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提高临床对抗着丝点抗体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6例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患者中系统性硬化症10例(38.4%),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15.4%),干燥综合症和类风湿关节炎分别3例(11.5%),混合结缔组织病、仅有雷诺现象各2例(7.7%),CREST综合征和不明原因肝脏疾病各1例(3.8%).着丝点抗体可同时出现其它自身抗体.结论:抗着丝点抗体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着丝点抗体并非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患者最多见临床症状为雷诺现象(53.8%),其次为皮肤硬化(34.6%).  相似文献   

2.
抗核抗体(ANA)是以细胞核成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常用检测方法为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酶法。ANA 的检测已被列入 SLE 的诊断标准。长期以来,检测中所用抗原片或为小鼠肝匀浆片或为传代细胞(HEP-2细胞系),因来源困难而使此项检查在基层实验室难以开展。我们试用小鼠艾氏(Ehrlich)腹水癌细胞为 ANA 的抗原片,经与人羊膜细胞、小鼠骨髓瘤细胞、小鼠肝匀浆抗原片比较,发现其灵敏度高,结果清晰,适于大量制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氏现象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选择1994年7月至2002年7月有详细病史、完整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资料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其主要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有、无雷诺氏现象的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有雷诺氏现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及肾脏损害较无雷诺现象者发生率高。说明有雷诺氏现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较无雷诺氏现象的重,临床应该更为重视。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心磷脂抗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抗心磷脂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疮发病中的作用,检测了7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和30例正常人抗心磷脂抗体。结果显示Acl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9%和3.33%,而且Acl抗体阳性组病人高凝状态及肾脏损害更为明显,雷诺氏现象发生率较Acl抗体阳性组增高,临床好转率低于抗体阴性组。提示Ac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及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清中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的存在,一般可考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确诊依据。本文报导10例具有SLE临床征候而检查ANA持续阴性患者。这组病人常出现落发、雷诺氏现象和再发性口腔溃疡。ANA阴性SLE似乎是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双链DNA抗体、抗核抗体、抗ENA抗体在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采用间接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对72例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ds-DNA、抗核抗体进行检测,免疫斑点法检测抗ENA抗体.结果 7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老年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88.9%,抗ds-DNA阳性率9.7%,抗ENA阳性率37.5%.抗核抗体荧光分型以核颗粒型为主.结论 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时复合抗原片的应用,是否可提高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方法分别用2种抗原片(Hep-2型细胞/鼠肝组织复合片,鼠肝组织片)检测抗核抗体,比较检出率和特异性。结果复合抗原片的检出率高、特异性好。结果: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分别是78.3和58.9;干燥综合征(SS)患者中,前者是47.6,后者是22.6;硬皮病(ssc)患者中分别是57.9和31.0,两种底物的ANA检测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运用Hep-2型细胞/鼠肝组织复合抗原片检测ANA,有利于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初步筛选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工作中,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被漏诊的病例,但也有某些疾病易被误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者。近20年来,我们曾遇到结核病8例,被误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些病例多为年轻女性,主要表现长期间断性高热,长者达2年,多数是数个月,临床有皮疹、血沉快,肝、肾、心脏损害,球蛋白升高,也有表现雷诺氏现象;变应性血管负性改变;关节肿痛等表现;有2例在血液中数次找到狼疮细胞。这些病例不仅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而且曾给免疫抑制剂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方法:采用德国IMTEC公司提供的ENA抗体免疫印迹试剂盒(包括抗SmD1、抗组蛋白、抗核小体抗体),操作规范的按着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结果:抗核小体阳性的病人11例,占12.5%,11例病人抗组蛋白全部阳性,有2例伴随抗SmD1阳性;抗组蛋白阳性的病人21例,占23.9%.抗SmD1阳性的病人12例,占13.6%.结论:抗核小体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与SLE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诊断SLE不应该只注重抗Sm、抗dsDNA两种以前认为是SLE特征性抗体,而应该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这样对诊断SLE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抗SmD1抗体应用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5例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45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的抗SmD1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Anu A)抗体和抗双链DNA(ds DNA)抗体,统计并分析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SmD1抗体阳性检出率为69.23%,抗SmD1抗体的敏感性为69.23%,明显高于抗Sm抗体和抗ds DNA抗体的敏感性,抗SmD1抗体的特异性为96.67%。结论抗SmD1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抗核抗体谱检测在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抗核抗体检测结果,评价抗核抗体谱检测在该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13例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和641例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住院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结果 在各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中抗核抗体谱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6.1%,抗Sm抗体阳性率为23.6%;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中抗U1n-RNP抗体阳性率达66.7%;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抗SSB抗体阳性率为66.7%;在系统性硬化病患者中抗Scl-70抗体阳性率为66.7%.结论 抗核抗体谱检测对各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点(附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老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总结 48例老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分布特点 ,并与中青年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光过敏、脱发、雷诺氏现象等皮肤表现及肾损害较中青年组明显少见 (P<0 .0 5 ) ,浆膜炎、肺部病变、肌痛和肌无力、疲乏、血液系统损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而狼疮的两项特异性抗体 (抗ds-DNA和抗Sm抗体 )、非特异性抗体 (抗SS -A和抗SS -B抗体 )以及补体C3 下降的阳性率都低于中青年组 (P <0 .0 5 )。结论 老年性与中青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相比在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在临床诊断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0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体内出现多种针对细胞核组分的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1],ANA阳性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核心,目前证实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抗核抗体病,真正的ANA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非常的罕见,阴性只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2%[2],现报告一例自身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如下。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的检测及研究进展国雅君(包头钢铁公司职工医院)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由于体液免疫反应异常产生抗细胞内蛋白和核酸抗原的自身抗体为主要特点。自身抗体是根据与其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异核抗原如DNA、组蛋白及许多核内、核仁内具有特定分子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合并局限性硬皮病的6例系统性硬皮病。此6例中2例为弥漫型,4例为肢端型。局限性皮损每例1~6片,呈斑状,界限明显,分布于头面、胸、腹、背、臀、上肢等处。3例之局限皮损出现先于雷诺氏现象及系统性皮肤硬化,2例后于雷诺氏现象(其中1例先于系统性皮损),1例与系统性皮损同时出现。根据本组6例中3例之局限性皮损出现并非先于系  相似文献   

16.
1972年Sharp首先报道了13—66岁25例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硬皮病、皮肌炎等临床表现共存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简称MCTD)。俟后Sander详述一名11岁女孩反复发热、双侧腮腺肿大、肌无力、全身关节痛、雷诺氏现象,提示皮肌炎的紫兰色皮肤浮肿,提示硬皮病的发紧、发亮、有红斑的手指及高滴度的可提取抗核抗体原的MCTD。Balda  相似文献   

17.
张宁  隋达伟  王昶 《吉林医学》2003,24(3):254-254
抗核抗体(ANA)测定作为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自身免疫的手段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测定ANA的方法有许多种,国内多采用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法(HF)进行测定,底物一般要大鼠、小鼠的肝、肾组织冷冻切片;肝、肾组织印片、组织匀浆涂片以及人白细胞涂片。常用组织培养的传代细胞如:小鼠纤维母细胞、人纤维母细胞、人咽癌上皮细胞(HEP—2)、人上皮细胞(KB)、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小鼠腹水癌细胞)等。本文以Hela细胞制备抗原底物法测定ANA,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抗原法制备:Hela细胞株用Rp-MI1640(含10%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LE细胞的检出率及自身相关抗体的阳性率 ,以探讨它们在实际临床应用的特点。方法 :对已确诊的SLE患者 ,利用温育方法检测LE细胞 ,同时利用免疫学方法胶乳凝集法、免疫印迹法等检测其自身相关抗体。结果 :SLE患者LE细胞阳性率为52 4 % ;抗脱氧核糖核蛋白 (DNP)抗体的阳性率为 76 2 % ;抗核抗体 (ANA)的阳性率为 92 8% ;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 (DS -DNA)抗体的阳性率为 73 8% ;抗SSB抗体阳性率为 16 7% ;抗SSA抗体阳性率为 4 2 3% ;抗Sm抗体阳性率为 2 3 1% ;抗RNP抗体阳性率为 2 8 6%。结论 :在查找LE细胞的同时 ,检测这些自身抗体 ,对SLE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可以发现许多早期的不典型病例 ,使不少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分析联合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及抗-sm、抗核小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119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7例患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SLE组,另52例患者为非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非SLE组;同时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均分别进行ANA、抗ds-DNA、抗-sm、抗核小体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NA、抗-ds-DNA、抗-sm、抗核小体抗体在SLE组中的敏感性分别为83.5%、43.2%、52.2%、47.7%,明显高于非SLE组;敏感性由83.5%提高到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抗-ds-DNA及抗-sm、抗核小体抗体的联合检测在SLE诊断中有良好的互补作用,可明显提高敏感性,避免漏检;对SLE的早期诊断、疗效检测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抗核抗体荧光测定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来测定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是一种较新的简便的免疫诊断方法,对诊断自身免疫病,特别是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一定的价值。此法在国外已作为一种常规检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国内也已有报道。由于在检验过程中需要有荧光显微镜及荧光标记抗体、细胞印片等,因而此法在国内目前仅能在有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