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ECAM—1与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白细胞渗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小板源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leletendothelialcelladhesion molecule ,PECAM1) 是细胞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主要在内皮细胞、血小板、粒细胞和一些淋巴细胞上表达。PECAM1在炎症过程中调控内皮细胞通透性、介导白细胞跨内皮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PECAM1 的磷酸化、PECAM1 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改变及细胞骨架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5、IL-3 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细胞(EOS)是哮喘慢性炎症中的关键效应细胞。IL5、IL3能促进EOS在骨髓的分化、成熟,使机体的EOS产生增多,并促使EOS在支气管肺组织的聚集及活化。哮喘患者外周血、支气管粘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5明显升高[1]。IL3对EOS的作用较IL5弱,它在哮喘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仍有争议。本文通过对哮喘患者PBMCIL5mRNA、IL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哮喘组:哮喘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  相似文献   

3.
倪磊  许以平 《现代免疫学》2001,21(2):119-119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主要表达于活化的内皮细胞 ,它介导了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跨内皮转移 ,在气道粘膜的嗜酸粒细胞 ,淋巴细胞的选择性聚集、浸润中起重要作用[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 CAM 1)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从血管内皮细胞上自然脱落的VCAM 1分子 ,是反映体内VCAM 1表达水平的可溶性标志物。临床上某些哮喘儿童到青春期会自然缓解甚至痊愈是个普遍现象[2 ] ,其机制尚未阐明。本实验通过对哮喘青春期缓解组、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sVCAM 1水平的测定和比较 ,探索其中的规律。1 …  相似文献   

4.
血清sICAM-1和sVCAM-1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均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成员。许多研究已证实ICAM 1、VCAM 1与嗜酸性粒细胞在变态反应炎症部位的移行和募集有关。有人在哮喘实验的动物模型中采用免疫组化法 ,发现在气道粘膜下ICAM 1〔1〕和VCAM 1表达增加〔2〕。参与免疫反应的粘附分子可从表达的内皮细胞或激活的淋巴细胞上脱落下来 ,进入血液成为可溶性粘附分子 ,从而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本研究试图通过血清中可溶性粘附分子 (sICAM 1和sVCAM 1)含量的变化 ,分析其是否与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的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 此种炎症与T淋巴细胞、嗜碱性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激活及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介质有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 这些细胞在血管内流动, 粘附于内皮细胞, 并激活穿过内皮细胞进入气道粘膜层, 与多种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有关[1].本文着重探讨粘附分子中的重要成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哮喘中的变化以及与嗜碱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某些研究结果表明,单核细胞可通过其表面的配体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血管间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相互作用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本研究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研究了ICAM-1和VCAM-1对IL-2...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黄芪多糖对嗜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分子的影响,探讨黄芪多糖对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黄芪多糖或黄芪多糖加IL-1TNF处理人嗜中性粒细胞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用蛋白染料染色法研究药物对嗜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用细胞ELISA法、APA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研究药物对HUVEC表面ICAM-1及嗜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芪多糖(40μgmL-1mgmL)作用于HUVEC,能促进HUVEC与嗜中性粒细胞粘附,并与IL-…  相似文献   

8.
PECAM—1/CD3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ECAM-1/CD3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以其在细胞间相互作用中独特的表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脉管腔相关联的几种重要细胞表面均有PECAM-1的表达,它在炎症反应、血管发生、创伤愈合及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蒜精油对IL-1诱导的内皮细胞VCAM-1表达的影响葛璐璐李进(第一军医大学组胚教研室)V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CD106)在IL-1、TNF-α等细胞因子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分子量为100KDa或11OKDa,介导内皮细胞与白细...  相似文献   

10.
气道炎症的发生与多种炎性细胞(如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因子(如MCP,MIP)等有关。本文就它们在哮喘气道炎症发生中的作用机理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Li F  Zhang Y  Che D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6):425-428
目的探讨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DGF自分泌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无血清培养组、常氧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组及缺氧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组。应用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DGFA和PDGFB链mRNA表达。结果无血清培养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有PDGFA和PDGFB链mRNA弱表达;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明显增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DGFA和PDGFB链mRNA表达,两者分别为无血清培养组的1.8倍和1.7倍(P<0.01),为常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组的1.4倍和1.5倍(P<0.01)。结论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可以介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DGF的自分泌,可能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构形改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PKC信息通道是细胞膜后重要的信号转导途经。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 可在细胞外信号诱导下表达,其中PKC 信息通道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外信号在诱导细胞ICAM1 表达可呈PKC 依赖和非PKC依赖,PKC 依赖又可分为依赖PKC 激活和依赖PKC 失活。研究PKC信息通道在细胞ICAM1表达中的作用有利于寻找防治炎症、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治疗的新途经。  相似文献   

13.
肺癌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选择素(Psel)是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分泌颗粒内的一种糖蛋白;在控制炎症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肿瘤细胞也可经其表面的Psel受体介导与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粘附,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如小细胞性肺癌细胞[4]。本研究用ELISA法检测了65例不同期肺癌患者血浆P选择素(sPsel)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65例肺癌患者,男47例、女18例;年龄33~76岁,平均53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确诊,并按TNM分期(国际抗癌协会推荐)。对照为健…  相似文献   

14.
细胞因子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的表达的调控,及对内皮细胞与激活淋巴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以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内皮细胞表面ICAM-1表达;采用粘附试验和抗ICAM-1或抗LFA-1单克隆抗体阻断抑制试验。结果:TNF-α、IL-6和IL-1β诱导内皮细胞18~24h,均可使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率显著增加,TNF-α和IL-1β的诱导还可使内皮细胞表面ICAM-1分子表达明显增强,表现为ICAM-1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多,着色加深。用10~20mg/L抗ICAM-1或抗LFA-1单克隆抗体均可部分抑制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结论:TNF-α和IL-1β可以有效地激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诱导内皮细胞ICAM-1表达增多,促进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15.
哮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CAM1、β2整合素及CD44分子的表达张劭夫刘树芬张波(济南军区总医院呼吸科,济南250031)中国图书分类号R56225作者简介:张劭夫,男,44岁,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哮喘气道炎症目前认为哮喘本质上系慢性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嗜酸性粒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以及地塞米松对其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激素组,并对其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计数,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嗜酸性粒细胞中p53的表达。结果: 哮喘组BALF的 总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均高于激素组及对照组(P<0.01)。哮喘组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中p53表达弱于激素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哮喘气道炎症与嗜酸性粒细胞生存增加亦即嗜酸细胞凋亡减少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p5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共刺激途径B7/CD28 和ICAM1/LFA1 对T 细胞活化以及B 细胞效应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建立APCTB 细胞反应系统, 用B71 单抗和ICAM1 单抗分别阻断B7/CD28 和ICAM1/LFA1 共刺激途径, 利用3 HTdR 法检测T 细胞增殖,ELISA 法测定B 细胞分泌的抗体, 用RTPCR 法检测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结果 B71 单抗和ICAM1 单抗均可抑制T 细胞增殖及IL2 的产生。B71 单抗可下调B 细胞抗体的产生( P< 0 .05) , 而ICAM1 单抗未见明显的抑制( P> 0 .05) 。B71 单抗和CsA 联用能阻断T 细胞增殖活性及B 细胞的效应, 而ICAM1 单抗和CsA联用则无此作用。B71 单抗能下调IL2 和IFNγm RNA 表达,B71 单抗和CsA 联用则阻断IL2 和IFNγm RNA 表达,IL4 和IL10 m RNA 仍可表达。结论 B7/CD28 和ICAM1/LFA1 共刺激途径在T 细胞活化中具有不同的作用,B71 单抗和CsA 联用可导致T 细胞功能失活即无能。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为主,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患者哮喘发作时,其外周血及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当EOS被激活后,可诱发哮喘时一系列的炎症级联反应。哮喘病人可能存在EOS凋亡受抑或EOS凋亡缺陷。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caspases)是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中重要的效应因子。  相似文献   

19.
亚裂解攻膜复合物(sublyticmembraneattackcomplex,sMAC)是指补体末端成分C5b至C9组装于细胞膜导致膜通透性不可逆性改变,在未溶解细胞的情况下所形成的C5b8、C5b9复合物。近年来研究表明,sMAC能够刺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表现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Ca2+]i升高、超氧化物产生及细胞因子分泌等,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然而,sMAC对T细胞活化及增殖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尚未涉及的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在分离提纯C5b活性成分,确定亚裂…  相似文献   

20.
在变态反应性哮喘炎症的发生、发展中,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等均起了重要作用。检测血清中这些炎细胞的可溶性标志,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产生的ECP,EPO,EPX/EPN,肥大细胞释放的类胰蛋白酶,中性粒细胞的MPO,40-KDa蛋白,T细胞的活化标志IL-2R及其它可溶性标志如细胞因子,可溶性粘附分子等物质的水平对于确定变态反应性哮喘炎症及临床处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