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69-770
目的研究短期综合干预对于改变单纯性肥胖儿童人体成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6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给予短期综合干预,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干预前后儿童的身高、体重、BMI、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脂肪、体脂百分比和肌肉。结果干预后肥胖儿童体重、BMI、体脂百分比、脂肪、无机盐含量均显著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干预后儿童身高、身体的水分、蛋白质和肌肉含量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短期综合干预能有效控制单纯性肥胖儿童的体重,同时还有利于儿童健康的提升和体质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相关指标与肥胖的关系,为中小学生肥胖早期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北京市海淀区3所中学2所小学1268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成分测量,按照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将人群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采用均数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果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影响后,儿童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身体脂肪量、去脂肪体重、基础代谢率、身体总水分与BMI呈高度正相关性,偏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8,0.919,0.740,0.665,0.740(P值均<0.01),电阻抗与BMI呈高度负相关(r=0.708,P<0.01);体成分相关指标值均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身体脂肪量及腹部脂肪均值大于男生,男生蛋白质和肌肉量均值大于女生,男、女生肥胖组与正常组的体成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的体成分存在差异.用体成分测量判定儿童肥胖的体脂百分含量可能更具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济南市4~6岁儿童体成分发育特点,研究学龄前儿童体脂百分比(PBF)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比较两者在肥胖诊断中的差异。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6月选取儿保科健康查体的1 788例济南市4~6岁健康儿童,运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体成分测试。结果 4~6岁男、女童部分体成分指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去脂体重、蛋白质、体脂肪、无机盐、基础代谢率和水分、PBF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检验中,若不区分性别,BMI和PBF的相关系数r=0.841;若区分性别,男性r=0.872,女性r=0.830,以PBF与BMI标准判断儿童肥胖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0.64)。结论 1)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学龄前儿童体成分,可客观反映体脂肪含量,准确判断肥胖。2)BMI与PBF在判断肥胖时,男童的一致性高于女童。PBF在评估肥胖男童时灵敏性高于BMI。  相似文献   

4.
探讨12周循环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体适能以及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影响,为针对肥胖女大学生相应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将某高校60名肥胖女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各30名.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不变,运动组进行3次/周、共12周的循环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后测定身体成分[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PBF)和瘦体重(lean body mass,LBM)]、健康体适能(背肌力量、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1600m跑成绩)和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相关参数.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运动组体重、BMI、PBF下降,背肌力量、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1600m跑成绩提高(t值分别为2.14,2.21,2.48,-7.21,-7.69,-7.01,4.83,P值均<0.05),WC、TG、TC下降(t值分别为2.89,4.54,2.71,P值均<0.05);对照组所有参数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规律循环训练能够改善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提高体适能水平,并可能有助于预防代谢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及营养状态儿童体成分的差异,为儿童健康评价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健康科体检的儿童1 185例,年龄3~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各指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态与儿童体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童的体重、BMI、去脂体重、身体水分及基础代谢率均高于女童,体脂率低于女童(t=2.94、5.05、5.21、4.67、2.88、5.27,P<0.05);而身高和体脂含量在不同性别组间变化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的体脂含量、去脂体重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BMI随年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至6~岁)增加的趋势(P<0.05),按BMI变化趋势,儿童脂肪重聚年龄约5岁。男、女童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去脂体重、均随BMI增加而逐渐递增(男:F=33.28、29.81、33.02,女:F=28.57、13.38、24.55,P<0.05)。PBF与BMI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有较高的一致性(χ2=143.28、99.02,P<0.05),但PBF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及营养状态儿童的人体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体成分对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作用,是对儿童健康评价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重庆市正常体重学生和超重学生的体脂推算值,分析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体脂百分比(percent body fat,PBF%)的相互关系,探讨不同肥胖筛查标准的一致性,为国内儿童肥胖判断标准的完善提供线索。【方法】以WHO的身高别体重(WFH)标准筛出超重学生844名,并按1∶2配对选择了正常体重学生1 688名。通过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计算BMI,并推算PBF。【结果】1)7~18岁每个年龄段的超重男生和女生的BMI均值和PBF中位数均分别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体重的男生和女生的对应值(P均0.001);2)PBF与BMI的偏相关系数r为0.397(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BF与性别(男=1,女=2)、BMI正相关,与是否超重(超重=1,正常=2)、年龄负相关(R2=0.578,P0.001);3)与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公布的BMI切点标准相比,协作组推荐的PBF判断标准的特异度为83.0%,灵敏度为82.9%。【结论】重庆城区超重学生和正常学生的脂肪推算值差异显著。PBF受多种因素影响,与BMI呈低度相关。直接测量学生的体内脂肪,建立本国的PBF筛查标准,联合BMI切点标准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肥胖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了解广州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现况,探讨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与MS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区抽取7所中小学共1 242名10~17岁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的测量和血液中MS组分的检测,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组儿童青少年MS组分的水平及异常情况,计算MS患病率.结果 超重和肥胖组儿童青少年的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三酰甘油(TG)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肥胖组的WC,SBP,DBP,TG和HDL-C异常检出率均最高,而正常体重组最低(P值均<0.05).广州市10~17岁儿童青少年MS患病率为2.9%,其中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MS检出率分别为1.0%,13.7%和32.4%.结论 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MS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且随BMI增加而增加,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戴昕  何玲  刘曈  王建  梁晶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66-968
目的了解智力残疾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和规律,为提高智力残疾青少年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从北京市3所培智学校抽取轻、中度智障在校生170名为对象,年龄10~21岁,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试各项身体成分指标,并测量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及肱三头肌、肩胛下角和腹部皮褶厚度。结果智力残疾男生去脂体重、总水分、蛋白质、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在14~17岁年龄段达到峰值,18岁后呈减少趋势;女生各项指标则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在18~21岁达到峰值。同年龄段中,女生体脂百分比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去脂体重、总水分、蛋白质、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及腰臀比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0.05)。男生的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体成分发育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正常、超重、肥胖组智力残疾青少年体成分的组间差异显著,体脂百分比、身体脂肪量、非脂肪性身体成分均呈递增趋势。结论智力残疾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且主要集中在青春发育前期及青春发育期。  相似文献   

9.
分析银川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定义指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肥胖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分层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抽取银川市6~18岁中小学生1 939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检测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不同指标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FMP)、腰围身高比(WHtR)、腰围(WC)肥胖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MI,FMP,WHtR,WC均可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OR值均>1,P值均<0.01),其中BMI和WC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是正常组的1.46~1.86,1.51~1.91倍,预测效果优于FMP和WHtR.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数的增加,BMI与WC肥胖组心血管危险因素≥1项或≥2项的检出风险预测分别是正常组的3.12(2.2~4.3)倍和5.36(3.8~7.5)倍,优于其他不同定义肥胖指标分组组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预测.结论 不同指标定义肥胖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BMI和WC定义肥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高于FMP和WHtR,BIM与WC定义肥胖相结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测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群中人体成分与血脂、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深圳市某体检中心2013年7月—2014年1月排除了心肌梗死病史、肿瘤病史、严重感染、肝功能不全及无法独自站立的检查者后共925例。使用Inbody230人体成分仪对人体成分进行测定,主要包括体质指数(BMI)、体重、骨骼肌、蛋白质、体脂肪、矿物质含量、体脂百分比(%)、身体水分含量、体脂肪、去脂体重、腹部肥胖程度等指标,同时收集血清测定血脂及肝功能指标。结果除了体脂肪不受性别影响外,其余指标男女之间的体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之间的成分BMI与甘油三酯(TG)呈正相关,体脂肪与胆固醇(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呈正相关关系,体脂百分比与TC、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酬(HDL-C)呈正相关,腹部肥胖程度与TC、TG、LDL呈正相关,而矿物质含量、身体水分含量及去脂体重与TG均呈正相关,与其余3项负相关。BMI、腹部肥胖程度、矿物质量、身体水分含量及去脂体重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呈正相关,体脂肪与ALT呈正相关。结论中老年人群人体成分与血脂、肝功能水平密切相关。通过人体成分分析,可早期发现血脂和肝功能异常,指导中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尽早预测、发现营养相关性疾病,协助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检测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患儿体成分, 并比较体重指数(BMI)与体脂百分比(PBF)判定患儿超重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2015年8月-2017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肉病科就诊的39例男性DMD患者作为患儿组, 同期随机选取46例健康男童作为对照组。应用BIA对两组儿童进行人体成分检测。结果 两组儿童的脂肪含量、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的身高、体重、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肌肉质量和基础代谢率(BMR)均低于对照组(P<0.05), 但患儿组的PBF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组中PBF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546, P<0.05), BMI与PBF在判定DMD患儿超重时的一致性较差(Kappa=0.352, P<0.05)。结论 相比于同年龄段同性别的健康少儿, DMD患儿的整体营养状况较差, 应用BIA比使用BMI能更加准确地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探讨北京市海淀区6~15岁儿童青少年足底压力与体成分的关系,为儿童少年足底压力诊断及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和上地实验学校6~15岁健康儿童少年l000人,按实际年龄组分为10组,每组100人,其中男女各50人,进行体成分和足底压力测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各年龄组男女少儿足底压力与体成分的相关系数.结果 男生足底所有区域峰值压强与体重、相对去脂体重呈负相关,与相对体脂肪、BMI呈正相关(P值均<0.05).男生相对峰值压力、相对接触面积在部分区域与体重、相对去脂体重和BMI呈负相关,与相对体脂肪呈正相关(P值均<0.05),在其他一些区域则相反.女生所有区域峰值压强与体重、相对体脂肪、BMI呈正相关,与相对去脂体重呈负相关(P值均<0.05).女生相对峰值压力在部分区域与体重、相对体脂肪、BMI呈负相关,与相对去脂体重呈正相关(P值均<0.05).女生相对接触面积在部分区域与体重、相对去脂体重呈负相关,与相对体脂肪、BMI呈正相关(P值均<0.05),在其他一些区域则相反.结论 健康少儿足底压力各指标的变化与体成分各指标的变化有关,且不同性别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了解8周抗阻训练对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血脂及血清瘦素的影响,为改善肥胖儿童的健康水平以及寻求更好的减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选取晋中市18名肥胖儿童(男、女各9名)进行8周抗阻训练,然后对运动前后身体成分[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肌肉量及躯干肌肉量、身体脂肪量、身体各部位脂肪量及身体脂肪比率]、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血清瘦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肥胖儿童抗阻训练后血清瘦素、TG、LDL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HDL水平上升(P<0.01);男性肥胖儿童抗阻训练后体重,BMI,身体脂肪量,左右上肢及躯干脂肪量均下降(P值均<0.05),肌肉量及躯干肌肉量均增加(P值均<0.05);女性肥胖儿童抗阻训练后BMI,身体脂肪量,右下肢、右上肢及躯干脂肪量均下降(P值均<0.05),肌肉量及躯干肌肉量增加(P值均<0.01).结论 8周抗阻训练可以降低肥胖儿童BMI、身体脂肪量和血清瘦素水平,增加肌肉质量,改善血脂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北京市城区儿童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含量及腰围与血脂谱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852名北京市城区9~10岁学生,血脂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Fisher确切概率法,有序资料的趋势性检验及中位数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中847份有效样本。结果随BMI、体脂百分含量和腰围的增加,总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升高的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降低的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G主要受腰围(t=686)、性别(t=3.96)、体脂百分含量(t=1.85)影响;TC受体脂百分含量(t=5.31)影响;LDL—C受腰围(t=4.65)、身高(t=-2.79)、体脂百分含量(t=2.77)影响;HDL-C主要受腰围(t=-12.24)、性别(t=-5.83)影响。结论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儿童血脂水平上升,且腰围对血脂水平的预测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6~15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其在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间的差异;探讨体重指数(BMI)及体脂两种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的不同,对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制定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月纳入乌鲁木齐市儿童青少年907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成分、计算BMI-Z分值;超重肥胖评定参考WS/T586-2018。结果 6~15岁儿童青少年除男生体脂率外,男女生各体成分指标随年龄变化均存在线性趋势(P<0.05),BMI-Z评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男生体脂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女生在11岁时体脂百分比(BFP)超过男生(P<0.05)。BMI及BFP评价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11.5%和9.0%、14.1%和20.5%;其中BMI正常组有7.6%和3.1%的少儿BFP评定为超重和肥胖;在BMI超重组有49.5%的少儿BFP评定为肥胖。各体成分在超重与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有性别及年龄差异;不同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率略有不同,提示BMI评定肥胖标准易低估体脂胖肥儿童青少年;其超重和肥胖组各体成分均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8~11岁儿童体成分和尿酸的含量以及不同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之间的差异,分析血尿酸与体成分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0年4—12月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体检的306例8~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检测身高、体重及体成分各项指标,并检测血清尿酸的水平,分析该年龄段儿童体成分特征及其与尿酸的相关性。结果 男童和女童体成分各指标相比,男童的BMI显著高于女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3,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和体脂百分比(PBF)在女童中判断肥胖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642),而在男童中的一致性较低(Kappa值=0.438);男童中9岁年龄组一致性最高(Kappa值=0.669),女童中11岁年龄组一致性最高(Kappa值=0.76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尿酸与体成分各指标均呈正相关,男童中,BMI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最大(r=0.579,P<0.001);女童中,BMI(r=0.706,P<0.001)、体脂肪含量(r=0.705,P<0.001)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最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对8~11岁儿童血清尿酸影响最大(P<0.05)。结论 太原市8~11岁儿童身体状况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体成分PBF与BMI筛查8~11岁儿童肥胖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体成分各指标与血清尿酸水平均有相关性,对于BMI较高的儿童,应注意预防早期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体重状态、肥胖类型学龄儿童的体成分差异,探讨体重状态和肥胖类型对瘦体重与脂肪质量比值(MFR)、体脂百分比(FMP)的影响。 方法 2019-2020年随访山东莱州湾出生队列440名7岁儿童,用体成分仪测量并计算得到总体成分、去脂体重和体脂肪相关的12种体成分指标。依据BMI分为3种体重状态,依据体重指数(BMI)及腰围身高比分为4种肥胖类型,分析其与体成分的关系。 结果 体成分性别差异分析表明,男女生的MFR、F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0.39,P>0.05)。MFR在正常、超重、肥胖组间递减,在非肥胖、腹型肥胖、一般性肥胖、复合型肥胖组间也递减(F=141.65、63.96,P<0.05),而其他体成分指标在各组间呈递增趋势(P<0.05)。多重线性回归表明肥胖组比正常组儿童的MFR低3.28(95%CI:-3.69~-2.87,P<0.001),FMP高17.25%(95%CI:16.07~18.43,P<0.001);复合型肥胖组比非肥胖组儿童的MFR低3.18(95%CI:-3.65~-2.71,P<0.001),FMP高17.55%(95%CI:16.15~18.95,P<0.001)。 结论 肥胖儿童的增重主要归于体脂肪的增加,复合型肥胖儿童的肌肉和脂肪平衡失调,提示在儿童期防控复合型肥胖对降低其健康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