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探讨大学新生膳食模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开展NAFLD的饮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地区所属6所高校的1 752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和最近1年的膳食调查,采用因子分析调查主要的膳食模式.结果 “动物食物型”和“西方快餐型”模式中Q3组体质量指数(BMI)高于Q1组,而“传统中国型”模式中Q3组BMI低于Q1组;“西方快餐型”模式中Q3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高于Q1组,“传统中国型”模式中Q3组ALT和AST低于Q1组(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西方快餐型”模式与NAFLD的风险呈正相关(OR=1.26,95%CI=1.09~ 1.72,P<0.05),“传统中国型”模式与NAFLD的风险呈负相关(OR=0.51,95%CI=0.38~0.74,P<0.05).结论 膳食模式与大学新生的NAFLD关系密切,坚持中国传统饮食,减少红肉及油炸食物摄入,有助于降低NAFLD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淮南市中年人群的膳食模式,分析膳食模式与肥胖、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为预防肥胖和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摄入频率法,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淮南市2 076名45~60岁人群进行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应用SPSS 16.0进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1)因子分析结果得出4类膳食模式,即动物性食物型、传统中国型、高热量型和高盐型;(2)动物性食物型和传统中国型模式两组间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中国型模式的不同组间W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中国型和高热量型模式不同组间S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偏相关性分析发现,调整年龄、吸烟、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体力活动因素后,男性动物性食物型模式的因子得分与BMI、WC、SBP和DB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3、0.098、0.096和0.090,P0.05,P0.01),传统中国型模式的因子得分与WC呈负相关(r=-0.067,P0.05);在女性中,动物性食物型模式的因子得分与BMI、W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36和0.126,P0.05),传统中国型模式的因子得分与BMI、WC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6和-0.105,P0.05)。高盐型模式的因子得分与BMI呈正相关(r=0.107,P0.05)。结论膳食模式与淮南市中年人群肥胖、高血压指标关系密切,传统中国型模式有益于预防肥胖和高血压。  相似文献   

3.
了解杭州地区新入学的大学生膳食情况,为探讨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6所高校的1 752名大学新生进行体检和膳食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结果 因子分析得出3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为"动物性食物型"(摄入较多的猪肉、牛羊肉、禽肉、鱼虾类及动物肝脏等)、"西方快餐型"(摄入较多的西式快餐及油炸食物、零食、可乐/雪碧、咖啡、糖类)和"传统中国型"(摄入较多的粮谷类、新鲜蔬菜水果、蛋类、豆制品、奶类及猪肉)."动物性食物型"和"西方快餐型"膳食模式中高分位组的体质量均数(BMI)均高于低分位组(t值分别为-5.083,-6.068,P值均<0.01),而"传统中国型"模式中高分位组BMI (20.1kg/m2)低于低分位组(20.7 kg/m2)(t=3.779,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西方快餐型"膳食模式可以增加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风险(超重/肥胖:OR=1.36,95% CI=1.02 ~ 2.08,P<0.05;中心性肥胖:OR=1.54,95% CI=1.16 ~ 2.03,P<0.01);而"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危险性(超重/肥胖:OR=0.60,95% CI=0.44 ~0.90,P<0.01;中心性肥胖:OR=0.87,95% CI=0.67 ~ 0.99,P<0.05).结论 膳食模式对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有影响,应坚持"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4.
合肥市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合肥市大学新生的骨密度现状,并分析膳食模式与其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414名大学新生,最终收集到有效问卷1319份。检测人群的超声骨密度值。采用因子分析法判断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采用协方差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比较不同膳食模式组间的骨SOS修正均数。结果 (1)4种膳食模式较为有意义:"西方食物"型(摄入较多的汉堡包及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坚果类、零食、可乐、雪碧、咖啡、糖类);"动物性食物"型(摄入较多的猪肉、羊肉、牛肉、禽肉、动物肝脏、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坚果类);"钙类食物"型(摄入较多新鲜水果、鸡蛋、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奶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坚果类);"传统中国"型(摄入较多的粮谷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猪肉)。(2)高"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的骨密度(SOS值)低于低"动物性食物"型(P<0.05);高"钙类食物"型膳食模式的骨密度(SOS值)高于低"钙类食物"型(P<0.05);高"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的骨密度(SOS值)高于低"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P<0.05)。结论合肥市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和骨密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城乡来源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差异,分析膳食模式与骨密度、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319名17~20岁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及其与骨密度、BMI的关系.结果 (1)城乡大学新生在4种膳食模式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男女生选择“西方食物”型(x2=31.548,P=0.000;x2=13.068,P=0.001)、“动物性食物”型(x2=8.279,P=0.016;x2=41.137,P=0.000)及“钙类食物”型(x2=37.254,P=0.000;x2=15.651,P=0.000)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农村男女生选择“中国传统”型(x2=36.194,P=0.000;x2=25.936,P=0.000)膳食模式比例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来自农村男生的平均身高、体重、BMI、骨密度值均低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而农村女生仅身高和体重低于城市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农村和城市男女生“西方食物”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均与BMI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7、0.192、0.551和0.465,P值均<0.001),“钙类食物”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均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342、0.841和0.786,P值均<0.001),而“中国传统”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在农村和城市男生中均与BMI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3和-0.093,P<0.05),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5和0.711,P<0.001).结论 城乡不同膳食模式对大学新生骨密度、BMI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了解北京市城区中小学生膳食模式,为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抽取小学、初中共30所学校,学生经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网络膳食调查.采用简化的食物频率调查问卷调查学生膳食摄入情况.结果 参与调查的北京市城区中小学生膳食因子分析确定了3种膳食模式(特征根>1的因子共有3个,累积贡献率为42.06%):模式1以鱼、肉、蛋、奶、蔬菜、水果类为主要食物,代表“副食型”膳食模式;模式2以米面类、谷薯类、豆类为主要食物,代表“主食型”膳食模式;模式3以速食、零食为主要食物,代表“不健康饮食型”膳食模式.超重肥胖组学生的膳食模式与非超重肥胖组学生有区别,超重肥胖组学生的零食摄入高于非超重肥胖组学生(t=2.13,P=0.03).结论 北京市城区中小学生有“副食型”“主食型”和“不健康饮食型”3种膳食模式.超重肥胖组和非超重肥胖组学生的膳食摄入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了解城乡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及其与血压、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开展高校膳食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安徽省合肥市4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测量和膳食调查3个部分.结果 城市与乡村大学新生在4种膳食模式中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前后,男生的“中国传统”型膳食模式降低了超重/肥胖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大学新生的“西方食物”型膳食模式增加了超重/肥胖的危险,而动物性食物型降低了超重/肥胖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膳食模式对城乡大学新生的超重/肥胖有明显影响.应指导学生选择健康、合理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城乡来源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差异, 分析膳食模式与骨密度、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调查1319名17~20岁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及其与骨密度、BMI的关系.结果 (1)城乡大学新生在4种膳食模式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男女生选择“西方食物”型(x2=31.548, P=0.000;x2=13.068, P=0.001)、“动物性食物”型(x2=8.279, P=0.016;x2=41.137, P=0.000)及“钙类食物”型(x2=37.254, P=0.000;x2=15.651, P=0.000)的比例均高于农村, 农村男女生选择“中国传统”型(x2=36.194, P=0.000;x2=25.936, P=0.000)膳食模式比例均高于城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来自农村男生的平均身高、体重、BMI、骨密度值均低于城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而农村女生仅身高和体重低于城市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农村和城市男女生“西方食物”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均与BMI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7、0.192、0.551和0.465, P值均<0.001), “钙类食物”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均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342、0.841和0.786, P值均<0.001), 而“中国传统”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在农村和城市男生中均与BMI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3和-0.093, P<0.05), 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5和0.711, P<0.001).结论 城乡不同膳食模式对大学新生骨密度、BMI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膳食模式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慢性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新疆乌鲁木齐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展开调查,入选符合要求对象708例。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生物样品检测。根据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SQFFQ)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膳食模式,根据各个研究对象不同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大小以三分位法将每种膳食模式分别分为T_1、T_2、T_3三组;采用HOMA-IR评价IR。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膳食模式的差异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新疆乌鲁木齐居民存在5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粮谷蔬菜型模式、水果奶类型模式、动物食物型模式、蛋类糕点型模式、豆类饮料型模式,粮谷蔬菜型膳食模式是其中的主要膳食模式;粮谷蔬菜型模式、水果奶类型模式、动物食物型模式间BMI、腰围、腰臀比、SBP、TG、LDL-C、FPG、FINS、HOMA-I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粮谷蔬菜型、动物食物型的BMI高于其他膳食模式;动物食物型腰围、腰臀比、TG、LDL-C高于其他膳食模式;粮谷蔬菜型、动物食物型膳食模式FPG、FINS、HOMA-IR高于其他膳食模式,水果奶类型BMI、FPG、FINS、HOMA-IR值低于其他膳食模式。粮谷蔬菜型模式组、水果奶类型模式组、动物食物型模式Q1-Q3组的HOMA-IR的T1、T2、T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24,25.306,69.191,P0.05).结论膳食模式与IR关系密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探讨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对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4,2006,2009和2011年4轮调查中儿童青少年部分的调查数据,分析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随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1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频率由2004年的76.5%增加到2011年的91.5% (P<0.01).调整性别、年龄、地区、调查年份以及BMI等因素后,SBP和DBP水平随含糖饮料摄入频率的增加而升高(P值分别为0.026和0.012).与含糖饮料低摄入组(<1次/周)相比,高摄入组(>3次/周)儿童青少年的SBP和DBP分别升高1.1和0.8 mmHg.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呈上升趋势,降低含糖饮料摄入对降低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成年居民营养状况及膳食模式。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5—6月对喀什地区1 193名≥18岁维吾尔族成年居民进行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询问法和食物称重法收集个体及家庭膳食摄入情况,应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并加以分析。结果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成年居民4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为传统型膳食模式、西方型膳食模式、肉食型膳食模式和维吾尔族特有型膳食模式;传统型膳食模式是其中的主要膳食模式;该地区膳食模式分布存在性别和居住地区差异;男性和女性膳食模式均以传统型为主,其中男性主要集中在高分位组,而女性则主要集中在低分位组;传统型和西方型膳食模式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而肉食型和维吾尔族特有型膳食模式则主要以中青年人为主;4种膳食模式中均以文化程度低、已婚、农民、低收入群体为主;城市居民主要倾向于选择西方型及肉食型膳食模式,而农村居民则倾向于传统型膳食模式;传统型膳食模式与膳食纤维的相关性最高(r_(膳食纤维)=0.487),而肉食型膳食模式则与蛋白质摄入量相关性最高(r_(蛋白质)=0.907)。结论该人群在食物选择、膳食安排上不尽均衡、合理,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程度的面类、肉类、油盐摄入过高和谷类、鱼禽豆蛋奶类摄入不足以及膳食过于单一和烹饪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抑郁症状和情绪性进食行为对青少年膳食模式的影响,为指导青少年采取科学合理的膳食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取江苏省徐州市10所中学5 473名初一和高一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抑郁症状自评量表、荷兰进食行为问卷和膳食频率量表等对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膳食模式共归纳成3种,分别为“传统食物型”“零食型”和“高能量型”.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体质量指数、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自评家庭经济条件变量后,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情绪性进食行为发生风险比无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增大2.20倍(95% CI=1.88~2.58);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传统食物型”食物摄入降低(OR=0.593),“零食型”和“高能量型”食物摄入增加(OR值分别为1.306,1.697);有情绪性进食行为的青少年“传统食物型”食物摄入降低(OR=0.796),“零食型”和“高能量型”食物摄入均增加(OR值分别为1.687,1.463).结论 抑郁症状和情绪性进食行为与青少年膳食模式密切相关.应重视青少年情绪症状,通过改善青少年不良的情绪症状,选择正确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国海南百岁老人SBP及DBP水平及相关因素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纳入1 002名百岁老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分析SBP和DBP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截至2021年5月31日, 中位随访时间为4.16年, 死亡密度为15.24/100人年。人群按照SBP、DBP四等分后, SBP的Q1组和DBP的Q2组死亡密度最低(分别为12.73/100人年和14.10/100人年)。在总人群中, SBP水平与Q1组相比, Q2、Q3、Q4组与全因死亡均呈正相关。在女性中, SBP以Q1组为参考值, Q2、Q3和Q4组与死亡关联的HR值分别为1.343、1.355和1.420;DBP以Q2组作为参考值, Q1、Q3、Q4组与死亡关联的HR值分别为1.468、1.800和1.504, 大致呈"U"形相关。交互作用分析发现, SBP与BMI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结论海南百岁老人的SBP和DBP水平与全因死亡存在关联;百岁老人的DBP可能存在死亡风险较低的适宜水平及范围;不同BMI状态可能影响血压水平与...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天津市大学新生血压水平现状及其与BMI分布的关系,为制定大学生控制体重和预防高血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011-2013年天津市9所大学共50 503名19~22岁入学新生的血压和身高、体重进行测定,并对高血压、高血压前期现状和BM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和2013年入学新生高血压检出率分别比2011年增长0.9和0.8百分点(x2值分别为22.739,18.315,P值均<0.01);2012年和2013年正常血压高值检出率分别比2011年增长5.0和4.5百分点(x2值分别为98.825,84.983,P值均<0.01).男生高血压和正常血压高值总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50.961,4 465.881,P值均<0.01).男、女生高血压与正常血压高值的检出率表现出随BMI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低体重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男生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9%,3.1%,7.2%和20.9%(x2=1 134.466,P<0.01),女生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0.3%,0.5%,2.3%和8.9%(x2 =808.956,P<0.01).结论 大学新生的BMI增高与血压偏高密切相关,可通过控制大学生的体质量指数来降低患高血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不同膳食模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2011年4月至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新疆克拉玛依市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展开调查,入选符合要求对象2377例.测定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酸(SUA)等指标.采用专门设计的食物频数量表(FFQ),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膳食模式,根据各个研究对象不同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大小以四分位法将每种膳食模式分别分为Q1、Q2、Q3、Q4四组.采用方差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到5种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调料模式、西方膳食模式、传统健康膳食模式、糕点零食与豆制品模式、动植物蛋白模式.调料模式、西方膳食模式与传统健康膳食模式下各个分组人群的NAFLD患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9.873、8.247、18.766,P<0.05),3种膳食模式下各组的生化指标比较也有不同的差异,其中调料模式下的年龄、BMI、WHR、SUA、TG从Q1组到Q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5.64、12.78、10.72、9.63,P<0.05);西方膳食模式下年龄、WHR、SBP、SUA、TC与TG值在Q1 ~Q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4、6.87、6.11、10.61、6.87、8.13,P<0.05);而传统健康膳食模式下从Q1到Q4组的年龄、BMI、WHR、SBP、SUA、AST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3、11.09、13.89、6.11、15.12、6.19,P<0.05).对年龄、BMI、WHR、SBP、SUA、AST、TC与TG进行调整后,调料膳食模式(OR=1.33,95%CI:0.95 ~1.87)、西方膳食模式(OR=1.36,95%CI:0.979 ~1.902)与NAFLD呈正相关,而传统健康膳食模式与NAFLD呈负相关(OR =0.79,95% CI:0.51~1.226).结论 膳食模式与NAFLD关系密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预防NAFLD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饮食治疗对高尿酸血症(HUA)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合理的饮食模式。方法对35例无症状HUA患者进行饮食干预治疗,同时以35例无症状HUA患者作为对照进行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分别检测血尿酸(S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ody MassIndex,BMI)。结果干预组SUA、TG、TC、BMI等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SBP和DBP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SUA、TG、TC、BMI、SBP和DBP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选用合理膳食有利于HUA及其合并症的改善,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杭州市中年人群三种膳食模式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为预防MS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17年10月杭州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45~59岁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MS的关系。结果共调查2 102人,回收有效问卷1 918份,问卷有效率为91.25%。检出MS患者453例,患病率为23.62%。因子分析获得三种膳食模式:动物型模式,摄入较多的畜禽肉、加工肉制品和蛋等;中国传统型模式,摄入较多的粮谷、新鲜蔬果、豆及豆制品和茶等;海产品型模式,摄入较多的海带/紫菜、咸鱼肉和鱼虾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和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动物型模式增加MS的患病风险(OR=1.224, 95%CI:1.072~1.944),中国传统型模式降低MS的患病风险(OR=0.785, 95%CI:0.477~0.998),海产品型模式与MS的患病风险未见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膳食模式与中年人群MS关系密切,坚持中国传统型膳食模式,减少肉类食物摄入有助于降低MS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探索西安市高校学生不同膳食模式与视频显示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VDT)综合征的关系,为VDT综合征的预防制定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安市5所高校的1 469名研究对象进行生活方式、食物摄入频率、视频显示终端相关症状的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膳食模式,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VDT综合征罹患的相关关系.结果 因子分析得到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快餐性食物模式、动物性食物模式、素食性食物模式和均衡性食物模式,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1.24%.在调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睡眠时间、每日计算机使用时间、计算机累积使用年限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快餐性食物模式是VDT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因子得分处于高分位数组水平人群VDT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为低分位数组水平人群的1.47倍(95%CI=1.081.99,P=0.013).均衡性食物模式与VDT综合征罹患之间呈负相关,高分位数组水平人群VDT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为低分位数组水平的0.71(95%CI=0.520.95,P=0.021).结论 西安高校学生的快餐性食物模式与VDT综合征罹患风险的增加相关,而均衡性食物模式则可降低VDT综合征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福建省成年居民膳食模式和其他因素与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的关系,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5年10—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福建省9个设区市10个县(市、区)抽取2 666名≥18岁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应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分类树模型分析膳食模式及其他因素与HUA患病的关系。结果福建省2 666名成年居民中,患HUA者666例,HUA患病率为24.98%,标化患病率为25.40%;经因子分析法确定福建省成年居民的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传统型膳食模式、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沿海型膳食模式、优质蛋白型膳食模式,4个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1.978、1.201、1.082、1.01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8.054%;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体质指数(BMI)、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血脂异常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物性食物型和沿海型膳食模式均为HUA患病的危险因素,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处于T2水平和沿海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处于T4水平的成年居民患HUA的风险分别为动物性食物型和沿海型膳食模式得分处于T1水平成年居民的1.41倍(OR=1.41,95%CI=1.08~1.85)和1.93倍(OR=1.93,95%CI=1.41~2.63)。分类树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男性、沿海型膳食模式、居住沿海地区和年龄≤30岁是福建省成年居民HUA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沿海膳食模式与HUA患病密切相关,加强健康膳食模式的推广,对HUA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7~13岁儿童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经济水平,分层随机选取江苏省4个县区的8所学校进行调查,调查资料包括儿童体检和家庭问卷调查,应用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儿童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结果对3 693名7~13岁儿童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值与血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BMI值与儿童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呈显著相关(均有P<0.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2和0.217;不同体重组间比较发现,SBP和DBP的均数都是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分别比较SBP高、DBP高以及血压高和不高组的BMI值,分析发现SBP高、DBP高、血压高者的BMI值显著高于SBP不高、DBP不高、血压不高者,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结论超重、肥胖对儿童血压升高有影响,控制超重和肥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