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椎间减压融合术对单节段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单节段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显微镜下椎间融合术,术后规律随访至术后2年,随访时采用ODI(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比手术疗效。结果:28例平均随访至术后2年,所有病例在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症状缓解满意,术前ODI评分(82.22 ± 17.02)分,术后3个月ODI评分(23.37 ± 17.42)分;术前JOA评分(13.32 ± 4.09)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23.20 ± 2.43)分。结论:显微镜下椎间减压融合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46例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46例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患者随访12~54个月,平均随访24.6±2.6个月。采用日本JOA评分,患者术前评分平均5.3±0.6分,术后JOA评分23.1±2.1分,平均改善率76.4%。本组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良好。结论:伴有椎管狭窄或节段性不稳症状明显的腰椎间盘术后复发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在腰椎后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融合.依据椎间融合所采用的材料不同分为无机诱导支架材料组(A组)和减压后自体骨组(B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行X片和/或CT检查观察腰椎生理曲度、内固定在位状态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 ~ 21个月,平均(14.5±4.7)个月.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A组76min~118min,平均(90.6±36.5) min,B组72min~132min,平均(95±32.7)min;术中出血量:A组100~240ml,平均(158.7±78.4) ml,B组115~255ml,平均(170.7±61.5)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A组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5±1.7)分,术后12个月时改善为(2.5±1.2)分;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3.3±3.6)分,术后12个月为(10.7±2.9)分;JOA评分术前为(9.43±2.55)分,术后12个月为(16.07±1.02)分.B组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1±1.1)分,术后12个月为(2.4±1.7)分;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4.3±4.6)分,术后12个月为(12.7±4.1)分;JOA评分术前为(8.79±3.01)分,术后12个月时改善为(15.01±3.15)分.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2个月随访在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融合器下沉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X片和/或CT二维重建提示术后12个月所有病例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腰椎后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能够获得同自体骨融合相近的椎间融合效果和临床疗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李攀  邱玉金  张春祥 《潍坊医学院学报》2011,33(6):450-452,F0003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管减压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对85例腰椎滑脱症病人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减压,提拉复位及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结果 85例平均随访16个月(6~24个月),术前滑脱率(23.5±8.3)%,术后6个月滑脱率(14.7±6.2)%(P<0.05);术前椎间盘高度比(13.2±6.6)%,术后6个月椎间盘高度比(22.6±5.8)%(P<0.05);JOA下腰痛评分系统术前评分(10.4±1.2)分,术后6个月评分(25.6±2.7)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1%.结论 对于退变性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病人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滑脱复位及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术后临床效果较好,该术式是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路椎管减压复位应用自体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Ⅱ°滑脱疗效。方法:33例Ⅱ°腰椎滑脱患者后路椎管减压复位应用自体骨打压椎间融合,随访24~39个月,平均28个月,评价术前及随访时JOA评分及融合率。结果:优良率达93.9%,骨性融合率96.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椎管减压复位自体骨打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Ⅱ°腰椎滑脱方法确切,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应用局部减压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不同节段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探讨局部减压骨应用于多节段椎体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5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23例,双节段13例,多节段16例。术中经腰椎后路切除狭窄腰椎大部分椎板、黄韧带,保留上1/3椎板,彻底减压中央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从症状侧切除椎间盘,处理上下终板,将切除的棘突、椎板及关节突等修整成颗粒骨(直径约3 mm)植于椎体间,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有病人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度、受累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高度,并观察植骨融合状况。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单节段、双节段及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病人VAS、ODI及SF-36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节段组腰椎前凸度、受累椎间隙角度及受累椎间高度与单节段、双节段组相比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意义(F=4.244~9.377,P〈0.05)。结论 应用局部减压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不同节段椎体间椎管狭窄症效果可靠,但在多节段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支撑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单纯椎管减压术和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行单纯椎管减压术和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共105位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进入研究的患者共78例,单纯椎管减压术患者52例,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26例。收集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术前、术后10天、3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VAS评分,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ODI评分,随访时间均大于12月。结果 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10天VAS评分明显高于单纯椎管减压组(P<0.05);术后3月、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纯椎管减压术和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单纯椎管减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花费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张顺聪  梁德  杨志东 《广东医学》2006,27(4):506-507
目的评价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患者,均经后路行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椎弓根内固定术包括:USS11例,ISOLA 17例,Moss-Miami 1例,Tenor 8例;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的成功率、椎间高度维持、术前术后Os-westry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时间1年6个月。滑脱椎体复位率(%)由术前34.4±17.2,术后恢复至7.6±3.4;全部病例均获得融合,融合率100%;椎间隙高度由术前(6.3±4.3)mm,达术后(10.6±4.1)mm,随访见椎间高度轻度丢失(8.7±4.6)mm,但患者未出现症状加重。ODI由术前(33.4±4.3)分改善至术后(5.9±3.4)分,VAS由术前(7.65±0.95)分改善至术后(0.58±0.30)分。并发症共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发生率6.67%(2/37);3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沿坐骨神经根性放射痛,发生率8.11%(3/37),术后2周症状消失。未出现植骨块向后方脱出进入椎管、假关节、再滑脱、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结论经后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复位率、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充分减压是成功复位的关键和前提,椎间植骨融合率与良好的复位、植骨床处理、植骨的质和量、早期稳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 方法: 31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14例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A组),17例减压后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B组).手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并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术中出血A组平均150 ml,B组平均280 m1;手术时间A组平均100 min,B组平均170 min.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37个月(平均21个月),末次随访时同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以及植骨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减压后采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术都能有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与后者比较,前者手术方法简单,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骨刀沿神经根走形开窗治疗腰骶部椎间盘突出症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提高其手术效果。方法35具成人腰椎标本,观测椎板、黄韧带、椎间盘之间的解剖关系。对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不同型号的骨刀沿神经根走形在椎板间开窗摘除间盘髓核组织。结果(1)L3~L5椎板下缘厚度分别为(6.21&#177;1.21)、(5.93&#177;1.22)、(5.65&#177;1.19)mm。(2)黄韧带椎板附着点到L3~L5椎板下缘的距离分别为(13.21&#177;2.33)、(12.71&#177;1.42)、(9.72&#177;2.13)mm。(3)L3~L5椎板下缘到椎间盘上缘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2.02&#177;1.61)、(10.18&#177;1.26)、(-0.12&#177;3.53)mm。(4)L3~L5下关节突外侧缘到棘突根部的距离分别为(12.14&#177;1.33)、(15.21&#177;1.82)、(20.12&#177;1.73)mm。6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9.7分,术后2a与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别为11.7分和12.8分;术前VAS评分平均7.8分,术后2a与末次随访分别为2.3分和2.6分,JOA评分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掌握下腰椎不同节段解剖特点,有利于开窗术的顺利进行。骨刀沿神经根走形开窗术对于腰骶部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7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减压节段,对既有不稳或减压所致的失稳节段进行融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及改善率行疗效评估。结果术前JOA、ODI评分分别为(14.7±1.8)、(32.5±6.8)分,末次随访时为(25.3±2.4)、(13.3±4.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为78.9%,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论充分术前准备和评估,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方案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59岁(49-68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和MRI或CI’检查。本组患者均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滑移分度:Ⅰ°19例,Ⅱ°14例,Ⅲ°2例,其中L5/S1 27例,L4/5 8例。均表现为下腰痛,间歇性跛行或坐骨神经症状。35例全部采用后路去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进行术前、术后功能和症状评分。结果随访12-35个月,平均23个月,依据x线片和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本组患者均获骨性融合,JOA评分术前平均16.25±1.06分,术后平均24.78±1.27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优良率94.3%。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对比分析,以判断2种融合方法的术后疗效及对比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根据融合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椎间植骨融合组(A组)和椎间Cage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临床疗效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Macnab标准,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后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和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下单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与Cage融合相当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并且治疗费用低,无排斥反应,可供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两组,27例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入Cage融合术治疗(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B组)。术前、术后分别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病情改善率和优良率,并随访观察植骨Cage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性融合情况、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约16个月,术后末次JOA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前与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手术时间平均1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270mL;B组中,手术时间平均18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510mL。经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改善率平均为93.5%。B组为8l_32%;A组优良率为96.54%,B组为82.14%;A、B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2.6%、96%;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4.0%。两组间改善率、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植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减压融合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E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9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EL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24例(A组),采用TLIF治疗的患者21例(B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末期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B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皮肤切口长度、住院费用大于A组(P<0.05)。时间与手术方式在VAS、ODI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腰椎功能JOA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手术方式在VAS、腰椎功能JOA、ODI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A、B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均小于术前,腰椎功能JOA评分均大于术前 (P<0.05);B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的VAS、ODI评分均大于A组,腰椎功能JOA评分均小于A组(P<0.05)。A组优良率大于B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代替TLIF治疗ELLDH,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疗效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技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应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90min,平均150min。参考Prolo腰椎术后功能评定标准:治愈11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94.4%;住院时间10~21d,平均15d。36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滑脱率较术前显著降低(t=34.235,P〈0.01),椎间隙高度明显提高(t=4.237,P〈0.01),滑脱角明显缩小(t=17.346,P〈0.01)。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t=3.264,P〈0.01),JOA评分明显升高(t=6.823,P〈0.05)。随访期间结果显示,3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滑脱角、JOA分与术后比较,差异不显著(t=0.235、0.573、0.873、0.467,P〉0.05)。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永宏  董小雄  张胜良 《海南医学》2013,24(21):3149-3151
目的 比较单纯减压手术与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予以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的85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予以单纯减压手术治疗的85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及腰背痛、疼痛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JOA评分、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但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9%,对照组为87.0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单纯减压手术的疗效好,改善腰背痛的效果好,但因其费用高、手术时间长等特点,故在对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手术治疗时,还需考虑患者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观察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有限减压术组)31例和观察组(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腰椎JOA评分优良率及治疗前后的滑脱率、Prolo评分、VAS评分。结果:B组中不同滑脱度者的JOA评分优良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的滑脱度、Prolo评分、VAS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经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ODI 评分及椎间融合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共1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50 例)和B 组(50 例),分别采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 评分、JOA 评分、 ODI 评分、椎间融合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患者术中出血 量、术后引流量及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均优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3、和12 个月VAS 评分低于术 前(P <0.05);B 组患者术后3 个月VAS 评分低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12 个月VAS 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均优于术前(P <0.05);两组患 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具有 接近的临床疗效,但微创改良TLIF 术式应用在降低手术创伤程度、促进术后康复及减轻术后腰腿疼痛程度 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