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英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24-2524
纯音测听是听功能测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之一,由于它测试方法简单,频率特性好,为听觉损害的定量、定性和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是其他任何客观听力测试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耳科临床中应用最为普遍。纯音测听是一种主观测听法,易受年龄、智力、理解能力、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其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受检者的主观判断关系密切。为了提高纯音测听的准确性,对影响纯音测听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邵炬  赵玉静 《中国新医药》2004,3(6):105-106
内听动脉血栓形成,又称缺血性迷路卒中,系因迷路缺血性循环障碍所致的一种迷路血管性疾病,为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和临床上的多发病。该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高龄和重症病人病后多残留有一定的听力障碍和不同程度的眩晕、不稳。为进一步提高其治愈率,2000~2003年,我院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内听动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听N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和特点。方法总结7例听N瘤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结果7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愈后良好,无护理不当造成的并发症。结论听N瘤围手术期护理对开展听N瘤手术是毖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ABR最大声输出无反应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残余听力.方法 对108例短声ABR最大输出均未引出Ⅴ波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进行行为测听,分析其结果.结果 108例儿童通过行为测听其中100例测出有残余听力,但残余听力所在频率和程度有所不同,低频残余听力测出率较高,中高频稍差,右耳500~4000 kHz残余听力分别为92.1±4.7;113±5.7;110±4.6;112±3.78;左耳500~4000 kHz残余听力分别为95.3±3.98 ;112±4.67;115±4.3;116±3.96.结论 ABR最大声输出无反应并不等于全聋,了解此类患儿的残余听力,须行行为测听,以确定患儿实际行为听阈来制定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婴幼儿脑神经发育检查中听反应未通过者,再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查,分析结果,探讨两者联合检查的必要性及意义,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科31例听反应未通过儿童的AABR检测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听反应检查与AABR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听反应未通过婴幼儿31例55耳,AABR检查通过53耳,2耳未通过.AABR检查通过率.结论 听反应未通过儿童并不一定表示听觉通路有问题,大部分可能是神经系统或运动系统发育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复查.AABR检查有助于排除听觉系统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听反应未通过者的进一步监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的临床与听力学特征。方法分析45例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纯音听阈、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40Hz-听觉相关电位、瞬态耳声发射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及对侧白噪声抑制试验的检查结果。结果纯音听阈示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250Hz处听力损失最重。声导抗鼓室图全部正常,镫骨肌声反射84耳未引出,6耳部分反射阈提高。ABR波Ⅰ全部未引出。40Hz-听相关电位87耳正常引出,阈值升高。全部病例可记录到OAE,不能被对侧噪声抑制,个别高频幅值DPOAE升高。结论听力图多为上升型,低频损失为主,EOAE正常,而ABR严重异常,言语分辨力差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镫骨肌声反射及EOAE交叉抑制异常,是听神经病的重要听功能特征。提示病变位于内毛细胞或听神经。  相似文献   

7.
听神经病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临床上注意到部分耳聋患者的言语识别率明显低于纯音听阈,其耳蜗电图、耳声发射正常,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无反应,将这种特殊的感音神经性聋称为听神经病.  相似文献   

8.
袁祖均 《中国当代医药》2014,(23):139-140,14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耳周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12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观察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耳周穴位注射。观察两组患者受损频率听阙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听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听阈值,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低分子肝素治疗内听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方法选取96例内听动脉闭塞患者且将其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予以同样的基础治疗方法,而试验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同时对两组临床疗效、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等予以观察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恢复情况、全血粘稠度平均值和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内听动脉闭塞效果显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倩  高下  王健 《江苏医药》2005,31(3):232-233
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们对生活在无工业噪音污染的陕西省秦岭山区的300例受试者进行了扩展高频的听力检测,以了解当地居民的扩展高频听力状况、扩展高频测听对早期发现噪声性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在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CCD)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且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的高危儿,按照患儿听性脑干反应是否正常分为听性脑干反应正常组和听性脑干反应异常组,每组45例。对所有患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中枢性协调障碍发生情况以及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和非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各波潜伏期以及间期。结果听性脑干反应正常组中枢性协调障碍发生率4.44%低于听性脑干反应异常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2例80 dB nHL刺激强度未完整引出Ⅰ、Ⅲ、Ⅴ波的患儿。非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Ⅲ波、Ⅴ波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均低于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和非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Ⅰ波潜伏期以及Ⅰ-Ⅲ波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性脑干反应在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诊断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以做有效的诊断,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临床应用弥可保静脉注射对突发性聋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治疗组随机采取28例突发性聋患者静脉注射弥可保,对照组为25例突发性聋患者静滴能量合剂和复方丹参液。结果:弥可保组治疗2个疗程后,电测听检查气、骨导均有明显提高,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O.05)。结论:弥可保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具有成为治疗突发性聋一线药物的潜在价值。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弥可保高浓度地转运入听神经细胞细胞器,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使耳蜗血管纹Na、K-ATP酶的激活,修复受损的听神经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听神经病儿童的临床和听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24耳)儿童听神经病的临床特征和纯音测听、声阻抗、耳声发射及ABR听力学检测结果。结果 6例伴不同音调耳鸣,以低调为主。言语分辨力差。病例6同时伴有视力下降,病例12于发病后3~4年出现周围性神经病症状。纯音听阈(PTT)检查示低频上升型,不对称W型,盆型,覆盆型,平坦型,尖峰型和山型。病程半个月~1.0年与5~7年者比较PTT升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P〈0.05)。鼓室图均为"A"型,镫骨肌声反射(AR)引不出或AR阈值升高。听性脑干反应引不出或严重异常。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全部正常引出。结论儿童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显著。系统听力学检查对认识、诊断以及研究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300例2~6.5岁健听儿童采用全国聋康系统通用的韵母识别能力词表进行评估,测试各年龄段健听儿童的韵母识别率,分析年龄对韵母识别能力的影响,探讨韵母识别能力作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康复效果评估指标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因变量为健听儿童的韵母识别率,自变量为健听儿童的年龄。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6.5岁年龄段健听儿童的韵母识别率都在90%以上;该评估指标显示健听儿童韵母发育发展规律。结论韵母识别能力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术后康复评估中可以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应用于临床康复效果评估中。  相似文献   

15.
听性反射试验是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内环境噪声不超过60dB,使用铜铃、哨子或拍手等,对在浅睡眠中和清醒状态下进行测试,观察其反应变化的全过程[1],我们对患有高危因素新生儿250例进行听性反射测试,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用听性反射试验来监测新生儿听力能力,这样可以做到早发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反应测听已经成为检测听觉系统功能状态的重要方法。对确定听神经及脑干听觉传导经路的损伤与病变有重要的意义及诊断价值。本文对50例听力正常人的听性脑干电反应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其它检测方法对客观听阈值作出估价,现将结果报导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科学》2016,(5):225-228
目的探讨ABR、ASSR与行为测听的相关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语前聋患儿3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均进行ABR、ASSR与行为测听检测,并分析ABR、ASSR与行为测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0.5、1.0、2.0和4.0k Hz的引出率均明显高于ABR结果,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1.0k Hz反应阈与40Hz AERP反应阈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k Hz ASSR与ABR之间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并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语前聋患儿的ASSR阈值和纯音听阈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SR安全无创,方便快捷,对于儿童等配合度较差的人群具有良好的测试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听功能的评价中,年龄修正因素是目前听力学上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了弄清我国正常人听阈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1985年5月至1988年8月,我们先后调查了省、市、区机关干部和鼓山、西禅寺等佛教单位的健康人2889名(男1671名、女1218名)。全部进行耳鼻咽喉科检查和心、肺、血压检查及钝音听阈  相似文献   

19.
听性脑干反应(ABR)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听力检测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ABR检测患儿229例。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29例,男132例,女97例;年龄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早期发现智力低下的听路损害,方法:对80例智力低下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检测,结果:80dBnH1,20次/秒刺激条件下,80例 下儿中39例异常,异常率为48.75%,听路损害的性质,周围性听路损害30只耳,中枢性听路损害16只耳,听阈增高者25例,占31.25%,结论:1.智力低下儿以周围性听路损害为主,听路损害多数在耳蜗及听神经远端;2.建议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作为早期检出智力低下听路损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