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永娥  杨娇弟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777-2779
目的:探讨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血管内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6例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并加强对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的观察。结果:16例手术均成功,术后缺血和疼痛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综合介入技术有效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经血管球囊扩张术联合使用溶栓药物等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25例患者,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护理要点包括:治疗基础疾病、做好手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疗效,尽可能保持患者舒适及患肢适宜温度,促进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均手术成功,术后49例顺利康复,1例因发生多种并发症救治无效死亡.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3月13例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护理。结果经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后本组13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可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经患肢肱动脉远端穿刺行置管溶栓治疗20例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患者,对存在血管狭窄并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20例患者经置管溶栓联合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治疗后均成功开通,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16例动静脉内瘘维持通畅,4例动静脉内瘘再次闭塞,其中2例经再次溶栓及球囊扩张治疗后恢复通畅,2例动静脉内瘘未能开通。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是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15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继发血栓形成行插管溶栓治疗的并发症观察和护理经验。方法对15例ASO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插管直接溶栓术,对其进行观察护理,对其并发症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1例术后发生导管阻塞,1例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血肿,1例拔管后出现腹膜后血肿、失血性休克,1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治疗护理后康复。结论下肢ASO患者采用插管溶栓治疗术后重视该技术的专科护理,抗凝溶栓期间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早期处理插管有关的并发症,以保证安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病变中,血管腔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于腔内血管重建技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血管重建前及重建后分别使用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IVUS指导下应用血管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复杂病变1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IVUS检查。IVUS对介入手术的决策均起到了关键作用。1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血栓病变采用单纯溶栓治疗;2例支架内再狭窄病例诊断为血栓合并内膜增生,进行溶栓后球囊扩张;1例覆膜支架再闭塞病例明确闭塞支架内血栓后采用溶栓治疗,同时发现远端残余狭窄病变后二期植入覆膜支架;7例动脉硬化闭塞病例中,2例诊断为血栓合并狭窄,予以溶栓后球囊扩张治疗,5例为长段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球囊扩张后植入裸支架;1例髂动脉炎性病变使用覆膜支架。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7±3.7)个月,病变血管6个月一期通畅率100%。结论:在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需要IVUS实现更精确的病变血管观察,优化球囊、支架的选择及定位,评估治疗的满意度,减少及预防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PAD患者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手术顺利。术后出现肱动脉处血肿1例,及时发现病情并积极处理后治愈出院;无排尿困难、便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治疗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治疗膝关节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对80例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侧皮温及血运恢复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80例患者中,术后70例治疗效果满意,下肢缺血显著改善,10例因为小腿动脉狭窄严重,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导致无法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0例足趾溃疡于1~3个月痊愈。66例患者未在出现患肢缺血症状,有效率达到94.3%,4例再次出现患肢缺血症状,而入院治疗。结论合理有效地术前指导、术后护理对球囊扩张术治疗膝下动脉狭窄闭塞症患者术后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SAVVY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12月间采用SAVVY球囊行下肢动脉流出道血管PTA的15例共22条患肢,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6~88岁。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1例(18支),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4支),ABI0.1~0.3有9条,0.3以上13条。球囊直径选择2~4mm,长度10cm。术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7d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监测术后7d及1个月后ABI变化情况,随访半年后复查超声,或根据症状复发情况及时复查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9%(20/22)。4例伴皮肤溃疡或足趾坏疽的肢体最终单侧截肢,其中1例为感染性病变致血管闭塞病例治疗失败,扩张狭窄段后造影管腔未显示开通,再次扩张仍无效;另1例为非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高龄患者多节段狭窄,扩张后管腔狭窄无变化。术中未出现与球囊结构相关的并发症。术后7dABI在14条血管中升高超过0.5,3条超过0.3,3条超过0.1。随访时间平均7.2个月,有5例复发不同程度静息痛。术后7dABI平均为0.74,1个月平均为0.66。结论使用SAVVY长球囊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不同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方法糖尿病足患者52例(65肢),先行DSA测定病变范围及程度,按病变部位狭窄段分为髂动脉、股动脉及膝下动脉,按病变程度分为狭窄性病变及闭塞性病变。根据不同类别采用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PTA组)、球囊成形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支架组)及经股动脉局部药物灌注术(灌注组)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技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经造影证实65侧下肢动脉均存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病变范围1.3。25.6cm。病变部位在髂动脉、股动脉、膝以下动脉分别19、31、15个肢体。根据狭窄程度及部位分别采用眦术、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局部药物灌注(20、29、16个肢体),技术成功率100%,没有明显并发症出现。术后7天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O.40±0.16)上升至(0.69±0.15)。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治疗DF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根据DF不同类型和血管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骨转移癌是最常见的骨骼系统恶性肿瘤,随着原发肿瘤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导致有严重骨痛、病理性骨折、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骨转移癌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和脊柱、骨盆等好发转移部位相比,四肢长骨的骨转移癌相对较少见,治疗原则也不尽相同,以缓解病痛、提高生存质量、改善肢体功能为目的的外科手术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我科1999年5月-2007年1月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49例长骨骨转移癌外科治疗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彦舫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885-1887
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长球囊和药物支架等的应用明显改善了介入治疗的疗效,内膜下成形术以及多种新技术、新器械的问世,显著提高了长段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率。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常用的血管检查方法、TASC II分型、介入技术(包括穿刺入路的选择、闭塞段的开通、经导管溶栓、PTA、支架植入、内膜下成形术和机械性辅助技术等)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 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16例,经SAFARI开通,采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3~18)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3.75%(15/16),二期通畅率为100%。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0.15增加至术后的0.89±0.19(P0.05)。结论 SAFARI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09-1012,101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舍下肢深静脉插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对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胭静脉顺行插管后予尿激酶溶栓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放下腔静脉滤器及溶栓导管,血栓完全溶解4例(33.3%),部分溶解8例(66.7%),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舍下肢深静脉插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的护理重点,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2月行PCI治疗的824例冠状动脉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护理措施,重点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护理对策。结果 824例患者共处理冠状动脉CTO病变875处,成功开通731处,成功率为83.5%(731/875);并发症发生情况: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脏压塞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发生或加重7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53例,术后2d因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对冠状动脉CTO患者PCI围术期容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重点护理和预防,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并发症严重程度的有效措施,是提高PCI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率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率水平分为研究组(患者心率大于或等于80次/分钟)和对照组(患者心率小于80次/分钟),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钙蛋白I(TnI)峰值;并比较住院期间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并发症发生恃况。结果研究纽CK—MB(164.5±67.7)U/L和TnI峰值(47.1士30.5)%均明显高于对照纽CK—MB(131.8±71.8)U/L和TnI峰值(33.9±2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LVEF(49.2±9.8)ng/m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4.5±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IABP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护理需重视心率变化,出现心率加快的患者应及早通知医生给予适当药物控制,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的监测及护理措施,降低术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资料共22例,总结细致全面的监测及护理措施。结果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在CCU监护治疗,出现并发症20例,其中出血8例,血小板减少6例,肢体缺血2例,肾功能衰竭3,感染1例;17例经及时对症处理后予以纠正,病情好转出院。结论细致全面的监测,积极预防护理及针对性的处理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糖尿病性下肢重度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2月至2011年5月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缺血的74例资料,记录其内科情况、Rutherford分期、介入治疗完成时的流出道SVS评分以及术后30d并发症.随访并通过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一期通畅率、症状缓解率、生存率、保肢率,观察其疗效.结果 入选患者74例,患肢89条.平均年龄(70.5±7.4)岁.吸烟者30例、高脂血症22例、高血压病36例、冠心病20例、肾功能不全12例.Rutherford分期:Ⅲ期29条、Ⅳ期30条、Ⅴ期16条、Ⅵ期14条.术前踝肱指数(ABI)平均0.37(0~0.72).术前胫腓动脉流出道评分平均7.5分(3.5~10分).膝下腔内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92.1%,术后ABI0.78(0.33~1.15)(P<0.01),术后胫腓动脉流出道评分平均6.0分(1.5~10分)(P<0.01).随访患者74例,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1~23个月),失访6例,其中死亡3例均死于急性心肌梗死,随访率91.9%.1年生存率94.6%,1年保肢率91.9%.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52.8%,1年时症状缓解率83.4%.结论 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1年的通畅率较低,但症状缓解率明显,有较高的保肢率,使其可以作为糖尿病膝下动脉闭塞治疗的首选,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