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将我院 1 996年至今收治的 1 8例母乳性黄疸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男性 8例 ,女性 1 0例 ,胎龄 3 8± 0 6周 ,出生体重 3 46± 0 4kg ,就诊时日龄 6~ 2 8d。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 :①完全母乳喂养 ,黄疸生后2~ 8d出现并持续不退 >2周 ;②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③除皮肤黏膜黄染外 ,精神状况、哺乳、睡眠均无异常 ,无其它阳性体征 ;④母亲无肝炎史 ,母子血型相同 ,患儿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及肝功检查正常 ,胆红素浓度 (间接胆红素 ) 1 0 6~ 2 0 3 μmol/L1 5例 ,2 0 3~ 3 64 μmol/L3例。治…  相似文献   

2.
母乳性黄疸1960年由Arias及Gartner首先报告,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无其他原因以血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欧美发病为O.5%~2.6%,日本10%~15%,近年来国内由于对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认识提高,加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开展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倪美良 《浙江医学》2003,25(9):566-567
随着母乳喂养的日益普及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有所增加。笔者2000年2月至2002年12月使用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患儿40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1对象选择本院就诊的母乳性黄疸患儿80例 ,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 :(1)完全母乳喂养 ,黄疸在出生后2d或2周出现 ,并持续不退超过2周。(2)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3)生长发育正常 ,精神、食欲良好 ,除外感染、溶血、窒息、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致的黄疸 ;(4)停哺母乳2~4d黄疸迅速减轻 ,再哺乳后又加重。按就诊顺序 ,单数设为治疗组 ,双数设为对照组 ,各组40例 …  相似文献   

4.
母乳性黄疸系与母乳有关的一种新生儿黄疸 ,因病因不明而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及标准 ,现将我院 1 999年~ 2 0 0 2年收治的 78例母乳性黄疸病例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 1 临床资料  78例病例一般情况良好 ,年龄最小 1 5d ,最大 64d。纯母乳喂养 ,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均于生后 2~ 4d出现黄疸 ,高峰期不详。至来诊时黄疸持续不退 ,无减轻 ,未经治疗。无伴随症状 ,肝功显示总胆红素中间接胆红素高 ,直接胆红素正常 ,无肝功损害及酶异常。1 2 分组及处理 以 2 8d为界分为新生儿组及婴儿组。入院后嘱停母乳 3d ,黄疸明显减轻 …  相似文献   

5.
母乳性黄疸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洁灵 《广西医学》2003,25(8):1436-1439
母乳性黄疸 ( breast milk jaumdice,BMJ)自 2 0世纪 60年代报告以来 ,随着认识的提高 ,诊断逐年增多 ,国外报道在发生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患儿中 ,母乳喂养且未发现致病因素的占 80 % (1) ;近年来由于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发生率亦有逐年增加趋势 ,已成为高胆的重要原因 (2 ) ,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儿中 (多为足月儿 )的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 ,而其它方面正常 ,可分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 ,其发生率欧美国家为0 .5 %~ 2 .6% ,日本为 1 0 .0 %~ 1 5 .0 % ,我国北京报告为 2 0 %~ 30 % (3 ) 。1 病…  相似文献   

6.
母乳性黄疸由美国Arias及Gartner等于1960年首先报道.其主要特点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由于母乳喂养推广及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该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2009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黄疸中母乳性占46%,现就母乳性黄疸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而母乳性黄疸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点为母乳喂养后,健康足月的新生儿于1周左右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周~3周达高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36例婴儿母乳性黄疸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爱婴医院的建立 ,母乳喂养日益普及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有所增高 ,光疗虽然有一定疗效 ,但需住院 ,传统的治疗药物如鲁米那疗效不佳。我们自 2 0 0 1年 10月 - 2 0 0 2年10月应用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 30例 ,效果显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思密达组 30例 ,男 19例 ,女 11例。全部为纯母乳喂养 ,皮肤出现黄染时间为生后 5~ 7d,黄疸日渐加深 ,精神、反应、吃奶、活动、大小便均无异常 ,无其它阳性体征或并发症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黄疸。测血胆红素 2 39.1~32 4 .9μm ol/ L,直接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另选 30例母乳性黄疸作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爱婴医院的建立 ,实行母婴同室、母乳喂养 ,以往常见的窒息、感染等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显著减少 ,但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因此 ,我们对 1998年 1月至1999年 12月诊治的 84例母乳性黄疸进行总结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84例母乳性黄疸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①完全母乳喂养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 (2天至 2周 )发生 ,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 ;②黄疸积蓄以轻度 (血清胆红素 <2 0 5 μmol/L)至中度 (2 0 5~ 34 2 μmol/L)为主 ,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③患儿一般情况好 ,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0.
王翠平 《医学文选》2003,22(3):351-351
随着爱婴医院的建立和母乳喂养日益普及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我院 1 999年 4月~2 0 0 2年 4月诊治母乳性黄疸 5 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母乳性黄疸 5 6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及分型 [1] ,其中男 35例 ,女 2 1例 ;足月儿 5 2例 ,早产儿 4例 ;出生体重2 4 0 0~ 360 0 g;就诊日龄 4~ 2 8d;5 1例纯母乳喂养 ,5例母乳为主 ,偶加少量奶粉。早发型 1 5例 ,占2 6.8% ;迟发型 41例 ,占 73.2 %。患儿的精神、反应、吃奶、活动、睡眠、哭声及大小便均正常。查体除皮肤、巩膜黄染外 ,无阳性…  相似文献   

11.
米阳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3):176-176
<正> 最近几年来,随着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深入,诊断率明显提高。现将我院儿科1990~1996年收治的31例母乳性黄疸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①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为主,黄疸在2d至2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②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③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肝功异常等疾患引起的黄疸;④停止哺母乳后黄疸迅速消退。 2 一般资料 收住院的新生儿黄疸163例,其中31例诊断为母乳性黄疸,本组占新生儿黄疸的16%。男19例,女12例。第1胎25例,第2胎6例。顺产20例,臀位产2例,产钳助产5例,  相似文献   

12.
王炜 《吉林医学》2011,(7):1352-1353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选择2001年~2005年20例黄疸患儿,其中18例门诊患儿2,例住院患儿,进行诊断性试验,停喂母乳48 h,黄疸明显减退,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对门诊患儿停止母乳喂养,口服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住院患儿给予综合治疗,随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患儿通过治疗后1,8例患儿平均治疗7 d2,例住院患儿,其中1例治疗4 d1,例治疗5 d,血清胆红素降至安全范围,无一例发生核黄疸。结论: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为停止母乳喂养(黄疸减轻后继续母乳喂养)、蓝光照射,并辅之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但愈后良好,一般不会发生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13.
42例母乳性黄疸,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日龄为7~28天35例,大于28天7例。均为母乳喂养儿,除黄疸外无其他异常。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其病因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轻度给予适当增加喂奶次数等治疗,中、重度给予光疗,结果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月至1998年4月我科收治母乳性黄疸综合征65例,现将临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①完全母乳喂养,生后2d至2周出现黄疸并持续不退;②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③发育正常,精神食欲好,除外感染、溶血、缺氧、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母乳性黄疸仅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随着母乳喂养的增加,我们收治的母乳性黄疸新生儿也有明显增加。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环境多种因素影响。根据日令、体重及黄疸程度对母乳性黄疸进行干预治疗,避免发生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16.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黄疸之一,近来报道发病率高达30%,临床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由于未结合胆红素的神经毒性,特别是早发型患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未结合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损伤,导致胆  相似文献   

17.
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母乳性黄疸 (BMJ)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新近研究认为 ,BMJ是由于母乳中Β -葡萄糖醛酸苷酶 (β -GD)活性过高 ,或由于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而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1] 。我们自 1998年以来应用思密达 (博福 -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妈咪爱 (韩美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造 )联合治疗BMJ 4 2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条件为 :①全部患儿均为单纯母乳喂养儿 ;②皮肤黄染出现时间为 4~ 7d ,并逐渐加深持续不退 >2周 ;③黄疸轻、中度为多 ,重度少见 ,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④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沈爱秋 《河北医学》2002,8(6):519-521
目的 :探讨体重、心肌酶在母乳性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检测纯母乳喂养的足月新生儿后期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5 8例 ,其中母乳性黄疸 30例 ,新生儿败血症 2 8例 ,分别于入院时测量体重 ,同时抽不抗凝血 2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 (AST、CK、LDH、α -HBD)肝功能、肾功能。母乳性黄疸于住院d4复查肝功能 ,新生儿败血症于皮肤黄染消退后复查肝功能、心肌酶。结果 :母乳性黄疸组体重 [(4.31± 0 .4 1)kg]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败血症组 [(3.90± 0 .30 )kg](p <0 .0 1) ;母乳性黄疸组总胆红素 [(2 4 5 .93± 6 5 .2 9)umol/L]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败血症组 [(16 9.18± 33.6 5 )umol/L](p <0 .0 1) ;母乳性黄疸组心肌酶一种或二种轻度升高 7例 ,新生儿败血症组心肌酶全部升度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治疗后两组病人总胆红素均明显降低 ,但母乳性黄疸组下降幅度及时间明显快于新生儿败血症组。结论 :母乳性黄疸组 ,体重增长速度正常 ,心肌酶基本正常 ,总胆红素高 ,但停母乳或改混合喂养后 ,短期内下降速度快 ,有助于与新生儿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王颖 《吉林医学》2008,29(11):939-940
目的: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分析。方法:选择84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诊断标准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只能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进行鉴别,逐一排除后做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也可以进行试验性诊断。结果:对轻度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3d,胆红素降至原来水平的50%,占85.7%。中重度母乳性黄疸:对于胆红素在256.5~342.0μmol/L之间的中重度患儿,停止母乳喂养改配方乳并进行光疗,配合药物治疗,血胆红素降至原来安全范围。结论:母乳性黄疸其主要特点是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临床分早发型与迟发型。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一般不主张放弃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0.
茵陈蒿汤加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我院应用茵陈蒿汤与思密达合用治疗母乳性黄疸 3 6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儿均为 1 998年 2月~ 2 0 0 2年 6月我院儿科门诊病人 ,诊断标准 :1全部病例均为单纯母乳喂养儿 ;2皮肤黄染出现时间为生后 4~ 7天 ,并逐渐加深持续不退 >1 5天 ;3黄疸轻、中度为多 ,重度少见 ;4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 ,HBs Ag阴性 ,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5停止喂母乳后 48~ 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退 ,恢复喂乳后又加深。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 :治疗组 3 6例 ,男 2 0例 ,女 1 6例 ,平均胎龄 3 8.3周 ,平均病程 1 6天。治疗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