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制备brevican基因敲除小鼠。方法采用ET克隆方法,构建brevican打靶载体。线性化打靶载体,电转化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将正确同源重组的ES细胞注射入囊胚腔,生育嵌合体,再交配繁育杂合子及纯合子。PCR法鉴定小鼠的基因型。结果将PGK启动子指导的NEO表达框敲进Bcan第3外显子,敲除第3~8外显子序列,得到打靶载体,上游臂为2.4 kb,下游臂为4.8 kb。基因打靶后,得到双臂均发生正确同源重组的克隆数14个。利用阳性ES细胞克隆注射入囊胚,得到3只嵌合率大于50%的雄鼠,繁育得到6只Brevican-/-纯合子小鼠。结论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敲除干细胞靶基因,建立Brevican-/-建系小鼠。  相似文献   

2.
饲养并繁殖酸敏感离子通道1(ASIC1)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提取小鼠尾部组织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 ASIC1 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和鉴定均获得成功,子代小鼠基因型分别为杂合子( ASIC1+/-)、纯合子( ASIC1-/ -)和野生型( ASIC1+/ +).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繁育和鉴定碱性鞘磷脂酶(Alkaline sphingomyelinase,alk-SMase)基因敲除小鼠,将引进的基因敲除小鼠进行饲养繁殖,杂合子、纯合子用于继续保种。方法:对其幼鼠剪尾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进行基因型鉴定;取alkSMase表达组织做HE染色进行形态学比较。结果 :对引进小鼠已成功饲养和繁殖,并得到纯合alk-SMase基因缺失型小鼠。结论:正确的饲养、繁殖及基因鉴定方法对于基因敲除小鼠的获得和保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βB2晶体蛋白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βB2晶体蛋白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采用美国iGTL实验室的技术构建打靶载体,建立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采用PCR对小鼠基因型进行鉴定,Western印迹法对晶体蛋白的表达进行鉴定.结果:PCR成功检测出3种基因型;纯合子基因敲除的小鼠未检测到βB2晶体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βB2晶体蛋白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引种、繁殖4.1R基因敲除小鼠,用于蛋白4.1R功能的研究.方法:按照国家进出境动物检验检疫的具体要求,对引种自美国的3对4.1R基因敲除小鼠进行隔离、检疫.引进的种鼠按照SPF动物饲养标准操作规程在IVC屏障系统中进行1雄1雌长期同居方式繁殖,C57BL/6J对照组小鼠采用同样方式饲养繁殖.定期观察记录种鼠的繁...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髓细胞条件性METTL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将Lyz2-cre~((+/+))雌性小鼠与METTL3~((flox/flox))雄性小鼠杂交,得到METTL3~((flox/-))Lyz2-cre~((+/-))杂合子小鼠,该杂合子小鼠自交,得到METTL3~((flox/flox))Lyz2-cre~((+/+))小鼠。提取小鼠鼠尾组织DNA,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序列测定,在DNA水平判断小鼠基因型;提取小鼠骨髓细胞RNA,利用RT-PCR法检验METTL3的敲除效率;利用成像流式细胞仪在蛋白水平分析髓细胞中METTL3的敲除效率。结果与结论:在DNA、RNA和蛋白水平分别验证了髓细胞条件性METTL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该小鼠存活并且可育,为研究METTL3在髓源抑制性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提供了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9.
目的繁殖和鉴定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基因敲除小鼠。方法引进FMR1基因敲除小鼠,提取每只小鼠尾部基因组DNA,用PCR法进行鉴定,获得的雄性纯合子子代小鼠与杂合子雌鼠进行交配。结果 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饲养和繁殖获得成功,获得较多的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结论正确的饲养繁殖以及鉴定方法是获得FMR1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Fmr1基因敲除对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挑选10周龄FVB小鼠和Fmr1基因敲除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采取1∶1同居,全同胞兄妹近交繁殖,测定子代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mr1基因敲除小鼠体质量与体长分别为:0 d,(1.25.4±0.21)g,(38.99±1.74)mm;21 d,(8.17±2.26)g,(122.81±11.42)mm;60 d,(22.93±2.93)g,(180.19±7.46)mm;FVB小鼠体质量与体长分别为:0 d,(1.33±0.23)g,(40.53±3.05)mm;21 d,(7.75±1.56)g,(118.73±7.85)mm;60 d,(21.11±1.99)g,(176.43±5.73)mm.两个品系的小鼠体质量与体长的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r1基因敲除不影响小鼠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神经损伤及修复对面神经核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成年大鼠面神经切断和即刻端端吻合后面神经核磷酸苏氨酸和磷酸酪氨酸的时程变化。结果:面神经切断后,损伤侧面神经核于损伤早期即出现磷酸苏氨酸和磷酸酪氨酸免疫染色强度的明显增加,术后14d已基本降至正常水平。磷酸苏氨酸免疫染色部位主要位于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而磷酸酪氨酸免疫染色阳性细胞为小胶质细胞,面神经切断后吻合组面神经核磷酸苏氨酸和磷酸酪氨酸免疫染色强度的变化趋势同面神经单纯切断组。结论:面神经损伤所诱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的变化主要出现在损伤早期。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在硅小室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安  王锦玲 《医学争鸣》1999,20(1):10-13
目的:观察硅小室技术对面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形态学及再生过程的影响.方法:豚鼠面神经颊支缺损10mm,用硅小室桥接.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图象分析及HRP逆行追踪法,观察面神经在硅小室内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学改变与证实神经的再通.结果:面神经损伤后第1周,硅小室内神经远、近心端再生神经分别向内生长约2.4mm;第2周,两断端神经已再通,但较细;第10周,神经接近正常.电镜显示第4周起,有髓纤维的雪旺细胞(SC)功能活跃,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第10周,再生神经基本接近正常.伤后第1~7周,损伤神经与对照组间有髓纤维数、髓鞘面积、轴突面积、G率、有髓纤维面积百分含量比较,差异显著(P<0.01).HRP逆行追踪,第10周时损伤神经再通,HRP阳性标记细胞分布于面神经核团的外侧群、中间群、背外侧群.结论:通过硅小室桥接损伤神经,在无外源性生长因于作用下,其促神经再生作用是肯定的.缺损距离10mm时,第10周再生神经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神经节苷脂GM1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18只兔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兔面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模型,外源性给予GM1,分别于术后2周、4周、8周观察面神经的传导速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2周、4周,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兔面神经横断伤后立即应用神经节苷脂GM1对面神经损伤后早期(2周、4周)再生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雷激  骆文龙  曾卫东  刘阳  苏俊波 《重庆医学》2006,35(24):2239-2241
目的通过建立面神经压榨损伤动物模型,研究黏附分子在家兔面神经核中表达的改变,以及穴位电针对黏附分子CD56表达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4只兔不做任何处理。手术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各选用新西兰家兔16只,制作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压榨损伤动物模型,损伤程度SunderlandⅣ度。术后2h,针刺治疗组电针刺激翳风、颧缪、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及合谷穴,每天1次,每次30min;而手术对照组术后不做处理,自然恢复。在术后1、4、7、14d时间点取脑桥中下部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黏附分子CD56表达的变化。结果不作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中存在黏附分子CD56的表达(11.25±1.71)。手术对照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7d达到高峰(78.25±2.22);手术对照组术后7d在形态学上出现了神经元死亡的现象,术后14d神经元的死亡更为明显。针刺治疗组,术后1d CD56标记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63.25±3.09);针刺治疗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4d达到高峰(97.75±2.99),有明显表达高峰前移趋势,针刺治疗组各时间段均未见有神经元死亡。术后1d、4d手术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阳性细胞数的比较,针刺治疗组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电刺激能促进黏附分子CD56在损伤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中的高表达,且有明显表达高峰前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豚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及面神经核AchE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宏敏  黄维国 《医学争鸣》1996,17(4):248-250
研究面神经挤压损伤后运动张板,面神经核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变化。方法:利用组织化学染色和图象分析技术,对MEP和FN的AhcE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正常口轮匝肌AchE染色的MEP在光镜下呈葡萄状或斑块状的椭圆形结构,锯齿状分布。  相似文献   

16.
由于面神经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容易因创伤、炎症、肿瘤或手术操作等受到损伤。目前损伤后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效果尚不理想,即修复手术后面部运动功能难以完全恢复,且易产生联带运动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文章就面神经损伤和再生的体内外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颅脑创伤和医源性损伤是造成面神经损伤的主要因素,外伤性面神经损伤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面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微环境的营造,医源性面神经损伤的减少,临床检查手段的完善,手术治疗的时机,指征、入路和方法规范等.本文就这些热点问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由于面神经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容易因创伤、炎症、肿瘤或手术操作等受到损伤.目前损伤后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效果尚不理想,即修复手术后面部运动功能难以完全恢复,且易产生联带运动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文章就面神经损伤和再生的体内外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陈炜  陈继川  姬长友  王冰 《重庆医学》2007,36(3):207-208,210
目的 探索面神经损伤后的治疗方法,探讨局部应用NGF在面神经损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均给予面神经颊支切断,试验组分为离断吻合组和NGF治疗组,均行显微吻合,其中NGF治疗组每隔一日于局部注入8μgNGF生理盐水.并于术后2、4、8周切开观察两侧面神经颊支情况并行电生理检查.结果 局部应用NGF相对于单纯的显微吻合并不能显著提高动作电位潜伏期及传导速度,但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神经干吻合处增粗膨大,生长良好.结论 局部应用NGF对于受损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证明了在治疗面神经损伤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作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大鼠面瘫的自然发展过程,了解不同手术减压时机面瘫的治疗效果及减压后面瘫的恢复变化过程。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2只,制作颞骨骨折性面瘫动物模型。将完全面瘫的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即不减压组,2周减压组,4周减压组,8周减压组。分别于以上不同的时间行面神经减压术,并于不同时间测定面神经刺激阈值,以观察面神经的恢复情况。结果对完全面瘫的大鼠于面瘫后1周行面神经阈值检查,对最大电流刺激(3mA)无反应。4组大鼠面神经刺激阈值的恢复速度相比,2周、4周减压组比不减压组及8周减压组快;2周减压组面神经的恢复速度比4周减压组快。结论通过血管钳钳夹大鼠的面神经骨管,可以造成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大鼠模型。面神经减压术在面神经受损后4周内进行,可缩短其面神经阈值的恢复时间;且减压时间越早,面神经的恢复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