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4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治疗组取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12服艾司唑仑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9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纵观古今中风病的针灸治疗,多以通经活络为主,故多选用手足三阳经四肢部的阳经穴,而很少使用能调整脏腑功能的背俞穴。过分强调经络为邪阻滞、肌肉筋脉失养所致肢体废而不用,而忽视了邪之所来、气血不养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笔者参考古人所论,在针治中风病时以“和脏腑,通经络”为治则,即以五脏背俞为主调节脏腑功能,以四肢部阳经穴为主疏通经络,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根据中风病的主要病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就五处背俞穴用于中风治疗作一探讨,以求证于同道。l病机根据中风病的病机历代虽有外风、内风之争,但均强调与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3.
焦虑症是以持续的紧张、担忧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为主要临床表现,《黄帝内经》关于“藏神”与“失神”的论述,发现五脏病变与情志失调共同作用引起焦虑,是焦虑症重要的病理基础。五脏神通过情志环路相互作用,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心神”被视为五脏神中的统帅,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脑神”则与记忆、视听觉等相关联,二者在调节人体精神活动中具有主次关系。本文基于“五脏藏神”理论探讨了背俞穴在治疗焦虑症中的应用和机制,认为刺激背俞穴调节五脏功能可能激活脊髓节段,产生神经体液调节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实现对焦虑症患者的身心共病特征的全面调节,达到抗焦虑样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背俞穴为主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体疗效和SPIEGEL量表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IEGEL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从肝俞穴论治失眠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中医谓之“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早在《素问·逆调论》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宋·许叔微论述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认为肝邪致魂不守舍可导致失眠。肝郁犯脾,  相似文献   

6.
五脏神的功能活动广泛地涉及内脏、肢体、语言、五官以及全身的各种生命活动.五脏神系统是脏与脏、脏与腑及各器官组织之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气血津液精等互相联系沟通,组成的整体性网络调控体系.背俞穴临床应用的机理就是其对五脏神系统的整合效应.应用背俞穴治疗身心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张治强 《光明中医》2011,26(8):1624-1626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思诺思对照组和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治疗28天后,对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西药对照组的73.3%(P〈0.05)。针刺治疗组的睡眠质量完全改善率为73.3%,西药对照组为43.3%(P〈0.05)。针刺治疗组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的改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思诺思,主要体现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针刺背俞穴治疗胃脘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佩云 《四川中医》2000,18(12):49-49
笔者采用针刺脏腑背俞穴配足三里穴治疗急性胃痛 ,并以常规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治疗胃脘痛作对照观察 ,结果针刺背俞穴组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背俞穴组 36例以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为主 ,其中男1 9例 ,女 1 7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63岁 ;病程短者 1天 ,长者 3天左右。常规针刺组 33例亦是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为主 ,其中男 1 8例 ,女 1 5例 ;年龄最小2 5岁 ,最大 58岁 ;病程短者半天 ,长者 3~ 4天。两组病例随机分组。2 治疗方法背俞穴组 :取穴 :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以上穴位均双取 ,针刺得气后 ,针尖…  相似文献   

9.
俞募穴位电针治疗脑卒中尿失禁56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建安  苏同生  刘敏 《陕西中医》2007,28(10):1383-1384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4例,取穴膀胱俞、中极穴,电针刺激;对照组54例,取穴膀胱俞、中极穴,常规针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提示:俞穴、募穴为脏腑输注经气结聚之处,可治本脏腑之病,可助膀胱气化,水道通畅;以两穴配以电刺激,可增强尿道括约肌的兴奋性,加强向大脑信息的传递,重新建立排尿反射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背俞穴简易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诊断标准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背俞穴简易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口服甘艾司唑仑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背俞穴简易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郑宏  刘清泉 《北京中医药》2010,29(4):274-276
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心力衰竭的病位和病机,认为在心力衰竭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五脏失调表现,以心气虚为本,而五脏失调促进了水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的治疗重点已从过去的以缓解血流动力学为目的,转变为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延缓心室重塑,干预被过度激活的神经体液系统为目的,这种重视整体和预防的思维模式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与治未病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这也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脏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最...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不寐从三阳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晓慧 《天津中医药》2010,27(3):221-222
中医理论认为,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人的寤寐主要依靠卫气充身而司开合的功能起作用。卫气日行体表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则目开而寤,夜行体内三阴经而入五脏(肾、心、肺、肝、脾),则目合而寐。诸多原因致使邪滞三阳,阻碍卫气出入运动,则出现不寐。通过三阳辨证,或用汗解、或用和解、或用清下,治疗不寐收效甚佳。进一步说明《内经》卫气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失眠是老年人常见疾病,积极防治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指出元气亏虚是老年失眠的发病关键.未病培元、既病保元的失眠防治策略符合中医元气理论的思想.在中医"元气理论"指导下,针对老年人元气亏虚,"未病培元",采取饮食、起居、运动、体质等多种有效措施,减少元气损耗,预防失眠的发生.针...  相似文献   

16.
“调阴阳五脏配穴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00例顽固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8例)和对照组(332例).观察组采用“调阴阳五脏配穴针刺法”治疗,穴取大椎、申脉、关元、照海、膈俞、五脏俞.对照组采用“镇静安神配穴针刺法”,取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等穴.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从临床疗效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338/365),优于对照组的73.1%(242/331,P<0.05).治疗后两组PSQI均有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阴阳五脏配穴”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疗效优于“镇静安神配穴”治疗者,是治疗本症的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五味入于五脏,而五脏的五行机能与五味的作用完全相反,脾不包括在内.五味源于地气,成为"阴成形",特别是生成五脏.形成脏的味与脏的机能相反,是因为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之间的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平衡、阴阳协调,是相反相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电针五脏俞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五脏俞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9例GB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药物组,观察两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的动态变化,病程1年时的后遗症、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在病程6个月内的临床过程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高峰期持续时间前者比后者缩短(P<0.05).在1月两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中药物组较针刺组减低(P<0.05).结论:电针五脏俞治疗GBS疗效肯定,与对照组相比高峰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失眠症状表现不同归属五脏辨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失眠病证中医证型虽十分复杂,但就其临床表现与五脏的关系可分为5类,分属五脏。失眠主症以迟寐、不寐为主者责之于心,其病机为气、血、痰、瘀、寒、热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神不入于舍;以多梦、梦呓、甚则梦魇、梦游为主者责之于肝,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肝魂不入于舍;以思虑纷纭而致迟寐或不寐为主者责之于脾,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脾意不入于舍;以易寤、频寤为主者责之于肺,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魄不入于舍;以夜寐早寤为主者责之于肾,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志不入于舍。虽然临床所见往往因五脏疾病传变不同而又有五类失眠证型相互交融,病变表现错综复杂,如既有入寐唯艰之入睡困难,又见轻浅易寤之闻声则醒等。但将失眠病证按五神归属五脏,分类清晰明确,不仅易于掌握,而且反映五脏之间的关系及其传变,与脏腑辨证融会贯通,使失眠病证证治规律清晰明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