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胸主动脉病变(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为极其凶险疾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2]。传统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方法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目前腔内修复胸主动脉(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术式,但用于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升主动脉及锚定区不足病变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观察TEVAR术中应用血管腔内穿刺系统辅助原位开窗技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自从1994年Dake等~([1])首次应用于胸主动脉瘤以来,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确切等特点,已成为胸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TEVAR的首要条件是在病变两端有一段≥1.5 cm的正常血管作为锚定区(见图1A)。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缺乏足够的锚定区而无法行TEVAR术。Mitchell等~([2])以弓上分支动脉的  相似文献   

3.
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病1周内病死率为60% ~ 70%[1].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瘤和B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法.有选择性地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是较常采用的扩大近端锚定区的方法[2],但仍存在争议.我们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1月TEVAR手术患者的资料,探讨LSA封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累及弓上分支血管的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是目前腔内治疗的热点和难点。传统开放手术处理此类病变往往需要停循环、体外循环支持及深低温等处理,创伤大、技术复杂、手术相关病死率高。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点,已成为处理锚定区不涉及弓上血管的主动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主动脉弓结构复杂、曲度大、弓上分支血管负责脑部和上肢等重要区域的血供,其中左锁骨下动脉包含椎动脉等重要分支,负责左上肢、后脑部等的血供。为了保证足够的锚定区,当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1.5cm时需对左锁骨下动脉做相应处理,现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经验。方法行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应用TEVAR技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同时应用双"潜望镜"技术保留双侧锁骨下动脉血供。结果手术成功,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CT血管造影显示远端锚定区处没有分支支架相关的内漏,分支支架通畅,左锁骨下动脉有少许Ⅱ型内漏。结论 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短期随访结果是安全有效的,但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tic repair,TEVAR)治疗急性期锚定区不足假腔未血栓化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烟囱”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1...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其传输系统是近年国内研发的新型支架系统,适用于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是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主动脉夹层的新选择。笔者通过总结使用该支架系统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锚定区不足的急性Stanford B型的病例,评估其近期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采用Castor?一体化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TEVAR的Stanford B型夹层伴锚定区不足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过程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男7例(87.5%),女1例(12.5%);中位年龄42(33~64)岁;BMI(25.5±3.8)kg/m2。8例均成功植入支架,初始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无I型内漏。平均住院时间为(14.8±3.7)d。平均随访时间为223(60~370)d,所有主体、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相关I和III型内漏,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 应用单分支覆膜支架行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伴锚定区不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9.
较传统的开胸主动脉置换术而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但是施行TEVAR要求有合适的主动脉支架血管近端锚定区。在一些左锁骨下动脉(LSA)和主动脉病变区距离较短的病例中,只有覆盖LSA开口才能实现锚定区的延长,然而这一操作潜在有即时或延时神经及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LSA的处理一直备受争议,例如:是否需要对LSA进行预防性重建?何时以及如何施行重建?笔者对以上问题研究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远近端锚定区缺乏的现阶段处理体会.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2月,我科共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129例,其中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6例,胸主动脉瘤近端锚定区不足3例,腹主动脉瘤远端锚定区不足4例.分别进行升主动脉一双侧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双侧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转流、腹主动脉一肠系膜上动脉一双侧肾动脉转流、髂内动脉栓塞重建锚定区后成功腔内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技术和临床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和重大并发症.随访期间支架人造血管无移位,夹层或动脉瘤腔血栓形成良好,无明显内漏,瘤体未增大;桥血管通畅.结论 对于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扩张性病变,通过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或栓塞非必须血管等方法重建或扩大锚定区是扩大腔内治疗适应证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是临床处理的难点。传统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无法进行分支重建,体外预开窗TEVAR技术是重建弓部分支血管的全腔内微创方法。预开窗技术克服了原位开窗技术体内破膜造成的诸多问题,但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准确定位释放支架。通过多角度切线位判断技术、牵引导丝辅助定位及解缠绕技术、束径带避免分支动脉缺血的半释放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预开窗支架释放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逐步推广,由支架移植物引起的主动脉近端逆撕的发生例数逐步增多,发病率达1%~3%[1, 2]。主动脉夹层术后一旦发生近端逆撕,致死率高达25%~60%[1, 2],是TEVAR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分享一些有效预防此并发症发生的观点和方法。1近端锚定区及腔内治疗时机的选择由于夹层逆撕或逆撕后血栓化,靠近裂口区域的近端主动脉壁相对薄弱,如锚定在这些区域易导致术后近、中、远期再发近端逆撕或破裂。因此,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评价真腔覆膜支架点状植入联合假腔内栓塞技术(spot stenting combined with 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SS-FLEVOR)治疗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期结果 。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采用SS-FLEVOR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分析病人手术前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假腔血栓化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通畅情况。结果:TEVAR术后远端瘤样扩张病人17例,平均年龄(54.5±14.5)岁,女3例。SS-FLEVOR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1.4±37.9) min。平均随访(24.9±20.7)个月。随访期间内脏动脉分支支架均通畅。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均血栓化10例,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3例,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仍存在部分血流4例。因假腔内血流逐渐减少且瘤体未增大,未予以二次干预。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均较术前增大。术前胸...  相似文献   

14.
<正>胸主动脉疾病包括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及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等,是血管外科领域常见的危重急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始于1994年[1],已逐渐成为主动脉降部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2]。不过,主动脉升弓部疾病的治疗由于涉及到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问题,仍以开放手术为“金标准”[3]。虽然结合了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的去分支技术降低了侵入性[4],但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  相似文献   

15.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现已逐渐成熟,成为临床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腔内治疗拥有创口小,围术期死亡率低的优点,但长期随访结果相比开放手术缺少明显优势。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虽得到处理,但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在远期随访中会出现瘤样扩张、新发破口以及分支血管支配的器官缺血、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为减少该类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肠缺血的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该病的时机及策略。方法肠缺B型血胸主动脉脉夹层接收TEVAR治疗的患者26例,分析其手术方式选择和手术时机、预后等。肠系膜上动脉主要或完全开口于主动脉真腔但被假腔压迫致使肠缺血18例,均急诊行TEVAR;肠系膜上动脉主要或完全开口于主动脉假腔致使肠缺血8例,利用特殊的病变解剖结构及手术技巧急诊行TEVAR。结果所有患者TEVAR均获成功,术后22例患者1周内肠缺血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好转,无需进一步手术。结论能保证肠系膜上动脉血供时,TEVAR是治疗肠缺血的胸主动脉脉夹层有效的手术方式,且应在急诊下进行。  相似文献   

17.
<正>自1994年Dake等[1]应用腔内支架成功治疗胸降主动脉瘤以来,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彻底改变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式,现TEVAR主要用于治疗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损伤、胸主动脉壁内血肿、穿透性溃疡等[2,3]。与开放修复相比,TEVAR不仅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远期疗效相似[4],因此成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钬激光原位开窗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保留弓上分支动脉的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 ~2019年7月对42例紧邻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病变在DSA下对胸主动脉行腔内隔绝之后,通过肱动脉或颈动脉逆行导入550μm钬激光光纤,对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开窗后植入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逆向烟囱技术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升主动脉包裹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方法 :从2013年2月至2017年4月,对17例传统外科治疗高风险的病人,应用逆向烟囱技术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用潜望镜结构对主动脉弓上分支供血。如升主动脉扩张40 mm,则开胸行升主动脉包裹术以保护近端锚定区,适配主动脉支架。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施行手术。其中16例行逆向烟囱技术保留主动脉分支腔内修复术,9例腔内修复外加行升主动脉包裹术,7例行弓上动脉旁路术。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2%(2/17)。未出现支架内血栓、脑血管意外或外周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有创血压正常。所有病人随访期间血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通过尽量避免长时间体外循环的生理干扰,利用逆向烟囱技术腔内修复并选择性加强升主动脉支架锚定区,可提高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