沙星组为74.3%,对照组为59.4%;治疗总有效率:氧氟沙星组为92.6%环丙沙星组为95.9%,对照组为82.0%。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环丙沙星组有效率高于氧氟沙星组,但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环丙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氧氟沙星。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抗结核治疗疗效肯定,推荐选用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肺结核的药物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结论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十余种,一般可分为基本抗结核药物(即一线药物)及次要抗结核药物(即二线抗结核药物,复治用药)两大类.基本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次要抗结核药物共包括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卷曲霉素、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复合剂、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对乙肝携带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预防治疗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乙肝携带并有肺结核患者(A组)30例,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携带并有肺结核患者(B组)25例,两组开始抗结核时均采用2HRES/7HR化疗方案。A组给予水飞蓟宾护肝治疗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B组仅给予水飞蓟宾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HBV DNA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前A、B两组肝功能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BV DNA(log)水平为(3.68±1.04),与治疗前的(6.74±2.27)及治疗后B组的(6.57±2.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增高,与治疗前及治疗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携带合并肺结核患者使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患者体内HBV的复制,预防肝功能损害,可以支持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背景 我国既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又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大国,结核病合并乙肝很常见。从理论上来说,对于肺结核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HBV治疗或优化抗结核方案均可能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及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西省胸科医院、南丰县人民医院、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共青城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记为肝损伤组),并根据性别、年龄、来源按1∶1匹配同期于四家医院完成抗结核治疗且未出现肝损伤的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作为对照(记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将肝损伤组患者分为死亡亚组和好转亚组,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受教育水平、酗酒史、乙肝e抗原(HBeAg)、HBV-DNA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抗结核治疗方案、预防性护肝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88,95%CI(1.55,3.04)〕、抗结核治疗方案〔OR=5.16,95%CI(1.90,14.02)〕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中好转214例,死亡16例。两亚组患者合并感染情况、肝损伤发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61,95%CI(1.13,2.28)〕、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OR=3.07,95%CI(1.45,6.49)〕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预防性抗HBV治疗、抗结核治疗方案是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而预防性抗HBV治疗、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101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依据血清HBeAg及HBV DNA将患者分组,分别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组及HBV DNA阳性和阴性组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结果:101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83.2%(84/101)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其中,轻度62例(61.40%),中度11例(10.90%),重度7例(6.93%),肝硬化4例(3.96%)。HBeAg阴性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明显重于HBeAg阳性组(P〈0.05或P〈0.01),HBV DNA阴性者肝纤维化分期明显重于HBV DNA阳性者(P〈0.01)。结论: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HBeAg及HBV DNA不能很好地反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应尽早进行肝活检,有利于判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和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以评价其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门诊和住院诊断的156例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2例。A组按常规化疗方案加葡醛内酯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甘草酸二铵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加替比夫定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结果 肝损害情况:疗程结束时,A、B、C三组发生肝损害例数分别为36例(69.2%)、26例(50.0%)和13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两比较显示,A组肝损害程度高于B组(P=0.038)和C组(P=0.001)。血清HBV DNA载量变化:治疗前,三组血清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4个月和6个月后,三组血清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组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指标变化: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肝纤维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ecollagen type Ⅲ N-terminal peptide,PⅢNP)、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 Ⅳ-C)和层黏蛋白(Laminin, L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肝纤维指标HA、PⅢNP、IV-C、L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HA、PⅢNP、IV-C、LN水平为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化疗方案的改变情况: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化疗方案更改和终止的发生率之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替比夫定和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对减少肝功能损害,抑制HBV DNA复制,减轻肝纤维化发生和维持抗结核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越野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55-56,59
目的探讨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结核患者给予抗结核药物后其肝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结核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对照组的75例肺结核患者为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病例。其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为阴性。比较两组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及肝损害出现的时间及恢复的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较高的肝损害发生率(P〈0.05);观察组肝损害出现时间较短,肝恢复时间较长(P〈0.05)。结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对其肝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查及肝功能变化的监测在抗结核治疗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两种抗结核化疗方案对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比HRZE(S)和HLAMKO两种抗结核化疗方案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HBV携带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肺结核患者217例,随机分成HRZE(S)和HLAMKO两个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每2wk检测肝功能,并观察临床症状,比较两种化疗方法对肝功能的影响;同时分析47例合并HBV携带者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217例患者中,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者共66例(30.4%),应用HRZE(S)方案组53例(46.1%),明显高于HLAMKO方案组13例(12.7%);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发生肝功损害者26例(55.3%),明显高于非HBV携带者40例(23.5%)。结论 HLAMKO方案对肝功能的损害小;对合并HBV携带患者应选肝损害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应用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17.
HBV、TB合并感染时抗TB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结核(TB)杆菌合并感染时抗TB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点。方法:单纯TB感染者45例,TB合并HBV感染者35例,前4月均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后2月服用异烟肼、利福平。每2~4周复查肝功能、HBV标记物、T细胞亚群等指标,部分患者进行了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TB HBV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4.3%,较单纯TB组高,发生时间较单纯TB组早半月,发生平均年龄小8岁;谷丙转氨酶水平、肝组织学炎症积分均较TB组高(P<0.05);肝功能异常者中80%为HBeAb阳性,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较重,CD4 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HBV、TB合并感染时,抗TB药物的肝毒性增强,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复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采集97例慢性乙型肝炎、72例肝硬化、1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17例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标本,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BV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用STAR软件和NCBI基因分型工具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BV新基因型I及其他基因型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比例。结果共采集标本390份,HBV基因型I占5.90%,基因型A占0.77%,基因型B占32.05%,基因型C占61.03%,基因型G占0.26%;HBV基因型I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组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检出率与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C高病毒量率均高于基因型B (P<0.01)。基因型B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呈减少趋势(P<0.01);基因型C的检出率则呈增加趋势(P<0.01)。基因型I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基因型C在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结论 HBV 新基因型I 与肝脏疾病有关;基因型C 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呋啶(LMV)对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倒和对照组58例。观察两组病例肝损发生率,发生时间,损伤程度和完成抗结核疗程时间、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并将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肝损发生率低(11.9%),出现时间晚(90~150)d,肝损程度轻,恢复快(15±3.5)d,完成抗结核治疗时间相对较短(210±15.4)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MV对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有明显干预作用,可显著降低结核药物对此类患者的肝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低蛋白血症对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低蛋白血症对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3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初治肺结核患者258例。根据其年龄、性别和乙肝两对半情况,进行1:1配对的病例一对照研究。结果258例肺结核患者中出现肝功能损害54例(20.9%),病例组出现药物性肝功能损害34例(26.4%),对照组20例(15.5%,P=0.032)。低蛋白血症与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功能损害有关联,其优势比(OR)为2.0,但是在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时间和损害程度上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上,对合并低蛋白血症结核病患者治疗时,应注意监测其肝功能变化以及注意改善其低蛋白血症的状态,减少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