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江雅  周小香  陈华丽 《全科护理》2012,10(10):938-939
[目的]探讨床边工作制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的应用。[方法]建立床边工作制前,改革护士管床方法,将病房按区域分3组或4组,每组护士人员按层级配备,同时调整班次、各班职责,优化工作流程。护士护理病人实行床边工作制:床边交接班,直接、快速交接病人情况;组长进行床边查房,指导护士工作,质量控制本组护理质量;将工作站前移至病房,护士在病人身边工作,为病人提供全程护理服务;参与医生床边查房;床边实时记录护理过程。[结果]实施床边工作制后,病房红灯减少,节省了护士走动时间,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护士对床边工作制的满意度达95%。[结论]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实施床边工作制,转变了护士的服务观念,拓宽了护理内涵;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提供连续性的优质护理服务;层级管理提升了护理质量;护士贴近临床,病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大包干"责任制与护士床边工作制在血液病区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0月在血液病区实施护理"大包干"责任制与护士床边工作制,推行护士管床、管病人的工作制(病人设为观察组),并与2009年3月~2010年6月实施传统责任制整体护理(病人设为对照组)进行护理质量(包括护理措施落实、基础护理、危重病人护理)及满意度比较。结果实施护理"大包干"责任制与护士床边工作制后,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前后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病区实施护理"大包干"责任制与护士床边工作制,有利于为病人提供专业、全面、连续性的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配对的实验方法,将2009年8月~2010年7月住院的病人660设为对照组,2010年8月~2011年7月住院的病人66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责任制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护理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疾病知识知晓率情况。结果实行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后,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病人疾病知识知晓率均较传统责任制模式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融洽护患关系,提高病人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护士实行床边工作制的护理模式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中的成效.方法 通过更新护理用具、使用流动多功能护理车、完善各班职责、细化工作流程、简化护理文书等一系列的护理改革,积极推行床边工作制,通过床边工作制落实护士分管病人、对病人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使护士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实行护士分管病人的床边工作制可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充分的前期准备,完善、有序的管理是开展床边工作制的基础.不断完善护理支持系统,把护士从繁琐的非专业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护士床边工作制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改革临床护理模式,配置流动的护理工作车,实行护士管床“责任制大包干”的床边工作制,观察和对比实施床边工作制前后365 d护士每天书写护理文件时间、患者每天呼叫次数、护士每天完成基础护理时间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实施前护士每天文件书写时间(85.77±13.776) min、呼叫次数(89.51±6.785)次、基础护理时间(21.51±3.401)h、护理服务满意度(92.92±4.801);实施后护士每天文件书写时间(40.22±7.665)min、呼叫次数(25.30±3.944)次、基础护理时间(69.06± 6.582)h、护理服务满意度(99.13 ±0.5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实施床边护理工作制能有效地减少护理文件书写时间和患者的呼叫次数,保证基础护理完成的质量,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屠燕  黄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2):354-355
[目的]探讨床边工作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改变工作流程与模式、开展护理责任大包干,在每个责任病区的病房门前增设护士工作站,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结果]全面提高了护士对分管患者病情的掌握;提高了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论]实施床边护理工作制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包干责任制和床边工作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0年7月开始在全院各临床科室推行护士管床、管患者的"大包干责任制",将护士站前移,建立治疗、护理、记录为一体的多功能护理车为流动护理工作站,实行护士床边工作制.比较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指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实施后基础护理质量指标各种不良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包干责任制护理模式在普通外科病房实施的效果。方法:根据大包干责任制的要求,将护理人员按层级分组管理病人和一对一管理病人,实行护理人员床边工作制,比较实施前后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满意度。结果:开展大包干责任制后,住院病人的满意度达95%以上,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明显提高。结论:大包干责任制护理模式可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和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增进护患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院病人回访意见原因分析对特需病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水平。[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医院特需病房住院病人240例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特需病房住院病人24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出院回访模式,观察组对出院病人进行回访,收集反馈意见并汇总,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进行分析、整改、观察、再循环,以质量持续改进,比较两组病区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度、受表扬护士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而护理满意度、受表扬护士的人次则显著提高,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特需病房收集出院病人的意见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通过汇总、分析、反思和改进,能有效推动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护士床边工作制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护士床边工作制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作用及不足之处。方法将2010年3—6月在乳甲外科住院治疗的150例患者分为实施护士床边工作制之前患者75例(对照组)和实施后患者75例(实验组)通过问卷方式对实施护士床边工作制前后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实施后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分别为93.3%和96.0%,较实施前80.0%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n05)。结论护士床边工作制的实施,能够体现护理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制一体”护理模式对推进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100例患者为研究组,普通病区100例同期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新制定的服务标准,并采用“三制一体”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服务标准及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护理。对两组患者住院满意度、住院患者家属满意度、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及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的患者住院满意度、住院患者家属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及护理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科“三制一体”护理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是一项推进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行之有效的护理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80例,将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将2019年4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改进项目质量评价情况、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分级护理落实率、护理技术规范率、风险应对合格率和康复训练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态度、专业能力、综合服务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有效改善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标识牌在肝胆外科优质护理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4月本科室住院患者284例为对照组,选择同年5~8月住院患者311例为实验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实验组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双标识牌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和责任护士的知晓率、满意度和护士加班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责任护士的知晓率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士加班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优质护理病房中应用双标识牌,可有效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指导护士按流程开展护理工作,节省护士的工作时间,同时提高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士绩效考评与绩效奖金分配在神经内科的实践效果。方法制订护士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绩效量化管理方案,将绩效评价管理与量化管理相结合对神经科护士工作业绩进行评定,并按绩效量化指标进行奖金分配。比较实施前后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综合评分、护理投诉、护理缺点及护理科研情况。结果病人满意度由实施前92.00%提高到实施后99.00%,前后比较,χ2=46.6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工作质量综合评分由实施前(90.42±1.36)分提高至实施后(97.42±1.37)分,前后比较,t=8.86,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实施前全院工作服务质量评比第11名提高至实施后获全院第1名;护理投诉、护理缺点较实施前明显下降,护理科研较实施前明显提高。结论护士绩效考评与绩效奖金分配在神经内科中应用,能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护士责任心,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提升神经内科病房优质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32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实施品管圈活动,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服务落实情况以及出院后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试验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落实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习护生责任制在普外科病房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实习中后期(进入临床实习4个月后)轮转到普外科的护生106名作为试验组,采用一对一带教,即实习护生责任制模式带教;将2010年实习中后期轮转到普外科的护生98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分别对两组护生的护理服务质量、职业认同感、住院患者满意度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结果:试验组护生护理服务质量、职业认同感、住院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带教中,实行实习护生责任制,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了职业认同感,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加强精神科节日人文关怀,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品质。方法:分析节日期间患者的心理,对住院患者实施人文关怀,落实对患者家属的人性化服务。结果:护士了解病情更全面,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满意度得到提升,患者不良心理得到缓解,促进了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结论:精神科加强节日人文关怀,对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施志愿者护理咨询服务在妇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妇科护理人员的结构及工作情况,针对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存在的问题,组建科室护理志愿者咨询团队,制定团队工作目标、职责、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志愿者护理服务方案。比较实施志愿者护理咨询服务前、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和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住院病人遵医行为依从性及服务满意度、医护人员服务满意度等。结果:志愿者咨询护理服务实施后,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和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由实施前的80.3%,提高到实施后的97.8%(P〈0.01),病人的遵医行为中服药依从性由实施前的81.1%,提高到实施后的99.5%(P〈0.01)。结论:实施志愿者护理咨询服务后,护士有了专门的时间与病人沟通及提供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加之相关制度的实施及运作,增强了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工作的积极性及责任心,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促进了病区医、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在病区优质护理服务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收治的16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在一般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将普通病房同期住院的16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一般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安全风险事件评估、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安全风险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或P<0.05)。结论: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依从性,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护理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