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2.
探究大学生感觉寻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间的调节作用,为有效控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大学97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感觉寻求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者有188名,检出率为19.30%;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P<0.01),大三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高于大一学生(P值均<0.05).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r=0.443,P<0.05),领悟社会支持与感觉寻求、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3,-0.248,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预测手机成瘾间起调节作用(AR2=0.117,β=-0.105,£=7.840,P<0.01).结论 大学生感觉寻求和手机成瘾的关系受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感觉寻求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3.
探讨生命意义感在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深入了解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河南地区3所高校41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采用无聊倾向问卷(BPS)、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测量.结果 男生的无聊总分高于女生(t=2.13,P<0,05),大四年级的手机依赖行为高于其他3个年级(F=2.63,P<0.05).大学生无聊感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31,P<0.01),手机依赖行为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20,P<0.01),无聊感和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r=0.31,P<0.01).拥有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30.06%.结论 生命意义感可以部分调节大学生在无聊时对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上海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现况和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07年9-10月对上海市6个区、16所学校的5135名在读的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进行互联网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耐受性、戒断反应、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7个层面,分析上海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总体情况、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和年级间的差异.结果 上海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率94.32%(4673/5123),网络成瘾率8.78%(450/5123).男生比女生、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倾向于网络成瘾(男生量表分值122.42±43.46,女生分值116.92±38.10;F=23.22,P=0.00.高中生分值125.24±39.02,初中生分值110.30±42.35.F=164.68,P=0.00),网络成瘾的倾向性职业高中学生最严重(初中生分值110.30±42.35,普通高中生分值122.83±40.99,重点高中生分值120.05±37.87,职业高中生分值133.37±36.84;F=34.44,P=0.00).各年级分析显示,高二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最明显.网络成瘾倾向分别为高一大于初三(高一分值123.98±37.30,初三分值113.16±42.06;F=30.48,P=0.00)和高二大于高三(高二分值127.26±40.27,高三分值122.52±38.60;F=6.40,P=0.01),初三大于初一(初三分值113.16±42.06,初一分值107.59 ±44.59;F=5.61,P=0.02)和高二大于高一(高二分值127.26±40.27,高一分值123.98 ±37.30;F=4.38,P=0.04).结论 上海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率较高,应重视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尤其在初二、初三阶段集中宣教、及早矫治可能会减少网络成瘾在上海市青少年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周扬  刘勇  陈健芷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32-1034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自尊、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矫治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5所高校的学生共1 000名,使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进行调查,并使用结构方程技术构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 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23.43%.自尊对手机成瘾有直接的负向作用,标准化回归系数β1=-0.232,P<0.01,决定系数R21=0.054;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有负向作用,标准化回归系数β2=0.421,P<0.01,决定系数R22=0.177;回归方程纳入自我控制后,自尊对手机成瘾的直接预测无统计学意义,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值β=-0.195,P<0.01;自尊、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中介模型拟合较好(x2/df=3.436,CFI=0.912,GFI=0.933,AGF =0.951,IFI=0.894,RMSEA =0.061).结论 手机成瘾与自尊、自我控制之间有着紧密关系,自我控制在自尊和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了解北京和哈尔滨中学生社会支持、希望与抑郁的关系,为中学生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支持.方法 方便抽取北京市和哈尔滨市1 152名中学生作为被试,完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学生希望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第2版的测试,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用Mplus 7.0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结果 中学生抑郁的检出率为20.75%(239/1 152).女生高于男生(F=5.54,P<0.01);高三学生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二学生高于初一学生(F=4.12,P<0.01).社会支持、希望及各因子与抑郁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社会支持与希望间呈正相关(r=0.30,P<0.05).希望在社会支持预测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87,CFI=0.90,TLI=0.91,RMSEA=0.05,SRMR=0.04,AIC=27 427.26,BIC=27 802.30),希望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17%.结论 社会支持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抑郁,同时也可通过希望影响抑郁.  相似文献   

7.
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 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了解初中女生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减少初中女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反社会过程筛查量表,对方便抽取的长春市、沈阳市和加格达奇区的9所初中初一至初三年级918名女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年级初中女生的自恋、实施身体欺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2,3.42,P值均<0.05),初二女生的得分均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初中女生自我控制与实施校园欺凌、受校园欺凌、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3个维度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3个维度与实施校园欺凌、受校园欺凌均呈正相关(r=0.08~ 0.47,P值均<0.01).反社会行为特质在自我控制负向预测实施校园欺凌间起多重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对冷酷无情、自恋和冲动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3,-0.32,-0.47,P值均<0.01),自恋、冲动对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8,0.13,P值均<0.01),而冷酷无情特质对实施校园欺凌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6,P>0.05).结论 初中女生自我控制可直接影响实施校园欺凌,也可通过反社会行为特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李明霞  郑昊  刘正奎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65-1668
探讨农村青少年在初中阶段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372名为被试,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亲社会行为分量表、流调抑郁量表简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CESD-10)先后3次(分别间隔12个月)进行调查,并建立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农村青少年抑郁症状(r=0.39~0.45)和亲社会行为(r=0.43~0.46)在初中阶段发展较为稳定(P<0.01);青少年在初三年级的抑郁症状高于初一及初二年级(P<0.05);初中阶段女生亲社会行为高于男生(F=7.94,P<0.01);青少年3年间的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均呈负相关(r=-0.23~-0.13,P值均<0.05);初一和初二年级的抑郁症状负向预测初二和初三年级亲社会行为(β值分别为-0.10,-0.11,P值均<0.05);初二到初三期间,农村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抑郁症状(β=-0.14,P<0.05).结论 初中三年间,农村青少年抑郁症状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初二到初三间,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抑郁症状.心理工作者应给予农村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更多关注,可以通过提高助人、分享利他行为等亲社会行为的方式来降低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10.
探究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3所大学1 047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高、低无聊倾向组大学生在戒断性、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6,64.24,49.98,63.11,63.14,P值均<0.01),高无聊倾向者的手机成瘾程度及各症状均高于低无聊倾向者.除无聊倾向的创造缺乏因子外,大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38,RMSEA=0.06,CFI=0.90,TLI=0.91,SRMR=0.04,AIC=28 463.24,BIC=28 857.3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