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脑性瘫痪(Litter病)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其中痉挛型脑性瘫痪约占脑性瘫痪的70%[1],其典型的临床特点是: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头、颈、躯干部位姿势异常,四肢活动缺少灵活性,易出现关节挛缩和变形。显著特点为:上肢屈曲、内旋、内收、后伸,拇指内收、握拳,髋、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旋、内收、交叉、尖足、剪刀步等。脑性瘫痪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脑发育过程中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大脑皮质运动区和锥体束病损则呈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即痉挛型脑瘫。脑性瘫痪又称L ittle病,在临床上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无法分类型、混合型等类型,其中痉挛型占60%左右,混和型中大部分为痉挛合并手足徐动型。这两型患者约占全部脑瘫病例的2/3左右,外科手术主要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患者[1]。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早期行为干预、运动疗法、药物、矫形器、各类手术及康复治疗等,手术治疗总的原则为:全面临床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通过解除痉挛、纠正畸形为康复治疗提供条件或起辅助作用[2,3]。外科治疗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肌肉痉挛或过高的肌张力、平衡肌力,预防畸形的发生与发展、矫正畸形,以及调整肢体负重力线、改善运动功能,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术前全面临床评估是决定预后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避免引发新的缺陷或畸形。评估应由神经外科、矫形外科、儿科、精神科、麻醉科、物理康复科医师合作进行[4]。针对临床症状、体征、相关肌肉肌力、牵张反射(痉挛程度)、肌张力、智商及学习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3.
韩玉慧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4):588-589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偏瘫侧肌张力增高或痉挛,导致上肢肘关节屈曲内旋及下肢膝关节过伸性僵硬或强直,更甚者可致畸形,严重影响肢体的功能。近来我们应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肌腹中央注射,并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偏瘫侧肌张力增高或痉挛,导致上肢肘关节屈曲内旋及下肢膝关节过伸性僵硬或强直,更甚者可致畸形,严重影响肢体的功能。近来我们应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肌腹中央注射,并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人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息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郭春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9-10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入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基础加硬外麻醉用于脑瘫儿童下肢矫形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矫形手术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Cerebnalpalsy简称CP)又称痉挛性瘫痪 (Litter病 )的主要方法之一。我院自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3月共进行CP患儿下肢矫形手术 5 3例 ,均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CP患儿 5 3例 ,女 3 8例 ,男 1 5例。最大年龄 9岁 ,最小年龄 7岁。脊神经前根部分切断术 4例 ,髋屈曲 -内旋畸形、髋关节屈曲畸形、内收畸形纠正 1 2例 ,膝关节畸形纠正 6例 ,马蹄畸形、足内翻及外翻畸形纠正 1 1例 ,膝关节联合踝关节畸形纠正 1 5例 ,…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衡是中风后痉挛的主要发病机制,表现为阴急阳缓的症状:上肢的手指、腕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并旋前,肩关节内收,下肢的髋关节内收、内旋,髋和膝关节痉挛性伸直,足内翻下垂,脚趾屈曲.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以疏通经络、放松肌痉缩为治则,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放松痉挛肌肉,活血舒筋通络,使肢体阴阳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结核占全身骨结核发病率的第三位,以儿童多见,单侧居多,分为骨型,滑膜型和全关节型三种,早期患肢肌肉痉挛以屈曲为主,后期关节软骨面及骨质破坏,疼痛加重,而出现肢体内收,内旋,屈曲畸形,肢体相对变短,由于髋臼及关节周围韧带破坏,也可发生病理性后脱位。患肢皮牵引是矫正畸形,关节复位及减轻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皮牵引的护理则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拇指内收畸形的疗效.方法 50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和手传统中医按摩、拇指矫形器固定及上田法训练,对照组采用手传统中医按摩、拇指矫形器固定和上田法训练.结果 经过3mo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78.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16,P<0.01),且观察组拇指腕掌外展活动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5.20,P<0.01).结论 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对脑性瘫痪拇指内收畸形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臀肌挛缩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髋外侧触及纵形硬索带感及髋内收、内旋、屈曲障碍 ,可诊断该病 ;手术中应边松解边行交腿试验及髋内收、内旋检查。结果 治疗 2 3例 ,经 1个月~ 3年随访 ,畸形全部得到纠正 ,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 掌握该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及阳性体征 ,诊断不难 ;手术中要做到既彻底切断挛缩组织又不致切断正常肌肉组织 ,影响髋关节外展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臀肌挛缩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髋外侧触及纵形硬索带感及髋内收、内旋、屈曲障碍,可诊断该病;手术中应边松解边行交腿试验及髋内收、内旋检查。结果 治疗23例,经1个月-3年随访,畸形全部得到纠正,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 掌握该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及阳性体征,诊断不难;手术中要做到既彻底切断挛缩组织又不致切断正常肌肉组织,影响髋关节外展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综合康复方案,验证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的疗效和转归。方法: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42例,接受综合康复训练4个疗程,对首次康复评定与离院前最后一次康复评定的肌力、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分析。结果:经综合方案康复治疗后四肢肌力均提高,粗大运动功能的5个能区亦优于治疗前(P0.01);肌张力未见升高。结论:(1)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预后良好。(2)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不会转变为痉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切断术(改良SPR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方法与途径。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07年12月间126例采用改良SPR术治疗的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者住院病历及随访资料,并做出系统评价。结果手术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11.2个月。患者术后痉挛状态不同程度缓解,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改善率83.3%,随访12个月生活质量提高率91.3%,术后12个月运动功能改善率96%。结论改良SPR术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加强康复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个人、家庭、社会的负担,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1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半数以上的脑性瘫痪为痉挛型 ,对痉挛性脑瘫的治疗 ,以往大多采用物理康复、药物及各种传统的矫形外科手术等。但都不能根除过高的肌张力和整体解除肢体痉挛。功能改善也很有限。笔者采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 1 0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例 ,女性 3例 ,男性 7例。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1 2岁 ,平均 9.5岁。全部患儿均有双下肢痉挛 ,其中 1例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下肢畸形的综合康复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脑性瘫痪下肢畸形采用早期手法按摩、理疗、运动训练、手术矫正、术后康复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162例患者中,52例畸形明显改善,站立、行走功能明显改善;102例有改善;8例无改善.结论对脑性瘫痪下肢畸形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矫正畸形,改善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7.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中60%~70%为痉挛型。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残疾主要表现为步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目测分析法医务人员很难量化评价效果,无法与治疗前对照,所以步态定量分析在治疗中很重要。本研究采用印油式步行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治疗前后步行足印进行测量、分析,量化评价异常步态及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下肢畸形的综合康复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脑性瘫痪下肢畸形采用早期手法按摩、理疗、运动训练、手术矫正、术后康复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162例患者中,52例畸形明显改善,站立、行走功能明显改善;102例有改善;8例无改善。结论:对脑性瘫痪下肢畸形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矫正畸形,改善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大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不可逆转脑损伤所致中枢神经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我国发病率估计在0.2-2‰,每年新增病例约4.6万.其中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各约占55%和25%.此二型为骨科矫形手术主要对象.对于经严格正确的功能锻炼或肌腱手术,关节畸形改善不明显的患儿可考虑行骨科矫形治疗,以改善身体稳定性和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杨恩华  刘川  张琦   《中国医学工程》2012,(8):139-139
对6月到4岁的10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头针与现代康复结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经过3个疗程的规范化治疗,总有效率87%,且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